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150 B 5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624-2006 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程 2006- 发布 2006-10-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624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春生 王熙杰 陈 奇 赵厚钧 李国江 杨晓华 。 DB37/T 6242006 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对虾(按新的命名法,应称中国明对虾,学名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成和病害防治技
2、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的中国对虾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5101.2 中国对虾养殖 苗种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水质 3 环境条件 3.1 选址 沿海地区,无污染及周围无污染源传入,泥
3、质、砂质或石质底质,适于养殖中国对虾的 “荒滩”、“盐碱地”均可。 3.2 水环境 养殖区海水水质应符合 GB/11607 的要求,养成池水质应符合 NY5052 的要求。养殖取 水区潮流畅通,风浪小,进、排水方便。 4 设施 4.1 池塘 养成池依据环境地势修建,大面积滩涂养虾池,以长方形 为好,池面积 1ha7ha,池 水深 1.5m2.0m,池底平整,养成池长向两端设进、排水设施,从进水口向排水口略倾斜, 比降 0.2%0.3%,尽可能使池底积水排干。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分为泥砂质池塘和水 泥池,面积 0.1ha1ha,方形或圆形,池水深 1.5m2.5m,养成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
4、渗漏材料。 4.2 养成池配套设施 4.2.1 防浪主堤 在潮间带建虾池,需修建防浪主堤。主堤应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一般情况下堤高应在 当地历年最高潮位 1m 以上,堤顶宽度应在 6m 以上,迎海面坡度宜为 1:31:5,内坡度宜 为 1:21:3。防浪堤迎海应用石块等护坡。 4.2.2 蓄水池 精养方式需要修建蓄水池,蓄水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 1/3 以上。 2 DB37/T 6242006 4.2.3 废水处理池 采用高密度精养的方式,养成池的水富营养化,养成用水排出后,应先进入处理池,经 过净化处理后,再进入蓄水池。粗放养成排放水,养成后的废水,也应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后
5、,方可排放。 4.2.4 进、排水渠道 在大面积密集的对虾养成区,需要建设进、排水渠道,协调各养成场、养成池的进、 排水,排水口要求在海流的下方,尽量远离进水口。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 要求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底 30cm 以上。 4.2.5 增氧设备 对高密度精养和蓄水养殖的养虾方式,应配备增氧设备,土池可用增氧机,水泥池可 用冲气泵和鼓风机。 4.2.6 设置防蟹屏障 在滩涂蟹类比较多的地区,应在养成池堤围置 30cm40 高而光滑的塑料膜或薄板防 蟹隔离墙。 5 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5.1 清污和整池 放苗前,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
6、并清除 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 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5.2 消毒除害 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用生石灰、 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进至 10cm20cm后,生石灰兑水成浆全池泼洒,用量为 1500kg/hm 2 左右;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28%32%)用水溶解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 150kg 300kg/hm 2 。 5.3 纳水繁殖基础饵料 清污、整池、消毒结束 5d7d 后,可开始纳水,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5.4 施肥 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a) 应
7、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施用肥料成分中, 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50%。 b)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 1mg/L 以下。 c)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 方可使用。 6 放苗 6.1 放苗环境 放苗时,池水深为 60cm 左右,池水透明度达 40cm 左右。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6.2 苗种规格 苗种质量、规格应符合GB/T 15101.2的要求。 6.3 虾苗运输 虾苗运输可采用陆运、水运和空运。运输容器主要为帆布桶和塑料袋,装苗密度视虾苗 大小,运输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而定。运输时间 6h左右, 1.0cm虾苗,采用 1m
8、 3 帆布桶(约 1/3 水) ,密度为 20 万30 万尾,采用充气尼龙袋密度为 6000-10000 尾/袋,运输注意防 晒、防雨,避免高温。 3 DB37/T 6242006 6.4 放苗密度 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 7.510 4 10.510 4 尾/hm 2 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 殖池,放苗密度以 2010 4 4510 4 尾/hm 2 为宜。 6.5 水温 放养对虾苗水温应在 14以上。 6.6 盐度 池水盐度应在 535。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 5,池水盐度 相差大于 5 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 通常 24h 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
9、小于 3。 7 养成管理 7.1 水环境控制 7.1.1 进水水质管理 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液处理的养成用水,盐碱地池塘渗水要进行离子调 节,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 7.1.2 水量及水交换 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 3cm5cm,直到水位达 1.5m 以上,保持水位,根据潮汐规律每 日少量换水。养成中后期水位应达到最高,并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 20cm), 或透明度较大(大于 80cm),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加大换水量,调节水质。 7.2 饲料管理 7.2.1 饲料品质 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7.2.2 饲料投
10、喂量 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尽量少用或不用鲜杂鱼虾。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总重的 3%5%, 鲜杂鱼日投喂量为总重的 7%10%。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 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饲后,继续 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 7.2.3 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 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 4 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 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 60%左右。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 匀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7.2.4 测定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 值、透明度
11、、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 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它水质要素的变化。每 5d10d 测量一次对虾 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 50 尾。定期估测池内对 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打网取样应在 30 网以上。 8 病害防治 8.1 巡池 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注意发现 病虾及死虾,检查病因、死因。及时捞出病虾、死虾进行处理。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观察 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8.2 切断病原 对养成用水进行过滤、消毒处理,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
12、,不得投喂 带有病原的饵料。 4 DB37/T 6242006 8.3 病原生物检测 苗种出池进行检疫,应是无特定病原(SPF)的健康虾苗。 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 8.4 药物使用 药物使用应符合 NY5071 的要求,掌握以下原则: a)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齐全。 )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提倡使用生态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 农药清池消毒。 9 养成收获 对虾收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用密封网收取和排水收虾,采取排水的方法收虾,是在排 水闸门上安装锥形挂网,网尾接一个口袋状的长网袋,反复进水排水可收获绝大部分对虾, 剩余少量集于池中深水区的对虾,可通过拉网收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