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2150-2012 绿色食品 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4482       资源大小:421.2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2150-2012 绿色食品 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1502012 绿色食品 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2012 - 05 - 16 发布 2012 - 07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1502012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庞茂旺、孟庆水、赵淑芳、高霞、田召玲、于安军、丁强。 DB37/T 21502012 1 绿色食品 双孢蘑菇

    2、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双孢蘑菇(Agaricus bis porus)工厂化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条件、 生产原料、生产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双孢蘑菇的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

    3、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90 双孢蘑菇等级规格 NY/T 1934 双孢蘑菇 金针菇贮运技术规范 3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生产场地清洁卫生、供排水方便,生产区域应远离工矿区、 交通主干道、工业污染源、垃圾场、受污染的河塘等。 4 栽培设施条件 控温菇房车间采用钢塑结构或砖混结构建造,封闭性、隔温性及节能性好,应利于控温、保湿、通 风、光照和防控病虫害。单库菇房以20m 10m3.8m为宜,栽培架5层,架宽1.5m,层间距0.55m,底层 离地面0.2m以上,顶层距房顶

    4、0.9m以上,架间走道0.8m,按冷库标准要求进行建造。制冷设备与冷库大 小相匹配,配置制冷机及制冷系统、风机及通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应有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 消防器材;排水系统畅通,地面平整。工厂化生产区与生活区分隔开,生产区应合理布局,堆料场、拌 料车间、制种车间、灭菌车间、发菌车间、发酵场地、控温菇房、采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下脚料处 理场各自独立,又合理衔接,防止各生产环节之间交叉污染。 5 生产原料 DB37/T 21502012 2 5.1 主辅原料 主料有麦秸草、稻草、饼肥(豆饼、花生饼等)、牛粪、鸡粪等。辅料有过磷酸钙、石膏粉、轻质 碳酸钙、生石灰等。混合发酵后质量安全符

    5、合NY/T 394的规定要求。 5.2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卫生标准符合GB 5749的规定要求。 5.3 覆土材料 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草炭土等。要求质地疏松,毛细孔多,团粒结构好,透气保水性强,有 机质含量高,呈颗粒状。质量安全符合NY/T 394的规定要求。 6 生产技术措施 6.1 菌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生长周期短、菇潮集中,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品种,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并可清楚地追溯菌种的来源。菌种生产符合NY/T 528、NY/T 1731的规定要求,质量符合GB 19171的规 定要求。 6.2 培养料配方 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宜选用: a) 配方一:麦秸草 53%、鸡

    6、粪 45%、石膏粉 1%,过磷酸钙 0.5%、石灰 0.5%; b) 配方二:稻草 50%、牛粪 37%、饼肥 8%、生石灰粉 2%、硫酸钙 2%、轻质碳酸钙 1%。 6.3 培养料发酵 6.3.1 预湿 建堆发酵前2d3d,将稻草、麦秸等主料切成30长小段,浇湿或泡湿,使其充分吸水,每吨干草 需水5t左右。将草、粪、水混合均匀,堆成大堆使草料软化,同时均匀的加入辅料,期间注意在料堆顶 部加水。 6.3.2 一次发酵 采用敞开式隧道发酵,隧道长21m、宽4.5m 、高4.5m,用铲车和抛料机等进料设备把预湿好的培养 料均匀的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当料温达到7580后开始下降时即可翻堆到另一个发酵

    7、隧道,一般 每发酵3d4d翻堆一次,共翻堆三次。 6.3.2.1 料温控制 进入发酵隧道后,通过调节风机的开停时间,进行料温控制。一般以通气10分钟停20分钟,通气量 以500m 3 /t/h为宜。当温度超过70时停止通气。 6.3.2.2 水分调节 在第一次翻堆时必须加足水分,含水量保持在70%72%。 6.3.2.3 一次发酵质量控制要求 DB37/T 21502012 3 通过温度调节,使发酵料达到,颜色为浅褐色,可见少量白色菌丝,有氨味,含氮量在1.8%2.0%, 含水量70%72%。 6.3.3 二次发酵 6.3.3.1 入料 将一次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填满隧道,隧道规格同一次发酵隧道

    8、,封严门。 6.3.3.2 二次发酵 采用隧道封闭式蒸汽发酵。隧道发酵一般需要6d,完成巴氏灭菌和堆料腐熟。料温控制如下:料温 拉平期2h8h,关闭新风,进行隧道内部气流循环,使料温均匀;料温拉升期8h16h,适当开启新风 供氧,促使微生物生热,料温上升;巴氏消毒期8h10h,当料温不再上升时,通蒸汽加温,使温度逐 渐均匀升到5860;堆料降温期4h6h,停止通蒸汽,使料温降至50;堆料腐熟期3d4d,温度 维持在4850。结束时送大量新风使料温降到40以下,及时出料上架。 6.3.3.3 二次发酵质量控制要求 通过二次发酵,使发酵料达到,颜色为深褐色,可见大量放线菌,手握有水但不滴,不黏手,

    9、有弹 性,闻有面包香味。含氮量在2.2%左右,氨含量小于10mg/L,含水量在65%70%之间,春秋季可高些, 冬夏季低一些。 6.4 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的铺到床架上,料厚22cm25cm,稍压实。播种量为1kg/m 2 。播种时,首先 将2/3菌种均匀撒播于料面,将菌种翻入料内,与培养料充分混匀,床面整理平整并压实。再将1/3的菌 种覆盖在料面,轻轻拍实,遮盖干净薄膜,最后清理干净地面。 6.5 发菌 发菌期料温控制在2225,空气相对湿度 控制在75%左右,保持菇房内空气清新,避光发菌。 播种后3d内不通风。当菌丝吃料一半时,需用耙将料松动一下,增加通气,促进菌丝更快地向料下层生

    10、长。 6.6 覆土 覆土前一周先将覆土材料在阳光下暴晒,过筛,用石灰调节pH为7.58.0, 同时调节含水量在55% 60%左右。当菌丝已深入培养料2/3时,将覆土材 料一次性均匀铺到床面,覆土厚度4。菌丝爬土后开 始连续加水,加到覆土的最大持水量。覆土后至采菇前一般不通风或轻通风。覆土大约7d后菌丝即可爬 满覆土层。 6.7 耙土 覆土后7d10d,菌丝爬土3/4时开始耙土。耙土时,将菌丝浓壮和菌丝稀落地方的覆土掺合均匀, 不要伤及培养料,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后温度控制在22左右,不通风,增加空气湿度,使之 达到90%左右,促使菌丝在此萌发、连接,均匀 爬满整个土层。耙土后4d5d,进

    11、行适量喷水,诱导原 基形成,促进出菇。 6.8 出菇 DB37/T 21502012 4 耙土后5d10d,料温控制在1518。喷结菇重水,总用水量为2kg/m 2 ,在2d内分810次喷完, 保持空气湿度在90%95%,同时加大通风换气,当子实体长至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一次促菇重水,喷 水量为1.5kg/m 2 左右,在2d内分68次喷完,喷水后立即通风。 6.9 采收 一般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2.0cm以上时,即可根据客户要求分规格采收。采菇时,动作要轻,左 手食指、中指轻捏菇柄,稍向下用力旋转,拔起即可,不要带出菌丝和覆土,右手用小刀轻轻切下泥根, 切面要平整,菇柄长度不超过1.5cm,

    12、避免斜根 、裂根。保持菇体整洁,防止沾带泥屑。采收时所用的 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6.10 清料 每潮菇采收完毕后清理好床面的死菇、菇脚。清床2d后,根据覆土干湿和菇蕾情况加水23次,进 行下潮菇管理。一般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可连续采收3潮菇。出菇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对生产场 地及周围环境定期冲刷、消毒,对菇房通入蒸汽使菇房温度达到7080,维持12h,降温后撤料开 始下一周期的生产。 6.11 包装、贮运 6.11.1 分级 按照NY/T 1790的要求进行分级。 6.11.2 包装 根据客户对产品规格及包装的要求,拣出破碎、变色、畸形菇,及时整理分级、保鲜或加工处理, 装入干净、专

    13、用的包装容器内。不得使用含有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材料。产品应符 合NY/T 749的要求。 6.11.3 贮运 鲜菇宜采用冷链运输。在4左右低温贮藏、气调贮藏或速冻保鲜。贮藏仓库应干净,无有害物质 残留,7d内未使用过禁用物质处理。产品贮运应符合NY/T 1934的要求。 6.11.4 标识 经认证的产品包装上应有绿色食品标志,外包装标明生产或加工单位的名称、地址、认证证书号、 生产日期及批号。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控对象 杂菌主要有木霉、青霉、毛霉、脉孢霉等;病害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等,害虫主 要有红蜘蛛、菇蚊、菇蝇等。 7.2 防控原则 以规范栽培管理技

    14、术预防为主,农业、物理、生态综合防控。 DB37/T 21502012 5 7.3 防控措施 7.3.1 农业措施 7.3.1.1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或轮换使用菌种,保证生产所用菌种菌 龄适宜,生长健壮。 7.3.1.2 培养料发酵要彻底。 7.3.1.3 通过加强出菇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防控虫害,出菇区走廊每天清洗消毒一次,菇房每次出 菇结束后用蒸汽高温消毒,以防病虫害扩散蔓延。 7.3.1.4 发现双孢蘑菇子实体发病时,及时清除、隔离,摘除病菇,洗净消毒操作工具,废菌料和废 菇体应清运至离生产区 50m 以外的地方。 7.3.2 物理措施 菇房走廊安装粘虫板(3

    15、0cm 20cm)、频振式杀虫灯(15W)、捕鼠器。菇房门口及通风口设置空 气净化过滤器和防虫纱网。 7.3.3 生态防控 发菌阶段保持培养室适宜的温度,降低空气湿度,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出菇期间保持菇房内不同 生育期的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避免高温高湿、通气不良。 8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与产品安全质量有关的信 息,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生产记录档案应保留3年以上。 生产档案记录内容参见附录A。 DB37/T 21502012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绿色食品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记录事项 A.1 产地环境条件,记录空气质量、水源质量、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等。 A.2 生产投入品使用(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所用菌种、培养料预湿及出菇管理用水 等),记录投入品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及使用、停用的日期等。 A.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备料、预湿、一次发酵、二次发酵、播种、发菌、出菇到采收)病虫害防治 情况,记录发酵、菇房进料前后、发菌前后、出菇前后、转潮期间的病虫害防治等。 A.4 采收,记录采收日期、数量、商品菇等级、包装、加工等。 A.5 生产场所,记录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立档日期等。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2150-2012 绿色食品 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