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150 DB37 B51 备案号: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6162006 牙鲆养殖技术规程 - - 发布 2006-10-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1 DB37/T 616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玮 姜海滨 张宇 周全利 孙春晓 王斌 DB37/T 6162006 1 牙鲆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培育、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技 术。 本标准适合于牙鲆
2、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NY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条件 3.1 场地环境 养殖场应选择海流畅通,无污染源,悬浮物少
3、,进排水方便,电力、通讯、交通便利,淡水供应充 足的地方。养殖场需配备供水系统、供暖系统、供气系统、配电系统、水处理系统、水质监控系统等。 3.2 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 4 人工繁殖 4.1 设施 水处理系统,给排水设施,充气设施,调温设施,控光设施等。 4.2 亲鱼选择 体形完整,色泽正常,健康,活力强,摄食良好,鱼龄在3龄以上。 4.3 亲鱼培育 4.3.1 培育条件 光照强度:60lx400lx,光线均匀、柔和;水温:1017;盐度:2832;pH值为7.88.2; 溶解氧含量:不小于5mg/L;NH + 4-N含量:不
4、大于0.2mg/L;流水培育,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4倍8倍。 4.3.2 培育密度 培育密度不大于5kg/m 2 。 4.3.3 饲料 4.3.3.1 饲料种类 饲料有人工配合饲料和饲料鱼。饲料鱼以新鲜、冷冻小杂鱼为主。 4.3.3.2 安全要求 DB37/T 6162006 2 饲料鱼应新鲜、无病原、无污染,配合饲料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4.3.3.3 投喂管理 饲料应大小适口,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饲料鱼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日投 喂2次。 4.4 孵化 4.4.1 收卵 将亲鱼自然产出的卵用溢流法收入集卵网箱中。 4.4.2 洗卵 将收出的卵用1510 -6 的
5、碘液浸洗3min5min,然后用清洁海水冲洗干净。 4.4.3 孵化密度 将消毒后的卵放入清洁海水中,静置,挑选上浮卵置于准备好的孵化池中,孵化密度为510 4 粒/m 3 610 4 粒/m 3 。 4.4.4 孵化条件 光照强度:200lx2000lx;水温:15;盐度:2832;pH值为7.88.2;溶解氧含量:不小于 6mg/L;微充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于水中。 5 苗种培育 5.1 培育设施 配备苗种培育池,生物饵料培育池,水处理系统,给排水设施,充气设施,调温设施,控光设施等。 5.2 培育条件 光照强度:500lx2000lx,光线均匀、柔和;水温:1820;盐度:2832;pH
6、值:7.88.2; 溶解氧含量:不小于6mg/L;NH + 4-N含量:不大于0.2mg/L。 5.3 培育密度 初孵仔鱼培育密度为2.510 4 尾/m 3 310 4 尾/m, 全长8mm10mm时分苗一次, 密度为110 4 尾/m 3 , 全长13mm15mm时可调整密度在0.510 4 尾/m 3 0.610 4 尾/m 3 。 5.4 饲料投喂 苗种的饲料主要有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饲料。投喂时期:322日龄投喂轮虫、1240日龄 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8日龄以后投喂配合饲料。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应冲洗干净,无病原,每日投喂2 次3次 , 轮虫投喂时使培育水体中的轮虫密度达到5个/m
7、l10个/ml,卤虫投喂时使培育水体中的卤虫 密度达到0.5个/ml2个/ml,配合饲料按鱼体重5%10%投喂。 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前需用富含DHA和EPA的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强化时间为10h-12h。 配合饲料的卫生指标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5.5 日常管理 主要包括:监控水质的理化指标,按本标准5.2中的水质指标调控水质;根据苗种的大小按表1的要 求调控换水量;投喂配合饲料前每3天吸底一次,投喂配合饲料后每天吸底一次。 表1.牙鲆苗种培育期的日换水率 日龄(日) 全长(mm) 日换水率(%) 05 23.0 0 610 36.0 1540 1015 6.07.5 4060 15
8、25 7.5 12.5 60120 2630 12.514.0 120180 3155 14.030.0 200350 5.6 苗种质量 DB37/T 6162006 3 要求色泽正常,健康无损伤、无病害、无畸形、无白化,活力强,摄食良好。 5.7 苗种出池 稚鱼全长25mm30mm时,可采取排水集苗法出池,将鱼苗收于集苗器内,再用软抄网将鱼苗逐渐捞 出,并称重计数。 5.8 中间培育 5.8.1 培育密度 全长25mm30mm的苗种出池后,按1000尾/m 2 的密度进行中间培育,以后按表2所示密度培养。 表2.牙鲆苗种中间培育的放养密度 平均全长(mm) 放养密度(尾/m 2 ) 2530
9、 1000 3045 700 45 60 500 6075 300 75100 200 5.8.2 培育条件 光照强度:500lx2000lx;水温:1822;盐度:2532;pH值:7.88.3;溶解氧含量: 不小于6mg/L;NH + 4-N含量:不大于0.2mg/L;流水培育,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5倍6倍。 5.8.3 日常管理 5.8.3.1 分选 随苗种的生长将不同大小的苗种出池分选,按表2的密度继续培养。一般每15d分选一次。 5.8.3.2 饲养 配合饲料的粒径和投喂量根据苗种的大小而定(参照表3),每天投喂4次5次。 表3.牙鲆苗种中间培育配合饲料规格 平均全长 (mm) 饲料
10、粒径 (mm) 25.062.0 0.701.70 39.451.5 1.702.70 42.767.3 3.0 49.672.9 3.2 5.8.3.3 其他管理 定期清底,清除粪便、残饵、死鱼和伤残鱼;每天监测水质;随时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若发 现异常状况应及时处理。 5.9 苗种运输 5.9.1 运输方式 利用充氧袋、活鱼车、活鱼船等运输。 5.9.2 运输用水可根据养殖用水的要求提前进行调节。 5.9.3 苗种运输前应停食 1d。 6 养成 6.1 工厂化养成 6.1.1 养成条件 6.1.1.1 养成池 结构可用混凝土、水泥砖、玻璃钢和帆布等材料构建。池形为圆形、抹角方形、椭圆形
11、等,面积一 般在40 m 2 80m 2 ,池深0.6m1m,水池周边进水,中间排水,池底部向中央坡降。 DB37/T 6162006 4 6.1.1.2 养成用水 水温:1226;盐度:2032;pH值:7.88.6;溶解氧含量:不小于5mg/L;NH + 4-N含量:不 大于0.2mg/L;日流水量 :水温20以下时为培育水体的4倍8倍,20以上时为培育水体的8倍10 倍;光照强度:500lx2000lx。 6.1.2 苗种来源 经苗种中间培育获得全长8cm10cm的健康的养殖用苗种。 6.1.3 苗种质量 见本标准5.6。 6.1.4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随牙鲆的生长而调节,放养密度见表4
12、。 表4.工厂化室内养殖牙鲆放养密度 平均全长(cm ) 平均体重(g ) 尾数 m 2 5 1.5 800850 10 10 200250 15 60 95100 20 85 5060 25 140 3545 30 320 2530 35 450 1520 40 800 1015 6.1.5 饲养管理 6.1.5.1 饲料 6.1.5.1.1 饲料种类 见本标准4.3.3.1。 6.1.5.1.2 安全要求 见本标准4.3.3.2。 6.1.5.1.3 投喂管理 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饲料鱼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日投喂2次。水温高于 26时应减少投喂量。 6.1.5.1.
13、4 日常管理 定期清底;根据苗种大小及时调整养殖密度;每日监测水质;观察鱼的摄食及活动状态,若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 6.2 池塘养成 6.2.1 养成条件 6.2.1.1 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具有进排水设施,平均水深2m以上,配备增氧设备。 6.2.1.2 池塘水环境 水温:1226;盐度:2032;pH值:7.88.6;溶解氧含量:不小于5mg/L;NH + 4-N含量:不 大于0.2mg/L;日换水率:20%50%。 6.2.2 清池消毒 将养殖池清淤,加水10cm20cm,用5010 -6 10010 -6 漂白粉或40010 -6 50010 -6 生石灰彻底 清塘消毒,2d
14、3d后用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反复冲洗2遍3遍。 6.2.3 苗种来源 经苗种中间培育获得全长10cm以上的健康的养殖用苗种。 DB37/T 6162006 5 6.2.4 苗种质量 见本标准5.6。 6.2.5 苗种放养 6.2.5.1 入池条件 当水温上升至12以上时,即可放养苗种。苗种入池水温和运输水温差应在2以内,盐度差应在 5以内。 6.2.6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0尾/hm 2 30000尾/hm 2 。 6.2.7 饲养管理 6.2.7.1 饲料 6.2.7.1.1 饲料种类 见本标准4.3.3.1。 6.2.7.1.2 安全要求 见本标准4.3.3.2。 6.2.7.
15、1.3 投喂管理 见本标准6.1.5.1.3。 6.2.7.2 日常管理 6.2.7.2.1 巡池 上下午各一次,观察水色变化、摄食状况、有无浮头现象、有无死鱼。 6.2.7.2.2 增氧 当水温24以上时,应增加增氧机的使用数量或延长使用时间。 6.2.7.2.3 水质调节 大潮汛时,连续3d大换水。 7 病害防治 7.1 观察检测 定期观察、检测鱼的摄食和生长发育情况,发现病鱼或死鱼时,及时进行处理。 7.2 病害预防原则 7.2.1 苗种入池前,严格进行消毒。 7.2.2 避免过度的环境刺激(如光照、水温、振动等); 7.2.3 加强饵料的营养强化,确保饵料的质量; 7.2.4 培育池及培育用具使用前后要消毒,各种工具专池专用; 7.2.5 操作人员要定期消毒车间的各个通道; 7.2.6 病鱼要及时治疗,死鱼要及时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的传播; 7.2.7 外来者及工作人员避免在池上行走,站立; 7.2.8 其它生物及饵料不要随意从外部带进养殖场。 7.3 药物使用 鱼药的使用和休药期按NY5071中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