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1.040.13 C 66 DB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3955 2020 中小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20 - 06 - 08 发布 2020 - 07 - 08 实施 山东省市场 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955 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引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4.1 组织机构 . 2 4.2 明确职责 . 2 4.3 编写文件 . 3 4.4 全员培训 . 3 4.5 落实责任 . 3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 3 5.1 风险点确定 . 3
2、 5.2 危险源辨识 . 4 5.3 风险评价 . 4 5.4 风险控制措施 . 5 5.5 风险分级管控 . 6 6 文件管理 . 7 7 管控的效果 . 7 8 持续改进 . 7 8.1 评审 . 7 8.2 更新 . 7 8.3 沟通 .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奖惩制 度 . 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安全风险信息记录表 . 1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风险辨识与评价方法 . 44 DB37/T 3955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 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
3、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新纪元安全文化中心有限公司、青岛市教育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纯宝、潘继宏、罗银、郭振凤、王铨、刘方进、刘绍伟、吕鸣进、陈汝胜。 DB37/T 3955 2020 I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 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的要求,借鉴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 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中小学校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DB37/T 3955 2020 1 中小学校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校安全
4、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 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 管控措施的制定、常用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 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中小学校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21746 2016 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 GB
5、24407 2012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GB 50099 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DB37/T 2882 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 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小学校 (以下简称学校 ) 是指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3.2 安全风险 是指学校特定活动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3.3 设备设施 是指学校使用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教学设备(器械)及保障教学配套的设备及公辅设施等。 3.4 作业活动 是指学校常规、非常规,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教学和后勤保障等作业活动。
6、DB37/T 3955 2020 2 4 基本要求 4.1 组织机构 学校应设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分管副校长和 科室负责人为组员,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运行,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提供必要的人力、 物力、财力支持。工作小组由分管安全副校长任组长,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设备设施 负责人、重点岗位技术人员组成,统一组织、指导 、协调和考核本学校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 运行工作。 4.2 明确职责 4.2.1 学校校长对本学校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为: 组织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安全绩效考核办法; 提供安
7、全风险分级管控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明确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本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 组织制定并监督落实各科室、各岗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职责; 负责审定、发布本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 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发生重大变更时的及时更新。 4.2.2 学校分管安全副校长,协助校长具体负责本校安 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负责制定并监督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制定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分层级、分阶段培训计划: 组织制定本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方案; 负责指导、协调和考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工作。 4.
8、2.3 其他分管副校长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科室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方案的有效运行。 4.2.4 学校安全管理机构是本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其主要职责为: 组织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负责实施全员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全员参与风险辨 识及辨识方法的培训; 负责学校各科室安全风险辨识信息采集资料收集、汇总; 负责指导、检查各科室开展危险辨识及安全评价活动的全过程; 负责体系运行工作资料汇总,工作调度、监督、评估、公示工作。 4.2.5 学校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的落实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为: 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参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9、培训工作; 负责本科室范围内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及汇总上报工作; 负责审查本科室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负责将本科室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结果,及时传达至本科室教职工和学生。 4.2.6 教职工应依据各 自岗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履行以下职责: 负责本岗位及岗位涉及到的场所和区域的危险源辨识;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安全风险分级管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培训; 掌握并落实本岗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4.2.7 教学班班主任应依据班主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履行以下职责: 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风险分级管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培训; 负责组织本教学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和危险源辨识; 负责落实教
10、学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实施。 DB37/T 3955 2020 3 4.3 编写文件 学校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及文件: 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制定本学校安全考核 奖惩制度(或修订本学校安全奖惩制度,增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 与学校整体安全绩效挂钩,参考附录 A); 建立完善学校教学及后勤重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培训计划; 编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4.4 全员培训 学校应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对全体教职工、学生及相关方人 员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培训,使教职工及相关方人员掌握岗位风险辨识、风险评价方
11、法、管控措施等内 容,对在校学生普及安全风险辨识知识,提高风险辨识能力。 学校应保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各种培训记录及 相关资料,建立并完善体系建设培训档案。 4.5 落实责任 学校应通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考核,层层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保障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运行。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信息采集 学校应在全员参与培训和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由各科室负责组织安全风险信息采集。填写安全 风险信息采集记录,报安全管理机构。安全风险信息采集记录参考附录 B.1。 5.1.2 风险点划分原则 学校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分类清晰、易于管控”
12、的原则,结合教学场所或区域内的设施 设备、作业活动等要素,按照设施和区域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划分。 风险点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组织结构、人员职责、教学规模及设施布局的确定、功能区域的划 分等要素。 5.1.3 设备设施清单 学校应对危险性大、功能复杂,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设备设施,由责任科室负责填写设 备设施清单,报安全管理机构汇总。设备设施清单参考附录 B.2。 5.1.4 作业活动清单 学校应对常规、非常规状态等教学活动和后勤保障作业活动,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作业活 动或作业活动的场所、区域,由责任科室负责填写作业活动清单,报安全管理机构汇总。作业活 动清单参考附录 B.3。
13、5.1.5 风险点 确定方法 DB37/T 3955 2020 4 学校应依据各科室上报汇总的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的内容,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 确定风险点。对风险点应建立台账,由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填写学校风险点清单。学校风险点清单 参考附录 B.4。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范围 学校应依据组织机构的设置、设备设施的布局、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实际情况,从设备设施、作业活 动、环境和管理因素进行岗位危险源辨识,并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教学、后勤保障服务的设施设备信息变更,包括配电关键设备、防雷设施等; 常规和非常规教学活动,包括试验教学、升旗活动、体育运动会、社会实践 活动; 学校领导
14、及关键岗位教职工信息变更,包括校长、书记、副校长、实验室老师等工作调整; 学校化学危险物品的储存与处置; 学校教学及生活设备设施的拆除与处置; 气象变化、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2 辨识步骤 学校应组织教学和后勤服务岗位人员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培训,使其掌握风险辨识、评估方法,以科 室为单位组织危险源辨识,对所在区域、风险分类、危险源名称、风险描述(潜在危害特性做出判断, 事故类型参考 GB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提出主要管控措施。必要时邀请安全专家参与危 险源辨识。 5.2.3 辨识方法 学校对设备设 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安全检查表法( S
15、CL)参见 附录 C.1;对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参见附录 C.2。 学校进行危险源辨识时,有技术能力的可采用其他危险辨识方法,不限于推荐的方法。 5.3 风险评价 5.3.1 评价方法 学校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对校内建筑物、构筑物、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对文化娱 乐、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评价,选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参见附 录 C.3),针对学校事故(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赋值范围进行确定。 学校对设备设施、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评价时,有技术能力的可采用其他安全评价方法,
16、如风险矩 阵评价法(参见附录 C.4),但不限于推荐的方法。 5.3.2 评价分级 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分级。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 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风险分级参照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一级风险(红色):属于重大风险,由学校负责管控,应引起高度关注,进行严格管控,如管 控不到位或管控措施失效,必须立即停止相关教学活动或停止使用教学 设备设施; 二级风险(橙色):属于较大风险,由学校负责管控,应引起重点关注,由学校负责人采取可 靠的限制与整改措施,实施控制管理; DB37/T 3955 2020 5 三级风险(黄色):属于一
17、般风险,由科室负责管控,应引起科室普遍关注,科室负责人采取 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实施控制管理; 四级风险(蓝色):属于低风险,由班组(岗位)负责管控,应引起岗位关注,由班组(岗位) 负责人落实安全管控措施,实施控制管理。 5.3.3 重大风险判定标准 学校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时,存在以下情形应判定为重大风险: 未建立学校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机制的; 发生过重伤以上事故的场所或设 备,且隐患未得到根治; 具有火灾、爆炸等危险,且有可能同一时间存在 10 人及以上(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学生餐 厅、校舍、校车等)的场所; 学校组织三百人以上的大型集体活动场所; 存在化学试验、物理实验的危险操作; 其他违反
18、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强性条款的。 5.3.4 风险评价记录 5.3.4.1 学校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时,将设备设施风险点的评价过程,由风险点管 控的责任科室负责填写安全检查表( SCL)评价( LEC)记录,报安全管理机构汇总。安全检查 表( SCL)评价( LEC)记录,参考附录 B.5。 5.3.4.2 学校对作业活动进 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时,将作业活动风险点的评价过程,由风险点管 控的责任科室负责填写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评价( LEC)记录,报安全管理机构汇总。工作 危害分析法( JHA)评价( LEC)记录,参考附录 B.6。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学校应
19、在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制定的原则 5.4.1.1 学校在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尽可能完全消除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 如果工程技术措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采取降低风险的管理措施; 通过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现场处置能力,降低风险后果; 在各种管控措施不能绝对保证安全时,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在异常和事故状态下应有应急处置措施。 5.4.1.2 学校应结合安全风险实际情况,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风险控制,对于评价出 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
20、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2 措施的内容 学校应根据制定原则的要求,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 置措施五个方面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1) 消除,通过对教学或后勤服务设备设施的更换、改 造来消除危险源; DB37/T 3955 2020 6 2) 减弱,通过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程度、改善教学流程等措施来减弱危险程度; 3) 封闭,对导致人身伤害的场所实行封闭,控制人员进入; 4) 隔离,通过隔离带、围档、护栏、隔栅、隔声罩、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等。 管理措施包括: 1) 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等;
21、2) 在进行非常规作业时,减少逗留时间; 3) 执行标准规范的规定,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4)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标识,引起区域范围内所有人员的注意等。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1) 组织新入职教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2) 安全负责人、消防负责人、特种 设备负责人、危险化学品保管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 3) 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电工、制冷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门培训; 4) 离岗 6个月以上的或者换岗的教职工的培训; 5) 相关方的安全教育培训; 6) 针对学生群体和年龄特点,开设安全培训课程等。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1) 危险作业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器材; 2) 危险操作岗位人员应当
22、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正确佩带和使用; 3) 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时,应当佩带和使用特种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尘口罩、防护耳塞、防毒面具、护目镜、绝缘手套、 绝缘鞋、安全帽、防坠 落安全带等;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 1) 现场立即采取的措施; 2) 现场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 3) 现场自我逃生的方法; 4) 现场施救的方法; 5) 现场紧急情况的报警电话,如 110报警电话、 119火警电话、 120急救电话。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管控的要求 5.5.1.1 学校应遵循“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的原则,结合本学校规模 大
23、小、组织机构设置、新旧校舍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合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层级。 5.5.1.2 学校对教学场所、体育场、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餐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对教学场所通道、 楼梯、出入口等风险等级高,容易发生人员拥挤的 场所,应提高一个责任层级实施管控。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学校应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由风险点责任科室负责分别填写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 控清单(参考附录 B.7)、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考附录 B.8)。由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收 集、汇总。 5.5.3 风险告知 DB37/T 3955 2020 7 5.5.3.1 学校应在风险点显著位置设置风险告知
24、牌,公布风险信息,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 故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通过学校内部信息化系统或宣传栏发布文 件等形式进行告知。 5.5.3.2 学校应对在校学生及外来人员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以在特定区域张 贴安全警示标识或设置 告知牌的方式,予以告知。 6 文件管理 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体系建设与运行所有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保存有关资料,并分 类建档管理。作业现场类安全风险应保留影像资料。档案资料内容应包括: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绩效奖惩考核办法; 安全风险信息采集表、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学校风险点汇总表; 安全检查表法(
25、SCL) +评价 (LEC)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评价 (LEC)记录;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点告知牌的相关内容; 有 关会议、培训、评审文件和影像资料。 7 管控的效果 学校通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运行,至少在以下方面取得管控效果: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和危险作业,有实施方案,并设专人现场监护; 重大风险场所、区域的警示告知内容,现场得到保持和完善; 风险管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体现全员参与的充分性,安全事故(事件)明显降低;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明显改进。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学校应对安全风
26、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评审,评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持续 性。当发生重大变更时,依据非 常规作业活动、主要岗位人员变动、新增功能性设备、设施、场所、区 域等及时组织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 8.2 更新 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安全风险信息: 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修订,所引起安全风险等级发现变化时; 学校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时; 学校组织的大型集体活动,新、改、扩建设项目,学校内部装修的场所,新增功能性设备、设 施或区域发生重大变化时; 在每一轮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及时更新。 8.3 沟通 DB37/T 3955 2020 8 学校应建
27、立风险分级管控内部沟通和外部(相关方)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安全风险信 息。 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沟通。 DB37/T 3955 2020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奖惩制度 1 目的 为切实抓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日常运行管理 ,进一步明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流程和责任分 工,规范相关体系运行档案的管理,提高本校对风险的管控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全体教职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 职责 3.1 学校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评审确定风险等级,负责对重大风 险点的管理。
28、3.2 学校分管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安 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工作,评审确定风险等级,负 责对重大风险点的管理。 3.3 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的组织部门,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工 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3.4 各科室分别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 指导和监督。 3.5 学校全体教职工、承包商和相关人员,应按照工作要求,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 控相关工作。 4 奖惩 4.1 未按规定进行风险辨识活动或风险辨识不认真、不积极 ,对分管负责人进行考核; 4.2 对于未辨识出的风 险点发生事故隐患的,对科室主
29、要负责人进行考核; 4.3 未发动全员参与风险评级,未将评审结果、管控措施及时对教职工进行培训的,对科室及科室 负责人进行考核; 4.4 未按规定编写、保存风险分级管控相关资料、记录,或编写、保存内容不全,弄虚作假的,对 科室及科室负责人进行考核; 4.5 教职工必须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及控制措施,安全管理机构将不定期对教职工进 行提问并定期考试,对回答不正确的教职工和考试不合格的,对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4.6 学校负责人、各科室、科室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风险分级管控运行 工作流程,加强对风险分级 管控的日常监管,监督不力的,对科室及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 4.7 在运行过程中辨识
30、出新的较大风险或重大风险,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或者是彻底加以消 除的,对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奖励; 4.8 在改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用的,对科室及相 关人员进行奖励; 4.9 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考试验证中表现突出、考试成绩优秀、回答问题积极且掌握较好,对科室 及相关人员进行奖励。 5 附则 此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DB37/T 3955 2020 10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安全风险信息记录表 B.1 安全风险信息采集表 表 B.1 安全风险信息采集表 科室: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序号 所在区域 风险分类 危险源名称
31、 风险描述 主要控制措施 责任科室 /责任人 1 厨房 设备设施 场所区域 天然气 天然气泄漏,遇引火源发生爆炸、火灾 1.天然气设施安装的场所内不得使用其它燃料(如液化 石油气、煤、油等)、住人及堆放杂物; 2.设置燃气泄漏报警器,并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3.调压装置周边设置围墙、护栏或车挡; 4.法兰连接螺栓少于 5 只的,两法兰间应接跨接线。 2 8 作业活动 食品制作 制品制作过程中使用明火发生意外; 操作蒸箱、烫菜锅等设备时发生烫伤、触电; 现场配电箱在潮湿环境下短路; 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关键工作责任到人; 2.定期清洗吸排油烟机及管道,请有资质的单位清洗, 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
32、议; 3.厨房现场配备灭火器、灭火毯等消防器材。 9 10 DB37/T 3955 2020 11 B.2 设备设施清单 表 B.2 设备设施清单 序号 设备设施名称 类别 型号 所在 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1 教学场所 设施 校园内 否 2 体育运动场 教学设施 校园内 否 3 图书馆 教学设施 教学楼 否 4 计算机房 教学设施 教学楼 否 5 化学实验室 教学设施 教学楼 否 6 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施 教学楼 否 7 生物实验室 教学设施 教学楼 否 8 化学药剂储存室 仓库设施 校园内 否 9 配电箱 配电设施 公共区域 否 10 变压器 变配电设备 变配电室 否 11 电容补偿柜
33、 变配电设备 变配电室 否 12 耗材库房 仓库设施 校园内 否 13 校区道路 其他设施 校园内 否 14 校车 交通用车 市政道路 特种车辆 15 和面机 厨房设备 食堂 否 16 厨房天然气设施 厨房设备 食堂 否 17 厨房排烟烟道 厨房设备 食堂 否 18 污水井 有限空间 校园内 否 19 校园出入口 区域 校园门口 否 20 围墙 设施 校园边界 否 填表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DB37/T 3955 2020 12 B.3 作业活动清单 表 B.3 作业活动清单 填表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岗位 /地点 活动频率 责任科
34、室 备注 1 体育课教学活动 体育器械的使用 室外 每天发生 教务 2 计算机教学活动 计算机操作 计算机教室 每天发生 教务 3 物理实验课教学活动 各种物理试验操作 物理实验室 每周发生 教务 4 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 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 化学实验室 每周发生 教务 5 生物实验课教学活动 各种来样的标本处理 生物实验室 每周发生 教务 6 化学试剂废液的处置 废弃物处置操作 实验室 每周发生 教务 7 厨房作业 食品制作 厨房 每天发生 总务 8 学生餐厅就餐 就餐 餐厅 每天发生 总务 9 校车道路行驶 接送学生上下学 市政道路 每天发生 总务 10 电气设备设施巡检作业 用电线路检维修
35、 电气线路 每天发生 总务 11 工程施工作业 新、改、扩、装修工程 作业地点 较少发生 总务 12 动火作业 院区内维修使用明火 作业地点 较少发生 总务 13 登高作业 2m 以上高处维修作业 作业地点 较少发生 总务 14 有限空间作业 各类地上、地下的窨井及 封闭 /半封闭的池、罐、 槽 、箱清理作业 作业地点 不经常发生 总务 15 劳动课教学活动 动手能力锻炼 室内或室外 不经常发生 教务 16 体育运动会 校内运动会 室外 不经常发生 学管处 17 大型集体活动 校外大型集体活动 校外 不经常发生 学管处 DB37/T 3955 2020 13 B.4 风险点清单 表 B.4 风
36、险点清单 序号 风险点名称 风险点类型 位置 责任科室 备注 1 教学场所 设备设施类 校园内 总务 2 体 育运动场 设备设施类 校园内 总务 3 图书馆 设备设施类 教学楼 总务 4 计算机房 设备设施类 教学楼 教务 5 化学实验室 设备设施类 教学楼 教务 6 物理实验室 设备设施类 教学楼 教务 7 生物实验室 设备设施类 教学楼 教务 8 化学药剂储存室 设备设施类 校园内 教务 9 配电箱 设备设施类 公共区域 总务 10 变压器 设备设施类 变配电室 总务 11 电容补偿柜 设备设施类 变配电室 总务 12 耗材库房 设备设施类 校园内 总务 13 校区道 路 设备设施类 校园
37、内 总务 14 校车 设备设施类 总务 15 和面机 设备设施类 食堂 总务 16 厨房天然气设施 设备设施类 食堂 总务 17 厨房排烟烟道 设备设施类 食堂 总务 18 污水井 设备设施类 校园内 总务 19 校园出入口 设备设施类 校园门口 总务 20 围墙 设备设施类 校园边界 总务 21 体育课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室外 教务 22 计算机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计算机教室 教务 23 物理实验课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物理实验室 教务 24 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化学实验室 教务 25 生物实验课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生物实验室 教务 DB37/T 3955 2020 14
38、表 B.4 风险点清单 (续) 序号 风险点名称 风险点类型 位置 责任科室 备注 26 化学试剂废液的处置 作业活动类 实验室 教务 27 厨房作业 作业活动类 厨房 总务 28 学生餐厅就餐 作业活动类 餐厅 总务 29 校车道路行驶 作业活动类 市政道路 总务 30 电气设备设施巡检作业 作业活动类 电气线路 总务 31 工程施工作业 作业活动类 作业地点 总务 32 动火作业 作业活动类 作业地点 总务 33 登高作业 作业活动类 作业地点 总务 34 有限空间作业 作业活动类 作业地点 总务 35 劳动课教学活动 作业活动类 室内或室外 教务 36 体育运动会 作业活动类 室外 学管
39、处 37 大型集体活动 作业活动类 校外 学管处 填表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DB37/T 3955 2020 15 B.5 安全检查表( SCL)评价( LEC)记录 表 B.5 安全检查表( SCL)评价( LEC)记录 科 室:教务处 风险点(设备设施)名称:计算机房 编号: 序 号 检查 项目 标准 可能发 生的事 故类型 管控措施 作业条件危险性 分析法 评 价 级 别 风 险 级 别 建议新 增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L E C D 1 计算机房 GB/T 50179 电子计算机 房设计规范 火灾 1.计算机教室
40、的室内装修应采 取防潮、防静电措施,并宜采 用防静电架空地板,不得采用 无导出静电功能的木地板或塑 料地板 ; 2.计算机房的电气线路应敷设 于架空的防静电地板下的夹层 内,地板、前面的电线应采用 桥架、线槽等形式进行敷设。 1.严禁私接电源、乱设 插座、乱充电。禁止吸 烟及使用明火; 2.使用移动插座取电 时,用电负荷应与既有 电气线路安全负荷相 匹配,不应擅自拉接临 时电线。 对学生进行防 火、安全用电知 识培训。 1 6 7 42 三级 一 般 风 险 评价人员: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注 1: 评价 人员为各科室负责人,审核人为体系建设科室负责人。 注 2: 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
41、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DB37/T 3955 2020 16 B.6 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评价( LEC)记录 表 B.6 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评价( LEC)记录 科室:教务处 风险点名称:体育课教学活动 编号: 评价人员: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注 1: 评价人员为各科室负责人,审核人为体系建设科室负责人。 注 2: 评价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注 3: 风险级别: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或 潜在事件 可能发生 的事故类 型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作业条件 危险性分析法 评 价 级 别 风 险 级 别 建议新增 (改进) 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 个体防护 应急处置 L E C D 1 体育课教学活动 体育器械的 使用体育器 械造成学生 受伤 其他伤害 室外体育器材 易接触的零部 件所有棱边应 加以防护,自 由空间内不应 有任何导致使 用者伤害的障 碍。 1.对露天体育器械每 年全面整修油漆一 次,保持完好、牢固; 2.学校组织体育教学 或体育活动前,教师 应对所需使用的体育 设施和器械进行全面 安全检查,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