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4602       资源大小:507.5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

    1、ICS 93.160 P 57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 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s of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for afforestation in arid mountain areas 2017-08-18发布 2017-09-18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997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

    2、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莱芜市金雨达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水务发展集团有 限公司、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方春、邢尚军、马海林、马丙尧、杜振宇、叶桂梅、杨庆山、刘向凤、李四 静、于鹏、赵秀娟、井大炜、宋永贵、黄家宝、宋光新。 I DB37/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的术语与定义、雨水蓄存工程整体设计、集流面、 沉沙池、中转池和集雨池、辅助设施、雨水收集与贮存、雨水利用。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

    3、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596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转池 Transfer Tank 对雨水进行再次沉淀的水池,具有雨水再过滤、雨水中转和雨水集蓄的功能。 4 雨水蓄存工程整体设计 雨水蓄存工程主要包括集流面、沉沙池、中转池、集雨池及其他辅助设施,雨水蓄存工程整体设计 参照附录A。 5 集流面 5.1 集流方法 根据山地的实际条件采

    4、取路水拦截、沟式集水、坡面集水等不同方式对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行引 导。 5.2 集流面与集流面材料的选择 集蓄雨水时,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集流面,如道路、天然坡地等。现有集流面较小,不能满足集雨量 要求时,需修建人工集流面。人工集流面处理材料主要有混凝土、石棉瓦、塑料薄膜等。 1 DB37/T 29972017 5.3 集流面的设计 按GB/T 50596的规定执行。 6 沉沙池 6.1 形状设计 沉沙池可根据实际地形设计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 6.2 容积设计 按GB/T 50596的规定执行。 7 中转池和集雨池 7.1 选址原则 离造林地较近、地势相对平坦、地形地貌变化不大、容易下挖的阳坡

    5、。 7.2 形状及容积控制 中转池和集雨池为圆柱形,应建设在地面以下,深度不宜超过4 m,容积10 m 3 80 m 3 为宜。集雨池 可为单个或多个,多个集雨池底部通过导水管连通。集雨池个数及容积控制视山地地形、雨水集流面面 积、降雨状况及造林树种需水量要求确定。用混凝土、石棉瓦和塑料薄膜等修建的人工集流面可不设中 转池。中转池和集雨池的设计参照附录B。 7.3 施工要求 7.3.1 建筑材料 按GB/T 50596的规定执行。 7.3.2 放线尺寸 放线直径按照圆形水池内净直径加两个池壁厚度再加底板两边伸出长度,底板每边伸出长度15 cm20 cm,开挖深度为池净深度加底板厚度。底板厚度不

    6、低于25 cm。如果池底原土较软,开挖深度还 应加上20 cm30 cm厚的三七灰土。 7.3.3 砌筑 水池开挖深度到位后,找好圆心校对圆的半径尺寸并整修到位,池底整平,原土人工打夯,夯实系 数0.95。如果池底原土较软,应打20 cm30 cm厚的三七灰土。砌底板时把砖用水浇透,池底铺浆砌 砖,砖与砖留足灰缝,砖茬错开。砌池壁时把砖用水浇透,砌砖砂浆饱满,不留通缝,壁厚24 cm,每 砌0.5 m高度校准圆的半径尺寸。 7.3.4 防水抹面 中转池和集雨池底板和池壁应做好防水,按照五层防水做法进行处理: 第一层:抹素灰(水灰比0.50.6)两遍,1+1 mm厚,抹平; 第二层:抹1:2.5

    7、的水泥砂浆(水灰比0.40.45)5 mm7 mm厚; 2 DB37/T 29972017 第三层:抹素灰(水灰比0.370.4)2 mm厚; 第四层:抹1:2.5的水泥砂浆(水灰比0.40.45)5 mm7 mm厚; 第五层:抹素水泥砂浆1遍,压光抹平。 8 辅助设施 8.1 简易梯子 中转池设置简易梯子,主要用于中转池的检修及池底杂物清理。 8.2 顶盖 中转池和集雨池上部设顶盖,防止高温雨水蒸发或低温雨水结冰冻裂池壁,顶盖设计有混凝土式和 塑料膜式两种。混凝土式顶盖设计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或混凝土板,建设时池中应预设构造柱用于支撑 顶盖。塑料膜式顶盖设计在建设池壁时,池壁周围可预设拉设铁丝

    8、的小孔,拉设铁丝后,上覆盖一层钢 丝网或直接覆盖加厚农用塑料膜。气温低于0 时,塑料膜上应覆盖草毡、酚醛树脂泡沫、橡塑保温板 或其它保温材料。 8.3 进水口和溢流口 雨水通过进水口进入中转池。集雨池蓄满雨水后,雨水通过溢流口流出,溢流口下方应进行硬化或 布设碎石处理,并设计排水沟,以防止水土流失。 8.4 防护栏 防护栏高度0.8 m1.2 m,设置醒目标志或标识,防止人畜掉入池内。 9 雨水收集与贮存 在雨季来临前,应将沉沙池和中转池内的石子、树叶及其它一些冲积的杂物清理干净。降雨时,雨 水在集流面形成径流,经沉沙池进入中转池,通过导水管进入集雨池并长期贮存,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 管流通。中

    9、转池和集雨池集雨后可通过养鱼减少水生苔藓类植物滋生。 10 雨水利用 根据造林树种的需水特征,打开水量控制器,通过连接在最后一级集雨池上的控制阀门调控雨水利 用。可结合地膜覆盖、保水剂、垄沟种植等其他农艺措施搭配使用,以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造林地所处地势低于集雨池时,可采用自流灌溉方式造林。造林地所处地势高于集雨池时,可借助 潜水泵、汽油机或柴油机等辅助设备灌溉。对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造林树种可采取微灌方式,微灌工 程的施工和设备安装按GB/T 50085和GB/T 50485的规定执行。 3 DB37/T 2997201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雨水蓄存工程整体设计示意图 说明: 1集流面; 2导水槽; 3沉沙池; 4进水口; 5中转池; 6溢流口; 7导水管; 8集雨池; 9出水口。 图A.1 雨水蓄存工程整体设计示意图 4 DB37/T 2997201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中转池和集雨池设计示意图 说明: 4进水口; 5中转池; 6溢流口; 7导水管; 8集雨池; 9出水口; 10顶盖支架; 11梯子; 12具塞导水管; 13塞子; 14盖子; 15控制阀门; 16出水管。 图B.1 中转池和集雨池设计示意图 _ 5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