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 B 0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572010 有机食品 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the organic food Agaricus bisporus for factory cultivating 2010 - 08 - 31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 1657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
2、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邹城市食用菌工作站、山东普泰贝尔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黄春燕、张海兰、郭立忠、邹积华、高敏、赵竹青、陈长青、邢作山、 李方乔。 DB37/ T 16572010 1 有机食品 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褐色蘑菇( Agaricus bisporus)工厂化菌床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基质、 生产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运、病虫害防控、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有机食品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3、。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 8172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GB/T 19
4、630.1.4-2005 有机产品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HJ/T 80-2001 有机食品 技术规范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DB37/T 1087 山东省有机食品监测技术规范 DB23/T 1109-2007 有机食品食用菌生产通用要求 2006年3月27日农业
5、部令第62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DB37/ T 16572010 2 GB 12728和GB/T 1963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机褐色蘑菇 organic food Agaricus bisporus 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GB/T 19630.1.2和NY/T 391规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及来源于 转基因的投入品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产品卫生指标符合GB 7096标准,通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褐色蘑菇产品。 4 产地环境和布局 产地环境符合下列要求: a) 有机褐
6、色蘑菇工厂化栽培的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和GB 9137的规定。直接与常规农田 毗邻的生产厂区应设置大于30m的缓冲带,在栽培场地和周围不得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b) 产地水源环境符合GB 3838的规定,水源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 c) 产地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的规定。厂区内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区域应远离工矿区、 交通主干道、工业污染源、垃圾场、受污染的河塘等。 d) 工厂化生产区与生活区分隔开,生产区应合理布局,堆料场、拌料装料车间、制种车间、灭菌 设施、接种室、发菌室与出菇房、采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下脚料处理场各自独立,又合理 衔接,防止生产环节之间及对
7、周围环境产生交叉污染。 5 栽培设施 控温菇房车间采用钢塑结构或砖混结构建造,封闭性、隔温性及节能性好,应利于控温、保湿、通 风和防控病虫害。单库菇房大小宜为20m10m4m,栽培架5层,架宽1.5m,层间距0.55m,底层离地面 0.2m,顶层距房顶1.1m以上,架间走道0.8m。按冷库标准要求进行建造。制冷设备与冷库大小相匹配, 配置制冷机及制冷系统、冷风机及过滤通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应有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消防 器材;排水系统畅通,地面平整。所用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机具等,不应对环境和褐色蘑 菇产品造成污染。 原辅材料加工、配料拌料、装瓶装袋、接种、环境温度控制、通风照明
8、保湿、消毒、产品包装等设 备设施条件应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保障设施环境和设备内部的清洁卫生,不受真菌、细菌和害虫等 有害生物的侵害,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健康、卫生、安全。锅炉、灭菌柜等压力容器,应通过专业部门检 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 转换期 产地环境质量和栽培设施条件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的改建或新建菇房,有机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 的转换期不少于12个月。转换期内应按照有机 生产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并按DB37/T 1087的规定对生产 全过程环境及产品质量进行监测。 7 生产技术要求 7.1 品种选择、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7.1.1 品种选择 DB37/ T 16572010 3 按照食用菌菌种管
9、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登记,适宜工厂化生产,发菌及出菇快、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保鲜期长的 褐色蘑菇品种。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褐色蘑菇菌种。 7.1.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按照有机方式生产,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 NY/T 528 和 NY/T 1731 的要求。菌种质量符合 NY/T 1742 和 GB 19171 的要求,不使用受到病虫杂菌危害、老化或未长满瓶的菌种。 7.2 生产材料 7.2.1 主辅原料 主辅原料应采用有机生产或天然来源的材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污染物, 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混入。使用
10、商品有机肥料作为主料或辅料,应符合NY 525的规定。在堆肥过程中可添 加天然微生物发酵剂,其质量符合 GB 20287的规定,不得使用来源于转基因的菌剂。 利用常规生产的未使用过禁用物质且非转基因的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原料时,须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许可,符合 生产有机食品原料要求时方可使用。使用农家粪肥作栽培原料,其安全卫生指标应符合GB 8172的要求,预堆处理后的粪肥质量应符合NY/T 394-2 000附录A中A.1的要求。应制订使用按有机方式 生产的原料的时间和计划。 7.2.2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培养料配制 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中不得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 不
11、明的物质。 7.2.3 肥料及添加剂 栽培基质中可以使用及限制使用的物质应符合GB/T 19630.1-2005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肥料的使 用应执行NY/T 394-2000中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或含有 转基因成分的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它化学合成或成分不明的添加剂。 7.2.4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符合NY/T 391的规定。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河塘土、泥炭土、草炭土、林地腐殖土 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壤土,要求质地疏松、毛细孔多、团粒结构好、透气保水性强、有机质含量较高、 呈颗粒状。 7.3 培养料配方 褐色蘑菇栽培料配方宜选用: a)
12、配方 1:稻麦草 50%、牛粪(干)37%、植物饼肥 8%、石灰 2%、硫酸钙 2%、碳酸钙 1%; b) 配方 2:玉米芯 35%、花生壳 20%、牛粪(干)35%、麦麸 5%、石灰 2%、硫酸钙 2%、碳酸钙 1%; c) 配方 3:玉米秆 52%、牛粪(干)37%、植物饼肥 6%、石灰 2%、硫酸钙 2%、碳酸钙 1%。 7.4 培养料堆制发酵 7.4.1 预湿 建堆前 2d3d,将稻麦草、玉米秆、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堆放预湿。建 堆前 7d10d, 将干粪用清水淋湿, 每 100kg 干粪加水 160kg180kg。 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发酵处理。 DB37/ T 1657
13、2010 4 7.4.2 建堆 料堆呈南北向,堆宽 1.6m2.0m,堆高 1.5m1.8m,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 部呈龟背形。建堆时,先在地上堆一层已预湿过的稻麦草,厚度 25cm30cm,在稻麦草上撒一层已打 碎调湿的粪肥 5cm6cm,依次再堆一层稻麦草、一层粪肥,做到草料粪肥比例混合均匀,从第四层开 始浇水,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饼肥、石膏粉及碳酸钙,共堆制 10 层。建堆时每隔 1.5m 竖立一根粗 木棒或竹竿,建好堆后拔出即形成透气孔。堆顶覆盖草苫,雨天遮盖薄膜, 雨后及时揭掉。建堆时要求 培养料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 7.4.3 翻堆 采用行走式翻料机翻料或人工翻
14、料。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的第 7d,即当料堆温度达到 70左右时保持 3d4d 开始翻堆,翻堆时要把草 料抖松,做到上下、里外倒翻均匀。 翻堆后使料含水量达到 70%72%, 可用 2%3%的石灰水调节 pH8.0 pH8.5。 第二次翻堆约在第一次翻堆后的第 6d,即料温上升到 7075并维持 3d4d 后,料温开始下降 时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再重新建堆。 其后进行第三、四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5d、4d,前发酵时间为22d左右。最后一次翻堆调节好 堆料的水分和酸碱度,要求含水量达到68%70%,pH7.8pH8.2。 7.4.4 后发酵 采用隧道式蒸汽发酵。 后发酵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15、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当前发酵培养料料温不再上升时便 开始通蒸汽加温,升温要逐渐均匀升到 6062,保持约 10h,使料温降至 50,维持 4d5d。在 持温期适量通入过滤消毒的新鲜空气,排除废气。当料温降至 45,再通入过滤消毒的新鲜空气,使 料温迅速降低至 30以下,后发酵即全部结束。 经过后发酵,培养料含水量 62%65%,pH7.2pH7.5。 7.5 播种、发菌及覆土管理 7.5.1 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菌床上,料厚22cm25cm,稍压实,待料温降到30左右时开始播种, 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方式播种,播种量为1.0kg/m 2 。将2/3的菌种均匀撒于料面,用木
16、叉将菌种翻 入料内,与培养料充分混匀,然后把料面整平,再将其余1/3的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 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遮盖干净薄膜。 7.5.2 发菌培养 播种后控制菇房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以促进菌种快速萌动生长。播种后3d内 不通风。当菌丝吃料一半时,可用三齿叉斜插入料深34处,轻轻撬动几次,增加通气。保持菇房内空 气新鲜,避光发菌。 7.5.3 覆土管理 当菌丝已深入到培养料的 2/3、一般在播种后 17d20d 即可覆土。覆土材料符合 7.2.4 的要求。 覆土前一周先将土壤在阳光下曝晒、过筛,用石灰粉调 pH7.57.8,并另加 1%的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7、含水量调至接近其最大持水量。覆土时土粒直径在 0.5cm2cm,覆土层厚度在 4cm 左右,厚薄均匀, DB37/ T 16572010 5 表面平整。覆土 2d3d 后根据菌丝的生长情况开始调水,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 足。覆土后至出菇期间一般不通风或轻通风。喷水后,短时通风,让土层表面的积水散发掉,至表土不 粘手为宜。一般 7d 后菌丝即可爬上覆土层。 7.5.4 搔菌管理 覆土后 7d10d、菌丝爬土 3/4 时开始耙土搔菌。用 8 号铁丝做成铁耙扒耧覆土,将土层中菌丝浓 壮和菌丝稀弱地方的覆土掺和均匀,不要伤及培养料,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后将覆土表面轻压 平实。搔
18、菌后保持 22左右的温度,不通风,增加空气湿度,使之达到 90%左右,促使菌丝再次萌发、 连接,均匀爬满整个土层。搔菌后 4d5d,将温度降到 1618,并进行适量的喷水,诱导原基形 成,促进出菇。 7.6 出菇管理 搔菌后 8d10d,控制菇房温度 1415,喷结菇重水,总用水量约为 2kg/m 2 ,在 2d内分 810 次喷完,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90%95%,同时加大通风换气,当子实体长到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一 次促菇重水,喷水量为 1.5kg/m 2 左右,在 2d内分 68 次喷完。喷水呈雾状,喷水后立即进行通风。 7.7 采收和清床 7.7.1 采收 一般当褐色蘑菇菌盖直径达到
19、2.0cm 以上时,就可根据客商要求分规格采收。采菇时,动作要轻, 左手食指、拇指轻捏菇柄,稍向下用力旋转,拔起即可,不要带出菌丝体和覆土,右手持利刀轻轻切下 泥根,切面要平整,菇柄长度不超过 1.5cm,避免斜根、裂根。保持菇体整洁,防止沾带泥屑杂质。采 收过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7.7.2 清床 每次采菇后,及时挑除遗留在床面上干瘪变黄的老根、死菇和其它残留物,彻底清床,重新填平采 菇留下的孔穴。每潮菇清床后2d内,不宜喷水,准备下一潮出菇管理。工厂化栽培褐色蘑菇一般可连续 采收3潮菇。 7.8 整理及加工 鲜菇采收后,及时整理分级,装入干净、专用的包装容器内。按照加工要求,
20、干菇采用脱水机烘干, 保鲜及烘干的材料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加工时可以使用 GB 2760 中指定的天然添加剂和 GB/T 19630.2-2005 附录 A 中所列的非农业源配料和添加剂,不得采用人工合成化学添加剂、加工助剂、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配料、有毒有害物质及辐照保鲜技术对有机褐色蘑菇进行漂洗、熏蒸、喷洒加工和保 鲜、处理。 7.9 贮藏和运输 褐色蘑菇预冷后进冷库保存,鲜菇宜采用冷链运输,在 14的低温贮藏、气调贮藏或采取速 冻保鲜。贮藏仓库应当干净、无虫害和鼠害,无有害物质残留,在使用前连续 7d 内未使用禁用物质处 理过。有机褐色蘑菇产品应单独存放,不得与常规产品及有毒、有
21、害、有异味物品混杂或混运。贮运的 目的及效果达到 HJ/T 80-2001 中 4.4.1.6 的要求。产品出入库、库存和运输、装卸过程应有完整的档 案记录,并保留相应的单据。 DB37/ T 16572010 6 7.10 包装和标识 有机褐色蘑菇产品包装符合 NY/T 658 的要求。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和内包装 塑料膜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材料。 经过认证、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褐色蘑菇产品包装上应有有机食品标志,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 明生产或加工单位的名称、地址、认证证书号、生产日期及批号。
22、8 病虫害防控 8.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线虫病等;主要杂菌有石膏霉、黄瘤孢霉、木霉、青 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菇螨、菌蚊、菌蝇、瘿蚊、跳虫等。 8.2 防控原则 以栽培管理措施预防为主,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综合防控技术,以化学防控为辅。药 物的使用应执行NY/T 393-2000中5.1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 8.3 防控方法 8.3.1 农业防控 农业防控措施如下: a)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或轮换使用品种,保证菌种质量,培育健 壮的出菇菌料; b) 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处理
23、,发酵全面、彻底,播种量充足,播种均匀, 发菌阶段保持场所整洁卫生、空气新鲜,培养料湿度适宜; c) 发菌期菇房温度最高不超过25,避光培养,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床面,采取通风、降温、 降湿措施处理,清除污染物、隔离处理并及时补种; d) 通过加强出菇房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防控虫害,出菇区走廊每天清洗一次,菇房每次使用前后 用蒸汽高温消毒; e) 发现褐色蘑菇子实体发病或有虫害发生时,及时摘除病菇及清理菌床,洗净、消毒操作工具, 废弃菌料、覆土和废菇体应清运至离生产区50m以外的地方。 8.3.2 物理防控 菇房走廊悬挂粘虫板(30cm20cm)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5W) 、黑光灯(20W
24、)及捕鼠器,菇房门 口及通风口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和防虫纱网(孔径0.28mm) 。 8.3.3 生物药剂防控 选择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控病虫害。可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 、浏阳 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制剂,以及采用除虫菊素、烟碱、鱼藤酮、印楝素等植物制剂,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 8.3.4 生态防控 发菌阶段调节菇房适宜的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出菇期间控制菇房内不同生育期 的适宜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避免高温高湿,温差、湿差大及通气不良。 8.3.5 化学防控 DB37/ T 16572010 7 生产区在非栽培期,可使用低浓度氯溶液对场地进行淋洗消毒处理,出菇区可用
25、石灰水消毒处理。 在菇房遭受害虫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宜使用中草药制剂进行喷雾和熏蒸处理,但不应对菌丝体和子 实体产生药害或污染。 可使用以维生素D为基本有效成份的杀鼠剂诱杀害鼠。 化学防控可以选择使用GB/T 19630.1-2005附录B中规定的植物保护产品。 9 质量安全控制 9.1 有机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投入物质不得使用化学合成和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基质原辅材料、 覆土材料、肥料及添加剂、病虫害防控药物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装材料、保鲜及加工用物质等。生产 投入品使用条件符合DB23/T 1109-2007中5的要求。不得使用中等毒性及中等毒性以上和非农用抗生素 制剂。避免用化学合成
26、物质处理菇房。不得使用的部分农药见NY/T 393-2000中附录A列出的农药品种。 9.2 有机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投入物质不得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菌种、栽培原料、肥料 及添加剂、微生物菌剂、生物源及化学农药、产品加工配料及添加剂等。 9.3 采收人员应当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常规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工具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当充 分清洗,去除上面的污染物残留。 9.4 在使用保护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和包装材料时,只允许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 碳酸酯类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并在使用后集中无害化处理。不得使用聚氯类产品。 9.5 有机褐色蘑菇产品应当包装标识上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整个溯源体系。 10 生产档案 10.1 建立有机食品褐色蘑菇工厂化生产档案。 10.2 对工厂化褐色蘑菇的产地环境质量、栽培设施条件、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 采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生产记录档案应保留 3 年以上。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