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27.010 F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3442009 火力发电企业能效评价方法 2009-11-05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9-12-01 实施 DB37/T1344 2009 前 言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云红、傅经纬、王垚、李青、徐壮、刁立璋、代兵。 I DB37/T1344 2009 火力发电企业能效评价方法 1 2 3 3.1 3.2 3.3 3.4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
2、能效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能效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纯凝汽式火力发电厂和热电联产企业的能效评价。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89 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212582007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 213692008 火力
3、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DL/T 246 化学监督导则 DL/T 60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DL/T 904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T 932 凝汽器与真空系统运行维护导则 DL/T 1051 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 DL/T 1052 2007 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DB37/ 737 2007 燃煤电厂供电标准煤耗限额 DB37/ 738 2007 热电联产供电标准煤耗限额 DB37/T 8422007 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方法 DB37/T 8432007 汽轮机组节能监测方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标准煤量 在统计报告期内供热及发电生产
4、全部过程中,用于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折算的标准燃煤量。 它包括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设施的各种能源消耗量和损失量,不包括非生产使用的、 基建和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副产品综合利用使用的和向外转输的能源量,单位为吨(t) 。各种不同 发热量的能源折合标准煤的系数按 GB/T 25892008 附录A 选取。 供电量 在统计报告期内机组向电网和电厂非生产用电提供的电能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供电煤耗率 统计报告期内发电机组提供单位供电量所平均耗用的标准煤量,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 。 供热煤耗率 1 DB37/T1344 2009 统计报告期内单位供热量所消耗的标
5、准煤耗量,单位为千克每吉焦(kg/GJ) 。 3.5 3.6 3.7 3.8 3.9 3.10 4 4.1 4.1.1 4.1.2 4.1.3 4.1.4 4.1.5 4.2 4.2.1 4.2.2 4.2.3 4.2.4 4.2.5 4.3 4.3.1 发电厂用电率 统计报告期内发电机组用于发电的电能消耗量与发电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供热厂用电率 热电厂或凝汽式电厂为对外供热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对外供 热量的比率,单位为千瓦时每吉焦 (kWh/GJ) 。 热电比 在统计报告期内机组对外供热量与其供电量折算(按热电当量折算)的热量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机组热效率 统计报告期内,发电机组所产生电
6、能的热功当量与供热量之和同生产用燃料输入热量的比值,以百 分数表示。 再热器喷水率 再热器的减温喷水量占锅炉过热蒸汽流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能效 能效即能源利用效率的简称,是指设备或系统为达到特定目的,供给的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在数量 上的表示。对于火力发电企业来说,能源效率主要包括供电煤耗率和厂用电率等指标。 管理要求 能效管理评价体系由基础管理、试验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由五个 定性指标组成。 基础管理 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内容应包括能源方针、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运行 控制等。 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7、的人员中聘任能源 管理负责人,并报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立节能培训制度,对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持证上岗。 每月定期上报节能技术监督报告、报表等,数据正确可靠。半年和年度应有节能总结报告。重 点用能企业应按要求每年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能源计量器具应满足 GB 17167 和GB/T 21369 2008 的要求。 试验管理 机组 A、B 修前后应进行锅炉热效率和汽轮机性能试验。 按照 DL/T 246 的规定进行燃料质量监督。能够根据来煤煤质进行配煤掺烧试验,确定合适的掺 配比例,使入炉煤煤质达到或接近锅炉设计要求。 每月或每季度进行空气预热器漏风率试验。 每月进行机组真空
8、严密性试验。 根据机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主要辅机性能测试。 设备管理 企业应编制中长期的设备节能技术改造规划,制定年度节能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 DB37/T1344 2009 4.3.2 4.3.3 4.3.4 4.3.5 4.4 4.4.1 4.4.2 4.4.3 4.4.4 4.4.5 5 6 6.1 6.2 对汽轮机汽缸效率较低的机组,通过通流部分改造,提高机组能效。 对效率低的水泵和风机,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降低厂用电率。 对于 300MW 及以下容量汽轮机组宜进行供热改造,进行热电联产。小型供热机组宜利用循环水 供热,以降低供热标准煤耗率。 采用成
9、熟的小油枪、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技术对锅炉进行节油改造,减少点火和稳燃用油量。 运行管理 运行人员要树立整体节能意识,通过开展小指标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操作水平,使各项运行参 数压红线运行,提高机组热效率。 运行中根据锅炉负荷及煤质变化及时调整燃烧,减少燃烧损失和减温水的投入量。 根据气候温度和负荷变化,调整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保持汽轮机在最有利的排汽压力下运行。 高压加热器启停时应按规定控制温度变化速率,防止温度急剧变化。要注意各级加热器的端差 和相应抽汽的充分利用,使回热系统保持最经济的运行方式。 在满足电网调度要求的基础上,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提高全厂热效率。 能效指标评价体系 能效指标评价体系由
10、 15个定量指标组成,能效指标评价体系构成见图 1。 排烟温度、排烟氧量、飞灰可燃物、 锅炉系统指标 供电煤耗率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再热器喷水率 最终给水温度、再热蒸汽温度、主蒸汽温度 汽机系统指标 凝汽器真空度、真空系统严密性 机组热效率、热电比 热电联产指标 供热综合能耗率 发电厂用电率 厂用电率 综合厂用电率 能 效 指 标 评 价 体 系 图 1 能效指标评价体系构成 能效大指标评价方法 供电煤耗率 燃煤电厂的供电煤耗率应符合 DB37/737 的规定。热电联产企业的供电煤耗率应符合 DB37/738 的规 定。供电煤耗率计算公式见附录 A。 厂用电率 火电企业的发电厂用电率应符合表
11、1 的要求。发电厂用电率计算公式见附录 A。综合厂用电率与发 电厂用电率之差不应超过 1 个百分点。 3 DB37/T1344 2009 表 1 火电企业发电厂用电率指标限值 序号 机组类型 机组类型特点 发电厂用电率 (%) 1 1000MW级机组 常规 5.7 超超临界 6.0 2 600MW级机组 超临界、亚临界 6.2 常规(汽动泵) 5.7 3 350MW级进口机组 常规(电动泵) 8.5 常规(汽动泵) 6.5 4 300MW级机组 常规(电动泵) 8.7 5 200MW级机组 常规 8.6 135MW级机组循环流化床 常规 9.5 通流部分未改造(常规) 9.1 6 125级机组
12、 通流部分改造(常规) 9.0 7 100MW 常规 11.5 8 100MW供热机组以下 常规 17.0 注:在机组类型特点中“常规”是指安装湿法脱硫装置的湿冷燃煤发电机组。无特别说明时,300MW 及以 上容量机组配汽动泵,300MW 容量以下机组配电动泵。加装催化还原脱硝装置发电厂厂用电率在表 1 基础上增加0.3个百分点。对于安装半干法脱硫装置的湿冷燃煤发电机组,应在表1 数据基础上再减 0.2个百分点。对于安装干法脱硫装置的湿冷燃煤发电机组,应在表1 数据基础上再减0.6个百分点。 当机组负荷率低于75%时,允许在表1数据基础上再加0.2个百分点。背压机组不考核厂用电率。 7 7.1
13、 7.1.1 7.1.2 7.1.3 7.1.4 7.1.5 7.2 7.2.1 7.2.2 7.2.3 7.2.4 7.2.5 7.3 7.3.1 7.3.2 7.3.3 7.3.4 7.3.5 能效小指标评价方法 锅炉系统指标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管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不大于 5%;热管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不大于 2%;回 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不大于 10%。 排烟氧量:统计期排烟含氧量为不同负荷下设计值的0.5%。 飞灰可燃物:烟煤锅炉的飞灰可燃物不超过 3%,贫煤锅炉的飞灰可燃物不超过 4%,无烟煤锅炉 的飞灰可燃物不超过 5%,循环床锅炉不超过 15%。 再热器喷水率:统计期再热器喷水率平
14、均值不高于 1%。 排烟温度:煤粉锅炉排烟温度(实际值)在统计期间平均值不大于 140,循环流化床锅炉不 超过150。 汽机系统指标 主蒸汽温度:统计期煤粉炉平均值不低于设计值 5,循环流化床锅炉不低于设计值 15。 最终给水温度:统计期平均值不低于对应平均负荷下的设计给水温度。 再热蒸汽温度:统计期平均值不低于设计值 15。 凝汽器真空度:对于闭式循环水系统,统计期凝汽器真空度的平均值不低于 92%;对于开式循 环水系统,统计期凝汽器真空度的平均值不低于 94%;循环水供热机组仅考核非供热期,背压机组不考 核。 真空系统严密性: 100MW 及以下机组的真空下降速度不高于 400Pa/ mi
15、n,100MW 以上机组的真 空下降速度不高于 270Pa/min。 热电联产指标 热电联产机组热效率年平均值应大于 45%,机组热效率计算方法见附录 A。 单机容量在 50MW 以下的热电机组, 其热电比年平均值应不小于 100%。 热电比计算方法见附录 A。 单机容量在 50MW200MW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值应大于 50%。 单机容量在 200MW 及以上抽汽凝汽两用供热机组,采暖期热电比应大于 50%。 供热综合能耗率应小于 43 kg/GJ,2012 年及以后应小于 42 kg/GJ。 4 DB37/T1344 200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有关指标计算公式 A.1
16、 供电煤耗率计算公式 bd= g f W B 1000 +A A.1 式中: bd供电煤耗率,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 Bf统计报告期内发电标准煤耗量,单位为千克,kg; Wg统计报告期内供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A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煤耗修正值。 当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小于 502kJ/kg,A=0。当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高于 502kJ/kg时: A= By )( yfb WWQ Q 1000)502( A.2 式中: By统计报告期内入炉原煤耗量,单位为千克,kg; Wf统计报告期内发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Wy统计报告期内发电厂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 入厂煤入炉
17、煤热值差,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b Q 标准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A.2 发电厂用电率计算公式 Lf= f kz W WW 100% A.3 式中: Lf 发电厂用电率,%; Wz统计报告期综合厂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Wk按规定应扣除的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按规定应扣除的电量: 1) 新设备或大修后设备的烘炉、煮炉、暖机、空载运行的电力; 2) 新设备在未移交生产前的带负荷试运行期间耗用的电量; 3) 计划大修以及基建、大型更改工程施工用的电力; 4) 发电机作调相运行时耗用的电力; 5) 自备机车、船舶等耗用的电力; 5 DB37/T
18、1344 2009 6) 升降压变压器(不包括厂用电变压器)、变波机、调相机等消耗的电力; 7) 修配车间、车库、副业、综合利用、集体企业、外供及非生产用(食堂、宿舍、幼儿园、 学校、医院、服务公司和办公室等)的电力。 A.3 供热煤耗率计算公式 br = g r Q B 6 10 A.4 r B = BzI A.5 式中: br供热煤耗率,单位为千克每吉焦,kg/GJ; Bz发电、供热耗用标准煤总量,单位为千克,kg; r B 统计报告期内供热标准煤耗量,单位为千克,kg; g Q 统计报告期内供热量,单位为千焦,kJ。 A.4 热电比计算公式 I= )/(3600 kWhkJW Q g g 100% A.6 式中: I热电比,%; Wg统计报告期内供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A.5 机组热效率计算公式 = yy gg QB QW +3600 100% A.7 式中: 机组热效率,%; By统计报告期内入炉原煤耗量,单位为千克,kg; g Q 统计报告期内供热量,单位为千焦,kJ; y Q 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