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271 2018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Regul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ereal Cyst Nematode on Wheat 2018 - 06 - 01发布 2018 - 07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271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青岛农业大学负责起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
2、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青岛市 植物保护站、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烟台市植物 保护站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洪海、梁晨、彭德良、徐兆春、李晓东、刘峰、齐军山、邹宗峰、段方猛、 宋雯雯。 DB37/T 3271 2018 1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治理策略和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3、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规范性引用文件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麦孢囊线虫病( cyst nematode disease on wheat) 由禾谷孢囊线虫( cereal cyst nematode, CCN)引起的小麦病害。 CCN是一类为害小麦、大麦、燕 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根系固着性内寄生线虫,隶属动物界( Animalia),线虫门( Nematoda),垫刃目 ( Tylenchida),异皮科( Heteroderidae),孢囊属( Heterodera)。目前
4、 CCN包括 12个有效种和一些 待定种,其中燕麦孢囊线虫( H. avenae)、菲利普孢囊线虫( H. filipjevi)和麦类孢囊线虫( H. latipons) 危害最重。 3.2 白色雌虫( white female) 小麦孢囊线虫雌虫,由侵入小麦根系的 2龄幼虫经 3次蜕皮后发育而成,虫体柠檬形、乳白色,故称 白色雌虫。白色雌虫虫体膨大过程中撑破根系表皮,完全或大部分裸露在小麦根系表面。 3.3 群体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单位重量或体积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卵或孢囊的数量,通常用“卵量 /g( mL)土壤”或“孢囊量 /100 g( mL)土壤”表示。 3.
5、4 轮作( rotation) DB37/T 3271 2018 2 在同一地块上、在一定期限内有顺序或计划地种植不同类型作物。 3.5 品种抗性( cultivar resistance) 某些小麦品种具有限制或阻止线虫在这些品种上繁殖的能力或效果。通常可分为免疫、高抗、抗病、 感病和高感等 5级。 3.6 药剂拌种( seed dressing with pesticide) 播种前将种子与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拌和,使种子表皮外附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 的保护层,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功效。种子包衣( seed coating)属于药剂拌种范畴,它是利用粘着 剂或成膜剂以及特定的种
6、子包衣机对种子进行药剂包裹。 3.7 土壤镇压( soil compaction) 用镇压器对土壤表土或幼苗进行磙压的农事操作,可分为插前镇压、插后镇压和苗期镇压。 3.8 防治指标( control threshold) 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增加到造成小麦产量显著损失而必须进行防治时的线虫群体密度临界值,一般用 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卵或孢囊群体密度来表示。 3.9 综合治理( integrated management) 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与小麦、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 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孢囊线虫控制在小麦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
7、获得 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 治理策略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特点和小麦生产实际, 以抗(耐)病品种利用和轮作等农业防治为重点,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措施。在药剂防治方面,宜用生 物药剂、低中毒化学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5 防治指标 麦田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密度达到 10个孢囊 /100 g土壤或 8个 10个卵 /g土壤。 6 综合治理措施 DB37/T 3271 2018 3 6.1 加强冬前侵染监测 12月上中旬进行麦田小麦孢囊线虫侵染调查,确定幼虫孵化、侵入、根内发育和白色雌虫形成情况。 6.2 农业防治 6
8、.2.1 选种抗(耐)病品种 宜选用山农 15、济南 17、烟农 15、烟农 24等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孢囊线虫群体密度达防治指标且 小麦多年连作田块,避免种植温麦 19、矮抗 58、潍麦 8号、鲁麦 21等高感品种。 6.2.2 合理轮作 采用花生、棉花、水稻、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非寄主作物与小麦实行 1年 2年轮作,发病较重 田块将轮作年限延长至 3年或以上。 6.2.3 精细整地、合理施用底肥 6.2.3.1 精细整地。秸秆还田应尽量打碎打细还田秸秆,并 进行深耕深松和旋耕整平,之后尽快耙耢、 镇压,以破碎土块、平整地面、紧实耕层、抗旱保墒。 6.2.3.2 增施有机肥。底肥在推荐施肥
9、量基础上增施氮肥和磷肥 15 %左右,适当控制钾肥用量,并注 意基施硼肥和锌肥。 6.2.4 适当推迟播种期 因地制宜推迟播种期,以 10 d左右为宜,即推迟至 10月中下旬。 6.2.5 适当增加播种量 根据发病程度或土壤中线虫群体密度,病田比无病田小麦播种量需要增加 10 % 30 %。推迟播种期 需加大播种量,每晚播 2 d每 667 m2增加播种量 400 g 800 g。 6.2.6 播后镇压 小麦播种后宜采用播种机加挂镇压轮的方式进行镇 压,或用石磙、铁磙进行镇压。 6.2.7 生长期合理肥水管理 小麦返青期肥力不足地块应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扬花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及
10、 硼、锌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扬花期至灌浆期缺水,减轻小麦产量损失。 6.3 物理防治 主要是清洁农具。重点对联合收割机等跨区作业的大型农机具进行管理,及时将履带、轮胎等部位 粘带的泥土和残渣就地清除干净,以避免或减轻孢囊线虫被携带至异地。 6.4 生物防治 宜选用活性成份为淡紫拟青霉( Paecilomyces lilacinus)、厚垣普可尼亚菌( Pochonia chlamydosporium)、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或坚强芽孢杆菌( Bacillus firmus)等的 生防菌剂进行拌种处理,菌剂用量为小麦用种量的 1 % 2 %。 6.5
11、化学防治 DB37/T 3271 2018 4 6.5.1 宜选用有效成份含有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噻虫嗪等的小麦种衣剂进行药剂拌 种或种子包衣,种衣剂用量为小麦用种量的 1 % 3 %,或参照相应种衣剂推荐用量。 6.5.2 达到防治指标,在返青至拔节期( 3月中下旬)将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 加入灌溉水,结合灌溉施药。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有效成份 667 m2用量分别为 36 g和 20 g。 DB37/T 3271 2018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和危害 A.1 分布和危害 A.1.1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世界性小麦
12、病害,由禾谷孢囊线虫( cereal cyst nematode, CCN)引起。目 前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摩洛哥、突尼斯、南非、土耳其、以色列、印度、 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中国等 40余个小麦生产国。我国于 1989年在湖北省首次报道,目前分布 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 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CC N在山东省 17个地级市的近 100个县(市、区)发生,麦田发病率超过 50 %,发生面积达 200万 hm2。 A.1.2 在国外因之危害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通常为 15 % 40 %,最高可达 90 %以上。在我国小麦
13、受害 后一般减产 10 % 30 %,严重时达 50 %以上。 CCN危害逐年加剧,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形成了严重制约 和威胁。 A.2 症状 在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主要于小麦返青拔节期始发。发病较轻时,病株与健株差别不大。发病严 重时,病株矮小,分蘖少,下部叶片叶尖变黄,随之变淡褐色干枯,并向全叶和上部叶片发展,田间出 现大量黄化、干枯叶片。病苗一般在田间分布不均匀 ,常成点片发生。病根入土浅,分岔多而短,严重 时整个根系变成乱麻状须根团。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病株矮黄、稀疏,甚至小片枯死。病根表面初现 针头大小的白色雌虫,后期颜色变深,脱落于土壤中最终变为褐色孢囊。在河南省冬前可发病,有大量
14、白色雌虫出现。 A.3 病原线虫 A.3.1 引起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线虫有 10多种,统称禾谷孢囊线虫( cereal cyst nematode, CCN)。 在我国麦区,病原主要为燕麦孢囊线虫( 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1924),隶属线虫门,垫刃 目,异皮科,异皮(孢囊)属。 雌雄异型,雌虫为柠檬形或梨形,老熟后脱掉一层浅白色的亚晶膜,角 质层加厚变成褐色的孢囊。孢囊长 0.5 mm 0.9 mm,宽 0.3 mm 0.7 mm,具有突出的较细长的颈部和较 短的阴门锥。阴门锥为双半膜孔,无阴门下桥。雄虫为线状,体长约 1.4 mm。 2龄幼虫呈线状
15、,体长约 0. 5 mm,尾呈圆锥形,具有长而明显的末端透明区,尾尖稍钝。 A.3.2 在我国河南、安徽等地还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 Heterodera filipjevi)为害小麦,该种与燕 麦孢囊线虫的主要区别是其成熟孢囊较大,阴门锥具有明显的下桥结构。 A.3.3 燕麦孢囊 线虫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不同省份燕麦孢囊线虫的致病型存在差异。 A.4 发病规律 A.4.1 病害循环 DB37/T 3271 2018 6 A.4.1.1 CCN主要通过孢囊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部分地区也可以 2龄幼虫在土壤中和根组织内越冬。 在河南麦区 CCN可发生较为严重的冬前侵染,并有较大数量白色雌虫产
16、生。在山东麦区, 2龄幼虫孵出、 侵入和根内发育在冬前虽有发生,但数量少,白色雌虫出现更为少见; CCN对冬小麦的侵染主要发生在 小麦返青之后,而 3月 4月份是 2龄幼虫孵化和侵染盛期。侵入小麦根内的 2龄幼虫蜕皮 2次,由长颈瓶 形的 3龄幼虫变为葫芦形的 4龄幼虫,再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 白色雌虫定居原处取食,膨大的虫体撑 破小麦根系表皮而外露。雌虫老熟后脱落在土壤中,变为褐色孢囊,内含卵 70粒 200粒,成为下一季 节的初侵染来源。 CCN 1年只发生 1代,无再侵染。 A.4.1.2 CCN主要通过土壤传播,整地移土、田间流水、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均导致其在田间的蔓延。暴 雨冲刷、河
17、水携带、种子夹杂病土可造成该线虫的远距离传播,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机轮粘带是其 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A.4.2 发病条件 A.4.2.1 CCN的发生与品种抗性、耕作制度、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密切关系。 A.4.2.2 品种抗性:在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中,虽然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 ,但品种间的抗(耐) 病性存在差异。太空 6号、濮麦 9号、新麦 18、新麦 19、豫麦 49-198、济南 17、山东 15、烟台 15、烟农 2 4等比较抗(耐)病,而矮抗 58、温麦 19、豫麦 18、西农 979、潍麦 8号、鲁麦 21等品种感病严重。 A.4.2.3 耕作制度:小麦连作,发病严重。经常与
18、花生、棉花、马铃薯、大豆、油菜、大蒜、水稻等 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的麦田,病害发生很轻,特别是水旱轮作田基本上不发病。 A.4.2.4 气候条件: CCN的孢囊在高温下滞育,只有经过数周 5 左右的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具侵染性 的 2龄幼虫。滞育被打破后,孵化的温度范围为 5 25 ,最适为 15 。天气凉爽、土壤湿润,有 利于线虫的孵化和侵染。线虫一旦侵入,若遇干旱天气,小麦受害严重。 A.4.2.5 土壤和地势:沙壤土及沙土地发病重,红棕壤、褐土、砂姜黑土等黏重土壤上发病轻。土壤 瘠薄,肥水条件差,发病严重。土壤肥力好,特别是氮肥和磷肥充足,生长季节不缺水,小麦受害轻。 海拔高的山地和丘陵地麦
19、田,特别是梯田发病轻。 DB37/T 3271 2018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小麦孢囊线虫病调查方法 B.1 总则 小麦孢囊线虫病调查可以分为病情指数调查、侵染进程调查和群体密度调查。 B.2 病情指数调查 B.2.1 调查时期 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间开展小麦孢囊 线虫病病情调查,需记录调查时间、地点等信息。 B.2.2 调查方法 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查区域。县一级行政区,可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代表本县 小麦基本情况的区域选点,每个方向各调查 10块麦田,共选取 40块麦田进行调查(选点时注意选取轻质 土壤、长势不好的田块)。每块地采用棋盘式 10点取样法,每点
20、 10株,共计调查 100株。仔细检查各单 株小麦根系的白色雌虫数量,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B.2.3 病情分级和病情指数 B.2.3.1 根据单株小麦根系白色雌虫数量确定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分为 5级:无病( 0级)、轻微感染( 1 级)、轻度感染( 2级)、 中度感染( 3级)和重度感染( 4级)。分级标准为: a) 0级:无白色雌虫,无病; b) 1级:轻微感染( 1个 5个白色雌虫 /单株); c) 2级:轻度感染( 6个 10个白色雌虫 /单株); d) 3级:中度感染( 11个 30个白色雌虫 /单株); e) 4级:严重感染(单株白色雌虫在 30个以上)。 B.2.3.2 如果进
21、行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以上的 0级、 1级、 2级、 3级和 4级可分别对应小麦品种抗性表 现中的免疫、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 B.2.3.3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 4 1 0 0 病 情 指 数 ( 各 级 发 病 株 数 各 级 代 表 值 ) ( 调 查 总 株 数 ) .(1) B.3 侵染进程调查 B.3.1 调查时期 侵染进程调查可分为冬前侵染调查和冬后侵染调查。冬前侵染调查于麦田土壤封冻前( 12月上中旬) 进行;冬后侵染调查在 2月下旬至 6月上旬进行。 B.3.2 调查方法 DB37/T 3271 2018 8 B.3.2.1 冬前侵染调查:首先考察麦田小麦整体长势,检查
22、是否存在生长不良、弱小枯黄的呈点片状 分布的疑似病苗。可沿田边选定横跨垄畦的长方形取样区,长度一般不小于 20 m。采用“ Zig-Zag”取 样法,在取样区选取 10个点,每点取 3株 5株。在每个取样点先铲除 5 cm表土,再将小麦连根挖出,作 为 1个小样。检查根系是否异常(如白色雌虫有无),将 10个小样装入同一塑料袋中,作为 1个混合样。 采用过筛法和过筛 -贝曼漏斗法对土壤中的孢囊(白色雌虫)和 2龄幼虫进行定量分离,采用次氯酸钠 - 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内的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进行定量染色,染根重量不少于 10 g。根据 各虫态有无出现及发生数量确定 CCN冬前侵
23、染情况。 B.3.2.2 冬后侵染调查:确定被调查小麦地块取样区,进行定点、定期取样,各次取样间隔 7 d左右, 取样方法参考冬前调查。将混合样及时运回实验室,对土壤中的孢囊(白色雌虫)和 2龄幼虫进行定量 分离,对根组织内的各线虫虫态进行定量染色。计算每次取样单 位重量或体积土壤中线虫各虫态数量及 单位重量根组织中各虫态数量,即其群体密度。利用 Excel软件对各调查时期 CCN各虫态群体密度(即群 体动态)进行统计分析,确定 CCN的土中孵出、根系侵入、根内发育、雌虫形成等的盛发期。 B.4 群体密度调查 B.4.1 调查时期 CCN群体密度调查可以分为收割期调查和播种期调查。收割期调查在
24、 6月上中旬小麦收割时或之后 1 周内进行;播种期调查在 10月上中旬进行。 B.4.2 调查方法 根据所调查麦田大小将其划分为 20个 40个小区,按“ Zig-Zag”取样法用半圆槽型取样钻(直径 30 mm)在每个小区上取 10个小样,取样深度 20 cm。将 10个小样混合成 1个混合样,共计获得 20个 40 个混合样,每个混合样重量约为 2 kg。在室内将混合样分别摊开,使其自然风干。将大的土壤颗粒碾碎 后充分混匀,每个混合样称取 200 g,用淘洗 -过筛法分离土壤中孢囊。计算每 100 g土壤中的孢囊数量, 即孢囊群体密度,而 20个 40个混合样孢囊群体密度的平均值即为所调查麦田整体孢囊群体密度。可将 播种期和翌年收割期麦田整体孢囊群体密度分别记为初始孢囊群体密度( Pi)和最终孢 囊群体密度( Pf), 来计算小麦生长季节孢囊线虫的繁殖系数( Rf, Rf=Pf/Pi),用以考查 CCN的季节消长情况。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