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462008 花生茎蔓栽培杏鲍菇安全优质 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afety and High Quality Pleurotus eryngii Cultivation with Peanut Stems 2008-12-02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9-01-01 实施 DB37/T 1046 2008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
2、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莘县食用菌管理办公室、利津县绿野菇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贾 曦、万书波、张正、周卫忠、赵海军、闫怀芹、高 霞、张柏松、 王忠春。 I DB37/T 1046 2008 花生茎蔓栽培杏鲍菇安全优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栽培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控、质量 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菌糠作家畜饲料前提下利用冬暖式大棚设施和花生茎蔓主料栽培杏鲍菇的安全优 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3、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1098 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 NY 5095 无公害食品
4、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294 无公害食品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 和 NY/T 1098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优质杏鲍菇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Pleurotus eryngii 指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NY 5294 要求,按照 NY/T 5333 技术规范生产,生产投入品执行 NY 5099 规定, 并限定限量限时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 NY 5095 标准范围内,经专门机构认 定
5、并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杏鲍菇产品。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 5294 和 NY/T 5333 的规定。栽培场所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 尘等污染源,距离在 2km 以上;栽培棚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菇棚 周围 500m 内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物、废菌料堆及畜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远离医院、 生活区、公路及其他公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要求产地生态环境良好,水源清洁,土壤无污染。 5 生产技术要求 1 DB37/T 1046 2008 本章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按常规方法实施。 5.1 栽培设施 采用东西长 40m50m、内宽
6、7m9m 的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 利于防治病虫害。棚内地面下挖 30cm60cm,墙体厚 0.8m1.2m,北墙高出地面 1.8m 以上,每隔 2m 设一个直径为 30cm35cm 的通风孔或建拔气筒。棚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床架设为南北向,操 作道宽 40cm60cm。棚顶覆盖无滴膜,上覆草苫,低温季节顶膜下适度横遮黑色薄膜,高温季节棚顶 上方架空搭盖遮阳网。栽培棚的周围开挖排水沟,沟宽沟深以 30cm50cm 为宜。若采用冷库菇房设 施栽培,则可进行杏鲍菇周年生产。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杏鲍菇 产品造成污染。 5.2 栽培
7、季节 根据杏鲍菇出菇温度及当地气候、设施条件,山东省利用冬暖大棚栽培,以秋冬季接种、冬春季出 菇为宜。制作菌袋时间自当年 9 月上旬至次年元月上旬,熟料袋栽,保温发菌,大棚出菇时间从 12 月 上中旬至翌年 4 月上中旬均可。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 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杏鲍菇品种(菌株)。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如保 龄球形、柱形等)品种。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 NY/T 5333 中 3.1.2 的要求。使用利用基因工 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
8、育成的杏鲍菇菌种,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中有关转基因 微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执行。 5.3.2 菌种培养贮存 杏鲍菇菌种扩繁制作按照 NY/T 528 的技术要求进行。成品母种存放于经消毒的 46的专用冷 藏箱内,控制传代次数在 3 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应及时使用,暂时不用的菌种存放于洁净、避光、 干燥、46的冷藏室内,尤其是麦粒菌种,不宜长期贮存。确保生产菌种在使用时菌龄适宜、生活 力强。 5.3.3 菌种质量要求 杏鲍菇成品菌种质量要求,按 NY 862 的规定执行。 5.4 原辅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栽培杏鲍菇的花生茎蔓、棉籽壳、玉米
9、芯、麦麸、玉米粉、饼(粕)粉等 主辅原料,要求干燥、洁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花生等作物在收获前 1 个月不应施高残毒农药。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 2d3d,花生茎蔓粉碎细度为 0.1cm0.3cm 80%,其中地膜碎片含量在 0.1%以下。 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 NY/T 5333 的规定。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选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 水等。喷水中不得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4.3 培养料添加剂 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 碳酸氢铵、硫酸铵、过磷酸钙、磷酸二
10、氢钾、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不允许添加含有动植物激素、生 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 5.5 培养料配制和栽培袋制作 5.5.1 杏鲍菇栽培料配方 配方 1:花生茎蔓 53%,棉籽壳 20%,玉米芯 10%,麦麸 12%,玉米粉 3%,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1%。 2 DB37/T 1046 2008 配方 2:花生茎蔓 58%,玉米芯 15%,麦麸 15%,玉米粉 5%,棉籽饼(粕)粉 5%,石膏粉 1%,轻质 碳酸钙 1%。 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栽培试验。 5.5.2 拌料 拌料时先将花生茎蔓、棉籽壳、玉米芯按配方比例提前 1d 润水预湿堆闷,料水比为
11、11.51 1.6。根据配方将石膏粉、轻质碳酸钙与麦麸、玉米粉、棉籽饼粉辅料混合均匀,再与主料混合,最后 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为 65%左右,以手紧握料时指缝间滴下 12 滴水为宜,pH7.07.5。 5.5.3 装袋 采用 17cm55cm 的折角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栽培,每袋装干料 1.1kg1.2kg。装袋时应调节好装袋机,料 装入袋内应紧贴袋壁、装紧、装实,松紧度均匀一致。袋口应折叠扎紧。 5.5.4 灭菌 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 0.15Mpa 蒸汽压力下灭菌维持 3h 以上或常压 100蒸汽灭菌 12h 以上, 前者焖 3h、后者焖 10h 以后将菌袋取出。
12、5.5.5 接种 灭菌后移出菌袋,自然冷却至室温,及时在无菌室或接种帐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把接种工 具和待接种菌袋全部放入消毒,空间消毒剂使用紫外线、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4h 之后可进行接种。 接种时 45 人配合,用 75%酒精或 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双手、接种工具和菌种瓶表面,用酒精灯火 焰灼烧接种工具和菌种瓶瓶口,脱袋、打孔、接种、套袋、应迅速完成。外袋为 20cm58cm 经消毒处 理的低压聚乙烯筒膜,袋口用皮筋扎封。每 500mL 容量瓶装棉籽壳栽培种接种 10 袋左右。 5.6 发菌培养 发菌场所要求环境清洁干燥,通风避光,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022,菌袋料温控制在
13、22 25,气温高于 26时要及时倒袋疏排散热,避免长期在高温下发菌。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70%以下。 定期消毒与检查,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挑出,进行集中处理,轻微污染的菌袋可单独排放,置于阴凉 通风处继续培养。正常情况下,经 40d 45d 培养菌丝长满菌袋,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5.7 出菇方式与出菇管理 5.7.1 出菇方式 杏鲍菇菌丝长满料袋后,在菇棚内整畦,南北走向,畦宽约 80cm,中间低两边高,约 30 o 的坡度, 中间的土沟内可浇水、增湿、降温,菌袋脱去外袋后双排并列摆放。或菌袋以横向排放于床架上,接种 穴向上定位出菇。或采取菌袋立体排放,以菌墙方式横向出菇。以杏鲍菇菌糠作家畜
14、饲料,不宜采用畦 床脱袋覆土出菇方式。 5.7.2 出菇管理 5.7.2.1 定位搔菌 将接种穴菌种块和气生菌丝用匙形工具轻轻刮掉,以增加菌丝透气,促其定位出菇。搔菌后应及时 在穴口上覆盖薄膜保湿,保持搔菌处料面湿润。 5.7.2.2 催蕾 搔菌后,保持菇棚内温度 812、空气相对湿度 80%85%,每天掀膜通风换气 23 次。让菌 丝体继续在适宜环境中积累养分,并在搔菌处分化形成原基。 5.7.2.3 疏蕾 当菇蕾长至 1cm3cm 大小时,对丛生蕾采取选优去劣,去掉多余的菇蕾,按接种穴定位,每个出 菇点留 34 个幼菇,以促进菇蕾快速生长。 5.7.2.4 生长管理 菇蕾发育成幼菇后,应逐
15、渐增加菇棚通气量,保持空气新鲜,温度应调控在 13 18,空气相 对湿度控制在 85%90% ,湿差不宜过大,光照强度以 300lx800lx 为宜;幼菇生长期主要依靠培养基 3 DB37/T 1046 2008 内水分供应,使菇体渐进增大,不宜直接向菇体上喷水,空气干燥时,可采取空间喷洒雾化水或地面浇 水增湿。一般经过 8d 10d,即可生长成熟。 5.7.2.5 二茬菇管理 杏鲍菇菌袋可出 2 茬菇,采完头茬菇后,将料面的菇根、残菇等清理干净,停水 2d3d,加强通 风,降低湿度,促使菌丝恢复活力,积累营养物质,直接转茬出菇管理,经 12d15d,第二茬菇蕾即 大量出现。出菇期间菇体上不宜
16、直接喷水,其它条件管理同第一茬菇。 5.8 采收 当杏鲍菇菇体长至 8cm12cm、菌盖内卷稍平展、菌褶清晰舒展、孢子尚未弹射时即可采收。同丛 菇体一次性全部采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轻轻旋动采下,或用利刀辅助割采,不带出培养料。 采菇时要保持手和工具的清洁卫生,戴上乳胶手套,轻握轻放,随采随擦净手套上的脏物,以免菇体沾 上杂质或泥土。成品鲜菇削去残留在菇柄上的培养料和泥土,根据标准,及时整理分级、包装保鲜或加 工处理,装入干净的专用容器内。将出菇结束后菌糠中的杂质、杂菌剔除,干制、粉碎、配制加工后用 于家畜饲料。 5.9 加工、包装与贮运 按 NY/T 5333 中 3.6 和 3.7
17、的规定执行。包装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膜卫生要求,应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物质的包装纸等包装鲜菇。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水液 漂洗杏鲍菇,并防止杏鲍菇加工产品中亚硫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 6 病虫害防控 6.1 防控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应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先,采取综合、安全的无公害防控措施,确 保杏鲍菇的天然优良品质,符合 GB 7096、NY 5095 或 NY/T 749 规定的卫生质量要求。药物使用方案参 见附录 A。 6.2 主要病虫害
18、 危害杏鲍菇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有木霉、青霉、脉孢霉、毛霉、曲霉等,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褐 腐病、线虫病,以及生理性黄萎病、褐斑、僵蕾、死菇、出菇迟缓和各种畸形菇,害虫主要有跳虫、菌 蛆、菇螨等,以及蛞蝓、蜗牛、潮虫、鼠类等危害。 6.3 预防措施 6.3.1 发菌期杂菌污染的预防 6.3.1.1 栽培场地定期消毒,清除杂物,保持发菌场所、菇棚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降 低空气湿度。 6.3.1.2 栽培基质主辅原料中不得混入有毒有害不洁物质(包括农残、重金属、病杂菌活体等) 。所用 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袋规格、质量合格。 6.3.1.3 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应润水湿透、拌料均匀、灭菌彻底
19、,达到无菌状态,不应在培养料中 加入化学农药。 6.3.1.4 接种时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从各个环节杜绝杂菌侵入。不宜使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 6.3.1.5 发菌期间料袋温度控制在 26以下,避光培养。 6.3.1.6 及时检查料袋有无扎孔破损情况,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挑出,集中处理。对严重污染霉菌或 发生脉孢霉的菌袋,应将其深埋或焚烧。 6.3.2 出菇期病虫害的预防 6.3.2.1 采用日光曝晒大棚和用具、床架(晴日 4d5d) 、高温闷棚(最高达 55以上,连续 5d7d)、 铲除旧土、石灰水粉刷等方法进行大棚消毒灭虫。栽培场地采取翻土、露晒、灌水、撒石灰粉、施氰氨 4 DB37/T 104
20、6 2008 化钙闷熏等措施预防处理。菇棚通风口封两层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 0.28mm 孔径的防虫纱 网,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出菇期间进出棚做到随手闭门,棚门口及四周设置石灰粉消毒防 虫阻隔带。 6.3.2.2 棚内外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杀虫处理。菇棚周围挖深为 50cm 环形水沟防病虫,搞好菇棚及周围 环境卫生。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高锰酸钾、漂白粉等溶液清洗擦拭消毒,床架材料 喷洒波尔多液、过氧乙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 6.3.2.3 应在菇蕾长至直径 2cm 左右大小时及时仔细疏蕾。人工去除病虫菇体。 6.3.2.4 出菇期间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控
21、制棚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最高不超过 20和 90%,并保持一定的散射光照。避免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喷水时将喷雾器喷头向上喷细雾,喷水量不 宜过大。 6.3.2.5 采菇后要彻底清理料面,将残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棚外,对病区采取隔离措施, 并进行消毒处理。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 75%酒精或 0.25%新洁尔灭溶液擦 拭消毒,进出过感病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其它菇棚,需更换衣服和鞋子。 6.4 综合控制 6.4.1 生态控制 在杏鲍菇生长过程中,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条件,避免出菇穴内和菇体上积水,注重通风调节,保持 充足的散射光照,以提高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抗杂抗病
22、能力。棚内发生病害后,应先清理掉病菇及病料, 适度敞苫揭膜,每天让日光照射棚内 1h2h,连续 2d3d,加强通风换气,停止喷水,降低棚内湿度 和温度,创造适宜杏鲍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杂菌侵染和生理性病害及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健壮 杏鲍菇菌丝体,促其再生。 6.4.2 农业与栽培控制 选用优良抗杂抗逆品种、纯化健康菌种(生活力强、无病原)和培养料最佳处理方式;培养料配制时 应充分拌混均匀,预湿堆闷;掌握好适宜的栽培季节,使栽培袋菌丝生长快速整齐,培育出健壮成熟的 营养菌体;加强卫生消毒防控措施;采用适宜的栽培方式和规范的出菇管理技术,调节控制好菇棚内各 种因素;及时摘除病菇,防止通过喷水、
23、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病,经常清理菇棚,保持出菇场所的清 洁卫生。 6.4.3 物理措施控制 若发现菇棚内害虫虫口密度较大时,采取安装黑光灯、粘虫板、电子杀虫灯等措施进行杀虫。 6.4.4 生物药剂控制 优先选择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制剂,在出 菇前于菌袋出菇面上喷雾,预防和控制杏鲍菇多种病害。防治菇棚害虫,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甲氨基阿 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以及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茴蒿素、茶皂素 等防治线虫、跳虫、菌蛆、潮虫和蛞蝓等。生物制剂喷药后应及时通风降湿。 6.4.5 化学药剂控制 6.4.5.1 药剂选择 严控
24、化学农药的使用,必要时须采用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选择性强的高效药物安全防治,宜选用 已在国家登记的可以在食用菌生产上使用的农药或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生产和使用的药剂,如噻菌灵、咪 鲜胺锰盐、二氯异氰尿酸钠、百福等消毒杀菌剂及氟虫腈、高氟氯氰甲阿维等杀虫剂,在无菇期可 限量在地面环境中选择使用。 6.4.5.2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要分清情况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病情虫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如菌袋局 部感染绿霉,可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或甲基托布津药液注射。若在出菇期发生病虫害,应及时剔除 病菇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发展,防止进一步传播蔓延。在出菇阶段仔细观察,及时掌握棚内 5 DB3
25、7/T 1046 2008 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早防治。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氟虫腈、高氟氯氰 甲阿维、克螨特等药剂,针对 害虫目标集中喷杀,或设置糖醋药液、香腥毒饵诱杀害虫。可选用食盐水或氨水液防治蛞蝓,用碘化钾 或冰醋酸溶液防治菌料线虫。在药剂防治的同时,应配合菇棚的通风降湿降温,科学管理,综合措施并 举。 7 质量安全管理 7.1 质量要求 优质杏鲍菇,菇体应端正完整,肉质肥厚细嫩,呈现其品种应有的保龄球形或柱形菇形和鲜菇自然 色泽,菇质硬实,无黄褐斑块,菇体大小均匀,无病虫危害症状,无杂质,无异味。其卫生指标按 NY 5095 的规定执行。 7.2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执行国务院令第 216
26、 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及 2001 年 11 月 29 日国务院关 于修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严禁在杏鲍菇栽培基质中 和其他生产环节使用附录 B 中列出的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和无公害、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规定不得使用的农药种类;有限度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要 求不得在杏鲍菇子实体上使用化学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 7.3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执行 GB 4285、GB/T 8321 标准。杏鲍菇出菇期间用药剂量、浓度应低于栽培前或发菌阶段的正常 用药量。在出菇阶段,要于无菇期或避菇使用,并避开菌袋以喷洒
27、地面环境为主,最后一次喷药至采菇 间隔时间应长于该药剂的安全间隔期。 7.4 生物制剂使用原则 在杏鲍菇病虫害防治中,不得使用医用抗生素制品或医药抗菌剂,限量使用部分食品防腐保鲜剂或 抗菌剂,慎用活体微生物农药。采用农用生物制剂与化学农药选择性搭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采 取局部用药,防止发生药害。使用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应提前 2d3d 施用,及早预防。 7.5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 应根据病虫危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具,配药时应使用标准称 量器具。合理用药,不得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7.6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
28、行杏鲍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应建立质量安全追 溯制度。 8 生产档案 8.1 应建立安全优质杏鲍菇生产技术档案。 8.2 对杏鲍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生产档案记录项目按附录 C 规定执行。 6 DB37/T 1046 200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全优质杏鲍菇生产允许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案 表 A.1 安全优质食品杏鲍菇生产允许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案表 药剂名称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使用浓度或剂量 石灰粉(水) 病原真菌、害虫 拌料、喷(撒)地面环境、 擦洗用具、处理杂菌斑 1%5%或根据用法 而定 漂白粉 细菌、线虫等 1%溶液喷
29、洒环境;0.5%溶 液喷洒菌袋;5%溶液浸洗 工具 根据用法而定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 细菌、真菌、病毒 环境喷雾及处理杂菌斑、 床架 1000 倍液 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 细菌、真菌 熏蒸接种箱(室)、培养 室或菇房 2g/m 3 4g/m 3 高锰酸钾 细菌、真菌 喷洒菇房环境及擦洗用具 0.2%溶液 过氧乙酸 细菌、真菌、病毒 等 喷洒菌袋、环境及处理杂 菌斑、床架材料 0.2%0.5% 酒精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或接种工具、菌 种瓶表面等 75% 新洁尔灭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 间 0.25%溶液 甲基托布津 病原真菌、霉菌 菇房消毒、处理杂菌斑或 床架材料 70%可
30、湿性粉剂 800 倍液 波尔多液 多种病原菌、杂菌 处理床架材料或喷洒环 境,随配随用 等量式 200300 倍 液 硫酸铜 病原真菌、霉菌 喷洒、浸泡、擦洗 0.5%1%溶液 咪鲜胺锰盐 侵染性病害、霉菌 喷洒出菇面或浸沾菌棒、 处理菌袋杂菌 50%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0.5g/m 2 噻菌灵 病原真菌、杂菌 喷洒地面环境 500g/L 悬浮剂 1000 倍液 百福 木霉、疣孢霉等 喷洒菇棚内外环境 30%可湿性粉剂 15002000 倍液 中生菌素 细菌性和部分真 菌性病害 出菇前于菌袋喷雾 3%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多抗霉素 真菌性病害 出菇前于菌袋喷雾 10%可湿性粉剂 12
31、00 倍液 多杀霉素 鳞翅目、双翅目害 虫、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目 标喷雾 2.5悬浮剂 1500 倍液 氟虫腈 菌蛆、 鳞翅目害虫 处理菇棚地面、避菇使用 50g/L 悬浮剂 2000 7 DB37/T 1046 2008 等 或无菇期针对目标喷雾 倍液 高氟氯氰甲阿维 菇螨、菌蛆、跳虫 等 处理菇棚地面或无菇期针 对目标喷雾 4.3%乳油 2000 2500 倍液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菇螨、跳虫等 无菇期针对目标喷雾 1%乳油 5000 倍液 克螨特 菇螨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喷洒菌 袋、地面 73%乳油 3000 倍液 氰氨化钙 病原真菌、细菌、 线虫等 闷熏处理棚内地面土壤 粉
32、剂 50kg/667m 2 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 除虫菊素、茴蒿素、茶皂素等植 物源农药 跳虫、线虫、菌蛆、 潮虫、蛞蝓和蠼螋 等 针对目标或地面环境、菇 畦喷雾 分别按农药使用说 明书执行 氨水 蛞蝓、蜗牛、菇螨 针对目标喷雾或熏蒸 50100 倍液 氯化钠 蛞蝓、蜗牛 针对目标喷雾 5%溶液 碘化钾 线虫 喷洒、浸泡菌料 0.1%溶液 冰醋酸 线虫 喷洒菌料 1% 8 DB37/T 1046 200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安全优质杏鲍菇生产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 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
33、培养基质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有甲 拌磷(三九一一)、治螟磷(苏化 203)、对硫磷(一六 O 五)、甲基对硫磷(甲基一六 O 五)、内吸 磷(一 O 五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乙拌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 基异柳磷、地虫硫磷、水胺硫磷、氯唑磷、硫线磷、速扑杀、特丁硫磷、克线丹、苯线磷、甲基硫环磷、 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涕灭威、速灭威、灭多威、克百威(呋喃丹)、铁灭克、氟乙酰胺、毒鼠剂、 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毒杀酚、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滴滴涕、六六六、 林丹、硫丹、氯丹、三氯杀螨醇,以及其它重金属农药制剂等。
34、 以上所列是目前禁用的部分农药品种,该目录将随着国家新标准规定而修订。 9 DB37/T 1046 200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安全优质杏鲍菇生产记录事项 C.1 产地环境条件 C.1.1 空气质量 C.1.2 水源质量 C.1.3 菇房土壤环境质量 C.1.4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 C.2 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 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等) C.2.1 名称 C.2.2 来源 C.2.3 用法、用量 C.2.4 使用、停用的日期 C.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堆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杏鲍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 药防治情况 C.3.1 堆料消毒杀虫 C.3.2 菇房(棚)进菌袋前后消毒杀虫 C.3.3 发菌期间 C.3.4 出菇期间 C.4 杏鲍菇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 C.5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 10 DB37/T 1046 2008 11 D B 3 7 / 2 0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