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020 Z 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86 2008 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 2008-12-03 发布 2009-01-01 实施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7/T 10862008 I 前 言 本指南为指导性标准。 为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环境信息公开办 法(试行) (环发200735 号) ,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规范企业信息公开行为,制定 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 本指南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
2、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军、谢锋、谭丕功、汤大伟、翟帆、于德强。 本指南于 2008 年 12 月首次发布。 DB37/T 10862008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3、本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2 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GB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HJ/T 273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HJ/T 274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HJ/T 275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企业环境报告书 主要反映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以及企业为改善环境、履行社会 义务所做的工作。它以宣传品的形式在媒
4、体上公开向社会发布,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一种有效形式。 3.2 环境绩效 指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 3.3 环境方针 企业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企业环保宗旨和目标。 3.4 环境指标 指评价企业完成环保目标所使用的指标、标准。 3.5 利益相关者 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益的个人或团体。 3.6 环境会计 指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生产活动中环保成本和环境绩效等进行连续、系统、分类和序时核算与监督 的会计方法。 3.7 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 DB37/T 10862008 2 生命周期分析 指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
5、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 境的影响。 3.8 绿色采购 指优先采购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符合环保标准的环境标志产品。 3.9 物质流分析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物质流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流账户,实现对物质的投入、消耗 和产出进行跟踪分析的方法。 3.10 第三方验证 指除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外的专家学者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及组织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过程和 内容进行监督的行为, 并在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刊载对企业环境报告书所披露信息及相关活动背景的评估 意见,旨在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可信性。 3.11 绿色供应链管理 指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整个供应链中注重合
6、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减 少环境污染的管理方式。 4 总则 4.1 编制目的与原则 4.1.1 编制目的 通过编制企业环境报告书, 能不断完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通过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实现企业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环境信息交流,进 一步提高企业绿色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1.2 编制原则 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应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企业环 境报告书应体现通俗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非标准专业名词、符号及行业术语应做必要的解释; 企业环境报告书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应规范,确保其内容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
7、报告书应体现时代特点, 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 4.2 基本要点 4.2.1 报告界限 对于结构复杂的企业,即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在披露企业业绩尤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 伴随的环境负荷时,应明确说明报告界限。 4.2.2 报告时限 报告周期原则为一个财政年度。所采集信息主要来自上一个财政年度企业的相关活动。如果某项环 保措施的完成周期超过一年,企业应对项目完成后可能取得的效果或达到的目标予以披露,并注明数据 的不确定性及原因。 4.2.3 计算方法 企业环境报告书中所涉及到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值应按本指南 6.2 中所列方法进行计算。 4.3 编
8、制工作流程 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写过程分为筹备与策划、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编制、审阅与发布四个阶段,见 DB37/T 10862008 3 附录 A。 4.4 内容框架 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共性内容由以下 6 部分组成: a) 高层致辞; b) 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 c) 环境管理状况; d) 环保目标; e) 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 f) 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在编制企业环境报告书时,除应阐述共性内容之外,还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适时增加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内容。 4.5 指标确定 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每项共性内容均由多个指标组成,为扩展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提高其实用性,指 南将指
9、标分为基本指标和选择指标。基本指标是必须披露的指标,选择指标是选择性披露的指标。对于 初次编制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可以只包括基本指标,以后应逐步加入选择指标,不断丰富企业环境报告 书内容。 5 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 5.1 高层致辞 a) 全球或地区环境问题、对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必要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b) 企业环境经营方针及发展战略; c) 结合行业特点阐述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主要途径及目标; d) 向社会做出关于实施环保行动及实现期限的承诺; e) 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f) 致辞人的签名。 5.2 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 5.2.1
10、 企业概况 a) 企业名称、总部所在地、创建时间; b) 企业从事的行业及规模、主要产品服务; c) 员工人数,包括直接员工人数和间接员工人数(间接员工包括受雇于分包商、特许经营商、合资 企业及附属企业的员工) ; d) 企业分支机构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所在国家及地区、公司性质、主要产品服务) ; e) 企业总资产、销售额或生产额; f) 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g) 企业管理框架及相关政策; h) 企业发展历程(适用于首次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的企业) ; i) 员工对企业的感想; j) 在报告时限内企业在规模、结构、管理、产权、产品服务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 5.2.2 编制说明 a)
11、对结构复杂的企业,即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应明确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是否涵盖各分支 机构的信息; b) 明确企业环境报告书所提供信息的时间范围、企业环境报告书发行日期及下次发行的预定日期; c) 用以保证和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准确性、可靠性的措施; d) 第三方验证情况; DB37/T 10862008 4 e) 编制人员及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网址) ; f) 意见咨询及信息反馈方式。 5.3 环境管理状况 5.3.1 环境管理结构及措施 a) 企业管理结构:企业管理结构图、分支机构数量、管理机构职能责任及管理人员数量; b) 企业环境管理结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各部门权限及责
12、任分工、管理机构的运转流程及实 施状况; c) 企业环境经营项目: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领域及实施项目; d) 企业进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实施状况。如果企业是以分支机构为单位进行认证,应 说明已获得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分支机构数量、所占机构总数比例和人员数量比例及 通过认证时间等; e) 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工作情况及绩效; f) 企业环境标识及意义说明; g)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情况; h) 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情况; i) 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颁发的环保荣誉和奖励情况; j)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状况。 5.3.2 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情况 a) 企
13、业以环境报告书、网站或环境信息发布会等形式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情况; b)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信息交流的方式、次数、规模和内容等情况; c) 企业与社会合作开展环保活动的情况; d) 企业对内对外提供的环保教育项目; e) 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感受及签名。 5.3.3 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a) 最近 3 年如果发生过严重环境违法事件,企业应介绍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主要产 品服务等曾出现的重大质量问题,企业也应给予披露; b) 与环境有关的信访、投诉案件的数量; c) 环境监测部门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及评价。 5.4 环保目标 5.4.1 环保目标及完成情况 a) 对企
14、业制定的环保目标及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说明; b) 完成年度环保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c) 制定企业下一年度环保目标; d) 说明企业过去 5 年的环境绩效。 5.4.2 物质流分析 a)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原材料、燃料、水、化学物质、纸张及包装材料等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 b) 企业产品服务产出情况及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情况; c)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情况;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 量的处理及排放情况; d) 从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角度阐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5.4.3 环境会计 a) 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防治费用、环境管理费用、环境友好产品研发费用及环保活动
15、的费用等; b) 在降低环境负荷、消除环境负面影响等各项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环境效益; c) 各项环保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DB37/T 10862008 5 5.5 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 5.5.1 环境友好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a) 环境友好生产技术、作业方法、服务模式的研发状况; b) 产品研发过程中生命周期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 c) 企业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定义及标准; d) 产品节能降耗、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替代等方面的研发情况; e) 举例说明产品服务的环境友好性能; f) 产品服务获得的环境管理或环境标志的认证情况。 5.5.2 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 a) 产品生产总量或销售总量;
16、 b) 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量或销售量; c) 包装容器使用量; d) 废旧产品及包装容器的回收量。 5.5.3 生产经营过程的能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a) 能源消耗总量; b) 能源的构成及来源; c)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 d) 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提高措施。 5.5.4 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a) 温室气体产生种类、排放量; b)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5.5.5 废气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a) 废气排放种类、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b) 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及减排效果; c) 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d) 废气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5.5.6 物流过程的环境负荷及削减措施
17、a) 降低物流过程环境负荷的方针及目标; b) 总运输量及运输形式; c) 物流过程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及削减措施。 5.5.7 资源(除水资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a) 资源消耗总量及削减措施; b) 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及所占比例; c) 资源产出率及提高措施; d) 资源循环利用率及提高措施。 5.5.8 水资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a) 水资源的来源、构成比例及消耗量; b)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及提高措施。 5.5.9 废水产生量及削减措施 a) 废水产生总量及削减措施; b) 废水处理工艺、废水排放去向及水质; c)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及减排效果; d) 废水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 e) 其它
18、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DB37/T 10862008 6 5.5.10 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情况 a) 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及种类; b)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量及利用方式; c)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量及处置方式; d) 危险废物管理情况。 5.5.11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理 a) 列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购入量、使用量、迁移量、排放量及种类明细; b) 列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运输、储存、使用及废弃各阶段的环境管理措施。 5.5.12 绿色采购状况及相关对策 a) 绿色采购的方针、目标和计划; b) 绿色采购相关管理措施; c) 绿色采购现状及实际效果; d) 环境标志产品服务的采购情况。 5.6 与社会
19、及利益相关者关系 5.6.1 与消费者的关系 a) 保障产品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相关对策; b) 与产品服务相关的标准、运行模式及流程; c) 产品研发前期客户调研情况; d) 与产品信息和环境标识相关的提示和安全说明; e) 消费者投诉、索赔体系的建立情况; f)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g) 尊重客户隐私权的相关对策及管理体系。 5.6.2 与员工的关系 a) 完善员工劳动环境安全卫生的方针、计划及相关行动; b) 工伤事故情况; c) 保障人权及平等雇佣的相关对策; d) 男女就业、待遇平等情况; e) 员工参与管理、职位升迁机制; f) 不同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5.
20、6.3 与公众的关系 a) 尊重、保护地区环境的方针及活动; b) 企业与社区及公众开展交流活动情况。 5.6.4 与社会的关系 企业参与扶贫救灾助残、环保、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情况。 6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6.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应按有关环境统计的方法进行, 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 环保部门、 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数据采集时限为企业上一个财政年度。 6.2 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6.2.1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指标解释:企业用水量与企业工业增加值之比。 用水量:指新鲜水量与循环利用水量之和。 计算公式: DB37/T 10862008 7 6.2.2 单位工业增加值原材
21、料消耗量 指标解释: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与企业工业增加值之比。 原材料消耗总量:指企业用于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 等的消耗量之和。 计算公式: 6.2.3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指标解释: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与企业工业增加值之比。 能源消耗总量:指企业用于生产、生活中煤炭、燃油、天然气及电力等能源消耗量之和。各种能源 消耗总量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算系数折算成标准煤。 计算公式: 6.2.4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 指标解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废水量。包括企业处理回用的废水,不包括企业 串级利用 的废水。 计算公式: 6.2.5 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
22、放量 指标解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量。包括直排废水和经企业处理后排放 的废水。 计算公式: 6.2.6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标解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的量。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原材料 消耗量(吨 /万元) = 原材料消耗总量(吨) 工业增加值(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立方米 /万元) = 用水量(立方米) 工业增加值(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千克 /万元) 工业增加值(万元)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千克)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 /万元) =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煤) 工业增加值(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
23、值废水产生量 (吨 /万元) 工业增加值(万元) 废水产生量(吨) = DB37/T 10862008 8 6.2.7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指标解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计算公式: 6.2.8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 指标解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 固体废物产生总量: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高浓度液体状的废物量之和。 计算公式: 6.2.9 水重复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企业重复利用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率。 企业重复利用水量:指企业循环利用水量和串级使用的水量之和。 计算公式: 6.2.10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
24、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之比。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使其转化为 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 计算公式: 水重复利用率( %) = 重复利用水量(吨) 用水量(吨) 100%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吨) 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吨) 100% =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 (吨 /万元) 工业增加值(万元) 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吨)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千克 /万元) 工业增加值(万元) 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 /万元) 工业增
25、加值(万元) 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 DB37/T 10862008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流程 编制阶段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领导小组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写组 资料收集 编制筹备阶段 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发布 审阅发布阶段 N 企业环境管理 企业基本信息 指标体系的建立 利益相关者 企业环境负荷 N 大纲编写 社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相关信息 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框架及相关说明 评阅 Y Y DB37/T 10862008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企业环境报告书指标内容及分类 表 B.1企业环境报告书指标内容及分类 项目 指标内容
26、基本指标 选择指标 基础信息指标 1 高层致辞 1.1 首席执行官或职位相当的高层管理人员致辞 2 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 企业概况 2.1 企业名称、总部所在地、创建时间 2.2 总资产额、销售额及员工人数 2.3 主导行业、主要产品 服务 2.4 经营理念及文化 2.5 管理框架及相关政策 2.6 利益相关者及与企业的关系 2.7 员工对企业的感受 2.8 企业规模、结构等的重大变化 编制说明 2.9 报告界限 2.10 报告时限 2.11 保证和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准确性、可靠性的措施 2.12 第三方验证情况 2.13 意见咨询及信息反馈方式 环境绩效指标 3 环境管理状况 环境管理结构及措
27、施 3.1 环境管理体制 3.2 管理结构 3.3 环境经营项目 3.4 获 ISO14001 认证及开展清洁生产情况 3.5 企业的环境标识及意义说明 3.6 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情况 3.7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状况 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情况 3.8 环境信息公开方式 3.9 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信息交流情况 3.10 与社会合作开展的环保活动情况 3.11 对内对外提供环保教育项目情况 3.12 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感受 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3.13 最近 3 年生产经营发生重大事故情况 3.14 环境信访、投诉情况 3.15 环境监测及评价 4 环保目标 环保目标、指标及业绩 4
28、.1 上一年度各项环保目标完成情况 4.2 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4.3 下一年度环保目标 DB37/T 10862008 11 4.4 环境绩效的说明 物质流分析 4.5 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 能源消耗量 4.6 产品 服务产出情况及废旧产品回收情况 4.7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4.8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环境会计 4.9 企业的环保活动成本 4.10 各项环保活动取得的环境效益 4.11 采取环保措施取得的经济效益 5 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 与产品 服务相关的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 5.1 环境友好生产技术、服务模式的研发 5.2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及实施 5.3 企业环境友好产品的定义
29、及标准 5.4 产品节能降耗、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替代 5.5 举例说明产品 服务的环境友好行为 5.6 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情况 5.7 产品生产总量或商品销售总量 5.8 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量或销售量 5.9 包装容器使用量 5.10 废旧产品及包装容器的回收量 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环境影响 能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5.11 能源消耗总量及削减措施 5.12 能源的构成及来源 5.1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 5.14 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提高措施 5.15 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及排放量 5.16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5.17 废气排放种类及排放量 5.18 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及减排效果 5.19
30、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5.20 废气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5.21 降低物流过程环境负荷的方针及目标 5.22 总运输量 5.23 物流过程污染物产生情况及削减措施 资源(除水资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5.24 资源消耗总量及削减措施 5.25 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及所占比例 5.26 主要原材料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5.27 资源产出率及提高措施 5.28 资源循环利用率及提高措施 水资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5.29 水资源的来源、构成比及消耗量 5.30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及提高措施 废水产生总量及削减措施 5.31 废水排放去向及所占比例 5.32 废水水质及采取的处理措
31、施 5.33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5.34 废水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情况 5.35 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削减措施 5.36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量及最终处置量 5.37 固体废物构成及处理处置方式 5.38 危险废物管理措施 DB37/T 10862008 12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理 5.39 购入量、使用量、迁移量、排放量 5.40 运输、储存、使用及废弃各阶段的环境管理措施 绿色采购状况及相关对策 5.41 绿色采购方针、目标和计划 5.42 绿色采购相关管理措施 5.43 绿色采购现状及实际效果 5.44 环境标志产品 服务的采购数量 6 与社会及利益
32、相关者关系 与消费者的关系 6.1 与产品 服务质量和安全相关的对策 6.2 与产品 服务相关的标准、运行模式及流程 6.3 产品 服务研发前期客户调研情况 6.4 与产品 服务信息和环境标识相关的提示和安全说明 6.5 消费者投诉、索赔体系的建立情况 6.6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6.7 尊重客户隐私权的相关对策及管理体系 与员工的关系 6.8 完善员工劳动环境安全 卫生的对策 6.9 工伤事故情况 6.10 与人权及雇佣关系相关的对策 6.11 男女就业、待遇平等情况 6.12 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职位升迁机制 6.13 不同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与公众的关系 6.14 尊重、保护地区环境的方针及活动 6.15 与地区、社团、周边居民共同开展环保活动情况 与社会的关系 6.16 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 DB37/T 10862008 13 D B 3 7 / T 1 0 8 6 2 0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