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 B 0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61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n Agaricus bisporus in woodland 2010 - 08 - 31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 1661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邹城市科
2、学技术 局、山东嘉元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张海兰、邹积华、张现涛、肖炳连、黄春燕、单洪涛、郭惠东、窦宗 礼。 DB37/ T 16612010 1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良好农业规范林地栽培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的产品质量、基地选择与管 理、生产技术、生产投入品管理和有害生物防控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林地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3、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2-2000 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
4、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形圆整、饱满、不开伞,大小均匀,色泽白(棕色品系除外),有双孢蘑菇特有的香味,无异味, DB37/ T
5、16612010 2 无病斑、褐斑,无霉烂菇及虫蛀菇,开伞菇、破损菇5%。不得混入动物毛发、排泄物、泥土及金属物 等杂质。 3.2 理化和卫生要求 符合 GB 7096 和 NY/T 749 的要求。 4 基地选择与管理 4.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 GB 3095、GB 15618 和 NY/T 391 的要求。 4.2 基地选择与配置 4.2.1 基地选择 基地宜选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土质清洁、无污染、无杂草、便于排水、郁闭度较高 的林地,远离工厂、禽畜场、垃圾场、废菌料堆等污染源,并避开公共场所、公路主干道、生活区、原 料仓库。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拌料发酵、发菌出菇区及产
6、品加工区、仓库区合理分区。 4.2.2 栽培设施 采用林地简易弓棚栽培。棚顶覆盖无滴膜或黑色薄膜,上覆草帘,高温季节棚顶搭盖遮阳网,棚内 地面中间下挖一条深50cm、宽50cm的操作道,两旁至弓棚内边作畦栽培。所选用的建造材料、构件制品 及配套机具等,不应对环境和双孢蘑菇产品造成污染。 4.2.3 工作室 基地建有工作室,室内配备桌、椅、水、电等,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并设有清洁卫生的盥洗间。 4.2.4 仓库 基地应备有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的专用仓库,存放施药器械、农药、化肥等;备有农药配制量 具、人员防护服、急救箱、灭火器等,建立农药、肥料进出货记录。 4.2.5
7、 废物收集设施 基地设有农药空包装和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 4.2.6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4.2.6.1 危害分析 栽培料霉菌污染、子实体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菇螨、菌蚊、瘿蚊、跳虫等有害生物危 害。 4.2.6.2 关键控制点 生产期间林地栽培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管理及菇棚设施内外病虫杂菌的环境控制。 4.2.6.3 控制措施 DB37/ T 16612010 3 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a) 所选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通过人工控制能够满足双孢蘑菇的生长需要。在生产前 对栽培场地、设施进行全面灭菌、除虫,清理废菌料、菇根、病虫菇等杂物,保持环境整洁; b) 将周围杂草、
8、落叶、碎石清除干净,沿四周撒上生石灰粉; c) 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杂物,对菇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 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4.3 基地管理 4.3.1 基地档案 每个林地栽培场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病 虫害防治等内容,提供双孢蘑菇生产所涉及的各环节的溯源记录。记录档案保留 3 年以上。 4.3.2 基地环境监测 新建基地应由具有资质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评价符合国家标准后, 方可进行双孢蘑菇生产。每隔 23 年,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重新进行 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4.3
9、.3 基地平面图 面积较大的基地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栽培方案和周年生产计划等。 4.3.4 基地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5 栽培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品种特性和每年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培养料开始堆制发酵一般在 8 月上中旬;播种时间始于 9 月上中旬,可延迟到 10 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 10 月中下旬至 11 月份, 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 4 月上中旬至 5 月份。 6 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6.1 品种选择 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登记,适于山东省栽培,高产、
10、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 同菇形和色型的品种。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双孢蘑菇菌种,应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的规定。 6.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双孢蘑菇菌种的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71和NY/T 1742的规定。菌种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6 的冷藏箱内,控制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清洁阴凉干燥避光的保藏室内,应 及时使用,不宜长期贮存。 DB37/ T 16612010 4 7 生产技术 7.1 培养料配方 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宜
11、选用: a) 配方 1:小麦秸(或稻草)2 200kg,干牛粪 1 600kg,植物饼(粕)肥 100kg,尿素 25kg, 石膏粉 80kg,过磷酸钙 40kg,轻质碳酸钙 60kg,石灰粉 60kg; b) 配方 2:玉米秆 2 500kg,干鸡粪 500kg ,植物饼(粕)肥 120kg,尿素 15kg,石膏粉 60kg, 过磷酸钙 60kg,石灰粉 50kg; c) 配方 3:玉米芯 1 200kg,棉籽壳 400kg,干 牛粪 1 000kg,麦麸 150kg,石膏粉 50kg,轻质 碳酸钙 50kg,石灰粉 50kg。 7.2 预湿 建堆前 2d3d,将小麦秸、玉米秆、玉米芯等用石
12、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堆放预湿。 建堆前7d10d, 将干粪用清水淋湿, 每100kg干粪加水160kg180kg。 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发酵处理。 7.3 建堆 料堆呈南北向,堆宽 1.6m2.0m,堆高 1.6m1.8m,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 部呈龟背形。 建堆时,要求一层粪、一层草逐层堆放,从第四层开始浇水,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饼肥、 石膏粉及过磷酸钙、轻质碳酸钙和50%的尿素,共堆制10 层。建堆时每隔1.5m竖立一根粗木棒或竹竿, 建好堆后拔出即形成透气孔。堆顶覆盖草苫,雨天遮盖薄膜。 建堆时要求培养料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堆料的第二天测定50cm以内的料温,正
13、常情况下料温应升 至70左右。 7.4 发酵 7.4.1 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点达到 7280后 3d4d,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 1d 在料堆上部浇水,翻堆时要把草抖松,做到里翻外,上下、四周翻到中央位置,将建堆时余 下的 50%的尿素加入,并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 使料含水量达到 70%72%,可用 2%3%的石灰水调节 pH8.0pH8.5。翻完堆后清扫堆周围杂物,搞好环境卫生。第一次翻堆后 48h,料 温最高可达 7580。 7.4.2 第二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的 5d6d,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前,可先把堆周边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再
14、翻, 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进行浇水湿透,放进堆的中上部,让其更好地腐熟。将料堆里外、上 下彻底翻匀,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 34 滴水为宜。雨天 盖塑料膜用木棍支起,使料内透气,保持料温在 6265。 7.4.3 第三次翻堆 一般第二次翻堆后 4d5d 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 含水量达到 70%左右,堆料 pH7.8pH8.2。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 7.4.4 第四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后4d,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时检查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滴出12滴水 为适,调节培养料pH7.2pH7.8,同时检查
15、培养料内是否有氨味和害虫。若水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 DB37/ T 16612010 5 节;水分过大,可进行摊晾,或撒拌石灰粉调节培养料酸碱度。翻堆后,将培养料充分抖松,排除料中 的废气,可进棚铺菌床。发酵料质量要求参见附录A。 7.5 播种至覆土阶段管理 7.5.1 播种 待菌床料温稳定在 25左右时,可进行播种。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 1.0kg/m 2 1.5kg/m 2 。将 2/3 的菌种均匀撒于料面,用木叉将菌种翻入料内,与培养料充分混匀,然后 把料面整平,再将其余 1/3 的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遮盖干净 薄膜或消毒纸
16、。 7.5.2 发菌培养 播种后控制菇棚的温度在 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 75左右,以促进菌种快速萌动,恢复生 长,同时要防止杂菌的发生和发展。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通风,若菇棚温度超过 28, 应加大通风量,并向菇棚中和草苫上喷水,迅速降低菇棚温度。播种后 3d 内,不要打开门窗通风,第 三天检查菌种成活情况,如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菌丝生长慢或退菌丝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 相应的补救措施。当菌丝吃料一半时,可用三齿叉斜插入料深 34 处,轻轻撬动几次,为料内增加通 气。 7.5.3 覆土操作与管理 7.5.3.1 播种后 15d20d,当菌丝深入到培养料层的 2/3 时即可覆
17、土。 7.5.3.2 选用质地疏松、透气保水性好、酸碱度适中的颗粒状土壤作为覆土材料。覆土前一周先将土 壤在阳光下打碎、曝晒、过筛,用石灰粉调 pH7.5pH7.8,并另加 1%的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含水量 调至接近其最大持水量。 7.5.3.3 覆土时粗、细土混合均匀,土粒粒径在 0.5cm2cm,一次覆上,覆土层厚度为 4cm 左右,厚 薄均匀,表面平整。 7.5.3.4 覆土 2d3d 后开始调水,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足。喷水后,打开门、 窗短时通风,至表土不粘手为宜。一般覆土 7d 后菌丝爬上覆土层。 7.5.4 耙土管理 覆土后8d10d、菌丝爬土34时开始耙土。用
18、8号铁丝做成铁耙扒耧覆土,尽量将土层中菌丝浓壮 与菌丝稀弱地方的覆土掺和均匀,耙土时不宜触及培养料,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后将覆土表面 轻压平实,不通风,保持菇棚温度22左右,增 加空气相对湿度,使之达到90%左右。耙土后4d5d, 在夜间外界温度较低时通风换气,将温度降到1618,并进行适量的喷水,诱导原基形成。 7.6 出菇管理 7.6.1 控制温度 耙土后 8d10d,菇蕾即开始陆续出现。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控制在 1318为宜,温差不应大 于 10。通过灵活遮揭草苫和通风来调节菇棚温度。 7.6.2 保持水分和湿度 当耙土后菌丝重新接合,喷结菇重水促使原基开始在覆土表面大量形成,总用
19、水量约为 2kg/m 2 ,在 2d内分 810 次喷完;原基至谷粒大小时,停止向床面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90%以上;当子实体 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再喷一次重水,喷水量为 1.5kg/m 2 左右,在 2d内分 68 次喷完。以后随着菇体的 长大每天逐渐增加喷水量和喷水次数。喷水时间掌握在温度为 16左右时进行,水温尽量与菇棚内温 度接近,喷水后通风。出菇期间,菇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 90%95%。喷水宜均匀,呈雾状,喷头朝上。 DB37/ T 16612010 6 通风管理 经常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应选择菇棚内外气温相差不大时进行,在温暖 的雨 菌盖直径达到 2.0cm 以上时,
20、可根据等级标准采收。采菇时,动作要轻,左手食指、拇 指轻捏菇柄, ,应及时挑除遗留在床面上干瘪变黄的老根、死菇和其它残留物,清床应彻底。每次清 床后 要内容是通风、保湿、控温、除根、打钎、松土、喷发菌水等。 7.9 点是保温、调水、调酸碱度、补肥、预防死菇及病虫害。 7.10 病斑、开伞、虫蛀菇剔出。需贮藏保鲜的鲜菇要及时送入 05的冷库 进行预冷、整理分级、贮藏保鲜。长途运送保鲜菇要使用冷藏车进行运输。也可采取速冻、制干加工。 属、农药残留、亚硫酸盐、荧光增白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7.11 料和有害生物防控、加工包装投入品。 7.11 099的要求。 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的秸秆, 在收获前1
21、个月不应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畜禽粪肥的杀菌灭虫及除臭处理不得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7.6.3 出菇期间菇棚应 天或雾天可全天进行。通风孔道可挂上湿润的草苫或布帘,经常向上喷水,避免在通风时,干热(冷) 风直接吹到菇床上,影响菇体质量。 7.7 采收和清床 7.7.1 采收 当双孢蘑菇 稍向下用力旋转,拔起即可,不要带出菌丝体和覆土,右手持小刀轻轻切下泥根,切根要 平整,菇柄长度一般以不超过 1.5cm 为宜,避免斜根、裂根等。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沾带泥屑杂质。 采收过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7.7.2 清床 每次采菇后 ,对于采菇留下的孔穴,用消毒过的覆土重新填平,以防积水淹菌
22、及杂菌感染。清床后 2d,不宜 喷水,养好菌丝,为下一潮出菇做好准备。 7.8 越冬管理 冬季管理的主 春菇管理 春菇管理的重 加工、包装与贮运 鲜菇采收时,将畸形、 干菇(片)采用脱水机烘干,保鲜及烘干的材料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双孢蘑菇加工所用食 品添加剂应执行 NY/T 392-2000 中生产 A 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 层现象;塑料箱应符合 NY/T 658 的要求;内包装塑料膜应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的规定。 7.11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7.11.1 危害分析 主要危害为重金 .2 关键控制点 主辅原料、覆土材 .3
23、控制措施 7.11.3.1 主辅原料 主辅原料符合NY 5 DB37/ T 16612010 7 7.11 草炭土、林地腐殖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 7.11 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等,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喷水 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7.11 用应符合NY/T 3 94-2000中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 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不得添加含有生长激素类或成分不明的混 合型添加剂。 85、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不应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及重金属制 蘑菇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不应使用活体微生物制剂和非农 用抗生素。双孢蘑菇出
24、菇阶段用药剂量、浓度应低于栽培前或发菌阶段的正常用药量,要于无菇期或避 员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b) 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物质的包装纸等包装鲜菇;不得使用含有亚硫酸盐、甲醛、荧光增白剂 8 生产投入品管理 8.1.1 农药采购 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农药。不得采购下列农药: 点销售的农药; 8.1. 卫生、防火、避光、防腐、通风良好等安全条件要求,由专 急救药箱、配制量具等,入口处贴有警示标志。 .3.2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 的壤土。 .3.3 生产用水 培养料 中不得随意加入药剂、 .3.4 培养料添加剂 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NY 5099的
25、要求。肥料的使 使用准则要求。栽培基质中 7.11.3.5 安全合理用药 执行 GB 42 剂、杀鼠剂等;不应在双孢 菇使用药剂,以喷洒地面环境或菌床覆土为主,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械,配药时使 用标准称量器具。不应使用的农药应执行 NY/T 393-2000 中生产 A 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7.11.3.6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a) 采后从事贮藏加工的人 等有害物质的水液漂洗双孢蘑菇。 c) 双孢蘑菇的加工、包装与贮运按 NY/T 5333 规定执行; d) 推行双孢蘑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8.1 农药采购与储藏 a) 非法
26、销售 b) 无“三证”或“三证”不齐全的农药; c) 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合格的农药; d) 超过保质期的农药; e) 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2 农药储藏 农药储藏于专用仓库。仓库符合安全、 人负责保管,并配有 DB37/ T 16612010 8 8.2 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不得采购下列肥料: 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肥料; d) 国家禁止使用的肥料。 8.2. 肥料妥善保存,放置于清洁、干燥的地方,与农药隔开存放,不得与双孢蘑菇存放在一起。 9.1 水质监测 具有专用水源,如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喷灌设备等。 10 有害生物防控 10.1 防控原则 按照“预防为
27、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则。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0.2 黄瘤孢霉、木霉、青 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菇螨、菌蚊、菌蝇、瘿蚊、跳虫等。 10.3 如下: 一层石灰粉,灌浇一次透水;进料前 4d,用波尔多液将墙壁全部 通气孔,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熏蒸 24h;进料前 2d,用漂白粉溶 液药液将墙壁、地面、层架及立柱分别喷洒 1 次。 c) 发酵全面、均匀、彻底,杀灭病虫源。 肥料采购与储藏 8.2.1 肥料采购 a) 无产品质 b) 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 c) 超过保质期的肥料; 2 肥料储藏 9 水源管理 每年由具资
28、质的监测单位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9.2 灌溉系统 治为辅”的防控原 防控对象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线虫病等;主要杂菌有石膏霉、 霉、曲霉、毛霉、 防控措施 10.3.1 发菌期杂菌及害虫的预防 预防措施 a) 菇棚在进料前 7d,将地面撒 喷洒一遍,喷后封闭门窗、 b) 清除栽培场所污染源,定期进行消毒灭虫,保持发菌场所、菇棚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 良好,降低空气湿度。 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处理,达到 d) 保持栽培用菌种的活力和纯度,不带病虫。播种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播种后菌床覆盖物应经过 消毒处理。 e) 发菌期间,菇棚和培养料温度宜控制在 26以
29、下,不需喷水,避光培养。 DB37/ T 16612010 9 并喷施 10.3.2 出菇期病虫害的预防 光灯、杀虫灯、粘虫板等进行防虫。通风口封 0.28mm 孔径的防虫纱网。出菇期 b) 乙酸、漂白粉等溶液擦拭消毒。 3 料膜 10.3.3 ,调节好菇棚内各种生长因子,避免高温高湿,提高双孢蘑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 抗杂、 抗逆品种,纯化、复壮菌种,制备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避免使用老化菌种;掌 握好适宜的栽培季节, 制 、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多杀霉素 等农用抗菌素制剂, : 选用在我国食用菌生产上已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限量在覆土中 11 劳动保护 11
30、.1 培训 f) 发现菌 床局部有杂菌污染,及时通风、降温、降湿,对污染菌料,应小心、彻底清除, 杀菌药物和补种。 预防措施如下: a) 菇棚内安装黑 间进出菇棚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栽培用具及时刷洗干净,用石灰水、高锰酸钾、过氧 c) 覆土材料用噻菌灵药剂进行消毒处理,用氰胺化钙粉剂 1kg/m 均匀拌入覆土材料中,用塑 密封堆闷处理 7d以上,晾排不良气味后使用。并定期用 1%的石灰水清液喷洒菌床覆土层。 d) 出菇期间创造良好的通气条件,保持空气新鲜,控制菇棚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湿度,防止温差 和湿差过大。 e) 采菇后清理料面,将残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菇棚外,对病
31、区采取隔离措施,并进 行消毒处理。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清洗干净,并用 75%酒精或 0.25%新洁尔灭溶液 擦拭消毒。 综合控制 10.3.3.1 生态控制 在整个生产周期内 抗病能力。发生病害后,应先清理掉病菇及病土病料,加强通风换气,停止喷水,降低菇棚湿度 和温度,创造不适于病菌、杂菌侵染和生理性病害发生的条件。 10.3.3.2 栽培控制 选用抗病、抗杂、 培养料发酵均匀,培育出健壮、无病虫的营养菌体;加强栽培环节消毒防控措施, 规范栽培管理技术,使用清洁、卫生水源;及时摘除病菇,受杂菌污染的菌料远离菇场填埋,栽培结束 后的残料及时清理。 10.3.3.3 生物药剂控 优先选择使
32、用微生物源 以及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除虫菊素等,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预 防和控制双孢蘑菇多种病害和菇棚害虫。 10.3.3.4 化学控制 化学控制措施如下 a)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及地面环境使用。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案参见附录 B。 b) 出菇期掌握菇棚内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发现局部菌料受杂菌污染或子实体发病时,及时进行隔 离、清除和药剂控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发现菇棚内害虫虫口密度较大时,采 用糖醋药液、毒饵诱杀,在无菇期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针对目标集中喷杀。如双孢蘑 菇褐腐病、褐斑病:用噻菌灵或咪鲜胺锰盐药剂喷雾防治;菌床木霉、青霉、曲霉:用二氯异 氰尿酸钠药
33、剂喷雾防治;菌蚊、菌蝇、瘿蚊:用高效氟氯氰菊酯药剂喷雾防治。 DB37/ T 16612010 10 计划,所有从事双孢蘑菇生产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上岗,每年进行定期针对性培训,保存 培训记录。 类专用,及时清洗,确保洁净并校准。施药时,操作者穿好防护服,不得吸烟、饮食。 施药后立 规范操作。 前,现场设立警示标志。工作现场和危险场所均设立警示限入标志。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制定培训 11.2 保护 施药器械分 即用肥皂清洗皮肤裸露部位,换洗衣服。生产基地和农药仓库配有急救 箱。按照 NY/T 1276 11.3 警示 准备施药 DB37/ T 16612010 11 双孢蘑菇优质发酵培
34、养料质量要求 A.1 质地疏松、柔软、有弹性,手握成团,一抖即散,腐熟均匀; A.2 草形完整,一拉即断,呈棕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一层白色放线菌菌体,料内可见灰白色嗜 热性 清水中揉搓后,浸提液呈透明状; 酵、充分抖翻培养料、通风降湿等 措施 附 B (资料性附录) 纤维素分解霉、淡灰色绵状腐殖霉等微生物菌落; A.3 不含病虫(卵)杂菌,无粪块、粪臭、酸腐味、甲醛味、氨味,原材料混合均匀,具发酵培 养料所特有的料香,手握料时不粘手,取小部分培养料在 A.4 培养料 pH7.2pH7.8,含水量 65%68%,用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湿印、欲滴下为宜; A.5 培养料碳氮比为 201231,含氮量
35、为 1.6%1.8%; A.6 培养料铺菌床后温度不回升。 若达不到以上标准,及时采用增减水分、石灰粉、适当延长后发 进行调节。 录 DB37/ T 16612010 12 林地双孢蘑菇病虫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 表 B.1 规定了林地双孢蘑菇病虫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 药物通用名 使用浓度或剂量 表 B.1 林地双孢蘑菇病虫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石灰粉(水、乳) 真菌、害虫 拌料、拌土、喷(撒)地面环境、擦 洗消毒用具、处理杂菌污染斑 1%5% 氢氧化钠 多种有害生物 1%溶液 浸泡、擦洗消毒用具 漂白粉 细菌、真菌、线虫 具。 见使用方法 1%溶液
36、喷洒环境。5%溶液擦洗工 0.5%用量消毒覆土。 二氯异氰尿酸钠 40%可溶性粉剂 800 细菌、真菌、病毒 喷施处理发病菌床。喷洒栽培环境及 覆土。 1200 倍液 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 细菌、真菌 3 3 密闭熏蒸接种箱(室)、 培养室或菇棚 66%烟剂 3g/m 4g/m 高锰酸钾 细菌、真菌 喷洒栽培环境及擦洗消毒用具 溶液 0.1%0.2% 过氧乙酸 细菌、真菌等 喷洒环境、菌床、覆土层及消毒栽培 用具 0.2%0.5% 乙醇 细菌、真菌 75% 擦拭皮肤或接种工具等 新洁尔灭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接种工具或喷洒空间 0.25%溶液 波尔多液 杂菌 随配随用 等量式波尔多液 10
37、0) 多种病原菌、 喷洒地面环境或覆土层, 0.5% (0.50.5 硫酸铜 病原真菌、霉菌 喷洒、浸泡、擦洗 0.5%1%溶液 咪鲜胺锰盐 oraz-manganese) 病原真菌 喷洒覆土层、出菇面或处理发病菌床 (Prochl 50%可湿性粉剂1000倍 2 液或 0.5g/m 噻菌灵(Thiabendazole) 病原真菌 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 500g/L 悬浮剂 1500 2000 倍液 中生菌素 细菌性及部分真菌 性病害 出菇前于菌床覆土层或出菇环境喷雾 3%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多抗霉素(Polyoxin) 10%可湿性粉剂1200倍 真菌性病害 出菇前于菌床覆土层或
38、出菇环境喷雾 液 多杀霉素(Spinosad) 双翅目、鳞翅目害 虫、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目标喷雾 2.5%悬浮剂 1500 倍液 氰胺化钙 病原真菌、细菌、线 虫等 闷熏处理棚内地面土壤或覆土材料 粉 剂 50kg/667m 2 或 m 3 1kg/m 3 覆土;液剂 400ml/ 覆土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跳虫等 菇螨、 处理覆土或无菇时针对目标喷雾 1%乳油 40005000 倍 液 高效氟氯氰菊酯 菌蚊、跳虫等 处理覆土或无菇时针对目标喷雾 2.5%乳油 20003000 倍液 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 跳虫、线虫、菌蛆、 酮、除虫菊素等植物源农药 潮虫、蛞蝓和蠼螋等 针对目标或地面环境、菌床喷雾 分别按农药使用说明 书执行 氨水 蛞蝓、蜗牛、菇螨、 线虫 针对目标喷雾或熏闷 50100 倍液 氯化钠 针对目标喷雾 5%溶液 蛞蝓、蜗牛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