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4939       资源大小:660.8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 准 DB 37/T 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2018-08-17发布 2018-09-17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397 2018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升吉、辛相启、吴斌、杨向黎、张眉、姜珊珊、范育红、秦永梅、尚佑芬、 赵玖华。 DB37/T 3397 2018 1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MRDD)及其传播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指标、 防控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玉米粗缩病及其传播介体灰飞虱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

    3、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粗缩病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等引起,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重要病毒性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节间 变粗变短、植株矮化,严重时不能抽穗结实,从而引起玉米减产甚至绝产。 3.2 传毒介体和传毒方式 The Vector and Transmission of RBSDV o

    4、r MRDV 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以灰飞虱( Laodelphgax striatellus Falln,small brown plan thopper,SBPH)为主要传毒介体进行持久性传播。灰飞虱在病毒寄主上吸汁获毒,获毒时间最短为 1 h,一般24 h48 h就可以充分获毒。灰飞虱一旦获毒,终身带毒,并能连续传毒,但不经卵传毒。 3.3 灰飞虱带毒率 rate of viru liferous SBPH 灰飞虱带毒虫量占调查总虫量的百分率。 3.4 灰飞虱带毒虫量 number of viru sliferous SBPH DB37/T 3397 2018 2 调查所得单位

    5、面积(667 m 2 )总虫量与带毒率的乘积。 3.5 治虫控病 disease management by insect control strategy 防治灰飞虱,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4 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玉米抗耐病品种、调整玉米播种期、改善耕作制 度、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为主,适期药剂防治灰飞虱、治虫控病相结合防控玉米粗 缩病。应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时间”。 5 防治指标 春季稻茬小麦撒播田每667 m 2 一代灰飞虱带毒虫量1200头,翻耕机械条播小麦田每667 m 2 一代灰飞 虱带毒虫量60

    6、0头,田间杂草每667 m 2 一代灰飞虱带毒虫量900头;夏玉米田1片4片叶苗期灰飞虱带毒 成虫量5头/100株。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选用玉米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耐)玉米粗缩病的玉米良种。 6.1.2 冬小麦秋季翻耕灭茬播种 冬小麦秋季播种,做到翻耕灭茬播种,减少越冬代灰飞虱越冬基数。 6.1.3 冬、春闲田、春季麦田清洁田块 冬闲田入冬前、春闲田、春季麦田早春杂草防除,减少越冬代灰飞虱虫源基数。 6.1.4 春季麦田一代灰飞虱监测预警 6.1.4.1 春季麦田一代灰飞虱系统调查: a) 调查时间:每年 4 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起

    7、至 6 月上旬(一代成虫高峰期),每 5 天调 查1次。 b) 调查地点:稻麦轮作区,选择撒播(套播)、翻耕直播 2 种不同耕种方式的稻茬麦各 3 块作为 系统调查田,每块田不少于 667 m 2 ,且同种调查田间相距 300 m 以上;无稻茬麦地区,设置 3 块翻耕直播麦田为系统调查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667 m 2 ,且 3 块田间相距 300 m 以上;空茬 田或路边沟渠的禾本科单子叶杂草丛生地块作为系统调查点, 该点尽量选择面积较大且禾本科 杂草密集的区域。 c) 调查方法:按照附录 A,调查结果的记载按照表 A.1。 6.1.4.2 麦田一代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 DB37/T 33

    8、97 2018 3 a) 麦田一代灰飞虱系统调查期间,适期捕获小麦田一代灰飞虱大龄若虫或成虫。网捕法或盘拍法 获得的活虫, 先逐个吸入泵式吸虫器, 再装入 50 mL100 mL 试剂瓶中, 100 %乙醇浸泡, -20 冰箱保存备用。整个系统调查期间捕虫次数为 3 次4 次,分别为一代灰飞虱大龄若虫发生高 峰期、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初期、一代灰飞虱发生高峰期,每次捕获灰飞虱 100 头以上,综合 每批次灰飞虱的检测结果,获得当年冬小麦田一代灰飞虱带毒率。 b) 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采用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法,或生物学测定方法,分别按照附录 B、附录 C。 6.1.5 调整玉米播种期 春玉米4月下旬

    9、至5月上旬播种完毕,夏玉米改套播为直播,播种日期推迟到6月10日以后。 6.1.6 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早播春玉米(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要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消灭初侵染源; 夏玉米田苗期人工除草, 也可采取化学除草, 选用38.5 %硝磺草酮 精异丙甲草胺 莠去津悬浮剂390 g 500 g/667 m 2 (制剂量)或90 %西玛津水分散粒剂160 g200 g/667 m 2 (制剂量)兑水30 kg40 kg 出苗前土壤喷雾;或选用30 %苯唑草酮悬浮剂5.6 g6.7 g/667 m 2 (制剂量)、40 g/L烟嘧磺隆油悬 浮剂70 g100 g/667 m 2 (

    10、制剂量)等苗后除草剂之一,兑水30 kg40 kg于玉米出苗后3叶5叶期喷 雾;所涉各除草剂及使用方法,皆根据GB/T 8321、NY/T 1276的要求确定。玉米生长前期适时追施化肥 和浇水。 6.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中所涉各种农药(种衣剂、杀虫剂、杀虫剂等),皆根据GB/T 8321、NY/T 1276的要求确 定。 6.2.1 冬小麦田灰飞虱药剂防治 6.2.1.1 冬小麦秋季播种时种衣剂拌种:冬小麦秋季播种时,用 27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 浮种衣剂 200 g600 g/100 kg 种子(制剂量),或 23 %吡虫啉咯菌腈苯甲悬浮种衣剂 600 g800 g/100 kg

    11、种子(制剂量)拌种。 6.2.1.2 冬小麦田第二年春季药剂防治:第二年春季 5 月上中旬或中下旬,对麦田达到防治指标的一 代灰飞虱进行药剂防治,选用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500 倍2000 倍液或 20 %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 1000 倍2000 倍液喷雾,间隔 5 d7 d,视情况喷 1 次2 次。同时对麦田周围杂草也要喷施。 6.2.2 玉米田药剂拌种、苗期药剂防治 6.2.2.1 玉米田种衣剂拌种: 春、 夏玉米播种前玉米种子用 40 %溴氰虫酰胺 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300 g 450 g/100 kg 种子(制剂量),或 11 %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1000 g1663

    12、g/100 kg 种子(制剂 量)拌种。 6.2.2.2 玉米苗期药剂防治:玉米苗期,用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500 倍2000 倍(或 10 %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1500 倍)与 30 %毒氟磷可湿性粉剂 800 倍(或 8 %宁南霉素水剂 800 倍)混合药 液对 3 片6 片叶玉米苗期玉米全株喷雾。 6.2.3 稻麦连作区育秧田灰飞虱药剂防治 5月初水稻育秧时,秧田采取防虫网覆盖技术育秧,每畦用40目以上的纱网小拱棚覆盖,防止秧苗 生长期间, 稻茬麦田一代灰飞虱成虫向秧田迁飞和繁殖。 育秧期间, 秧田内发现有灰飞虱危害时, 用25 % DB37/T 3397 201

    13、8 4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2000倍液,或20 %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 000倍2000倍液喷雾,间隔5 d7 d,连喷1次2次。 7 应急措施 玉米间苗时,留壮苗剔除弱苗、疑似玉米粗缩病株,缺苗处留双株或补栽健康苗。 8 防治效果评价 8.1 防治记录 建立防治台账,每次防治要做好用药品种、剂量及时间等的记录。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2年。 8.2 防治效果评价 麦田及玉米田施药后3 d5 d检查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灰飞虱虫口数量调查方法见附录A。对 防治后虫量仍超过防治指标的田块,需做好补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发病基本稳定后,开展1 次田间病情普查,可按照品种、播种期、药剂处理等

    14、不同处理类型,每类型查3块田,每块田两点取样, 每点查100株,调查发病情况,记载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评估发病程度、危害损失和 防治效果。 DB37/T 3397 2018 5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春季麦田一代灰飞虱监测预报调查方法 A.1 麦田灰飞虱系统调查 麦田灰飞虱系统调查一般选择在无风的上午进行。每块系统田采用双对角线5点法,分别用网扑法 和盘拍法取样调查。网扑法用40目以上的纱网做成带杆网袋,网袋进口处为直径约40 cm的硬质圆圈, 深约40 cm,沿小麦田行向扫5次,调查网袋内灰飞虱长、短翅成虫数量和1龄3龄、4龄5龄若虫的数 量;盘拍法用长方形(33 cm

    15、45 cm)白搪瓷盘为调查工具,用水湿润盘内壁,每点按行向拍查1 m, 共查5 m。在小麦拔节期至齐穗期拍击中下部,乳熟期拍上部,连拍三下。每次拍查计数后,清洗白搪 瓷盘,再进行下次拍查。 A.2 空茬田、路、沟边草丛等灰飞虱系统调查 空茬田、草丛等灰飞虱滋生地块灰飞虱成、若虫量的调查,也采取上述相应的方法,只是盘拍法调 查时每点估计0.11 m 2 的拍查面积。观察成虫长、短翅和不同龄期若虫数量(按照表A.2),并折算每667 m 2 虫量,根据虫量变化动态找出越冬代和一代成虫高峰期,结果记入表A.1。 表 A.1 麦田一代灰飞虱成若虫调查记载表 调查地点: 小麦品种: 生育期: 耕作方式(

    16、翻种或撒播) : 调查 日期 月/日 点次 网扑 盘拍 667 m 2 灰 飞虱虫量 (头) 备注(当年越 冬代/一代成 虫/二代成虫 高峰期) 成虫 若虫 成虫 若虫 长翅 短翅 1龄 3龄 4龄 5龄 长翅 短翅 1龄 3龄 4龄 5龄 DB37/T 3397 2018 6 表 A.2 灰飞虱成虫及若虫各龄期形态特征 虫态 体长(mm) 虫体颜色 体态特征 成虫 雌虫 长翅型 (连翅) : 3.5 4.2; 短翅型:2.12.8 黄褐色 头部颜面 2 条纵沟黑色;小盾板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腹 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黄褐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脉与 翅面同色,翅斑黑褐色。 雄虫 长翅型(连翅)

    17、:3.5; 短翅型:2.1 黑褐色 头部颜面 2 条纵沟黑色;小盾板黑色;腹部黑褐色;前翅 淡黄褐色,透明,脉与翅面同色,翅斑黑褐色。 若虫 1 龄若虫 1.0 乳白色 无翅芽。 2 龄若虫 1.2 黄白或淡黄色 体两侧色较深,翅芽不明显。 3 龄若虫 1.5 灰褐色 第三、四腹节背面各有“八”字形淡色斑,第六至八节背 面中央有模糊的浅横带,随着龄期增大,斑纹渐明显,翅 芽渐长。 4 龄若虫 2.0 灰褐色 5 龄若虫 2.7 灰褐色 DB37/T 3397 2018 7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带毒率、带毒虫量斑点酶联免疫(Dot-ELISA)快速测定方法 B.1 测定方法 B.

    18、1.1 将采集的灰飞虱成虫或高龄若虫,用镊子挑取单头虫置于2.0 mL离心管中用研磨棒捣碎加入10 0 uL 0.01 M 磷酸盐包被缓冲液(PBS) ,置冰箱中放置4 h5 h; B.1.2 在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划0.5 cm0.5 cm方格,每格加入3 ul样品室温干燥10 min,同张N C膜上每头灰飞虱样品重复2次点样; B.1.3 在室温条件下,NC膜浸入含5 %脱脂奶粉的0.01 M PBST(含0.05 %Tween-20的磷酸盐缓冲液) 中封闭0.5 h; B.1.4 NC膜浸入5 %脱脂奶粉1:5000倍稀释的羊抗鼠单抗中室温孵育0.5 h1.0h; B.1.5 PBS

    19、T洗膜3 次4 次,每次3 min,然后置于用含5 %脱脂奶粉PBST 1:8000倍稀释的碱性磷酸酶 标记的羊抗鼠IgG二抗中室温孵育0.5 h1.0 h; B.1.6 PBST洗膜3次4次,每次3 min,再用PBS洗膜1次,时间5 min; B.1.7 洗好的膜滤纸吸干,置于底物显色液中黑暗条件下显色5 min20min,待阳性对照显色明显, 而阴性没有任何反应时终止反应,即在自来水中漂洗一下; B.1.8 滤纸吸干,观察NC膜上每格的反应类型(带毒灰飞虱呈现阳性反应) 。 注: 底物显色液的配法:显色底物NBT66 uL和BCIP33 uL加到10 mL底物缓冲液(0.1 M Tris

    20、Cl、0.1 M NaCl、0. 025 M MgCl 2 ,pH 9.5),须现配现用。 B.2 灰飞虱带毒率的计算 根据公式B.1计算灰飞虱带毒率。 1%00R S T .(B.1) 式中: R灰飞虱带毒率,单位为百分率(%),灰飞虱阳性数占灰飞虱检测总数的百分比; T灰飞虱阳性数; S灰飞虱检测数。 B.3 灰飞虱带毒虫量的计算 根据公式B.2计算灰飞虱带毒虫量。 QNR. (B.2) 式中: Q单位面积(667 m 2 )灰飞虱带毒虫量; N单位面积(667 m 2 )灰飞虱虫量(从表A.1中统计获得); R灰飞虱带毒率,单位为百分率(%),灰飞虱阳性数占灰飞虱检测总数的百分比。 DB

    21、37/T 3397 2018 8 表 B.1 灰飞虱带毒率、带毒虫量 Dot-ELISA 检测结果原始记载表 采集地点: 采集时间: 检测时间: 灰飞虱编号 反应类型(阳性+或阴性-) 重复 重复 +CK -CK 1 2 3 注: 每头灰飞虱的2次重复检测结果均为“+”才计入本表阳性数 表 B.2 灰飞虱带毒率、带毒虫量 Dot-ELISA 检测结果统计 编号 采集地点 采样时间 667 m 2 灰飞虱虫量 检测数 阳性数 带毒率(%) 带毒虫量/667 m 2 1 2 3 注: 667 m 2 灰飞虱虫量源于表A.1中统计获得 DB37/T 3397 2018 9 C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22、 灰飞虱带毒率、带毒虫量生物学测定方法 C.1 测定方法 在防虫网条件下(网罩),播种易感玉米粗缩病原,引起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品种,如紫香糯2315 或五粳71等,在秧苗2叶3叶期,每株秧苗用两头相通的铜纱管或玻璃管套住,在每管内用吸管放入1 头灰飞虱成虫,上端扎上纱布,单管、单苗、单虫饲养4 d后去掉成虫(接虫后2 d做1次检查,如果虫 子成活不到2 d的,应连同秧苗一起剔除不计),将秧苗单株移栽在防虫棚内继续观察,如果产有灰飞 虱卵块,出现低龄若虫,要及时喷药灭虫。在发病稳定后,记载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株数。 C.2 灰飞虱带毒率的计算 根据公式C.1计算灰飞虱带毒率。 1%00 U R V

    23、.(C.1) 式中: R灰飞虱带毒率,单位为百分率(%),灰飞虱阳性数占灰飞虱检测总数的百分比; U水稻病株数; V2 d后活虫水稻株数。 C.3 灰飞虱带毒虫量的计算 根据公式C.2计算带毒虫量。 QNR. (C.2) 式中: Q单位面积(667 m 2 )灰飞虱带毒虫量; N单位面积(667 m 2 )灰飞虱虫量(从表A.1中统计获得); R灰飞虱带毒率,单位为百分率(%),灰飞虱阳性数占灰飞虱检测总数的百分比。 表 C.1 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统计表 编 号 灰飞虱采 集地点 667 m 2 灰飞 虱虫量 灰飞虱接种 水稻株数 2 d 后死虫水 稻株数 2d后活虫 水稻株数 水稻病 株

    24、数 一代灰飞虱 带毒率(%) 灰飞虱带毒虫 量/667 m 2 1 2 3 注: 667 m 2 灰飞虱虫量源于表A.1中统计获得 DB37/T 3397 2018 10 CD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化学药剂防治灰飞虱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 D.1 灰飞虱虫口减退率 按公式D.1计算。 01 0 00 1 NN N E .(D.1) 式中: E虫口减退率,单位为百分率(%); N 0 防治前虫量; N 1 防治后虫量。 D.2 灰飞虱防治效果 按公式D.2计算。 100- 100 - ck pck G F GG .(D.2) 式中: F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 G p 防治区虫口

    25、减退率,单位为百分率(%); G ck 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单位为百分率(%)。 DB37/T 3397 2018 11 DE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玉米粗缩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成株期) 表 E.1 玉米粗缩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成株期) 级别 植株表现 0级 健株。 1级 株高为健株株高的4/5左右,雄穗轴短,上部叶片叶背面有白色蜡泪状突起。 2级 株高为健株株高的2/3左右,整株显症,雌穗为健穗的3/4左右。 3级 株高为健株株高的1/2左右,整株显症,雌穗为健穗的1/2以下。 4级 株高为健株株高的1/3以下,整株显症或提早枯死,基本无产量。 DB37/T 3397 2018 12 E

    26、F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 F.1 玉米粗缩病病株率 按式F.1计算。 100 d K I K .(F.1) 式中: I 玉米粗缩病病株率,单位为百分率(%); K d 玉米粗缩病发病株数,单位为株; K 玉米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F.2 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 按公式F.2计算。 () 100 4 MN L P .(F.2) 式中: L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 M玉米粗缩病各级病株数,单位为株; N相对级数值; P玉米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F.3 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 按公式F.3计算。 - 100 ck P ck LL P L .(F.3) 式中: P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 L ck 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L p 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