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9832011 泰山茶园管理技术规程 2011 - 10 - 27 发布 2011 - 12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98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泰安市技术监督情报所、泰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泰山分局、泰安市泰山区津口女 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泰安市御封茶业有限公司、泰安市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彤、米爱娟、颜晶晶、冯磊、巩晓、刘英铸、李仕顺、高传珍。 DB37/T 19
2、832011 1 泰山茶园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泰山茶园环境要求、茶种和种苗选择、新茶园建设、茶树修剪、土壤改良与管理、越 冬防护、病虫害防治、绿茶鲜叶采摘、鲜叶装运、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泰山茶园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
3、条件 3 茶园环境要求 3.1 地理位置 泰山、徂徕山山脉。 3.2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 5020的要求。 3.3 土壤 酸性砂壤或棕壤,pH值4.56.5,活性钙含量低于0.2%,土层深度60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0.8%,地下水位在离地表100cm以下。 3.4 坡度及植被 茶园地面坡度应在25以下,植被良好: a) 茶园上风口要有林带保护,主干道要有行道树; b) 四周设置隔离带,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 c) 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 3.5 茶园水利设施 茶园水利设施宜设置: DB37/T 19832011 2 a) 排灌蓄水沟:在直步道两侧和横步
4、道上侧开一条深宽各为 20cm 的排水沟,沟内每隔 2m 左右设 一略高于沟面的土墩,以缓和急流减少水土流失; b) 隔离沟:在茶园与森林或荒地交界处、茶园的边缘,设深 0.5m,宽 0.6m,沟壁为 60倾斜的 隔离沟; c) 蓄水池:每 6670m 2 20010m 2 (10 亩30 亩)茶园应在机耕道侧旁建一容积为 5m 3 8m 3 的水池 或拦河坝,用于蓄水防旱灌溉或沤制水肥及病虫害防治用水。 4 茶种和种苗选择 4.1 茶种 选择在霜降以后(10月中下旬)至立冬(11月上旬)前后成熟、饱满的茶种,种子纯净度与质量分 级见表1。选好种后,将良种每50kg加入500g多菌灵(先加水适
5、量,将多菌灵稀释)浸种。 表1 茶种等级要求 一级 二级 三级 净度(%) 发芽率(%) 净度(%) 发芽率(%) 净度(%) 发芽率(%) 含水量不高于 (%) 98 90 98 80 95 75 38 注1:发芽率是指经过隔年湿藏的种子发芽率。其发芽标准特定为:种壳开裂、胚乳显白;或胚根露白不超过 1.5cm长。 注2:茶籽直径不少于10mm,每kg不超过600粒。 4.2 种苗 种苗质量应符合GB/T 11767的要求,宜选择来自于良种母本园,种苗质量分级见表2的规定。 表2 种苗质量分级 级别 苗高 (cm) 茎粗 (mm) 侧根长 (cm) 侧根数 (根) 着叶数 (片) 一级分枝数
6、 (个) 检疫性病虫 害 一级 30 3.0 12 3 8 1 二级 20 2.0 4 2 6 0 不得检出 5 新茶园建设 5.1 规划 5.1.1 茶园地点选定后,要清除地上附属物,规划和修筑好道路和排蓄水系统。 5.1.2 道路设置主干道宽 3m5m,支道 3m,便于机械化操作。 5.1.3 排蓄水系统的设置要与茶园道路相协调,同时坡地茶园的上界应建好山水隔离沟,地下水位高 处应开筑排水沟,易造成水土冲刷处应修筑水土拦截沟。 5.2 深翻整地与施底肥 5.2.1 深翻整地深度要求 80cm 以上,方法可采用全面深翻,也可采用在茶树种植行幅度 45cm55cm 范 围内进行挖沟撩壕。 DB
7、37/T 19832011 3 5.2.2 结合挖沟撩壕分层施入底肥,每公顷施用厩肥 45m 3 60m 3 或饼肥 1500kg,或相应其他适用的商 品生物有机肥料。 5.2.3 挖沟撩壕分层施入底肥,回填离地面 20cm 时,停止施肥,再填入表土,满灌水 23 遍,待表 土稍干即可整畦。 5.2.4 整畦方向依地势地形确定,规格为:垄宽 15cm20cm,垄高 10cm,畦面宽 40cm50cm,间隔 宽度 50cm。 5.3 建园 5.3.1 种子直播 5.3.1.1 播种时间在 3 月下旬4 月上旬。 5.3.1.2 播种规格宜选择双行穴播,大行距 110cm130cm,小行距 25c
8、m30cm,丛(穴)距 20cm 30cm,呈交错排列,每穴播种 3 粒5 粒,每公顷用种量 450kg600kg。 5.3.1.3 根据播种规格开好种植沟或穴,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进行穴播。 5.3.1.4 播种深度 3cm5cm,播种后及时培土、覆膜或盖草保墒;可间作春玉米、高杆大豆、花生等 遮荫农作物。 5.3.2 苗木栽植 5.3.2.1 栽植时间应在 3 月中、下旬或 9 月中、下旬(冬季保护地栽培)进行。 5.3.2.2 栽植规格双行条植:大行距 100cm120cm,小行距 30 cm,穴距 25cm30cm,每穴定植 2 株, 呈交错排列,每 667m 2 用苗 9000
9、株。 5.3.2.3 根据种植规格开好种植沟或穴,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进行种植。 5.3.2.4 种植深度 2.5cm3cm,茶苗根系应保持自然舒展。 5.3.2.5 栽植后要随即定干修剪,浇足“定根水”, 并及时遮荫(遮阳网或高杆间作物),地面覆草 和抗旱保苗。覆盖材料可采用嫩草及大田秸杆等,覆草厚度 3cm5cm。 5.3.2.6 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 6 茶树修剪 6.1 定型修剪 6.1.1 幼龄茶园要进行 3 次定型修剪,也可采用以采代剪。 6.1.2 种子直播茶苗长到 20cm 以上,无性系茶苗栽植时即可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为离地 15cm20cm
10、。 6.1.3 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高度离地 25cm30cm。 6.1.4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高度离地 35cm40cm。 6.2 轻修剪 6.2.1 自然越冬茶园在“春分”前后进行轻修剪;扣棚的茶园在春茶后(6 月上旬)或秋末(10 月下 旬至 11 月中旬)扣棚前进行轻修剪。 6.2.2 轻修剪深度为 5cm10cm,应剪去树冠面突出枝、不成熟枝、冻枯枝,以采摘面平整为宜。 6.3 深修剪 6.3.1 根据茶树树势情况,可在 10 月中旬进行深修剪。 DB37/T 19832011 4 6.3.2 深修剪应剪去鸡爪枝、细弱枝、病枯枝和“两层楼
11、”树枝,深修剪后的树高控制在 60cm 左右为 宜。 6.4 重修剪 6.4.1 树势衰老低产、但下部骨干枝尚可的茶园应进行重修剪。 6.4.2 重修剪应在春茶后(6 月上旬)进行;对冻害较重的茶园可于“春分”前后进行。 6.4.3 重修剪刀口要求平整,剪去茶树高度的 1/2 1/3,高度以离地 30cm40cm 为宜。 6.5 台刈 6.5.1 树龄老化、树势衰败或冻害、病虫害严重的茶园应进行台刈。 6.5.2 台刈一般在“春分”前进行,最适宜时间为 3 月上旬;设施栽培茶园可在春茶后(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进行。 6.5.3 台刈要求切口倾斜、平滑,应在离地 5cm10cm 处刈去地上
12、全部枝干;若茶丛中有一定量自然 更新的青壮枝,也可采用局部台刈,即在同一茶蓬内对衰老枝进行台刈而对青壮枝实施重修剪。 6.6 剪后留养 6.6.1 深修剪茶园的当年,以养为主,待新梢长至 10cm 以上时采一芽一叶打头,待秋梢长出后留一叶 采,第二年起进入生产茶园正常管理。 6.6.2 重修剪茶园改造后,以养为主, 待新梢长至 20cm 以上时采一芽一叶打头, 同时进行“整形修剪”, 修剪时间宜在 10 月上旬进行,程度为原切口基础上提高 7cm10cm,在以上这一阶段要严格执行以养 为主,此后可进入生产茶园正常管理。 6.6.3 台刈改造茶园在其后的 3 年内,需进行 3 次定型修剪,并严格
13、执行以养为主,此后进入生产茶 园正常管理。 7 土壤改良与管理 7.1 肥培管理 7.1.1 “一基”:每年秋季施用一次基肥,于“白露”前后(一般在 910 月 秋茶结束后)进行。 7.1.2 “四追”:每年追施速效肥四次,追肥时间分别为 3 月中下旬4 月上旬、5 月下旬6 月上 旬、7 月中旬和 8 月中旬。 7.1.3 “多喷”:多次喷施叶面肥,使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喷洒时间宜选择晴天傍晚或 阴天进行。 7.2 肥料要求 应符合NY/T 394和NY 227的规定。 7.3 水份管理 7.3.1 茶园土壤的含水率以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70%90%为宜,低于 70%时应采取补水措施
14、,高于 90% 时应采取排湿措施。 7.3.2 成龄茶园通过土壤改良、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荫树等措施保持土壤水分。 7.3.3 幼龄茶园通过浅锄保水、培土护蔸、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DB37/T 19832011 5 7.3.4 湿害预防: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排水沟应窄而深,一般沟底宽 10cm20cm,沟 深 60cm80cm,排水沟应横纵连通,易于积水排出。 7.4 土壤管理 7.4.1 耕作及除草 7.4.1.1 春茶前(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 施肥浅耕松土,深度 5cm10cm。 7.4.1.2 春茶采摘结束后(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进行夏茶
15、前中耕,深度 10cm15cm。 7.4.1.3 “白露”前后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度 15cm20cm。 7.4.1.4 中耕时,应及时铲除杂草;幼龄茶树根际周围的杂草,用手工拔除。 7.4.2 铺草 在茶树行间铺厚度为10cm15cm的草,利于抗旱保水、提高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 7.4.3 间作套种 未封行的茶园,在行间可套种浅根性作物,如豆类,不宜套种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或有相同病 虫害的作物。已封行的茶园不宜间作套种。 8 越冬防护 8.1 冻害预防 8.1.1 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8.1.2 适地适栽,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 8.1.3 营造防护林带。 8.1.4 加强肥水管
16、理,早施重施基肥,晚秋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 ,提高抗寒力。 8.1.5 秋季适当留叶采摘,提前封园。 8.2 搭防风障 用玉米秸(风障)在茶行北侧(迎风面)开一浅沟(约20cm左右),将玉米秸(风障)立于沟内,上 部略向南(茶蓬)倾斜,然后培土、踏实,风障高于茶蓬30cm,草苫内侧靠近茶树的一面用塑料薄膜隔 离。 8.3 蓬面盖草 “大雪”前后用松枝盖在茶蓬上,要求盖而不严,使叶片依稀可见,遮光度约为50%。 8.4 行间铺草 “大雪”前,在行间用碎草铺盖,厚度15cm20cm。 8.5 拱棚覆盖 有条件的茶园可搭建小拱棚或春暖大棚,小拱棚规格每行一拱,高度、宽度以茶树接触不到塑料薄
17、 膜为宜;大拱棚规格每35行一拱,棚高度1.8m2.2m;扣棚时间在“大雪” 前,揭棚时间小拱棚在 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大拱棚在翌年4月中、下旬,注意及时通风。 DB37/T 19832011 6 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禁止使用剧毒、 高毒、高残留农药。 9.2 防治措施 9.2.1 农业防治 9.2.1.1 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9.2.1.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9.2.1.3 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 60cm80cm,及时疏枝,减轻蚧类、蚜虫、黑
18、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9.2.1.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地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 度。 9.2.1.5 早春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9.2.1.6 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茶小绿叶蝉等虫害栖息地。 9.2.2 生物防治 9.2.2.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 9.2.2.2 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方法防治害虫。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 植物源农药。 9.2.3 物理防治 9.2.3.1 采用人工捕杀幼虫、摘除护囊、刮除蚧壳等办法。 9.2.3.
19、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色板、性诱剂或糖醋等诱杀。 9.2.4 化学防治 按NY/T 5018- 2001中第7章的规定执行。 9.3 主要病虫害防治 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见表3。 表3 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名称 防治方法 茶小绿叶蝉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减少虫源; 2、及时分批采茶; 3、6 月、9 月两次高峰期之前,应用武大绿洲 YY800 倍、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7.5% 鱼藤酮乳油 800 倍、0.2%苦皮藤乳油 500 倍、0.5%楝素乳油 1000 倍、0.36%苦参碱水剂 1000 倍、0.6%苦参碱内脂水剂 800 倍等防治,要注意喷射叶背和茶园杂草。
20、DB37/T 19832011 7 黑刺粉虱 1、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松土、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2、幼龄幼虫发生盛期及时喷药防治,可用 2.5%联苯菊酯乳油 30006000 倍、7.5%鱼藤酮乳 油 800 倍、0.36%苦参碱水剂 1000 倍等防治,喷药时注意喷透叶背。 茶 蚜 1、分批多次采茶; 2、可饲养或助迁瓢虫、草蛉灭蚜; 3、有蚜芽梢率 4%5%时,可用 2.5%溴氰菊酯乳油 40006000 倍或 0.5%果圣 5002000 倍 等防治,喷药时应对芽梢叶背喷射周到。 茶白星病 1、加强茶园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 2、及时合理采茶; 3、3 月底前用 0.6
21、%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施; 4、4 月5 月份芽梢发病初期用 60%代森锌 600 倍或 25%灭菌丹可湿性粉剂 400 倍喷施。 10 绿茶鲜叶采摘 10.1 幼龄茶园的采摘坚持“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多留少采,轻采养蓬”的原 则。生产茶园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加工原料的要求,进行采摘。 10.2 采摘采用提手采的方法。 10.3 绿茶鲜叶等级见表 4。 表4 绿茶的鲜叶等级 等 级 鲜 叶 采 摘 标 准 特 级 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 一 级 一芽一叶占 80%以上,一芽二叶初展不超过 20% 二 级 一芽二叶占 70%以上,一芽三叶初展不超过 30% 三 级 一芽二、三叶占 80%以上,单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不超过 20% 11 鲜叶装运、贮存 11.1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篾、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 为度。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11.2 鲜叶采摘后 4h 内送到加工厂,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时避免日晒雨淋,并不得与有异味、 有毒的物品混装。 11.3 鲜叶应单独存放,贮存环境卫生、通风避光,摊放厚度不得超过 5cm。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