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150 B 5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0852012 毛蚶苗种生产技术规程 Seedling production technologic regulation of ark shell 2012 03 21 发布 2012 05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085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相全、房景辉、乔洪金、韦秀梅、宋向军、王忠全、周全利、孙春晓、
2、张锡 佳、杨建敏。 DB37/T 20852012 1 毛蚶苗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蚶(Scapharac a subcrenata)亲贝选择、亲贝培育、产卵、孵化、幼虫与稚贝培 育、苗种规格与质量要求、苗种运输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毛蚶苗种人工培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水
3、养殖用水水质 3 人工育苗 3.1 场址与环境条件 3.1.1 场址选择 苗种繁育场地宜选择海淡水资源丰富,水电、交通、通讯便利的地方建设。 环境应符合GB/T 18407.4 的规定。 3.1.2 水质条件 培育用水水质符合NY 5052的规定,水源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1.3 设施条件 常温育苗车间,新建苗种培育池有效水体15m 3 以上,水深大于1.2m,配备沉淀池、砂滤池、单细胞 藻类培养车间等设施设备,室内光照100lx以下。 3.2 亲贝来源及选择标准 亲贝一般来自自然海区,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亲贝壳长4cm以上,年龄在3龄以上, 个体均匀,贝
4、壳无损伤,受到刺激反应灵敏;软体部饱满,斧足色泽鲜艳,性腺肥满,色泽鲜艳,雌性 性腺呈橘红色,雄性性腺呈乳黄色。 3.3 亲贝培育 3.3.1 培育前处理 DB37/T 20852012 2 将亲贝干运至培育车间,将贝壳表面的污物清洗干净,以1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min左右, 入池培育,亲贝雌雄比无需人为调整。 3.3.2 培育条件 亲贝平铺于浮动网箱,在室内水泥池内培育。培育密度1kg/m 3 2kg/m 3 ,培育水质条件以自然海水 即可,最佳水温2530,盐度2228,pH值8.28.4,光照100lx以下。 3.3.3 饵料 以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为主,搭配湛江叉鞭金藻、扁藻
5、、塔胞藻或小硅藻。若单胞藻不足,可投喂 酵母和螺旋藻粉等,以300目筛绢过滤后投喂。 3.3.4 日常管理 培育期间日换水100%,早晚各换水一次,每2d倒池一次,倒池操作应在早上进行。单胞藻每天投饵 4次6次, 水体中保持2104细胞/ml; 藻粉每天投喂2次, 每次3mg/L; 干酵母每天投喂2次, 每次2mg/L。 投喂酵母时,投喂后2h左右倒池。每天巡视培育池,及时拣出死贝。 3.4 催产与孵化 3.4.1 催产时间 亲贝的培育时间与入池时性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经过一段时间培育,成熟亲贝的卵巢呈橘红色, 卵粒游离,精巢呈乳黄色,在倒池、换水等操作时,偶见亲贝排精或排卵,此时即可催产。
6、 3.4.2 催产方法 将成熟亲贝阴干6h8h,流水或充气刺激1h2h, 置于苗种培育池待产,苗种培育池使用过滤海水, 温度比亲贝培育池高1,也可同时解剖雄性亲体,将精液稀释泼入池中诱导,产卵时间一般调整在晚 上。 3.4.3 受精与孵化 当卵子密度达到30个/ml50个/ml时,及时将亲贝移入其它池继续产卵,加大充气量使精子形成泡 沫,将泡沫捞出至池面无成片泡沫。为避免精液过多,在产卵过程中及时将雄贝挑出。微量充气或静水 孵化,每小时充分搅动水体一次。孵化水温2530,其中2627最佳,盐度2228,光照100lx 以下。 3.5 幼虫培育 3.5.1 选优 受精卵经24h左右孵化为D型幼虫
7、并聚集在水体上 层,此时用350目网箱以虹吸法收集选优,将收集 的幼虫转移到另外的培育池中。 3.5.2 培育条件 选优后幼虫布池密度10个/ml20个/ml, 壳顶期5个/ml10个/ml, 培育温度2627, 盐度20 25,光照强度300lx500lx,pH值8.28.4,微量连续充气。 3.5.3 饵料投喂 DB37/T 20852012 3 在幼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应投喂不同的饵料。开口饵料以金藻为主,逐渐增加硅藻、小球藻、塔胞 藻或扁藻等种类。投喂次数由3次/d逐渐增加到6次/d以上。D形幼虫初期,每次投喂210 3 细胞/mL3 10 3 细胞/mL。 日投喂量在110 4 细胞/
8、mL左右, 金藻为主,以后随幼虫发育和摄食情况逐步增加投喂量, 不同藻类的比例相同;匍匐幼虫阶段日投喂量保持在1.510 4 细胞/mL210 4 细胞/mL。平时早晚结合 镜检检查幼虫摄食情况,测量水体透明度,视胃含物多少和幼虫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饵料量。 3.5.4 日常管理 选育后第二天开始换水。前期日换水量1/3,每天早晚各换水1次;中期日换水量1/2,每天2次;后 期每天换水3次,每次1/2;培育期间,每隔56d倒池1次。根据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时更换合适网目的换 水网箱,眼点幼虫(壳长200m)以前用300目的换水网箱,以后用200目;换水时及时检查网箱是否漏苗, 幼体营附着生活后不再使用
9、换水网箱换水。结合镜检观察幼虫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调整饵料投喂量。 3.6 附着基投放 3.6.1 附着基选择 采用经过拉毛、消毒处理过的聚乙烯网片作为幼体的附着基,规格0.3m0.4m。 3.6.2 投放时间与方法 当开始出现眼点幼虫时,将幼虫倒入新的培育池,布池密度2个/ml3个/ml,待30%的幼虫出现眼 点时,开始投放附着基,投放量每立方米水体5kg左右。 3.7 稚贝培育 3.7.1 培育条件 同幼虫培育。 3.7.2 饵料投喂 从附着期增加扁藻、小球藻投喂量,并混合投喂金藻、牟氏角毛藻、塔胞藻,根据稚贝摄食情况适 当增加投饵量,壳顶初期至附着变态单胞藻维持在110 4 细胞/mL2
10、10 4 细胞/mL。附着完毕后单胞藻 维持在210 4 细胞/mL310 4 细胞/mL。 3.7.3 日常管理 幼虫附着变态后即进入稚贝培育阶段,培育期间日换水量加大到150,保持连续微量充气。 3.8 中间培育 3.8.1 培育条件 稚贝壳长达到0.8mm左右,即可进行室外中间培育,出池前2d逐渐增加光照强度,使稚贝适应外界 光照。室外培育可选择池塘或海区,池塘要求水深1.5m左右,池内单胞藻类丰富,水质良好,水质指标 与培育车间水质相近。海区要求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流畅通的贝类养殖区。 3.8.2 培育密度 DB37/T 20852012 4 采用吊袋培育的方法,网袋规格40cm25cm
11、,网孔根据稚贝规格分别采用60目、40目和20目。放苗 密度采用60目网袋时,每袋装20000粒;40目网袋,每袋装400 0粒;20目网袋,每袋装2000粒。每吊(4 6袋)之间相隔0.5m1m,浮筏之间相隔6m以上。 3.8.3 日常管理 池塘培育每个大潮用35天换水2030,每35日涮袋1次。视池塘水色,每隔10d定期施肥1 次,主要施碳酸氢铵。毛蚶稚贝在60目网袋中生长15d左右,壳长达到2mm时要及时分苗,并换成40目袋。 在40目网袋中稚贝生长速度加快,要适时换袋 。适宜的换袋时间是: 60目网袋中暂养第15d左右时换袋 分苗,40目网袋中暂养20d左右时换袋分苗,20目网袋中暂养至收苗。 3.9 出苗与运输 将毛蚶苗与附着基分离,用干运法运输至养殖区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