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3.200 A 00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953 2007 孔庙景区解说词基本要求 2008-02-03 发布 2008-02-25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7 DB37/T 953 2007 I 前 言 孔庙景区是国家 AAAAA 级名胜景区。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景区的解说服务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曲阜市旅游局、曲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曲阜市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曲阜市旅游局、曲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曲阜市文物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翠芳、杨廷、孔旭、何东方、张庆春、马宪廷、陈鹏、徐会臣、姜伟、张永 全、孔建伟、魏一鹏。 DB37/T 953
2、 2007 1 孔庙景区解说词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孔庙景区解说词的内容及解说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孔庙景区的解说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766 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GB/T 15624.1200 3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 1 部分:总则 导游员管理条例-2003 DB37/T 三孔名胜景区服务质量要求 DB
3、37/T 三孔名胜景区解说服务质量要求 3 解说词基本要求 3.1 解说应符合 DB37/T (三孔名胜景区解说服务质量要求) 的要求。 3.2 解说内容包括儒家文化 、 、 祭祀礼仪、古建筑艺术、历史沿革、碑刻文化等;其中古建筑艺术包括 府、第、厅、堂、楼、阁等;历史沿革包括孔子后裔、孔氏名人等。 3.3 解说词 3.3.1 孔庙概述 孔庙即“至圣庙”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组具有东方 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与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 478 年) ,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 器,岁时奉祀。隋时开始扩建,至唐代,已有正殿、两庑等建筑 30 余间。北宋天禧年间建为三路布局 四进院落,殿堂廊庑 316 间。明弘治年间奠定现有规模。清雍正八年(1730 年)火后重建。占地 21.8 公顷,南北长约 1 公里,仿皇宫之制,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 有建筑 104 座,466 间,古树 1250 株。院内苍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类碑 刻 2000 余块,为中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 3.3.2 孔庙主要景点 神道、万仞宫墙、
5、金声玉振坊、泮水桥、棂星门、 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 坊、圣时门、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先师手植桧、杏坛、大成殿、两 庑、寝殿、圣迹殿、诗礼堂、故宅井、鲁壁、家谱碑、崇圣祠、后土祠、汉画像石刻、古树名木柏树、 唐槐、宋银杏以及市鸟鹭鸶等 3.3.3 孔庙各景点解说词 3.3.3.1 神道 “万仞宫墙 ”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 “神道 ”。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 “神道 ”。 DB37/T 953 2007 2 3.3.3.2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 “万仞宫墙 ”(古代一仞等于八尺) 四
6、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此语出自孔子得意弟子子贡。有人曾称赞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 孔子相提并论,子贡说,我可不敢与老师孔子比,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假如只有一仞之高,老师 就有有数仞之高。就是说,我的学问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老师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只有全面的探 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 “百仞 ”、 “千仞 ”到明代皇 帝赞孔子学问有 “万仞 ”,赞颂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代胡瓒 宗所题写,后来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思想的重视,亲书了 “万仞宫墙 ”四个大字。 3.3.3.3 金声玉振坊 进孔庙的起点,明嘉
7、靖十七年(公元 1538)建,三间四柱式石坊,额坊刻明人胡缵宗题“金声玉振” 四字。孟子曰: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 “金声”代表一首乐曲的开始, “玉 振”代表一首乐曲的结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 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石坊上面莲花宝座上各刻有一个独角怪兽称 “辟邪 ”,也叫 “朝天吼 ”,这是封建社会王爵府第才可使 用的饰物。 3.3.3.4 棂星门 孔庙第一道门,明代所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4 年)重修,由木制改为铁梁石柱。 “棂星门” 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 ,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
8、” ,又名“文曲星” 、 “天 振星” ,把孔子与天上掌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意即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 星” ,有尊孔如尊天之意。 3.3.3.5 太和元气坊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 1544 年)建,三间四柱石坊,山东巡抚曾铣书额。 “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 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3.3.3.6 至圣庙坊 明代所建 “至圣庙坊 ”,汉白玉制,上饰火焰宝珠。 3.3.3.7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坊 这道院的东西对称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 “天龙神 狮 ”,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 “德侔
9、天地 ”,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 类的教化、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 “道冠古今 ”,赞孔子思想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3.3.3.8 圣时门 孔庙第二道大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 年),砖身木构屋顶建筑五间,拱门三券,耳室二 间。门前后石阶各有石刻龙陛,属明初佳品。门原名宣圣门,清代多次扩建重修,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世宗钦定为“圣时门” ,乾隆题匾。 “圣时”取至孟子中的“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指圣人中孔 子是最能代表时代精神。 3.3.3.9 璧水桥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 1445 年)建,砖石券拱三座。一水横穿,碧波涣涣,水壅绕如璧,故名“璧 水” 。桥因水而名
10、,曰“璧水桥” 。桥两侧偏南各有一座门,东门叫“快睹门” ,是先睹为快的意思,西 门叫“仰高门”赞颂孔子的学问十分高深。 3.3.3.10 弘道门 “弘道门 ”,这三个字取自论语.卫灵公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句子,以此来赞颂孔子继承和 弘扬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 “道 ”。这道门也是明朝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时孔庙的大门。弘道门下 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刻 “曲阜历代沿革志 ”,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 高,西边的是 “处士王先生墓志铭 ”,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3.3.3.11 大中门 DB37/T 953 2007 3 原是宋金时期孔庙的大门,原名
11、 “中和门 ”。明代扩建孔庙时改称 “大中门 ”,中,取 “中庸 ”之意, “中 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不偏,庸不易。大中门东西两头各有一座角楼。由此门向南望去, 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庙的历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庙的不断扩大,这些建筑既有清代建筑,也有明 代建筑,还有宋代建筑,它们建的时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体。 3.3.3.12 同文门 “同文”之意出自礼记中庸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意为统一语言、文化和思想。同文 门是奎文阁前的屏障,起到调整建筑节奏,突出主体的作用。 3.3.3.13 奎文阁 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
12、(公元 1018 年),金章宗重修时改名为 “奎文 阁 ”。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阁的建筑上称为典范。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 依然安然无恙。清康熙 5 年地震 “十间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阁巍然不动 ”。明代吏部尚书李东 阳专写了 “奎文阁赋 ”,赞扬了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 3.3.3.14 成化碑 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其有两个特点引起历代文化大家及书法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 字写的好、字体规范标准,书法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 “著称于世 ”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 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就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吃饭、穿衣,一天也离不
13、开。有 了孔子的教化, ,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 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如碑文称: “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 万物各得其所矣 ., 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此碑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 3.3.3.15 十三碑亭 在孔庙的第六进院落,有 13 座碑亭,南边 8 座,北边 5 座。亭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 石碑共 55 幢,碑文多为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整修庙宇的记录,用汉文、八思巴文、满 文等刻成。中间的康熙碑,重约 65 吨,碑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将
14、如此重量的石碑从千里之外, 跋山涉水,运至曲阜,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此院东、西各有一门,是孔庙第三道腰门,分别为 “东华 门、西华门 ”。 3.3.3.16 大成门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五门并列,中为 “大成门 ”,左边是 “金声门 ”,右边是 “玉振门 ”,再往 西为 “启圣门 ”,再往东为 “承圣门 ”。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扬孔子思想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 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3.3.3.17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相传是孔子亲手栽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先后共栽过三棵 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 1214 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 “三枯三荣
15、”,有 “桧树日茂则孔氏日兴 ” 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 “先师手植桧 ”五个大字。 3.3.3.18 杏坛 “杏坛 ”,相传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建亭以作纪念,著名文人党怀英书 “杏坛 ”二字。坛 侧有棵杏树,为后人所栽,每当初春时节,红花绽开,绿叶摇曳。所以乾隆皇帝来朝拜时,曾赋诗赞之, 诗曰: “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 3.3.3.19 大成殿 是孔庙的主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为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1 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 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徽宗赵佶取孟子 : “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
16、更名为“大成 殿” ,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多式斗拱,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 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 米,长 45.69 米,宽 24.85 米,座落在 2.1 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特别是周围 DB37/T 953 2007 4 28 根石柱,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 10 根为深浮雕,每柱二龙戏珠,盘绕升腾, 栩栩如生,刀法刚劲有力,各具变化。两侧及后廊的龙柱为浅浮雕,每柱 72 条龙,总共 1296 条。大成 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
17、面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西面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珂。再外是 12 哲。每年 9 月,我们都在大成殿前举行盛大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表演大型祭孔 乐舞和“箫韶乐舞” ,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 殿内有几块著名的匾额,上面的字分别为几位皇帝书写。 “生民未有 ”四字,是孟子赞孔子,说 “生 民未有盛于孔子也 ”。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 “生民未有 ”。 “万世师表 ”四字是 康熙题写,封孔子为 “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 ” “斯文在兹 ”四字是光 绪御书,意为天下文化的精髓都在这里。 3.3.3.20 两庑、两庑长廊 大成殿前两侧对
18、等两排房子,共 80 间,称 “东西庑 ”,是供奉先贤先哲的地方。孔子号称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供奉在东西庑。历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贤。如董仲舒、韩愈、王守仁、诸葛亮、 寇准、岳飞等等。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东庑北端陈列着 584 块石刻,是孔子六十九 代孙孔继涑写的玉虹楼法贴。 3.3.3.21 寝殿 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是孔庙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国人(河南商丘),19 岁嫁孔子, 后生子孔鲤,先孔子 7 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师夫人” 。 3.3.3.22 圣迹殿 殿内存有明万历年间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编绘刻石的连环画,共有 120 幅。由吴郡著名 画工章
19、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 值。 3.3.3.23 “孔子故宅井 ” 是当年孔子饮水之井,后人称此井之水为 “圣水 ”。亭内有乾隆所立 “饮水拜师 ”碑和 “故宅井赞 ”碑。 3.3.3.24 “鲁壁 ”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 9 代孙孔鲋曾把孔子经书藏在此壁内,孔子经书方才留传于世,后 人建壁纪念,取名“鲁壁”。 3.3.3.25 崇圣祠 始建于明代,是用来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3.3.3.26 “诗礼堂 ” 是当年孔子教儿子学诗学礼的地方。堂前有两棵宋代银杏树,一雌一雄。当初孔府曾用这棵树的果 实做菜,名叫 “诗礼银杏 ”,此道菜现已成为一道著名的孔府菜。 孔庙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为叔梁纥,其母为颜征在。皇帝分别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 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3.4 孔庙景点讲解要求 景点讲解应不少于 20 个,其中万仞宫墙、金声玉振坊、泮水桥、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 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两庑、寝殿、圣迹殿、诗礼堂、鲁壁、崇圣祠为必解 说景点。通过对景点形式、内容及历史变迁地讲解,让游客了解孔庙的变迁、历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 尊崇,了解孔庙作为祭祀性纪念建筑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体验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