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65.150 DB37 B51 备案号: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6192006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 - 发布 2006-10-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619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锡佳 王云中 张宇 宋向军 汤宪春 DB37/T 6192006 1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蜇( Rhopilema esculenta)苗种培育、苗种规格与质量要求、苗种运输技术要点 等。 本标准适用于海蜇苗种
2、人工培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伞部 水母体上部隆起的部分。 3.2 口腕部 水母体伞部下面的口腕、肩板及其附属器官。 3.3 伞径 海蜇自然伸展时伞部边缘间的最大直线长度。 3.4 苗种 用作养殖的伞径大于
3、等于15mm的幼蜇。 3.5 伤残个体 苗种伞部和头腕部分离、伞部破损、口腕部残缺的个体。 3.6 畸形个体 苗种口腕与伞部相歪斜、伞部为缺损后再生的个体。 4 人工育苗 4.1 亲蜇选择 4.1.1 来源 选用原产地自然种群的成蜇或经人工养殖挑选的成蜇。 4.1.2 规格及感官标准 深褐色,健壮,无伤残,伞径30cm以上。 4.2 亲蜇培育技术 4.2.1 培育池 水泥池,20m 3 左右,水深1m2m。 4.2.2 水质 水源符合GB11607的规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 DB37/T 6192006 2 4.2.3 水温 24左右。 4.2.4 盐度 2032。 4.2.5
4、光照 1800Lx2400Lx 4.2.6 培育密度 1只/m 3 2只/m 3 。 4.2.7 日常管理 4.2.7.1 投饵 采捕的同批亲蜇数量多时,若能在1周之内结束采苗,可不必投饵,否则要投饵。每天上下午各投 饵1次,投饵量为210 4 个卤虫无节幼体/只。 4.2.7.2 换水 亲蜇入池后,按雌雄比例(23):1。一般每天换水2次,换水率早晚各100%。 4.3 产卵与孵化 4.3.1 性腺成熟判别 取少许生殖腺涂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显微镜下卵子为球形,精子为肾形颗粒。 4.3.2 产卵前蓄水与水处理 育苗前将水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100cm深左右。并充气待用。 4.3.3 产卵
5、 产卵前停止充气,将亲蜇按雌雄比3:1移入获卵池内。其密度控制在1个/m2个/m。亲蜇移入获 卵池约1h后陆续产卵,产卵后3h左右,应将亲蜇从产卵池中移出。待卵下沉后,用虹吸法将上层65cm 水排出,排水时避免搅动池水,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至原位,微充气孵化。 4.3.4 受精 自然受精。 4.3.5 孵化密度 4.3.5.1 受精卵密度 8个/ml10个/ml 4.3.5.2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3.5.3 水温 2227 。 4.3.5.4 盐度 2032。 4.3.5.5 多余精液的除去 加大充气,捞除水面精液。 4.3.5.6 搅池 孵化期间每30m
6、in搅动池水一次。 4.4 浮浪幼虫培育条件 4.4.1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4.2 水温 2227 DB37/T 6192006 3 4.4.3 盐度 2032。 4.4.4 光照 500Lx1000Lx。 4.4.5 日常管理 4.4.5.1 充气 浮浪幼虫培育用80目100目散气石连续微量充气,4m 2 设置1个。 4.4.5.2 加水 添加10 %-20%海水。 4.5 采苗 4.5.1 采苗器的种类 采苗器采用1mm2mm厚的无毒聚乙烯板,规格为30cm40cm左右。 4.5.2 采苗器的处理 用15的氢氧化钠浸泡12h24h,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待用。 4.5.3 采苗
7、器的投放量 按片间距4cm5cm,由8片20片组成一组采苗器,悬挂在池中,距池底30cm,投放量为3组/m 2 4 组/m 2 。 4.5.4 采苗时间 当浮浪幼虫培育到16h20h左右时,投放 采苗器。 4.5.5 采苗后 4 触手螅状幼体的培养与管理 4.5.5.1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5.5.2 水温 自然水温。 4.5.5.3 盐度 2032。 4.5.5.4 光照 500Lx以下。 4.5.5.5 密度 1个/cm 2 2个/cm 2 。 4.5.5.6 投饵 投喂浮浪幼虫、贝类担轮幼虫等,每日投喂一次,每次5个/只。 4.5.5.7 换水 采用流水式换水,日换水1次2次
8、,每次50%。 4.5.6 8触手螅状体的培育与管理 4.5.6.1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5.6.2 水温 自然水温。 4.5.6.3 盐度 2032。 4.5.6.4 光照 500Lx以下。 4.5.6.5 密度 DB37/T 6192006 4 1个/cm 2 1.5 个/cm 2 。 4.5.6.6 投饵 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每次5个/只。 4.5.6.7 换水 采用流水式换水,日换水1次2次,每次50%。 4.5.7 16 触手螅状体的培养与管理 4.5.7.1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5.7.2 水温 自然水温。 4.5.7.3 盐度 2032。 4.
9、5.7.4 光照 500Lx以下。 4.5.7.5 密度 0.5个/cm 2 1个/cm 2 。 4.5.7.6 投饵 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d3d投喂一次,每次7个/只。 4.5.7.7 换水 采用流水式培育,日换水1次2次,每次30%。 4.5.8 碟状幼体、稚蜇、幼蜇的培养与管理 4.5.8.1 水质 见本标准4.2.2。 4.5.8.2 水温 2022 4.5.8.3 盐度 2032。 4.5.8.4 光照 1800Lx2400Lx。 4.5.8.5 密度 5000个/m 3 8000个/m 3 。 4.5.8.6 投饵、换水 根据表1要求 表 1 蝶状幼体以后的管理 发育时期 次/d
10、饵料种类 个体日投喂量 换水次数 换水量 蝶状幼体 2 卤虫无节幼体 20-40 2 1/2 稚 蜇 23 卤虫无节幼体 200-300 23 3/4 幼 蜇 34 卤虫无节幼体 1000-1500 34 3/4 5 苗种规格 根据海蜇苗种伞径大小,苗种规格分为三类(见表2)。 DB37/T 6192006 5 表 2 海蜇苗种规格 分 类 伞 径 mm 一类 20 二类 15 三类 10 6 苗种质量 6.1 规格合格率、死亡率、伤残率及畸形率 应符合表3的要求。 图 海蜇苗种质量标准 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规格合格率 % 95 90 85 死亡率、伤残率及畸形率之和 % 5 6 7 6.
11、2 病害检测 传染性弧菌病不得检出。 7 检验方法 7.1 规格合格率 每一批随机取样不少于50 只,放入水深5mm10mm的培养皿中,待苗种伞部自然水平伸展时,由精 度为1mm的方格纸测量其伞径。 7.2 死亡率、伤残率和畸形率 每一检验批随机取样不少于50只,通过感官检验和解剖镜相结合方法检验。计死亡率、伤残率和畸 形率。 7.3 病害检验 依常规细菌学检测方法检测。 8 苗种运输 8.1 盐度 运输用水盐度可根据养成水环境要求提前2d3d进行调节。 8.2 停食 苗种运输前应停止投饵 3。 8.3 装苗器具 尼龙袋、泡沫塑料箱。 8.4 装苗方法 用容积20L左右的尼龙袋,每袋先注入2L 6L海水,然后将苗种装于袋中并充氧后扎紧,装入泡沫 塑料箱,用胶带密封。每箱装两袋。高温天气可外加适量冰块降温,一并装入泡沫塑料箱内。装苗用水 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根据实际运输时间和苗种规格等,装苗密度参见表4。 图 海蜇苗种装苗密度 苗种规格 装苗密度 (只/ L) 一 类 800600 二 类 1000800 三 类 12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