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 37/T 3935.2 2020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平菇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dible fungi diseases and pest - part two: Pleurotus ostreatus 2020 - 04 - 26 发布 2020 - 05 - 26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935.2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
2、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英才学院、聊城市 东昌府区利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 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禹城市清香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牛贞福、国淑梅、张凯、黄贤举、赵淑芳、温凯、田召玲、周军、邢艳霞。 DB37/T 3935.2 2020 1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平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病虫害主要种类、防控策略、病害防控、虫害防控的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平菇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2 平菇菌种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
4、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原物 pathogen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真菌、放线菌、细菌、黏菌和病毒统称为病原物。 3.2 趋性诱杀 tropism trap 在栽培场所设置害虫正趋性的光源、诱饵、器具,将害虫引诱集中杀灭的方法。 3.3 农业防控 agricultur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利用农业措施创造适宜食用菌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害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抑制病虫生 长,从而达到防控病害、虫害发生的目的。 3.4 DB37/T 3935.2 2020 2 物理防控 phys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根据农业有 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因
5、素的反应,利用物理措施、器械设备及现代化工具等干扰、减 轻、抑制或消灭食用菌病虫害的方法。 3.5 生物制剂防控 biological ag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利用生物代谢产物、农用抗生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 素、生物提取液等防控病虫害的方法。 3.6 化学防控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应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物和害虫的方法。 4 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优先采取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 ,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控。 5 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5.1 菌丝体主要病害及防控 5.1.
6、1 主要病害 平菇菌丝体期的主要病害的病原物有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根霉菌、脉孢霉菌、酵母 菌、放线菌、细菌等。其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 A表 A.1。 5.1.2 病害防控措施 5.1.2.1 农业防控 5.1.2.1.1 菇场选址 菇场选址应远离仓库、厕所、畜禽舍等,切断病虫感染的途径。栽培环境应符合 NY/T 391的规定。 5.1.2.1.2 菇场卫生 菇场应定期打扫,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保持清洁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 积水及杂草、枯枝、烂叶等各种有机残体,撒石灰保持菇场、菇房周围干燥 。 5.1.2.1.3 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应新鲜、干燥、洁净、无霉变
7、、无虫蛀、无异味,培养料颗粒应均匀,提前过筛去掉坚硬材 料。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 NY/T 1935的要求。培养料拌匀后,停放 3 h以上,以便使水浸入料内。玉米芯 应提前 1 d 2 d预湿透,防止吸水不透。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培养料含水量应为 60 % 65 %为宜。发酵 料栽培的发酵前培养料含水量应为 65 % 75 %,发酵后培养料应为 60 % 65 %为宜。 用生料、熟料栽培 平菇时, pH应调到 8 9;采用发酵料栽培时, pH调到 8.5 9.5,发酵后 pH为 6.5 7。平菇生 产用水应符 合 GB 5749的要求。 操作应符合 NY 2375的要求。 DB37/T 3935.
8、2 2020 3 5.1.2.1.4 灭菌 采用熟料栽培时,装袋后应及时灭菌,灭菌按照 NY/T 528的规定操作执行。 5.1.2.1.5 菌种选用 选用纯正、菌龄适宜、抗性强、高产、优质、生命力旺盛、无病虫的优良菌种。制种过程中应经常 检查和挑选,发现污染应立即淘汰,确保菌种纯度。菌种质量应符合 GB 19172要求。 5.1.2.1.6 无菌接种 接种箱、接种室等环境应严格净化处理,菌种及镊子、打孔工具、操作者的衣物和手应严格消毒, 接种操作应动作敏捷快速。菌种、菌袋生产应按 NY/T 528中无菌操作的要求执行。 5.1.2.1.7 菌丝 培养 袋温应控制在 20 25 。培养室空气相
9、对湿度保持在 55 % 65 %; CO2浓度应控制在 0.1 % 0.5 %;完全黑暗或微弱散射光。 5.1.2.1.8 检杂 接种 7 d后进行第一次检杂,以后每隔 10 d检查一次,直到菌丝发满菌袋。若发现杂菌污染,应小 心操作,控制杂菌蔓延传播。污染较轻的,可用 75 %的酒精溶液注射患部或挖除污染部位并在挖出后的 部位补一块平菇菌种或撒石灰粉,也可在污染处喷洒 pH 8.5以上的石灰水或 3 % 5 %的石炭酸溶液。污 染较重的,将污染菌袋挑出报废。对于如脉孢霉菌、黏菌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 型杂菌,应在分生孢子 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分生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
10、室,减少震动,深埋 或焚烧销毁。 5.1.2.2 物理防控 用紫外线、臭氧和干热空气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其中每 15 m2设置一盏 30 W的紫外灯,每次 照射 30 min。 5.1.2.3 生物制剂防控 利用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制剂抑制杂菌。 5.1.2.4 化学防控 菇房、用具、床架在使用前和结束后应消毒;栽培前和栽培后对各种操作工具及栽培场地进行消毒。 菌种厂的无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贮藏室、栽培场所应每隔 7 d 10 d定期喷洒一次环境消 毒剂。 5.2 子实体主要病 害及防控 5.2.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软腐病、细菌性斑点病、黄菇病等。具体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
11、附录 A表 A.2。 5.2.2 病害防控措施 5.2.2.1 农业防控 DB37/T 3935.2 2020 4 5.2.2.1.1 菇棚处理 待平菇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袋,将菇棚上面塑料布和覆盖物去掉,通过春、夏两季太阳暴晒 对种植场所自然消毒。在栽培平菇前,在菇场地面上撒一层厚约 0.3 cm的生石灰粉,将菇场密封后喷洒 场地杀菌剂,进行杀菌处理。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将菇棚密封使栽培场所温度达到 55 60 ,持续 5 d 10 d。 5.2.2.1.2 轮作栽培 平菇栽培结束后的空闲季节可以和其它食用菌品种、农作物或蔬菜 轮作,改善栽培环境。 5.2.2.1.3 摘除病菇、清除残菇
12、发病菇棚应及时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防止二次感染。采菇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烂菇及疏 除的菇蕾及时捡出,集中无害化处理。 5.2.2.1.4 人工调控环境 子实体病害发生时,应注意降温、降湿、通风,合理用水,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 控制菇房湿度不超过 85 %。每次喷水后应注意通风。 5.2.2.2 物理防控 昆虫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之一,加强害虫防控,菇房(棚)的门窗及通气口都应安装 60目的纱窗、 纱门、防虫网,防止菇蝇、菇蚊和螨类带菌传染。在菇房的进出口保持 10 m以上黑暗或设置缓冲门,出 入 菇房随手关门,防止成虫趋光飞入产卵。 5.2.2.3 化学防控 每隔 7 d
13、10 d定期用化学消毒剂喷洒菇房的走道、地面和四周环境。病害发生后,应摘掉病菇, 及时用 10 %漂白粉液喷洒菇畦;细菌性病害用农用链霉素、农用青霉素等喷洒患处。使用药剂应符合 NY/T 393的规定,严格按安全间隔期采收平菇,生产的平菇产品应符合 GB 7096的规定。 5.3 生理性病害及防控 5.3.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死菇、菜花菇、珊瑚菇、高脚菇、水肿病、小老菇、药害菇等,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 附录 A表 A.3。 5.3.2 防控措施 5.3.2.1 通风换气 菇房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在子实体 生长发育期间,菇房每天定期通风换气 2 3次,每次 30 min, 保持菇房内空气清
14、新,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把 CO2浓度控制在 0.05 %以下,相对湿度 90 %左右,不能超 过 95 %。 5.3.2.2 摘除病菇 如果出现生理病害,即使改善环境条件,也很难保证其恢复正常形状,失去商品价值的病菇应及时 摘除,适当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茬菇正常出菇。 DB37/T 3935.2 2020 5 5.3.2.3 增加光照 改善菇房光照条件,减少遮光物,保持光照强度在 1000 1x 1500 1x。 5.3.2.4 适时降温 当菇房内气温超过 28 时,采取向空间、地面、墙壁喷冷水的方法来降低菇房温度;或在早晚气 温低时进行大通风来降低菇房温度。 5.3.2.5 不可冷水喷
15、淋 在气温下降到 5 以下时,不可向幼菇喷淋冷水。使用的水应事先放在菇房内,使其接近室温,可 有效地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的幼菇死亡。 5.3.2.6 避免强光、大风 菌袋不可长时间受阳光暴晒或强风劲吹。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的不出菇现象或幼菇死亡。 6 主要虫害及其防控 6.1 菌丝体生长期防控措施 6.1.1 主要害虫种类 主要害虫有眼菌蚊、瘿蚊、螨、果蝇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参见附录 B。 6.1.2 虫害防控措施 6.1.2.1 旧菇棚、旧场地处理 旧菇棚每年揭膜暴晒 3个月以上,或与其它食用菌品种、作物轮作。 旧场所在使用 前应进行彻底消 毒和杀虫, 以防虫害的发生。用 15
16、g/m3 20 g/m3硫磺点燃熏 蒸。再用杀虫剂对大棚的空间进行多次全 方位的喷雾处理。一般应连续喷洒 2 3遍。菇房外地面上可以撒一条生石灰带或在菇房四周挖一条排水 沟,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6.1.2.2 培养料处理 高温灭菌可杀死害虫及卵,夏季高温季节应进行熟料栽培。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平菇,虫害的预 防可从培养料拌料开始,培养料中加入杀虫剂时,用药应符合 NY/T 393的规定。 6.1.2.3 菌袋进棚后防虫措施 6.1.2.3.1 封闭菌袋透气孔 用长效杀虫剂,喷洒菌袋两头的套环。 6.1.2.3.2 定期空间消杀 每隔一周喷洒空 间,用于消毒和杀虫。用于平菇生产的消毒剂、登记农药
17、参见附录 C。 6.1.2.3.3 糖醋液诱杀 DB37/T 3935.2 2020 6 按红糖:醋:白酒:水 =3:4:1:92的比例放入瓷盘中,再滴入 2 3滴敌百虫,置于发菌场所诱杀室 内成虫。也可用纱布浸在药液中取出拧干后放在菌袋旁边,每隔 2 h取药布放在开水锅中煮 1 min,将螨 全部杀死,取出拧干后再浸泡在药液中,这样连续诱杀 2 d 3 d,可将大部分若螨成螨杀死, 3 d 4 d 后再重复 1次,再将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螨诱杀。 6.1.2.3.4 熏蒸杀虫 在菌丝生长期虫害发生时,可用熏蒸剂对发生虫害的菌袋进行熏蒸 48 h,使药物的气体进入菌 袋内 部以杀死害虫。熏蒸时应对
18、有虫的菌袋进行覆盖并密闭,以防气体外溢,影响杀虫的效果。 6.2 出菇期虫害防控措施 6.2.1 主要害虫种类 主要虫害有眼菌蚊、瘿蚊、跳虫、蓟马、螨、果蝇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见附录 B。 6.2.2 虫害防控措施 6.2.2.1 物理防控 6.2.2.1.1 黑光灯诱杀 每 150 m2安装 1盏 30 W、波长 360 nm黑光灯,黑光灯位于菌棒上方 50 cm或顶层床架上方 30 cm处。 灯下放置诱集液或装诱集瓶,诱杀菇蚊、菇蝇等多种害虫。使用环境应配有 60目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 进入。 6.2.2.1.2 杀虫灯诱杀 用波长 320 nm 680 nm的 频振式杀虫 灯
19、或波长 450 nm的食用菌专用杀虫灯进行诱杀,诱杀灯悬挂于 菇棚离地 1.8 m处,每隔 10 m 15 m安装 1盏。使用环境应配有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进入。 6.2.2.1.3 粘虫板诱杀 在菇房内离地面 50 cm 70 cm处悬挂 30 cm 20 cm的黄色、蓝色粘虫板可以诱杀食用菌成虫,减少 产卵量,起到防控虫害的作用,一般每 10 m2悬挂 1片粘虫板。粘虫板的使用环境应配有 60目防虫网,以 防外界害虫进入。 6.2.2.1.4 诱饵诱杀 按砷酸钙 :麦麸 :水 =1:50:50的比例配成毒饵诱杀;按敌百虫 :糖 :多聚乙醛 :黄豆粉 =1:2:6:8的比例, 加水 制成颗粒
20、状毒饵诱杀,在傍晚时释放诱饵进行诱杀。 6.2.2.1.5 人工捕捉 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及其它有害生物,如蛞蝓、马陆等,可在夜间人工捕捉。 6.2.2.2 生物制剂防控 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抑制螨类、线虫、跳虫、菌蛆等。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 时通风降湿。 6.2.2.3 化学防控 DB37/T 3935.2 2020 7 按照药液的标准用量和用药浓度,以免造成药害,影响食用菌生长。在菌袋上有子实体时,不可使 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应在每批菇采收结束后进行喷施农药。使用农药应符合 NY/T 393的要求,不可使 用持效期长、不易分解、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和高毒农药。 7 病虫害绿色防控
21、记录与建档 建立防控档案,记录 产地环境条件 、 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 、 病虫害 防控等内容, 完善整个溯源体 系。记录保留 2年以上。 防控 档案记录事项 参 见附录 D。 DB37/T 3935.2 2020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平菇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A.1 平菇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平菇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 A.1。 表 A.1 平菇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原物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脉孢霉菌 ( Neurospora) 菌丝在培养料内扩展迅速,可在棉塞外或塑料 袋外面形成橙红色团状或球
22、状孢子堆,厚度可 达 1 cm,稍触 动或震动,分生孢子就像撒粉一 样扩散。 随气流和操作传播。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 种室(箱)消毒不彻底、不按无菌操作规程接 种、棉塞受潮未更换、栽培袋有扎口都可发 生链孢霉污染。在 25 36 ,培养料含 水量 60 %左右, pH值 5.0 7.5,氧气充足时链 孢霉的菌丝迅速生长并很快产生孢子,四处 传播。 木霉菌 ( Trichoderma) 初期在培养基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菌落初 期为圆形, 4 d 5 d后菌丝由白色变成浅绿色的 粉状物,之后分别变成深黄绿色或深蓝绿色(绿 色木霉),黄绿或绿色(康氏木霉)。 30 以上、 空气相对湿度 95 %以
23、上、 pH 4 5 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木霉的发生蔓 延。栽培袋有破损(扎袋)或棉塞松动也可发 生。 曲霉菌 ( Aspergillus) 黄曲霉菌落初期略带黄色,后渐变为黄绿色, 最后呈褐绿色,分生孢子球形,黄绿色。黑曲 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黑色,分生孢子球形, 炭黑色。灰绿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灰绿 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球形,淡褐色。 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30 ,空气相对湿 度 80 %。原辅材料不新鲜,发生霉变;栽培环 境不洁;采用大颗粒的原辅材料或使用棉子 壳配制培养基,事先未预湿;菌棒堆叠 不 当,蒸汽不畅通造成死角灭菌不彻底而引 起。 青霉菌 ( Penicillium)
24、在被污染的培养料上,菌丝初期呈白色,形成 圆形的菌落,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产生,颜色 变为灰绿色、黄绿色或青绿色。能隔绝料面空 气,同时还分泌毒素,使食用菌菌丝体死亡。 在 28 30 ,空气相对湿度在 90 %以上偏 酸的环境中,最容易发生。 毛霉菌( Mucor) 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生长速 度明显快于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后期气生菌丝 顶端形成许多圆形黑色小颗粒体,即孢子囊, 初为无色、黄白色后变为灰褐色、黑色。 在高温高湿 条件下生长迅速,孢子成熟后随 气流传播。培养料、接种室(箱)灭菌不彻 底,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操作规程或菌种瓶 (袋)的棉花塞受潮或培养室湿度大,均可造 成毛霉
25、污染。 DB37/T 3935.2 2020 9 表 A.1(续) 病原物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根霉 ( Rhizopus) 初期无明显菌丝生长,只有匍匐于表面的呈蛛 网状的菌丝,在与培养料的接触点处产生假 根,多分枝,褐色。后期在假根处长出孢子囊 梗,每丛 2 4根,直立不分枝,顶端形成 0.1 cm 0.2 cm的圆球形的小颗粒,即孢子囊,初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 孢子靠气流传播, 30 生长 良好,不耐高温, 37 不能生长。根霉属好湿性真菌,当通风 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培养料含水量过大 则大量发生。 拟盘多毛孢菌 ( Pestalotiopsis) 初期在培养料上形成
26、白色、纤细的菌丝, 10 d 后菌丝生长浓密并略带浅黄色。 20 d后如果有 光线刺激开始形成细小的黑色颗粒,并分泌少 量的黑褐色色素,小颗粒质地坚硬、粗糙, 30 d后小颗粒布满整个菌袋,菌丝与小颗粒之间黑 白分明。 具有弱寄生性,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 病组织中越冬。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生长最 适宜温度为 28 32 ,最适 pH为 5,孢子 形成需要光线刺激。培养料木屑或玉米芯颗粒 过大,预湿时间短,造成内干外湿、灭菌和接 种场所之间脱节发生严重。 酵母菌 ( Rhodotorula) 无气生菌丝。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污 染从培养料中间开始,导致培养料发酵变质, 散发出酒酸气味
27、,呈湿腐状。 高温、高湿及通风差时发生率较高。培养基 灭菌不彻底,接种没有按无菌操作规程进 行,是发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 ( Bacillus, Pseudomonas) 细菌的菌落较小,多数表面光滑、湿润、半透 明或不透明,有的还具各种颜色,少数表面干 燥并有褶皱。培养料受细菌污染 后,呈现黏 湿、色深,并散发出臭味。 细菌适于生活在高温、高湿及中性、微碱性 的环境中。采用谷粒菌种发生细菌污染严 重;培养料含水量偏高、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是造成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菌操作不严 格、培养温度高、环境不清洁,也是细菌发 生的条件。 放线菌 ( Streptomyces, Nocardia) 被污染
28、的部位有时会出现溶菌现象;有的会形 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有的还交织产生类似 子座那样的结构,但都具有独特的农药臭或土 腥味。 放线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和高温条件,在 46 57 时生长茂盛。 A.2 平菇子实体生长期主要病 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平菇子实体生长期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 A.2。 表 A.2 平菇子实体生长期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平菇褐腐 病 幼菇出现畸形,有黄褐色斑点,生长缓慢,整个 子实体逐渐变黄,最后腐烂。 该病菌生活在不洁净的水和土壤中,向子实体或菇床 喷洒含病菌的水及环境湿度过高、通风不良、菌盖表 DB37/T 3935.2 2
29、020 10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面长期积水引起发病。带菌的害虫也传播该病。 细菌性斑 点病 发病时子实体上发生针尖状大小的病斑,后迅速 扩大。发病初期颜色较浅淡,逐渐成为暗褐色病 斑。严重的菇体畸形,产生褐色黏液并散发出 臭 味。 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通过空气、土壤、水 流、肥料等途径传播。当菇房内空气湿度超过 90 %, 加上通气不良,菇盖上长期湿润,导致细菌侵入发 病。 表 A.2(续)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细菌性软 腐病 感病子实体初期呈水浸状、渐渐变褐,整个子实 体似水烫伤,软腐发黏,有臭味,并有大量细菌 溢出。 病原菌由荧光假单胞杆菌引起,通常在通气不良、
30、空 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菌盖有积水时发生。 平菇黄斑 病 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黄斑或整朵菇黄化现象。发病 菇体呈水渍状,但不发黏、不腐烂,严重时多潮 菇均发病,致使病菇体 失去商品性。 病原菌为细菌中的假单胞杆菌。在春、秋两季温湿度 变化幅度较大,气温在 20 30 易发生黄斑病。 A.3 平菇主要生理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平菇主要生理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 A.3。 表 A.3 平菇主要生理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平菇软腐病 子实体黏滑、呈淡黄色,水浸软病状,不臭。 环境高温高湿、通风不良。 平菇水肿病 子实体菌盖小、菌柄粗,子实体肿胀,半透明,逐渐停止
31、生长,甚至死亡。 培养料含水量过高,长期对子实体喷水过量。 平菇干腐病 菇蕾和幼菇逐渐变黄、 变硬,停止生长,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病原菌,最后发病菇蕾或幼菇枯死。 水、土壤、空气中的病菌污染以及害虫传播。 平菇菌盖变 色 菌盖淡蓝色、焦黄色。 菇房取暖导致 CO2和其他有毒气体累积,使平菇子 实体中毒,变成淡蓝色。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膜, 水滴将塑料膜所含的化学成分带到子实体上,呈 焦黄色。 幼菇萎缩 幼菇生长势弱,颜色变黄,并逐渐从顶部向下变软,萎缩死亡。 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低于 45 %或菇房内空气相对 湿度低于 70 %时;幼小的子实体萎缩死亡。如果 大量使用温度过低的水进行喷淋,幼菇因不适应
32、 低温刺激而造成死菇。 菜花菇 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或 者只形成很小的球形小菌盖。随着原基的不断长 大,在细小的柄上不断产生分叉,致使原基不断增 大,形成类似菜花状的小菇蕾。 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500 mg/kg或空气相对 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大于 95 %)的时间超过 24 h,就易出现菜花菇。 珊瑚菇 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不分化形成菌 盖,在柄的顶端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继续分 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菌盖极小或无菌盖。 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500 mg/kg、光照强度 低于 l0 Lx、空气湿度较 高,均易导致子实体分化 异常,出现珊瑚菇。
33、高脚菇 子实体菌盖较小,菌柄细长,比例失调,而且颜色 菇房或畦床面的光照强度太低、通风差,子实体 DB37/T 3935.2 2020 11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苍白,边缘向上翻卷,中心下凹,形状像一只高脚 酒杯的畸形菇。 形成菌盖太慢。出菇时,菇房温度过高,导致菇 柄生长发育过快,形成高脚菇。 平菇光杆菇 (厚盖畸形) 子实体只有细长的柄,颜色略深,完全没有菌盖和 菌褶,更没有孢子的形成。菌盖厚、小,表面有肉 刺,菌盖边缘不伸展,边缘有麻点,色深。 主要原因是低温、冻害。菌柄在较低气温下伸长 到一定高度时,而菇房温度仍在 0 左右且持续 时 间过长,菌柄就会有冰冻现象,但不会冻死,
34、 而菌盖则不能分化形成,从而出现光杆畸形菇。 表 A.3(续) 病害名称 危害症状 发生条件 药害菇 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柄和菌 盖,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颜色灰黑或灰白,后期菌 盖产生规则的开裂,露出菌肉,畸形块直径可达 2 cm 3 cm;已分化菌柄和菌盖的子实体则会变软, 呈水渍状死亡。 平菇对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酯类农药特别敏 感。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生长期间,当菇房内喷 洒药液或用棉球浸药液薰杀害虫,都会发生药 害。该病在气温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或更严 重 。 小老菇 由于环境条件恶劣,致使其成熟提前,较早出现孢 子。菇体较小,菌盖薄,颜色变淡,产量降低,质 量低劣。
35、 菇房气温过高时,子实体将会加快成熟、产生孢 子。这时水分蒸发加快,水分和养分供应不足, 即形成小老菇。 死菇 幼菇菌柄长至 1 cm 2 cm时,成批地变软、变黄、枯萎、干瘪、死亡。 菇房气温过高或寒冷空气来袭,菇床大量用水, 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变软、死亡。菇房内 空气湿度低于 70 %,加之培养料含水量小于 40 %,使子实体缺水而干枯死亡。培养料中的养 分由于前期出菇消耗过多,造成营养缺乏。致使 子实体 因饥饿死亡。 DB37/T 3935.2 2020 12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平菇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B.1 平菇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平菇主要虫
36、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 B.1。 表 B.1 平菇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害虫名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危害症状 眼菌蚊 ( Lycoriella, Bradysia) 成虫体深灰至黑色。爬行很 快,且能飞翔,前翅发达, 后翅退化,细长足三对。幼 虫白色,近透明,头黑色发 亮,无足软体。 在 13 20 室温和 90 % 95 %的相对湿度下均可繁殖,一 年 10代左右,完成一代大约需 要 16 d 21 d, 成虫寿命 3 d 6 d。在 22 30 条件下,幼 虫历经 5 d 7 d,脱皮 2 3次, 蛹期 3 d 5 d,幼虫有群居性、 趋光性,较喜阴湿。卵、幼虫 和蛹可通过培
37、养料或栽培室残 留杂物带入菇房;成虫直接飞 入菇场。 幼虫取食平菇菌丝和子实体, 被害的菌丝迅速退化,子实体 发黄,菌柄基部呈海绵状,枯 萎或腐烂。 瘿蚊 ( Mycophila fungicola) 成虫、胸部背面深褐色,其 他灰褐色或橘红色,体长 0.97 mm 1.17 mm,足细 长,基节短,腹部可见 8 节。卵肾形。幼虫体分 13 节,有 1对触角,无足。 18 时卵期 4天左右。 18 20 时,有性繁殖的幼虫期为 10 d 16 d,蛹期 6 d 7 d。幼 体生殖,全世代历期, 25 时 3 d 4 d, 20 时 7 d。成虫幼 虫都有趋光性。 成虫在料中产卵,幼虫孵化后 取
38、食菌丝,出菇后为害子实 体, 70 %幼虫集中在菌褶处, 冬天以幼虫在培养料中越冬, 第二年 2 3月份越冬幼,虫开 始幼体生殖,为害春菇。春菇 完毕后,幼虫随料出菇房,在 废料中越夏,秋季成虫飞入菇 房产卵。 跳虫 (Hypogastrura communis, Ceratophysella flactoseta, Entomobrya sauteri, Xenylla longauda, Sminthuinus aureusbimaculata) 跳虫是弹尾的昆虫,体长约 1 mm,幼虫白色,成虫灰蓝 色。 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不耐干 燥,喜欢潮湿、腐殖质多的环 境,行动灵活,弹跳力强,能
39、成群的漂在水面上。卵产在培 养料和土壤里,可随土壤、培 养料、水进入菇场,成虫也可 弹跳进入。 常聚集菇床表面或湿阴暗处。 咬食菌丝,使菌丝斑秃;咬食 子实体出现凹点、小孔洞,聚 集于菌褶间,降低商品质量。 DB37/T 3935.2 2020 13 表 B.1(续) 害虫名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危害症状 蓟马 ( Hoplothrips) 体形小,长约 1.5 mm 3 mm,体细长,白色至褐色或 黑色,有的若虫红色。身上 有六角形花纹或棘等。头 狭,触角 9节。刺吸式或锉 吸式口器,右侧上腭退化; 下腭变形为螫针。卵长,卵 圆形至肾形。 日间活动,行动敏捷,能飞善 跳,并传播病毒。 蓟马
40、取食平菇孢子、菌丝体或 腐殖质汁液,致使菌丝消失、 菇体干缩。 黑腹果蝇 (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体长 3 mm 4 mm,色淡黄, 触角三节,幼虫初为白色透 明,后为黄色,长 1 mm 8 mm,无足、 蛆形。 黑腹果蝇常栖息于腐烂的水 果、垃圾、食品废料中,食性 杂,营腐生生活。 幼虫从菌柄和菌盖交接处钻蛀 进入,表面可见蛀孔,菌丝和 菇蕾受侵害后,停止生长;子 实体受害后,变成红褐色,随 后枯萎、腐烂。 螨类 ( Histiostoma feroniarum,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Caloglyphus, Dolichocyb
41、e perniciosa, Siteroptes mesembrinae , Pseudopygmeph-orus inconspicus) 虫体很小,只有在成 堆成片 时,才可能看到有粉末状东 西。受害菌瓶 (袋 )的菌丝不 萌发,萎缩进而稀疏退化。 喜温暖、潮湿环境,常潜伏在 土壤、培养料、畜粪内,并随 同这些材料进入菇房。也可随 空气漂移,借人、昆虫、生产 工具等进行传播。螨虫能以成 螨和卵的形式在菇房层架间隙 内越冬,在温度适宜和养料充 分时继续为害。 螨虫多取食平菇的菌丝体和子 实体。发生螨害的菌种很难萌 发,萌发后菌丝细弱稀疏;为 害菌丝造成退菌、培养基潮 湿、松散,培养基失去出菇
42、能 力。为害子实体生长缓慢,外 表无光泽,有凹痕,菌盖边缘 破裂、萎缩失水,根部光秃、 菇体干枯而死亡,温度过高时 还会腐烂。 DB37/T 3935.2 2020 14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平菇登记农药和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1 可用于平菇生产的登记农药 可用于平菇生产的登记农药见表 C.1。 表 C.1 可用于平菇生产的登记农药 登记名称 登记证号 含量 剂型 农药类别 毒性 登记菇种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与用量 二氯异氰尿 酸钠 PD20120711 , PD20120236 66 % 烟剂 杀菌剂 低毒 菇房 霉菌 熏蒸 4 g/m3 5 g/m3 二氯
43、异氰尿 酸钠 PD20130483 , PD20090008 , PD20160913 40 %, 40 %, 40 % 可溶粉剂 杀菌剂 低毒 平菇 木霉菌 每 100 kg干料 40 g48 g 绿氟甲维 盐 PD20120886 4.3 % 乳油 杀虫剂 低毒 食用菌 菌蛆、螨 喷雾 0.13 g/m2 0.22 g/m2 三十烷醇 PD20080872 0.10 % 微乳剂 植物生长 调节剂 低毒 平菇 调节生长 每 100 kg干料 10 mL C.2 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见表 C.2。 表 C.2 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4、 消毒剂类别 浓度 配制 用途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气雾消毒剂 - - 空气消毒 2 g/m3 3 g/m3点燃熏蒸, 高湿期 5 g/m3 6 g/m3,密 闭 24 h后通风即可使用。 - 来苏尔溶液 (煤酚皂 ) 2 % 50 %来苏尔溶液 40 mL加蒸馏水 960 mL 洗手、擦地、擦桌子 喷雾 - 3 % 50 %来苏尔溶液 60 mL加蒸馏水 940 mL 容器消毒 浸泡 1 h - 新洁尔灭(季 铵盐) 0.25 % 5 %新洁尔灭 50 mL 加蒸馏水 950 mL 皮肤和不耐热的 器皿表面消毒 洗手 浸泡器皿 5 min 喷雾 不能与肥皂等离子 洗涤剂同用 DB37/T 3
45、935.2 2020 15 石炭酸 溶液 (苯酚 ) 5 % 石碳酸 5 g加蒸馏 水 95 mL 空气及物体表面 消毒 - 用水喷洒墙壁、地 面、擦洗桌面、防 止腐蚀皮肤 表 C.2(续) 消毒剂类别 浓度 配制 用途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乙醇溶液 (酒 精 ) 70 % 75 % 95 %酒精 75 mL加 蒸馏水 20 mL 手及器皿,接种 工具消毒 擦抹、浸泡工具 易燃、防火 漂白粉(次氯 酸钙 ) 2 % 5 % 取漂白粉 2 g 5 g,加清水至 100 mL 床架、地面消毒 洗刷床架,浸泡材料,喷洒地面 随用随配 0.5 % 1 % 取漂白粉 0.5 g 1 g,加清水至 100
46、 mL 防控真菌、细菌 和线虫 喷雾 随用随配 过氧乙酸 (过 醋酸、过乙 酸 ) 0.2 % 2 % 过氧乙酸 l mL,加蒸馏水 98 mL 表面消毒 浸洗 勿与碱性药品混 用,对金属物品有 腐蚀作用 0.5 % 20 %过氧乙酸 2.5 mL,加蒸馏水至 100 mL 空间消毒 先用 0.5 %水溶液增湿,再 用 20 %的药液 3 mL/m3 5 mL/m3熏蒸 勿与碱性药品混 用,对金属物品有 腐蚀作用 硫磺 - 研成粉末,拌以锯末或纸条 空间消毒 15 g/m 3 20 g/m3,燃烧熏 蒸 先用清水将墙壁 、 地面喷浸;防止锈 蚀金属器具。 DB37/T 3935.2 2020
47、16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平菇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档案记录事项 D.1 生产环境 D.1.1 空气质量 D.1.2 水源质量 D.1.3 菇房土壤环境质量 D.1.4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 D.2 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 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覆土材料等) D.2.1 名称 D.2.2 来源 D.2.3 用法、用量 D.2.4 使用、停用日期 D.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 发酵、 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 平 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 防治情况 D.3.1 培养料消毒杀虫 D.3.2 菇房(棚)进菌包前后消毒杀虫 D.3.3 发菌期间 D.3.4 出菇期间 D.3.5 采收日期、采收 数量、商品菇等级 D.3.6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