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 准 DB 37/T 33952018 小麦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Wheat Root Rot in Shandong Province 2018-08-17发布 2018-09-17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395 2018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博、张悦丽、马立国
2、、齐军山、祁凯、刘苹、李长松。 DB37/T 3395 2018 1 小麦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小麦根腐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特征 3.1 小麦根腐病(wheat root rot)一般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侵染引
3、起的, 镰孢菌( Fusarium spp.)或腐霉菌( Pythium spp.)也能引致该病害。 3.2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见附录 A。 4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抗(耐)病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 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5 农业防治 5.1 因地制宜地与马铃薯、大蒜、豌豆、油菜、甘薯、葵花、蚕豆等作物进行 1 年2 年的轮作。 5.2 种植抗(耐)病品种,精选无病良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精选健康、无病种子。 5.3 适期晚播。 5.4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配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无机氮肥。秋苗期或返青期结合浇水冲施 60 g/L 甲壳胺水溶性
4、肥料 937.5 ml/666.7 m 2 1250 ml/666.7 m 2 。 5.5 及时拔除病株。初春对小麦进行划锄,疏松茎基周围土壤。 6 生物防治 用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于小麦种植前撒施300 g/666.7 m 2 600 g/666.7 m 2 ,或苗期4 g/m 2 6 g/m 2 灌根;或用1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150 g/666.7 m 2 200 g/666.7 m 2 于播种 前撒施或苗期灌根。 DB37/T 3395 2018 2 7 化学防治 7.1 农药使用人员安全要求 农药使用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安全操作应按照NY/T 1276执行。
5、 7.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每100 kg种子选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75 g5 g,或23 %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 250 g,或15 %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14 g300 g,或50 %唑酮福美双种衣剂100 g125 g, 兑水1 kg2 kg稀释,按照药剂与种子比例搅拌均匀,晾干待播。 7.3 生长期防治 在小麦出苗至拔节期及时喷药或灌根防治。用70 %噁霉灵可溶粉剂600倍800倍液,或70 %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或60 %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1200倍液灌根;或用25 % 丙环唑乳油4000倍液喷雾。连施2次3次,间隔7 d10 d。
6、8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病害防治及相关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生产技术 档案两年以上。 DB37/T 3395 2018 3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根腐病 A.1 症状 A.1.1 麦根腐平脐蠕孢根腐病:侵染种子引起黑胚,不能发芽或芽腐;苗期发病,造成胚芽鞘、地中 茎或根上形成深褐色病斑,严重腐烂或坏死,在冬前死亡或产生弱苗,后期茎基部形成褐色梭形病斑, 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造成叶片黄化。 A.1.2 镰孢菌根腐病:一般在小麦苗期发生。幼苗受害,在幼芽鞘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腐烂死亡; 根部受害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黄褐色至灰黄色纵条晕斑,严
7、重时茎折断枯死,或直立 不呈青灰色枯死,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 A.1.3 腐霉菌根腐病:病害发生盛期一般在小麦出苗至分蘖和返青拔节期两个阶段发生,主要为害植 株根部,造成植株矮化。幼苗受害,根部呈黄色至淡褐色水浸状,后期变褐腐烂,造成缺苗断垄,分蘖 减少;返青拔节期受害,初期呈黄色至淡褐色的水浸状,后期呈深褐色,腐烂,植株矮化,严重时整株 枯死。 A.2 病原 A.2.1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菌落在PDA上呈圆形或扇形放射状,深灰色、深绿 色至黑色,气生菌丝较繁茂呈白色,绒毡状;菌落表面易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
8、生抱子梗单生或 2根5根丛生,暗褐色,有隔膜,不分枝,有明显的孢痕,90 m265 m5 m9 m;分生孢 子纺锤形、长椭圆形或长梭形,32.4 m75.6 m16.2 m27 m直或弯曲,黑褐色,两端渐细, 近中央处最宽,似蠕虫,有1个11个横隔膜,脐点位于基细胞内。 A.2.2 镰孢菌属( Fusarium spp.) :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疏松白色絮状,中央菌丝鲜黄至灰黄色,菌 落背视呈桃红或玫瑰红色,菌丝有隔,分枝。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孢形,有隔膜 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分隔明显,有5个7个隔膜,5隔居多,大小为 3.7 m5.5 m45
9、m67 m。小型分生孢子稀少;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壳散生病部表 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色或深蓝色,大小约为100 m250 m150 m300 m。子囊孢子由子 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大小为8 m15 m35 m84 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大小为3 m6 m16 m33 m,多为3个隔膜; A.2.3 腐霉属( Pythium spp.)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棉絮状,菌丝无隔,发达,不规则分枝,宽 4.3 m7.1 m(9.8 m) 。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或菌丝膨大体) ,呈丝状、瓣状、球状,顶生, 间生或切生,顶生时偶见生于主干菌丝的短小分枝上,10 m32 m(平均18.7 m) ,萌发产生芽 管,形成泡囊,游动孢子在泡囊内形成。有性生殖产生藏卵器,球形,间生或顶生,偶有切生,平滑, 顶生或间生,大小(3.5 m)4.6 m9.3 m(12.0 m) 。每个藏卵器周围有1个3个雄器不 等,雄器棍棒状或弯棍棒状,顶生,与藏卵器同丝生或异丝生,7.7 m10.8 m(13.9 m) (4.6 m)5.4 m4.2 m(7.7 m) ,每个藏卵器有1个3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平滑,满 器或不满器,直径12 m22 m(平均17.3 m) ;壁厚0.9 m1.7 m(平均1.49 m) ,内含贮 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