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3.100.99 D98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264 2018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防坠器安全检测 检验规范 2018 - 06 - 01发布 2018 - 07 - 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264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公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振安、荀明利、张盛敏、宋宪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7/T 3264 2018 1 煤矿在用竖
2、井提升系统防坠器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防坠器检测检验的一般要求、检验项目及技术要求、检验方法、 检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中使用的制动 绳防坠器和木罐道防坠器的定期检测检验、新安 装投运前、大修后及交接验收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T 355-2005 矿用防坠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煤矿安全监察局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3.1 提升钢丝绳 悬挂罐笼,传递提升动力的钢丝绳。 3.2 缓冲绳 提升钢丝绳或连接装置断裂后,吸收下坠罐笼的动能,以保 证罐笼制动过程平稳的钢丝绳。 3.3 制动绳 在防坠器起作用时,供其抓捕机构捕捉的钢丝绳。 3.4 空行程时间 提升钢丝绳或连接装置断裂到抓捕器接触制动绳或木罐道的时间。 4 一般要求 DB37/T 3264 2018 2 4.1 待检防坠器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维护并处于运行状态,或经调试拟投入使 用,防坠器各部件、配套装置齐全。 4.2 罐笼及防坠器应具有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和出厂合格证。 4.3 检测时间所用仪器设备的分辨力不低于 0.01 s、误差
4、不大于 0.01 s ;检测距离所用仪器设备的 分辨力不低于 1 mm、误差不大于 1 mm ;检测制动减速度所用仪器设备 的分辨力不低于 0.1 m/s2、准 确度不低于 2 级。仪器设备使用及检测检验环境条件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5 检验项目及技术要求 5.1 检验项目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防坠器检测检验项目包括不脱钩试验、空载脱钩试验和重载脱钩试验,试验 前进行检查性检验,脱钩试验后进行脱钩试验后的检查。 5.2 技术要求 5.2.1 检查性检验 5.2.1.1 制动绳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防坠器的楔子露出长度、制动绳应符合设计要求; b) 运动部件灵活; c) 缓冲器不松动
5、; d) 缓冲绳进入缓冲器之前的一段无卡绳现象,不受到阻碍; e) 抓捕器在罐笼上的安装牢固,导向套和抓捕器同心; f) 抓捕 器的零部件齐全完整,各转动和滑动的部位无杂物影响其动作; g) 制动绳处于张紧状态; h)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楔子紧靠在制动绳上,弹簧行程不大于最大行程的 2/3; i) 再次提起罐笼时,弹簧能够恢复试验前的状态,楔子露出长度、弹簧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2.1.2 木罐道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试验区罐道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b) 运动部件灵活; c) 插爪在罐笼上的安装牢固; d) 抓捕器的零部件齐全完整,各转动和滑动的部位无杂物影响其动作; e) 放松
6、提升钢丝绳时,防坠器插爪紧贴罐道木; f) 再次提起罐笼时,弹簧能够恢复试验前的状态,插爪与罐道木之间的距离恢复 试验前的状态。 5.2.2 不脱钩试验 5.2.2.1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制动绳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抓捕器沿制动绳下滑的距离不大于 40 mm; b) 缓冲绳无抽出现象; c) 楔子在制动绳上不产生位移。 5.2.2.2 木罐道防坠器下滑的距离不大于 200 mm。 5.2.3 空载脱钩试验 5.2.3.1 制动绳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DB37/T 3264 2018 3 a) 脱钩罐笼制动后,罐笼脱钩前后相对制动绳的下滑距离不大于 100 mm; b) 罐笼脱钩前后,
7、缓冲绳无抽动; c)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不大于 200 mm; d) 空行程时间不大于 0.25 s。 5.2.3.2 木罐道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不大于 400 mm; b) 空行程 时间不大于 0.25 s。 5.2.4 重载脱钩试验 5.2.4.1 制动绳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脱钩罐笼制动后,罐笼脱钩前后相对制动绳的下滑距离不大于 100 mm; b) 罐笼脱钩前后,缓冲绳应有抽动,抽动长度不应大于罐笼相对制动绳的下滑距离; c)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不大于 200 mm; d) 空行程时间不大于 0.25 s。 5.2.4.2 木罐道防坠器应
8、符合以下要求: a)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不大于 400 mm; b) 空行程时间不大于 0.25 s。 5.2.5 脱钩试验后的检查 5.2.5.1 脱钩试验后,制动绳防坠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罐笼、防坠器、缓冲器等恢复正常状态; b) 制动绳拉紧,恢复正 常状态; c) 缓冲器的防护仍具备防护功能。 5.2.5.2 脱钩试验后, 木罐道防坠器应恢复设计状态。 6 检验方法 6.1 检查性检验 6.1.1 制动绳 防坠器 6.1.1.1 检验应在上井口进行。 6.1.1.2 将罐笼放在罐座或者铺设的水平钢梁上,对防坠器进行下列检查: a) 检查防坠器楔子露出长度、制动绳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9、; b) 抓捕器安装是否牢固,是否与导向套同心; c) 抓捕器的零部件是否齐全完整,各转动和滑动的部位是否有杂物影响其动作; d) 检查缓冲器是否松动,缓冲绳进入缓冲器之前的一段是否有卡绳现象,是否受到阻碍; e) 制动绳是否张紧。 6.1.1.3 放松提升钢丝绳,对防坠器进行下列检查: a) 检查弹簧收缩情况 ; b) 检查楔子是否紧靠在制动绳上; c) 用钢尺测量楔子露出长度、弹簧长度。 6.1.1.4 提起罐笼,对防坠器进行下列检查: a) 再次检查弹簧状况; DB37/T 3264 2018 4 b) 再次用钢尺测量楔子露出长度、弹簧长度。 6.1.1.5 按 6.1.1.3 和 6.
10、1.1.4 的方法试验 3 次。 6.1.2 木罐道 防坠器 6.1.2.1 检验应在上井口进行。 6.1.2.2 检查制动位置的罐道木,应完好、固定牢固。 6.1.2.3 将罐笼放在罐座或者铺设的水平钢梁上,对防坠器进行下列检查: a) 检查试验区罐道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b) 插爪在罐笼上的安装是否牢固; c) 抓捕器的零部件是否齐全完整,各活动的部位是否有杂物影响其动作。 6.1.2.4 放松提升钢丝绳,检查两个插爪 是否紧贴罐道木。 6.1.2.5 提起罐笼,检查弹簧、插爪是否恢复正常状态。 6.1.2.6 按 6.1.2.4 和 6.1.2.5 的方法试验 3 次。 6.2 不脱钩
11、试验 6.2.1 不脱钩试验应在检查性检验合格后进行。 6.2.2 试验时罐笼应在重载状态。 6.2.3 封闭井口,强度应能承受重载罐笼从 1.5 m 高度坠落的冲击力的 3 倍。封闭井口宜采用的方式: 井口铺上钢梁,钢梁上铺上枕木,上面再铺上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材料。 6.2.4 将罐笼停放在井口封闭物上,放松提升钢丝绳,根据防坠器的类型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6.2.4.1 制动绳防坠器: a) 抽出两个叉杆和连板之间的销子,使抓捕器的楔子在弹簧作用下压在制动绳上; b) 将 罐笼上提 400 mm 600 mm,抓捕器沿制动绳滑动; c) 罐笼停止后,在缓冲绳和制动绳上标出记号或安装传感器;
12、 d) 放松提升钢丝绳,抓捕器沿制动绳下滑一段距离后停止,测量下滑距离,检查缓冲绳。 6.2.4.2 木罐道防坠器: a) 抽出主拉杆的销轴,使插爪贴到罐道木上; b) 利用罐笼自带的保险链或用钢丝绳将连接装置和罐笼本体链接,将罐笼上提 400 mm 600 mm, 使插爪沿罐道木滑动; c) 罐笼停止后,在井架上标出记号或安装传感器; d) 放松提升钢丝绳,罐笼沿罐道木下滑一段距离后停止,测量下滑距离,检查制动情况。 6.2.5 试验应进行 3 次,每次试验罐笼 上提的位置应高于前 1 次的位置 100 mm 200 mm。 6.2.6 将罐笼恢复到正常悬挂状态。 6.3 空载脱钩试验 6.
13、3.1 制动绳 防坠器 6.3.1.1 不脱钩试验合格、防坠器恢复正常状态后,将空罐笼停放在井口封闭物上,放松提升钢丝绳。 6.3.1.2 在悬挂装置与罐笼主杆之间装入脱钩装置。 6.3.1.3 将罐笼上提 1500 mm 左右,在制动绳、缓冲绳和井架上做好标记,或安装好防坠器脱钩试验 检测仪器配套的传感器。 6.3.1.4 启(拉)动脱钩装置,使罐笼脱钩自由下落。 DB37/T 3264 2018 5 6.3.1.5 用防坠器脱钩试验检测仪器或按 MT 355-2005 规定的方法测量罐笼相对制动绳下滑的距离、 缓冲绳抽出长度、抓捕器空行程时间 、罐笼相对井架下降的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6.3
14、.1.6 用钢尺测量弹簧行程。 6.3.1.7 重新把罐笼和提升钢丝绳正常连接好,缓慢地开动提升机提起罐笼,使抓捕器从制动绳上脱 开(自动脱开或人工措施脱开)。 6.3.1.8 将罐笼停放在井口封闭物上,对以下内容进行恢复工作: a) 对罐笼、防坠器、缓冲器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符合 5.2.1 中的相关规定; b) 调整好缓冲器上的螺杆; c) 重新拉好制动绳。 6.3.2 木罐道防坠器 6.3.2.1 不脱钩试验合格、防坠器恢复正常状态后,将空罐笼停放在井口封闭物上,放松提升钢丝绳。 6.3.2.2 在悬挂装置与罐笼主杆之间装入脱钩装置。 6.3.2.3 将罐笼上提 1500 mm 左右,在井
15、 架上做好标记,或安装好防坠器脱钩试验检测仪器配套的传 感器。 6.3.2.4 启(拉)动脱钩装置,使罐笼脱钩自由下落。 6.3.2.5 用防坠器脱钩试验检测仪器测量罐笼相对井架下降的距离、防坠器的空行程时间及制动减速 度。空行程时间也可用测量出的空行程距离通过公式( 1)计算得出。 gHtk 2 .(1) 式中: t k 空行程时间,单位为秒, s; H 空行程距离,单位为米, m; g 重力加速度,取 9.81 m/s2。 6.3.2.6 重新把罐笼和提升钢丝绳正常连接好,缓慢 地开动提升机提起罐笼,使抓捕器从罐道木上脱 开(自动脱开或人工措施脱开)。 6.3.2.7 将罐笼停放在井口封闭
16、物上。 6.3.2.8 试验结束后,对以下内容进行恢复工作: a) 恢复罐笼、防坠器到正常工作状态; b) 应更换制动中损坏的罐道木。 6.4 重载脱钩试验 6.4.1 制动绳 防坠器 6.4.1.1 空载脱钩试验合格、做好恢复工作后,将罐笼停在井口封闭物上,装入设计载荷后放松提升 钢丝绳。 6.4.1.2 在悬挂装置与罐笼主杆之间装入脱钩装置。 6.4.1.3 将罐笼上提 1300 mm 左右,在制动绳、缓冲绳和井架上做好标记,或安装好防坠器脱钩试验 检测仪器配套的传感器。 6.4.1.4 启(拉)动脱钩装置,使罐笼脱钩自由下落。 6.4.1.5 用防坠器脱钩试验检测仪器或按 MT 355-
17、2005 规定的方法测量罐笼相对制动绳下滑的距离、 缓冲绳抽出长度和罐笼相对井架下降的距离、防坠器的空行程时间。 DB37/T 3264 2018 6 6.4.1.6 用钢尺测量弹簧行程。 6.4.1.7 重新把罐笼和提升钢丝绳正常连接好,缓慢地开动提升机提起罐笼,使抓捕器从制动绳上脱 开(自动脱开或人工措施脱开)。 6.4.2 木罐道 防坠器 6.4.2.1 空载脱钩试验合格、做好恢复工作后,将罐笼停在井口封闭物上,装入设计载荷后放松提升 钢丝绳。 6.4.2.2 在悬挂装置与罐笼主杆之间装入脱钩装置。 6.4.2.3 将罐笼上提 1300 mm 左右,在井架上做好标记,或安装好防坠器脱钩试
18、验检测仪器配套 的传 感器。 6.4.2.4 启(拉)动脱钩装置,使罐笼脱钩自由下落。 6.4.2.5 用防坠器脱钩试验检测仪器测量罐笼相对井架下降的距离、防坠器的空行程时间及制动减速 度。空行程时间也可用测量出的空行程距离,通过公式( 1)计算得出。 6.4.2.6 重新把罐笼和提升钢丝绳正常连接好,缓慢地开动提升机提起罐笼,使抓捕器从罐道木上脱 开(自动脱开或人工措施脱开)。 6.5 脱钩试验后的检查 6.5.1 制动绳 防坠器 6.5.1.1 对罐笼、防坠器、缓冲器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符合 5.2.5.1 中的相关规定。 6.5.1.2 调整好缓冲器上的螺杆、打好铅封、罩好护罩。 6.5.
19、1.3 重新拉好制动绳。 6.5.1.4 撤除井口封闭物,恢复正常状态。 6.5.2 木罐道 防坠器 6.5.2.1 对罐笼、防坠器进行检查,确认罐笼、防坠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5.2.2 撤除井口封闭物,恢复正常状态。 6.5.2.3 用户应及时更换损坏的罐道木。 7 检验、判定规则 7.1 新安装或大修后的防坠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脱钩试验;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井架及罐道设施 损坏后应进行试验;使用中的防坠器应每 6 个月进行 1 次不脱钩试验,每年进行一次脱钩试验;停止使 用 6 个月以上的防坠器,重新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脱钩试验。 7.2 不脱钩试验应填写检验报告。制动绳防坠器不脱钩试验
20、检验报告数据页宜采用附录 A 所示的格式; 木罐道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宜采用附录 B 所示的格式。 7.3 脱钩试验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制动绳防坠器检验报告数据页宜采 用附录 C 所示的格式;木罐道防坠器检验报告数据页宜采用附录 D 所示的格式。 7.4 试验后全部项目符合本标准要求,则判定防坠器合格;试验不合格的,由专业维修人员现场维修 后重新进行试验;重新试验时,应保留维修及重新试验的记录。经维修后试验仍不合格时,应判为不合 格。 DB37/T 3264 2018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
21、数据页 表 A.1给出了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的格式。 表 A.1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 1 楔子、制动绳 防坠器的楔子露出长度、制动绳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运动部件 运动部件应灵活。 3 缓冲器 缓冲器不应松动。 4 缓冲绳 缓冲绳进入缓冲器之前的一段不应有卡绳现象,不应受 到阻碍。 5 抓捕器 抓捕器在罐笼上的安装应牢固,导向套和抓捕器应同心。 抓捕器的零部件应齐全完整,各转动与滑动的部位应无 杂物影响其动作。 6 制动绳 制动绳应处于张紧状态。 7 松绳后的检查 楔子应紧靠
22、在制动绳上。 弹簧行程应不大于最大行程的 2/3。 8 再次提起罐笼时的检查 弹簧能够恢复试验前的状态。 楔子露出长度、弹簧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9 不脱钩试验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抓捕器沿制动绳下滑的距离不应大 于 40 mm。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缓冲绳不应有抽出现象。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楔子在制动绳上不应产生位移。 DB37/T 3264 2018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木罐道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表 B.1给出了煤矿在用竖井提 升系统木罐道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的格式。 表 B.1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木罐道防坠器不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
23、据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 1 罐道 试验区罐道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运动部件 运动部件应灵活。 3 插爪 插爪在罐笼上的安装应牢固。 4 抓捕器 抓捕器的零部件应齐全完整,各转动与滑动的部 位应无杂物影响其动作。 5 放松钢丝绳后的检查 防坠器插爪应紧贴罐道木。 6 再次提起罐笼时的检查 弹簧能够恢复试验前的状态。 插爪与罐道木之间的 距离恢复试验前的状态。 7 不脱钩试验 防坠器下滑的距离不应大于 200 mm。 DB37/T 3264 2018 9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表 C.1给出了煤
24、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的格式。 表 C.1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 1 检查性检验 防坠器的楔子露出长度、制动绳应符合设 计要求。 运动部件应灵活。 缓冲器不应松动。 缓冲绳进入缓冲器之前的一段不应 有卡绳 现象,不应受到阻碍。 抓捕器在罐笼上的安装应牢固,导向套和 抓捕器应同心。 抓捕器的零部件应齐全完整,各转动和滑 动的部位应无杂物影响其动作。 制动绳应处于张紧状态。 放松钢丝绳时,楔子应紧靠在制动绳上; 放松钢丝绳时,弹簧行程应不大于最大行 程的 2/3。 再次提起罐笼时,弹簧能够
25、恢复试验前的 状态。 再次提起罐笼时,楔子露出长度、弹簧长 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不脱钩试验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抓捕器沿制动绳下滑 的距离不应超过 40 mm。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缓冲绳不应有抽出现 象。 放松提升钢丝绳时,楔子在制动绳上不应 产生位移。 3 空载脱钩试验 脱钩罐笼制动后,罐笼脱钩前后相对制动 绳的下滑距离应不大于 100 mm。 罐笼脱钩前后,缓冲绳不应有抽动。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应不大于 200 mm。 空行程时间不超过 0.25 s。 DB37/T 3264 2018 10 表 C.1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制动绳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续) 序号 检验项目
26、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 4 重载脱钩试验 脱钩罐笼制动后, 罐笼脱钩前后相对制动 绳的下滑距离应不大于 100 mm。 罐笼脱钩前后,缓冲绳应有抽动,抽动长 度不应大于罐笼相对制动绳的下滑距离。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应不大于 200 mm。 空行程时间不超过 0.25 s。 5 脱钩试验后的 检查 罐笼、防坠器、缓冲器等恢复正常状态。 制动绳拉紧,恢复正常状态。 缓冲器的防护应仍具备防护功能。 DB37/T 3264 2018 11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木罐道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表 D.1给出了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木罐道防 坠器脱钩试验检验
27、报告数据页的格式。 表 D.1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木罐道防坠器脱钩试验检验报告数据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 1 检查性检查 试验区罐道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运动部件应灵活。 插爪在罐笼上的安装应牢固。 抓捕器的零部件应齐全完整,各转动和滑动的 部位应无杂物影响其动作。 防坠器插爪应紧贴罐道木。 弹簧能够恢复试验前的状态。 插爪与罐道木之间的距离恢复试验前的状态。 2 不脱钩试验 防坠器下滑的距离不应超过 200 mm。 3 空载脱钩试验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应不大于 400 mm。 空行程时间不超过 0.25 s。 4 重载脱钩试验 罐笼相对井架的下降距离应不大于 400 mm。 空行程时间不超过 0.25 s。 5 脱钩试验后的 检查 防坠器应恢复设计状态。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