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080.20 B 3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1642012 绿色食品 拱圆大棚番茄栽培技术规程 2012 - 06 - 21 发布 2012 - 07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164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聊城市农科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枣庄市伊 禾果蔬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中强、赵荷仙、郑华美、迟新之、刘国琴、丁习武、郝国芳、韩伟、周
2、长勇、 包剑凌。 DB37/T 21642012 1 绿色食品 拱圆大棚番茄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拱圆大棚番茄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拱圆大棚绿色食品番茄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产地环境 宜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无污染的壤土或沙壤土。不宜与马铃薯、茄子、辣椒等 茄科作物轮作,宜与葱蒜类蔬菜轮作,也可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4 生产技术 4.1 保护设施 宜采用结构合理、性能优良、适合当地条件的拱圆大棚。拱圆大棚一般为跨度6m10m,长度60m 80m,中高2.0m2.2m,肩高1.2m1.5m。 4.2 栽培季节 4.2.1 早春栽培 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 4.2.2 越夏栽培 5月上旬播种育苗,6月上旬定植。 4.2.3 秋延迟栽培 6 月上中旬播种育苗,7 月上中
4、旬定植。 4.3 品种选择 DB37/T 21642012 2 早春栽培,应选用耐寒、抗病、果型好、品质优,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品种。越夏和秋延迟栽培, 应选用抗病、耐热、果型大、品质好、耐运输,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4.4 育苗 4.4.1 种子处理 将种子用55温水搅拌浸烫10min,然后用30的净水浸种4h,搓去种子表面粘液,置于2528 条件下催芽,约2d3d后,70%的种子露白时播种。每667m 2 播种30g40g。包衣的番茄种子可以直接 播种。 4.4.2 营养土配制 用肥沃的大田土6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份,混匀过筛,每m 3 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 15)1kg、50
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混合均匀。穴盘育苗可选用番茄专用育苗基质。 4.4.3 育苗设施 早春栽培一般在温室内育苗。越夏、秋延迟栽培可用拱圆大棚育苗,注意扣防虫网防虫、覆盖塑料 薄膜或遮阳网防雨遮阳。也可在集约化育苗中心进行穴盘育苗。 4.4.4 播种 采用营养钵育苗,一般 选用10cm 10cm 规格的营养钵。钵内装满营养土,播前浇透水,水渗后将 种子播于钵内,每钵1粒,覆1cm厚细潮土,整齐排在苗床上。穴盘育苗一般选用72孔黑色PS标准穴盘, 尺寸540mm28040mm(长宽高),装入含水量60%左右的番茄专用基质,播种深度5mm左右,播 后覆盖消毒蛭石,淋透水,摆放在育苗床架上。 4
6、.4.5 苗期管理 4.4.5.1 温度管理 种子出苗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温度控制在2025;种子出苗后,及时通风降 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228,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以防高脚苗。 4.4.5.2 光照管理 光照对培育壮苗尤为重要。透明覆盖物要选用新的防雾无滴膜,棚内后墙张挂反光膜,每天光照时 间要达到8h以上,连续阴天要用补光灯进行补光。 4.4.5.3 水分管理 注意育苗设施内水分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沤根。 4.4.6 壮苗标准 苗龄:越夏、秋延迟28d30d左右;早春60d左右,56叶。苗高15cm20cm,茎秆粗壮,叶片肥 厚,根系发达。 4.5 整地、施基肥 DB37/T
7、 21642012 3 每667m 2 撒施充分腐熟优质农家肥5000kg,一半撒施于土表层,一半混配过磷酸钙50kg,氮磷钾三 元复合肥(151515)40kg50kg ,微肥1kg,充分混匀后顺行集中沟施。施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 的要求。 4.6 定植密度 株型较小的品种每667m 2 栽植3100株左右,株型较大的品种每667m 2 栽植2300株左右。大小行栽植, 大行距80cm,小行距60cm,株距30cm42cm。起垄栽培,垄高20cm。 4.7 田间管理 4.7.1 温度管理 定植后缓苗阶段,白天保持室温2830,夜间1822;缓苗后正常生长期间,白天温度控 制在252
8、8,夜间1520,白天高于30时,要放风。越夏期间,如温度过高,可覆盖遮阳网 降温。 4.7.2 水肥管理 第一穗果坐住并开始膨大时,追施第一次促果肥,结合浇水每667m 2 施尿素20kg、氮磷钾三元复合 肥(151515)15kg。结果期每隔7d10d浇一次水,隔水追一次肥。每次每667m 2 追施氮磷钾三元复 合肥(16818)25 kg30kg。每穗果坐住后,用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4.7.3 植株调整 株高30cm时,及时插架或吊蔓,单干整枝,留68穗果。一般侧枝长至3cm时进行前期打杈。植株 长旺后,侧枝1cm2cm就及时摘除,选择晴天操作。先摘健康株,再摘弱株,病株要
9、彻底拔除。及时摘 除老叶、黄叶、病叶、密叶,摘除的叶片集中深埋或销毁。当一穗果采完后,其下部的叶片全部摘除。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的防治原则。 5.2 主要病虫害 猝倒病、立枯病、腐霉茎基腐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蚜虫、粉虱、斑潜蝇、蓟马等。 5.3 农业防治 5.3.1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 5.3.2 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适宜的肥水;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 5.3.3 轮作 DB37/T 2164201
10、2 4 与非茄果类作物轮作。 5.4 物理防治 5.4.1 设置防虫网 在大棚门口和放风口设置防虫网。防虫网一般选用40目以上的银灰色网。 5.4.2 黄板、蓝板诱杀害虫 棚室内设置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烟粉虱、蓟马等。黄板、蓝板悬挂于植株顶部以上10cm15cm 处,每667m 2 悬挂3040块。黄板、蓝板规格一般为30cm20cm。 5.4.3 银灰膜避蚜 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张挂银灰膜膜条驱避蚜虫。 5.5 生物防治 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 或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 雾防治细菌性病害。 可用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11、 或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1.5亿活孢子/g) 2003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0.5%印楝素乳油600 8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2000倍液喷雾防 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 5.6 药剂防治 5.6.1 用药原则 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规定在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应 符合 GB 4285、GB/T 8321和 NY/T 393的规定。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每种药剂整个生长 期内限用1次。 5.6.2 猝倒病 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进行嫁接的,在嫁接前1d苗床喷施 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12、防治。也可用30%恶霉甲霜灵水剂150020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或浇 灌防治。 5.6.3 立枯病 发病初期,可用50%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淋防治,或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液喷雾防治。 5.6.4 腐霉茎基腐病 发病初期,可用52.5%霜脲氰恶唑菌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 雾防治。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每株150 ml200ml灌根防治。可兼治疫霉根腐病、青枯 病。 5.6.5 灰霉病 发病初期,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 菌脲可湿性粉剂10
13、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DB37/T 21642012 5 5.6.6 早疫病、晚疫病 发病初期, 可用18.7%的烯酰 吡唑酯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 或用72%霜脲 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喷雾 防治。可兼治叶霉病、灰霉病。 5.6.7 蚜虫、粉虱、斑潜蝇 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注意叶背面均匀喷洒。 5.6.8 蓟马 发生初期,可用 2.5%的多杀霉素 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喷雾防治。 6 采收 番茄的成熟期分为绿熟期、变色期、成熟期、完熟期。远距离外销可在绿熟期至变色期采收。供应 当地市场的应在成熟期采收。果实采摘要轻采轻放,避免损伤果皮,去掉果柄,取样送检合格,包装上 市。 7 生产档案 建立绿色食品拱圆大棚番茄的生产档案,详细记录田间生产资料使用、生产管理、收获等情况。并 保存3年以上,以备查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