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1215-2010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5279       资源大小:908.1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1215-2010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1、ICS 03.220.20 R 0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2152010 代替 DB37/T 12152009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2010-02-09 发布 2010-03-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2152010 I 目 次 前言 . . I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3.1 . 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 1 3.2 . 2 地埋管换热器 . . 2 3.3 . 2 工程勘察 . . 2 3.4 . 2 地质勘察 . . 2 3.5 . 2 水文地质条件 . . 2

    2、 3.6 . 2 渗透性 . . 2 3.7 . 2 岩土体热物性 . . 2 3.8 . 2 岩土的初始温度 . . 2 3.9 . 2 恒温层 . . 2 3.10 . 2 变温层 . . 3 3.11 . 3 增温层 . . 3 3.12 . 3 护壁套管 . . 3 3.13 . 3 封孔 . . 3 3.14 . 3 埋管冷、热负荷 . . 3 3.15 . 3 全年动态负荷 . . 3 3.16 . 3 钻孔回填 . . 3 DB37/T 12152010 II 3.17 . 3 管沟回填 . . 3 3.18 . 3 测试孔 . . 3 3.19 . 3 岩土热响应试验 . .

    3、4 4 总则 . . 4 5 地埋管换 热系统设计 . . 4 5.1 工程勘察 . . 4 5.1.1 基本要求 . . 4 5.1.2 工程勘察 . . 4 5.1.3 热响应测试 . . 5 5.2 负荷计 算与机组容量 . . 5 5.2.1 基本要求 . . 5 5.2.2 设计参数 . . 5 5.2.3 地埋管设计负荷计算 . 5 5.2.4 确定机组容量 . . 5 5.3 地埋管 换热器设计 . . 6 5.3.1 基本要求 . . 6 5.3.2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 . . 6 6 地埋管换 热系统施工 . . 7 6.1 基本要求 . . 7 6.2 管材与 传热介质 .

    4、. 7 6.2.1 地埋管管材应符合以下规定: . 7 6.3 地埋管 换热器施工 . . 7 6.3.4 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 7 7 地埋管换 热系统的检验、调试与验收 . 9 7.1 基本要求 . . 9 7.2 检验 . . 9 7.3 调试与验收 . . 9 8 建筑物内系统 . . 10 9 整体运转 、调试与验收 . . 10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岩土热响应试验方法 . 11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浅层地热能计算方法 . 14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15 附录 D(资料 性附录) 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 . 17 附录 E(资料 性

    5、附录) 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 19 DB37/T 12152010 II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37/T 1215-2009),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 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5.1.2 工程勘察”标题。原DB37/T 1 215-2009中无此条。 修改了“岩土的初始温度”、“测试孔”、“岩土热响应试验”的定义。(见DB37/T 1215-2009 中的3.8,3.18,3、19条。)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6、:青岛理工大学、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山东欧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沃 富地源热泵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山东亚特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宏力艾 尼维尔环境科技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绪泉、胡松涛、王海英、施志钢、刘国丹、王刚、霍尚龙、高明清、徐峰、 张晓兰、郭金山、高翀、郑良村、于奎明、张长兴、牛西良、范琼文、生晓燕、宋伟、方宗升、吴剑、 王帅彬、张彬彬、潘黛岱、孟丹、刘荣向、张莉、张瑜、邢欣、辛岳芝、周昂、梁斌、刘恺。 DB37/T 12152010 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地埋管换

    7、热系统设计、地埋 管换热系统施工、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调试与验收、建筑物内系统和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岩土体为冷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地下循环介质,利用电驱动蒸 气压缩式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冷或供生活热水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663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T 19409 水源热泵机组 GB/T 19473.2 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

    8、系统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与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36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74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96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JJ 13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 101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

    9、程 DBJ 14-03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 14-03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 5036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DB37/T 12152010 2 采用闭路循环, 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埋设在岩土体中的换热管与土壤进行热交换的地源热泵系 统,也称地耦合地源热泵系统。 3.2 地埋管换热器 一种埋设在地下的闭式循环管路,传热介质经管壁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根据管路埋置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水平式和竖直式地埋管换热器。 3.3 工程勘察 根据工程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体工程条件,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

    10、 动。 3.4 地质勘察 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地质环境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的总称。 3.5 水文地质条件 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运动以及水质和水量等特征的总称。 3.6 渗透性 含水层多孔介质能够被水或其它液体透过的性质。 3.7 岩土体热物性 岩土体的热物理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导热系数、密度、热扩散系数、热容等。 3.8 岩土的初始温度 从自然地表下 10m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 3.9 恒温层 地下温度的变化幅度等于零的地带,它的上面是变温层,下面是增温层。 3.10 DB37/T 12152010 3

    11、变温层 地下温度明显受到地表大气温度变化影响的地层,即自恒温层向上至地表的地层。 3.11 增温层 地下温度不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的底层,即自恒温层向下的地层。 3.12 护壁套管 下入钻孔中用以保护孔壁的管件。 3.13 封孔 成孔后为了隔离含水层而进行的止水工作。 3.14 埋管冷、热负荷 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时,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及系统,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地下或从地下吸收的热量。 3.15 全年动态负荷 用来预测在一年内末端空调系统运行所需的能量, 是以实际运行工况和典型年室外逐时气象参数取 代设计负荷中的设计工况参数,结合逐时负荷进行累计能量的计算,也称能量负荷。 3.16 钻孔回填 在竖直地

    12、埋管工程中,热交换器管道在钻孔内就位后,用泥浆泵和注浆管将灌注材料从钻孔底部充 填到钻孔孔口的施工程序。 3.17 管沟回填 在水平地埋管工程中,热交换器管道在管沟内就位后,用砂石土壤材料填充管沟的施工程序。 3.18 测试孔 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 3.19 DB37/T 12152010 4 岩土热响应试验 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获得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及岩 土初始平均温度的试验。 4 总则 4.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应基于对所实施项目的资源条件及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定项 目是否适用

    13、该技术。 4.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DBJ 14-036和 D BJ 14-037 标准的要求。 4.3 对于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考虑冬夏季冷热负荷的平衡,保证系统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4.4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安装完成后,不应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不应对埋 管所涉及区域的地基土工程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5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5.1 工程勘察 5.1.1 基本要求 5.1.1.1 在进行设计之前,应进行工程勘察;工程勘察应由具有相应勘察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对工程 现场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带、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储存量和地下管线情况进行勘察,出具详细的勘 察报告。

    14、5.1.1.2 勘察涉及区域不应小于埋管范围,勘察深度应大于预计埋管深度。 5.1.1.3 竖直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负荷建筑面积小于5000m 2 时, 应至少布置1个钻孔; 建筑面积5000 m 2 10000m 2 应布置 2 个钻孔;大于 10000m 2 建筑面积时,应至少布置 3 个钻孔。 5.1.1.4 应根据勘察部门提供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储存量和工程具体情况,进行浅层地热资源的 分析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5.1.2 工程勘察 工程勘察包括下列内容: a) 场地勘察 场地规划面积、高程、形状及坡度; 场地内既有建筑和规划建筑的占地面积及分布; 场地内树木、池塘、水井、排水沟及既有

    15、的或计划修建的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等线路、 地下管路及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埋深。 b) 岩土地质勘察: 设计大型项目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前,应对工程区域进行岩土地质勘察; 对已具备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可通过调查获取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 对不具备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岩土体地质条件勘察可参照 GB 50021及 GB 50027进行。 c) 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勘察 测试岩土层的导热性能、换热效率、导热系数、温度,确定恒温带的深度和温度; 应查明冻土层厚度;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热物性参数,确定岩土层换热能力,预测浅层地热能换热量; DB37/T 12152010 5 若场地较小,或场地条件简单,且场地或

    16、附近已有岩土层热物性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 直接引用现有资料; 对于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当总的负荷应用建筑面积在 3000m 2 5000m 2 时, 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当总的负荷应用建筑面积大于等于 5000m 2 时,应进行热响应试 验,并计算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具体方法参见附录 A、B。 5.1.3 热响应测试 5.1.3.1 测试首次应不开加热器,只开循环泵测试地层初始温度。 5.1.3.2 现场测试时,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加热功率变化的次数,不应少于 2 次;在同一加热功率下, 流量改变次数不应小于 2 次,且测试时间不宜少于 60h。每次加热测试应做

    17、停止加热的地温恢复测试。 5.1.3.3 现场测试岩土体应在测试埋管安装完毕至少 48h 后进行。 5.1.3.4 用于测试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测和标定,条件允许时,宜在测试孔周围布置观测孔。 5.2 负荷计算与机组容量 5.2.1 基本要求 5.2.1.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负荷计算应包括建筑物设计负荷和地埋管设计负荷。 5.2.1.2 建筑物设计负荷应按 GB 50019 和DBJ 14-0 36、DBJ 14-037 确定,生活热水的设计负荷按照 GB 50016 确定。 5.2.2 设计参数 对应用建筑面积在 5000m 2 以上,或实施了岩土热响应试验的项目,应利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

    18、进 行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且应符合以下要求: 夏季运行工况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低于 35; 冬季运行工况条件下,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高于2;不添加防冻剂的 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高于 4。 5.2.3 地埋管设计负荷计算 5.2.3.1 应根据建筑物供热、供冷和供生活热水的设计负荷以及全年动态负荷(能量负荷)计算,最 小计算周期不得小于 1年,在此计算周期内,对岩土层热阻较高的地区,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应与其 总吸热量相平衡。结合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地埋管设计负荷。 5.2.3.2 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初始地温、地下恒温层土壤温度(一般取当地年平均气温加 2)、岩

    19、 土热响应特性、建筑类型、机组工况以及系统长期运行可能引起的地温变化对地埋管实际换热性能的影 响进行技术分析。 5.2.4 确定机组容量 5.2.4.1 选择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具体形式时,应在设计负荷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恒温层土壤的温度约 高于当年年平均气温 2条件,且以保证全年地下热平衡为前提,确定采用单一的地源热泵供冷/热, 或采用与其它冷热源相结合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使热泵机组以最佳工况运行。 5.2.4.2 采用单一的地埋管热泵系统供冷、供热时,热泵机组选型容量可在计算冷、热最大负荷的基 础上附加 5%。 5.2.4.3 采用与其它冷热源相结合的热泵系统时,热泵机组容量不应再附加。辅助加

    20、热或辅助散热装 置的选型应符合 GB 50019 的要求。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宜增设板式换热器,以防污染埋管侧循环介质。 DB37/T 12152010 6 如系统同时供应生活热水,宜优先采用地埋管热泵系统制备(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它热源 提供。 5.3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 5.3.1 基本要求 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应按场地规划、埋管负荷、埋管长度、平面布置、系统水力平衡及承压能力验 算的步骤进行。 5.3.2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 5.3.2.1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时应明确埋管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深度及埋管区域进出重 型设备的车道位置和荷载,并为未来可能的发展预留空间。 5.3.2

    21、.2 地埋管换热器应避开泄洪主干道和交通主干道以及构成破坏隐患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5.3.2.3 地埋管换热器宜靠近热泵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 5.3.2.4 地埋管换热器的计算宜根据现场实测岩土体及回填料的热物性参数、测试井的吸放热能力进 行。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可按附录 C 给出的方法进行计算。 5.3.2.5 当全年累计释热量和吸热量相差不大(小于 20%)的工程,应分别按供冷与供热工况进行地埋 管换热器的长度计算,并取其较大者确定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当两者相差较大(大于 20%)时,应进 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增加辅助冷热源的措施来解决。还可以通过水源热泵机组间歇运行来调节;也可 以采用

    22、热回收机组。 5.3.2.6 设计地埋管换热器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内。但对于水平埋管较多的 竖直埋管系统,水平埋管应折算成适量的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 5.3.2.7 竖直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宜大于 20m,钻孔孔径宜大于 0.11m;为满足换热需要,钻孔间距应 根据热响应试验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岩石地区宜为 46m;砂土地区宜为 57m。 5.3.2.8 水平环路集管距地面不宜小于 1.5m,且应在冻土层以下 0.6m。环路供、回集管的间距不应小 于 0.6m。在赋存有地下咸水的地区,竖直地埋管底部与咸水层底板间距不宜小于 10m。 5.3.2.9 地埋管换热器内传热介质应保持

    23、紊流状态,单 U 形管不宜小于 0.6m/s,双 U 形管不宜小于 0.4m/s,水平环路集管应敷设不小于 0.002 的坡度,坡向竖直埋管。 5.3.2.10 大型项目中,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应进行分组连接,每组换热器数目宜相等,且不超过换热器 总数的 10%。各组换热器形成的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应采取管网平衡措施, 并应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查井。 5.3.2.11 竖直地埋管环路也可采取分、集水器联接的方式,一定数量(一般 68 个)的地埋管环路 供、回水管分别接入相应的分、集水器的方式,各分、集水器之间宜有平衡和调节各地埋管环路流量的 措施。 5.3.2.12 地

    24、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补水定压装置。 5.3.2.13 需要防冻的地区,应设防冻保护装置。 5.3.2.14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材料,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 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在建筑的桩基基础之间埋设换热器时, 回填材料还应满足地基强度的要求。 5.3.2.15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所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 地埋管压力损失 可按附录 D计算。源侧循环水泵的流量,应按水源热泵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额定流量的较大值确定,水 泵扬程为管路、管件、地埋管换热系统、热泵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选取较大值)的阻力之和。 5.3.2.16 地埋管换热系

    25、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并宜采用大温差小流量,以充分降低系统运行能耗。 DB37/T 12152010 7 5.3.2.17 与地埋管换热器连接的水泵、 阀门、 管道附件等设计与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要求。 冬夏转换的蒸发器或冷凝器阀门组应尽可能集中安装,以便使用与调节。 5.3.2.1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具有反冲洗功能,冲洗流量宜为工作流量的 2 倍。 5.3.2.19 在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中应了解当地地下水渗透和流动情况, 并确定是否需将地下水渗流对 换热的影响考虑到热交换器的设计中去。地下水的渗流或流动有利于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能够减少地 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容量, 当地下水渗流速度为 1

    26、0-6m/s 时, 地埋管热交换的能力比无渗流时约增大 30%。 6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6.1 基本要求 6.1.1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地埋管区域的工程勘察报告、完备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和施工 组织方案。 6.1.2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了解埋管场地内已有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准确位置。严禁损 坏其它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 6.1.3 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工序。 6.2 管材与传热介质 地埋管管材应符合以下规定: 地埋管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PE80 或PE100)或聚丁烯(PB),不应采用金属管道、金属塑 料复合管或聚氯乙烯(

    27、PVC)管及管件; 地埋管质量应符合相应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公称压力不应小于 1.0MPa,埋深大 于 120m 时,必须采用公称压力不低于 1.6MPa 的管材,工作温度应控制在-2040范围内; 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要求成捆供应,中间不应有机械接口及金属接头; 地埋管外径和壁厚应根据压力及预期寿命可按附录 E 选择; 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在可能发生冻结的情况下,以水为主要成分的循环介质中应添加防冻 液。防冻剂水溶液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使用水温低 3;同时应综合考虑其对管道的腐 蚀性、安全性、经济性及换热性能的影响。 6.3 地埋管换热器施工 6.3.1 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前应进行地面

    28、清理、整理交通、平整作业面。 6.3.2 水平支管沟应在竖直钻孔完成后开挖,并应设遮蔽物防止杂物进入钻孔。 6.3.3 在施工现场应对地埋管系统所用材料进行保护,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进入现场的管材、管件必须逐件进行外观检查; 管材和管件存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轻放,排列整齐,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或 吊绳进行装卸,不得随意抛摔和沿地拖拽; 夏季施工应预防管道受热发生热变形,未安装的管子应避光存放。 6.3.4 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所有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管道连接应符合 CJJ 101 的规定; 壁厚不大于 3.5mm 的 PE、PB 塑料管,应该使用活接头连接或承插连接

    29、;壁厚大于 3.5mm 的塑 料管,宜采用对接焊接或活接头连接;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井内使用的管道,应整根放入,不得拼接; DB37/T 12152010 8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 U 型弯管接头,应选用定型的 U 型弯头成品件,不得采用两个 90弯管 对接构成 U型弯管; U 型管的长度应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的对接要求,组装好的 U 型管的两开口端部,应及 时封堵; 地埋管系统水平集管与地埋管换热器的连接:当管径小于 De90 时,宜采用电熔套筒连接;当 管径大于 De90 时,宜采用热熔对接方式。如需采用金属件丝扣连接时,必须在连接件外作防 腐处理,并作地下检查井维护。 6.3.5 地埋管

    30、系统施工时,水平管沟和钻孔应防止进入杂物。 6.3.6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时,管道底部及周围应铺细砂。应防止重物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 扭结等问题,转弯处应光滑,并采取固定措施。 6.3.7 水平沟槽所用回填土应细小、松散、均匀且不含石块等坚硬杂物。回填土应采用人工逐层均匀 压实,每层厚度不宜大于 0.3m。回填土应与管道外壁紧密接触,且不得损伤管道。 6.3.8 对于管径为 De32 及De40的埋管,钻孔孔径宜为 150mm250mm。孔深在 120m 以内时,竖直钻 孔的垂直偏差不应大于 1.0%,孔深大于 120m 时,垂直偏差应小于 0.8%。 6.3.9 钻孔施工时应设排水沟

    31、和泥浆池等设施,以排除钻井时产生的水和储存钻孔浆液。 6.3.10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 对于 U 型换热管,在钻孔前,换热管必须组装好;应用水充满管道,打压合格后在有压状态下 将换热管放入钻孔,以防孔内积水使换热管脱离孔底上浮,达不到预埋深度; 当钻孔成孔后,应立即下管;下管时应将灌浆管和 U 型管一起插入孔中,直至孔底。下管时, 必须保证下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管道不应受钻孔内积水浮力影响而产生位移; 灌浆管端头宜设防堵装置,且灌浆时应能够将其冲开; 下管完毕后 U 型管上端应高出地面,管端应作好封闭措施,防止进入杂物; 下管完毕后 U 型管竖直支管应保持分开状态。 6.3

    32、.11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该在 12h 内用灌浆材料回灌封孔。灌浆应密实,无空腔。在灌 浆之前应对埋管进行试压,确认无泄露现象后方可进行灌浆。 6.3.12 回填材料宜采用膨润土、水泥、砂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膨润土、水泥、砂的含量宜取 5% 10%、5%10%和 15%25%。严禁仅采用钻孔施工上返岩屑或原浆作为灌浆料。利用上返岩屑或原浆进 行灌浆时,灌浆材料中膨润土含量应在 4%10%,砂的含量不得低于 20%。 6.3.13 在基岩地质为主的地区,当换热器埋设在非常密实或坚硬的土壤、岩石中时,宜采用水泥基料 灌浆。 6.3.14 灌浆材料应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灌浆回填过程中,应

    33、注意观察竖直埋管周围回填物的沉降情 况,必要时需采用多次灌浆回填,确认稳定后方可结束该工序。 6.3.15 安装后应进行管道水冲洗。 6.3.16 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进行水压试验,要求如下: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在下管前、完成下管准备进行钻孔回填前均应做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为工 作压力的 1.5 倍,且不应小于 0.6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5min,观察其压力降,当压 降不大于 3%,且无泄露现象,试压合格; 地埋换热器支管与环路集管连接完成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30min,稳压 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露现象,试压合格,进行装配; 管沟回填前,应对所有管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 于 3%,确认地埋管无渗漏后回填,全部完成后方可拆除压力检验装置,条件允许则可保留以 备随时检测; 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1215-2010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errorscript15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