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1810-2011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5897       资源大小:603.2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1810-2011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pdf

    1、 ICS 13.100 C6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1810 2011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Safety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orking in closed places 2011 - 01 -25 发布 2011 - 03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1810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兖煤菏泽赵楼综合利用电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增玉、潘清波、张兴顺、刘付俊、李文清、赖映军

    2、。 DB37/ T18102011 1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封闭场所作业。矿井采掘业、隧道和涵洞施工作业、航空 航天等行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11 安全帽 GB 2893 安全色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378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 3805 特低电压(ELV)限值 GB 3836.

    3、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3883(所有部分)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所有部分) GB 4053.1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GB 4053.2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2部分:钢斜梯 GB 4053.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 GB 8958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 9448 焊接与切割安全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 11984 氯气安全规程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6912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

    4、安全技术规程 GB 15577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 21146 个体防护装备 职业鞋 GB/T 22845 防静电手套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T 205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 GBZ/T 222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 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 229

    5、(所有部分)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所有部分) DB37/ T18102011 2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AQ 3022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5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8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7 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 AQ/T 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HG 23011 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HG/T 23012 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 HG/T 23014 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HG/T 23015 厂区吊装作业安全规程 HG/T 23018 厂区设备

    6、检修作业安全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经营单位 Production o peration unit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 商独资企业和各种股份制企业等。 3.2 封闭场所 closed places 指进出口受到限制、仅有12个人孔的密闭、狭窄、通风不良的场所,或地下深度大于1.2m的封闭 或敞口的通风不良空间。根据设备、设施划分为封闭设备、封闭建(构)筑物二类;根据人员入内危险 程度划分为无许可封闭场所、许可性封闭场所。 3.3 封闭设备 closed e quipments 指外形结构

    7、封闭的设备,如各类储罐、船舱、贮罐、换热或反应塔(釜)、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 力容器、浮筒、槽车、除尘器、风道、管道等。 3.4 封闭建(构)筑物 closed bui ldings and structures 指外形结构封闭的建(构)筑物,如地上的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 料仓、烟囱、烟道,以及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电缆沟、地下仓库、地下工程、防空洞、暗沟、隧道、 涵洞、地坑、建筑孔桩、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及化粪池、排水道(沟)等。 3.5 无许可封闭场所 no-permi ssible closed places 指不存在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人员伤亡

    8、的封闭场所。 3.6 DB37/ T18102011 3 许可性封闭场所 permissible closed places 指存在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人员伤亡的封闭场所。该场所至少具有如下特点之一:存在有毒、有害 气体;存在影响人体安全健康的高温或低温的异温作业环境;易燃;易爆;易灼伤;易烫伤;存在导致 进入者强迫体位;其它影响安全健康的风险。 3.7 封闭场所作业 working in c losed places 指在封闭场所内的作业。根据无许可封闭场所、许可性封闭场所的作业环境及其安全管理要求的不 同,将封闭场所内作业划分为无许可封闭场所作业、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 3.8 封闭场所作业人

    9、员 operation w orker in closed places 指在封闭场所内作业的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9 危险因素 dangerou s agents ,ha zardous agents,hazardous factors 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3.10 有害因素 harmful factors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职业病或疾病、对环境造成破坏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3.11 危险源 hazard,hazard installations 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或生态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 3.12 危险源辨识 ha

    10、zard identification, hazard installations 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13 安全电压 safety voltage 指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系列。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 两导体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 (50Hz500Hz) 有效值50V。 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 36V、24V、12V、6V。 3.14 安全设施 safety divices 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危险因素、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及为预防、减少、消 除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装备)和采取的措施。安全设施

    11、分为预防事故设施、控制事故设施、减少 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三类。 3.15 DB37/ T18102011 4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事故隐患)safety produ ction potential accidents, accident potential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或者因其它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 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16 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17 应急救援 emergency rescue 指在发生事故时,为消除或

    12、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 危害而采取的有效救援措施或行动。 4 安全管理 4.1 物质保障 4.1.1 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 4.1.2 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4.2 资金投入 4.2.1 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 4.2.2 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4.2.3 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4.2.4 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4.3 机构人员设置 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封闭场所作

    13、业安全管理;也可聘用或者 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或安全助理)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4.4 规章制度 4.4.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1) 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2) 分管安全负责人负安全分管领导责任,其他分管领导负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责任; 3) 现场作业工作负责人负作业安全责任; 4)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 5) 作业人员负遵章守纪、按章作业、服从管理的责任,有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的责任; 6) 作业监护人负现场安全监护的责任。 4.4.2 建立健全封闭场所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1) 封闭场所危险因素和有害因 素 辩识、标识、分级管理制度; 2) 封闭场

    14、所作业审批制度; 3) 封闭场所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制度; 4) 封闭场所作业人员健康许可和健康检查制度; DB37/ T18102011 5 5) 封闭场所安全设施监管制度; 6) 封闭场所定期检测制度。 4.4.3 按作业工种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 4.4.4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4.4.5 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 4.4.6 封闭场所作业承发包管理制度; 4.4.7 封闭场所租赁管理制度。 4.5 教育培训考核 4.5.1 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对培训考核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从业人员取得相 关工种作业的上岗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4.5.2 生产经营单位

    15、应定期对封闭场所的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1) 封闭场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3) 上岗人员所需的技术业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4) 职业危害告知及其预防措施等教育; 5) 封闭场所安全作业内容、作业分工、施工工艺方案、作业危险和安全预控措施、应急预案等; 6) 紧急情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急救措施。 4.6 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 4.6.1 按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4.6.2 及时开展事故应急救援。 4.6.3 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5 安全责任 5.1 安全生产领导责任 5.1.1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除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

    16、面责任外,并对 4.1、4.2、4.3、4.4、 4.6 规定的责任负责; 5.1.2 生产经营单位分管负责人,根据职责分工,对 4.4、4.5、4.6 规定的责任负责。 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 5.2.1 负责对封闭场所的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的跟踪监督。 5.2.2 负责编制或审查封闭场所的作业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 5.2.3 审核封闭场所危险作业审批评估表。 5.2.4 监督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及应急救援措施的实施。 5.3 气体检测人员责任 5.3.1 熟悉检测仪器设备性能原理和检测方法。 5.3.2 按照安全作业规程的有关规定进入封闭场所检测。 5.3.3 能科学分析有毒有

    17、害介质的产生原因。 5.3.4 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DB37/ T18102011 6 5.4 作业工作负责人责任 5.4.1 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5.4.2 确认作业者、监护者的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负责复核清点出入作业场所的人数。 5.4.3 定时与作业监护人保持联络,监督气体的定时检测。 5.4.4 在作业期间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5.5 作业监护人责任 5.5.1 具有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5.5.2 坚守岗位,在作业人员作业期间,作业监护人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报 警

    18、、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 5.5.3 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即令作业人员撤离封闭场所,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作业工作负 责人: 1) 发现作业人员出现异常行为或身体出现异常症状; 2) 封闭场所外出现威胁作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险情; 3) 监护人员因故不能履行现场监护职责时; 4) 接到上级指令。 5.6 作业人员责任 5.6.1 遵守封闭场所安全作业规程; 5.6.2 正确使用封闭场所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5.6.3 应与监护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5.6.4 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或发现作业存在意外危险时,应及时向监护人

    19、员报告并撤离 封闭场所。 6 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识别 6.1 生产经营单位针对封闭场所,应按照 GB/T 13861、GBZ/T 229(所有部分)、GBZ 230 进行危险、 有害因素识别,将封闭场所划分为无许可封闭场所、许可性封闭场所进行分类管理,并按照 GBZ/T 205 进行职业危害防护。 6.2 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毒品、易燃品、易爆品、缺氧、作业场所空气不良、 采光照明不良、高温或低温物质、腐蚀品、运动物伤害、电伤害、强迫体位等。危险因素的来源和事故 形式见表 1。 6.3 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噪声、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 射

    20、等。有害因素的来源和危害形式见表 2。 6.4 许可性封闭场作业,应符合 7、8 要求。 DB37/ T18102011 7 表1 封闭场所作业危险因素辩识 危险因素 来 源 事故形式 有毒品 积聚有毒品或外部输入 人体吸入后中毒伤亡 易燃、易爆物品 封闭场所积聚或外界传入 超过临界值遇明火即燃或爆炸 作业场所空气不良 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缺氧、 有害气体超限 造成人员窒息伤亡 采光照明不良 照度不够、烟雾弥漫影响照明等 造成人员伤亡 高温、低温物质 设备或设施的温度传导 易疲劳或灼烧、冻伤,甚至伤亡 腐蚀品 设备内残留或外界进入 灼伤人体皮肤或损坏器官 运动物伤害 坠落物、抛射物、反弹物

    21、、飞溅物 等 造成人员伤亡 电伤害 带电部位裸露、电气设备漏电、静 电、其他电伤害 电击、电伤害甚至死亡 强迫体位 空间狭小、人体受限 易疲劳、劳损甚至伤亡 表2 封闭场所作业有害因素辩识 有害因素 来源 危害形式 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通风不良或受相关介质导入 造成疲劳,中暑或冻伤等 噪声 机械性、电磁性、流体动力性噪声等 使人烦躁、易怒,伤害听力,长期易造成神经 紊乱、心血管疾病 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 作业过程引起,如X光探测设备作业、 电弧焊、高频设备作业、电磁设备仪器 的使用等 损坏视觉神经,头晕、乏力、相关精神疾病, 甚至损伤器官 7 安全技术要求 7.1 作业安全与卫生 7.1.1

    22、 封闭场所作业,应遵循“先检测、设监护、再作业”的原则。 7.1.2 根据危险、有害物质浓度检测结果和封闭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编制作业工艺方案和安 全技术措施。采取 7.2 措施,经检测分析合格的,再办理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审批表(格式参见附 录 A),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7.1.3 根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结合实际需要,按照 GB 2811、GB/T 11651、 GB 21146、GB/T 22845 等规定选择合适、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 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应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

    23、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 用过滤式面具。 7.1.4 作业前 30min,应再次对封闭场所危险、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封闭场所。 对作业过程中存在危险、有害物质浓度积聚增大的封闭场所,应进行连续跟踪检测并制订专门安全防范 措施和应急预案。 DB37/ T18102011 8 7.1.5 作业前应组织作业工作负责人、作业监护人和作业人员学习和掌握作业工艺方案和安全技术措 施,熟知作业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 7.1.6 作业前作业工作负责人、作业监护人和作业人员,应清楚各自的明确分工和安全责任。 7.1.7 封闭场所作业前,封闭场所空气中的含氧量

    24、应达到 19.5%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 23.5%。 采用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时应执行 GB 16912 相关安全技术规定,若空气中含氧量低于 19.5%,应有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可分为:二级预警(黄色)为 18%19.5%;一级预警(红色)为18%。 7.1.8 封闭场所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应符合: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 4%时,其被测浓 度不大于 0.5%(体积百分数);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 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 0.2%(体 积百分数)。对油轮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罐、管道的检修,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可燃烧极限下限 或爆炸极限下限的 1。 7.1.9

    25、 生产、贮存、使用氯气的车间和作业场所,应按 GB 11984 规定配备应急抢修器材和防护器材, 以及氯气泄漏监测报警仪,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 1mg/m 3 。对于全封闭式氯气生产、贮存、使 用等厂房结构,应配套吸风和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 7.1.10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应符合 GB 15577 的防爆安全要求。 7.1.11 存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封闭场所,应配备直读式气体检测仪,直读式气体检测仪的选用、 性能指标、使用管理和维护应符合 GBZ/T 222 的规定要求;有毒气体的封闭场所,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 报警装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点的确定、有毒气体报警值的设定、有毒气体检测

    26、报警仪的选用、管理和 维护、检定等应符合 GBZ/T 223 的规定要求。 7.1.12 作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作业要求,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从事作业。 7.1.13 现场作业监护人应坚守在与作业人员便于信息联络的封闭场所的通道口外。 监护人员不得进入 封闭场所。 7.1.14 封闭场所物理、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应符合 GBZ 2.1 和 GBZ 2.2 的有关规定。 7.1.15 封闭场所内的温度在 43以上时,不宜入内进行作业。若有必要进入 43以上的环境进行短 时间的作业时,应制定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设专人监护,并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工作地点温度 在 2543时,应适当

    27、地轮换工作和休息;作业人员持续接触高温时间和休息时间应符合 GB/T 4200 的要求。 7.1.16 在通风条件差的封闭场所作业,如地下室、船舱等,配制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将灭火器放置 牢固,禁止随便启动,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在放置灭火器的位置应设立明显的标志。 7.1.17 进入缺氧的封闭场所作业时,应依据 GB 8958 的规定,应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使该环境 空气中氧含量在作业过程中始终符合 7.1.7 规定,方准作业人员入内作业。 7.1.18 在地下封闭建(构)筑物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 的空间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气进入

    28、作业场所。 7.1.19 参照 GBZ 1 有关职业卫生规定,落实封闭场所的防尘与防毒、防暑与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 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等防护措施。 7.2 隔离与通风换气 7.2.1 封闭场所作业前,应先切断有害物质的导入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可能影响作业安全的设备电 源应有效切断。 7.2.2 在与有害物质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设备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不能保证阀门关闭严 密的应加装盲板,阀门应有人看守或在醒目处设置 “禁止开启 ”等警告标识。 作业人员在封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应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 DB37/ T18102011 9 如果封闭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状态的管路相通

    29、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在封闭设 备内使用氩、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使氧含量始终保持在 19.5 以上。 7.2.3 应尽量利用人孔、门、盖、手孔、料孔等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机械通风 可设置岗位局部排风,辅以全面排风。当操作岗位不固定时,则可采用移动式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 7.2.4 封闭场所的吸风口应设置在下部。当存在与空气密度相同或小于空气密度的有害物质时,还应 在顶部增设吸风口。 7.2.5 封闭场所作业人员所需的适宜新风量应为 30m 3 /h50m 3 /h。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封闭 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换气次数不能

    30、少于 3 次/h5 次/h;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能少于 7 次/h。 通风换气应满足稀释有害物质的需要。 7.2.6 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应设 计自动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 12 次/h 事故排风装置的排出口,应避免对居 民和行人的影响。 7.2.7 制氢间、压氢间和氢瓶库的通风换气次数,应按室内含氢量不大于 1的要求确定。 7.2.8 除严重窒息急救等特殊情况,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7.3 检测分析 7.3.1 生产经营单位应配备专业的气体检测人员,对封闭场所定期进行有害物质浓度的检测和分析。 7.3.2 应选

    31、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气体检测仪器,并符合 7.1.11 要求。 7.3.3 气体监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检测仪器,检测分析封闭场所内有害物质浓度,为编制封闭场 所作业工艺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提供可靠的检测分析数据。 7.3.4 有关封闭场所的检测分析数据记录应有气体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的签字,并建档备查。 7.4 电气设备与照明安全 7.4.1 存在可燃性气体的作业场所,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应符合 GB 3836.1 中的有关规定。实现整体 电气防爆和防静电措施。 7.4.2 存在可燃气体的封闭场所内,不允许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设备。 7.4.3 封闭场所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 36V,在潮湿容器、狭小

    32、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 12V。有爆炸 危险的场所,应使用防爆型灯具。 7.4.4 锅炉、金属容器、管道等狭窄的工作场所,应使用行灯、手电筒或手持行灯等灯具照明,额定 电压不应超过 12V。 7.4.5 手持行灯应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灯泡的金属部分不准外露,导线应为绝缘良好的橡套电缆。 7.4.6 行灯使用的降压变压器,应采用隔离变压器,安全电压应符合 GB/T 3805 中有关规定。行灯的 变压器不准放在锅炉、加热器、水箱等金属容器内和特别潮湿的地方,并应定期检测,绝缘电阻应不小 于 2M。携带式行灯变压器的高压侧应带插头,低压侧带插座,并采用两种不能互相插入的插头。行 灯变压器的外壳应

    33、有良好的接地线,高压侧宜使用三相插头。 7.4.7 在金属容器内使用电动工具时,应使用 24V 以下的工具,否则需使用类工具。装设额定动作 电流不大于 15mA、动作时间不大于 0.1s 的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电源联接器和控制箱等应放在容 器外面。电动工具的开关应设在监护人员伸手可及的地方。 7.4.8 在金属容器内进行电弧焊工作,应有下列防止触电的措施: a)电焊时焊工身体应避免与铁件接触,要站立在橡胶绝缘垫上或穿橡胶绝缘鞋,并穿干燥的工作 服; b)容器外面应设有可看见或听见焊工工作的监护人员,并应设有电气设施电源开关,以便根据焊 DB37/ T18102011 10 工的信号或焊工的

    34、异常反应切断电源; c)电焊变压器等各类变压器均不得携入金属容器内。 7.4.9 应定期对手持电动工具进行检查,并有记录,绝缘电阻应符合要求。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 使用、检查和维修,应符合 GB/T 3787、 GB 3883 的相关规定要求。 7.5 机械设备安全 7.5.1 机械设备的运动、活动部件都应采用封闭式屏蔽,各种传动装置应设置防护装置。 7.5.2 机械设备上的局部照明均应使用安全电压。 7.5.3 机械设备上的金属构件均应可靠接地。 7.5.4 设备上附有的钢梯、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等,应符合 GB 4053.1、GB 4 053.2、GB 4053.3 要 求。 7.6 区

    35、域警戒 7.6.1 封闭场所的 坑、井、洼、沟或 人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防护栏、盖和 警告标识,夜间应设警示 红灯。 7.6.2 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封闭场所,在封闭场所外醒目处,按照 GB 2893 、GB 2894 要求,设置警 戒区、警戒线、警告标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应符合 GBZ 158 中的有关规定。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7.7 消防与动火安全 7.7.1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检 验,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 灭火装置,落实值班人员,与具备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资

    36、格的企业签订维修保养合同,并每年至少进 行一次功能检验,确保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 7.7.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 占用防火间距;不得锁闭安全出口,堵塞疏散、消防通道。 7.7.3 存在易燃性因素的封闭场所警戒区内,应按 GB 50140 设置灭火器材,并保持有效状态;专职安 监员和消防员应在警戒区定时巡回检查、 监护, 并有检查记录。 严禁火种或可燃物带入易燃的封闭场所。 7.7.4 动力机械设备、工具要放在封闭场所的外面,并保持安全的距离以确保气体或烟雾排放时远离 潜在的火源。同时应防止设备的废气或碳氢化合物烟雾影响封闭场所作

    37、业。 7.7.5 焊接与切割作业时,焊接设备、切割机具、钢瓶及其他器具的使用,电弧的辐射及飞溅伤害隔 离保护,应符合 GB 9448 中的有关规定。 7.7.6 在盛有或盛过化学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管道等封闭场所内动火作业,除严格办理动火安全 作业证外,应提前进行清洗置换,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 7.7.7 凡在 GB 50016 规定的甲、乙类化工界区防火区域生产设施上的管道、容器、塔罐等动火作业, 除严格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外,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 火作业。 7.7.8 在氧、氩、氪、氙的生产区及其设备和管道动火时:氧含量应控制在 19.523

    38、范围内;在 氧气生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氮气、稀有气体和氢气等封闭场所作业动火,在焊接作业前应用氮气置换系 统中的氢气,经化验含氢量不大于 0.4%后方可进行作业,并符合 GB 16912 的规定。 7.7.9 化工界区内封闭场所的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盲板抽堵作业、吊装作业及封闭设备内作业,应 执行 AQ 3028、AQ 3022、 AQ 3025、AQ 3027 及 HG 23011、HG/T 23014、HG/T 230 12、HG 23015、HG/T 23018 的相关规定。 DB37/ T18102011 11 8 应急管理 8.1 应急器材 8.1.1 应急器材应保证满足应急救援要求。

    39、包括必要的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 呼吸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和 安全梯等。 8.1.2 急救药品应完好、有效。 8.1.3 应急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和定期检查,确保实用有效、安全可靠。 8.1.4 作业前将应急器材放置在作业现场。 8.2 应急救援预案 8.2.1 许可性封闭场所内作业,应根据作业环境和作业危险点分析,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 案的编制应符合 AQ/T 9002 的要求。 8.2.2 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对于一般 危险,可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

    40、处置方案;对于重大危险,应制订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 场处置方案。 应急预案内容包括: 1)确定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包括: a) 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协调; b) 应急处置措施、医疗救助、应急人员防护; c) 现场检测与评估; d) 信息发布。 2)应急救援经费保证、物资和队伍保障; 3)善后处置措施。 8.2.3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17 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应急救援预案 应组织培训、演练、评审、更新: 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预案培训与演练; 2)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要制订专门的演练计划和方案,演练后要及时组织预案的适宜性评审; 3

    41、) 应急救援预案根据适宜性评审结果,结合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及时或定期修订完善并更新。 8.3 应急救援 8.3.1 封闭场所作业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在抢救人员的同时,迅速查清危险源, 制定应对措施。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 扩大。 8.3.2 封闭场所作业发生事故后,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向所在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 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DB37/ T18102011 1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审批表 表A.1 许可性封闭场所作业审批表 编号 作业单位 所属单位 场所名称 危险因素 作

    42、业内容 作业工作负责人 (签名) 作业监护人 (签名) 作业人员 及总数 共 人 安监员 (签名) 可燃气体浓度 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浓度 气体检测人 (签名) 检测项目 氧含量 温度 审核人 (签名) 检测结果 检测时间 申请作业 时 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日 时 分 核准作业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日 时 分 本人签字确认安全措施符合要求(是打,否划) 序号 作业前安全措施评估确认内容 作业监护人 作业工作负责人 安监员 1 学习掌握作业方案及安全措施 2 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检测合格 3 清楚作业危险点和应急措施 4 呼吸器、梯子、绳缆、急救药品等应急 器材到位 5

    43、 通风设施符合要求和运转正常 6 隔离措施已完成并符合要求 7 清洗、置换已完成并符合要求 8 照明设施符合作业要求 9 防护用品及防毒用具穿戴齐全 10 作业期间需否气体连续监测 11 其它补充措施或意见 a. b. c. 安监部门负责人审批意见: 签名: 时间: 分管安全负责人审批意见: 签名: 时间: 作业完工 确 认 所有作业人员撤出作业场所。 作业工作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时 分 作业完工,已消除警戒、恢复正常。 作业监护人签名: 年 月 日 时 分 本表一式四份:作业监护人、作业工作负责人、申请单位、安监部门各执一份。 注:该审批表是进入封闭场所作业的依据,不得涂改且安监部门存档至少一年备查。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1810-2011 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owelfact22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