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5.160.20 E 31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3862 2020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gasoline detergent synergist 2020 - 03 - 16 发布 2020 - 04 - 16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862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能源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能源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吉利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销
2、售股份有限 公司山东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 司、山东金诚石 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柏森化工技术检测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 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山东益丰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国权、银增辉、董文辉、赵扬、张克松、王瑞旭、刘红艳、周彬广、姚若纳、 张瑞华、程云云、邓亮、李颖、丁雨青、宋庆源、邢艳红。 本标准于 2020年 3月首次发布。 DB37/T 3862 2020 1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油清净增效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测定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
3、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 GB 17930车用汽油、 GB 18351车用乙醇汽油等点燃式 内燃机燃料中使用的汽油清净增 效剂。上述点燃式内燃机燃料为由石油制取的烃类燃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1 闪点的测定 宾斯基 -马丁闭口杯法 GB/T 503 汽油辛烷值的测定 马达法 GB/T 1884 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 1885 石油计量表 GB/T 3535 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GB/T
4、4756 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GB/T 5487 汽油辛烷值的测定 研究法 GB/T 6536 石油产品常压蒸馏特性测定法 GB/T 8017 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 雷德法 GB/T 8018 汽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诱导期法 GB/T 8019 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 喷射蒸发法 GB 17930 车用汽油 GB/T 18297 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 18351 车用乙醇汽油( E10) GB/T 30519 轻质石油馏分和产品中烃族组成和苯的测定 多维气相色谱法 SH 0164 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 验收规则 SH/T 0224 石油添加剂中氮含量测定法(克氏法) NB/S
5、H/T 0663 汽油中醇类和醚类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SH/T 0689 轻质烃及发动机燃料和其他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 SH/T 0704 石油及石油产品中氮含量测定法 舟进样化学发光法 SH/T 0713 车用汽油和航空汽油中苯和甲苯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DB37/T 3862 2020 2 基础试验燃料 base fuels 从石油中制取的车用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且不含可改善该性能的添加剂,符合附录 A中 表 A.7、 A.8 规定的技术要求。 3.2 汽油清净增效剂 gasoline detergent syne
6、rgist 通过优化发动机燃烧过程等技术措施实现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燃油消耗、提升动力的汽油添加剂。 3.3 气体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rate of gaseous pollutant 发动机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排气污染物中的 CO、 THC、 NOx三种污染物各自改善率 R1、 R2、 R3, 求和得到气体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 R。 单种污染物浓度改善率计算公式: CO改善 率 R1=( XCO-YCO) /XCO 100% . (1) THC改善率 R2=( XTHC-YTHC) /XTHC 100% . (2) NOx改善率 R3=
7、( XNOX-YNOX) /XNOX 100% . (3) 气体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 R=R1+R2+R3 . (4) 式中: R 气体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 R1 CO; R2 THC; R3 NOx; X 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前各测试工况污染物比排放平均值(单位: g/kWh); Y 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各测试工况污染物比排放平均值(单位: g/kWh)。 3.4 节油率 rate of fuel saving 发动机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瞬时燃油消耗率降低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M -N 100%MS . (5) 式中: S 节油率; M 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前各测试工况瞬时的燃油消 耗率平
8、均值(单位: g/kWh); N 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各测试工况瞬时的燃油消耗率平均值(单位: g/kWh)。 3.5 扭矩升高率 improvement rate of torque 发动机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发动机动力性测试,在规定转速,全负荷条件下发动机的扭矩输出 提升比率。计算公式为: G =( F-E) /E 100% . (6) 式中: G 扭矩升高率; E 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前各转速外特性工况点扭矩平均值(单位: Nm); DB37/T 3862 2020 3 F 使用汽油清净 增效剂后各转速外特性工况点扭矩平均值(单位: Nm)。 4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4.1 汽油清净增效
9、剂的理化指标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 1。 表 1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理化指标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项目 指标 试验方法 外观 清澈透明 目测 a 闪点(闭口) / 不小于 60 GB/T 261 倾点 / 不大于 -20 GB/T 3535 硫含量(质量分数) /mg/kg 不大于 50 SH/T 0689 密度( 20 ) /kg/m3 报告 GB/T 1884 GB/T 1885 氮含量(质量分数) /% 报告 SH/Tb 0224、 SH/T 0704 加剂后汽油未洗胶质含量 / mg/100 mL 报告 GB/T 8019 汽油清净增效剂不得含有可能形成灰分的组分。 汽油清净增效剂应按规定
10、的比例完全溶解在汽油中。 按规定的剂量加入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油中,含汽油清净增效剂的的汽油仍符合国家标准 GB 17930、 GB 18351的规定要求。 a 将汽油清净增效剂试样注入 100 mL 的玻璃量筒中,在室温( 20 5 )下观察,应当透明,无浑 浊,无分层,没有悬浮和沉降的水分及机械杂质。 b 有争议时,仲裁试验为 SH/T 0224。 4.2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气体污染物排放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 2。 表 2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气体污染物排放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项目 指标 试验方法 气体污染物排放 c满足以下条件 气体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 /% 不小于 单项气体污染物改善率 /%
11、 不小于 10 0 附录 A c 将待检的汽油清净增效剂按所规定的比例加入到基础试验燃料中,调合均匀后进行试验。测试 R 1 CO; R2 THC; R3 NOx;三项指标数值均不得有降低。 4.3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燃油经济性技术和动力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 3。 DB37/T 3862 2020 4 表 3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项目 指标 试验方法 节油率和扭矩改善升高率应满足其中一项指标要求 d 节油率 /% 不小于 扭矩升高率 /% 不小于 1.5 1.2 附录 A d 将待检的汽油清净增效剂按推荐使用比例加入到基础试验燃料中,调合均匀后进行检测试验,节
12、油率和扭矩升高率应满足其中一项指标要求,且两项指标均大于零。 5 检验规则 5.1 检验分类 5.1.1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外观、闪点、倾点、密度、氮含量、硫含量。正常生产时每批检一次。 5.1.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要求中的全部项目。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或产品定型鉴定; b) 连续停产两年以上恢复生产; c) 原材料、生产工艺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d) 正常生产五年。 5.1.3 市场检验 采用附 录 B的方法判定车用汽油中添加的汽油清净增效剂是否符合要求。 5.2 组批 在原材料、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每生产一罐或一釜为一批
13、。 5.3 取样 按 GB/T 4756进行,取 1 L作检验和留样用。 5.4 判定规则 5.4.1 出厂检验结果应满足出厂检验项目的要求,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按 GB/T 4756的规 定重新抽取双倍样品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5.4.2 型式检验的结果应满足所有检验项目的所有要求,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按 GB/T 4756 的规定重新抽取双倍样品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有一项不符合要 求时,则判型式检验不合格。 5.4.3 市场检验按照附录 B的判定规则,检验的结果应满足附录 B的要求,如不符合要求时,按 GB/T 4756的规定重新抽
14、取双倍样品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不符合要求时,则判市场检验不合格。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交货验收按 SH 0164进行。 DB37/T 3862 2020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汽油清净增效剂发动机台架试验规程 A.1 说明 本检测方法适用于市场销售的添加汽油清净增效剂的车用汽油污染物减排性和燃油经济性的性能 检验。 A.2 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检测含汽油清净增效剂的车用汽油减排性和经济性的试验方法和主 要设备的技术要 求。 本附录适用于车用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中使用的汽油清净增效剂产品。 A.3 方法概要 依据 GB/T 18297 2001,基于
15、吉利 JLE-4G18TDB型发动机,选取 32个典型工况,按照规定测试流程 检测使用汽油清净增效剂后,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变化。 A.4 试验边界条件控制要求 控制要求见表 A.1。 表 A.1 试验边界条件控制要求 参数 控制范围 进气湿度 / 25 3 进气湿度 / 50 5 进气总压 / kPa 101.8 2 环境温度 /进气温度 25 3 燃油温度 / 30 3 冷却液温度 / 80 3 排气背压 / kPa 报告 A.5 发动机、仪器设备和试剂 A.5.1 发动机 吉利 JLE-4G18TDB型缸内直喷发动机,性 能参数见表 A.2。 DB37/T 3862
16、2020 6 表 A.2 发动机性能参数 发动机参数 数值 排量 / L 1.799 缸径 行程 / mm 82.5 84.2 缸心距 / mm 88 压缩比 9.6:1 额定功率 / kWrpm 1355500 最大扭矩 / Nmrpm 2851500-4000 最低燃油消耗率 / g/kWh 240 A.5.2 仪器设备 测功机的性能参数应 满足 A.6.2.1和 A.6.2.2的要求,且为电力测功机。气体分析仪的量程和响应时 间应与瞬态和稳态条件下测量排气组分浓度所需要的精度相适应。精度的要求为对某一给定标气的 10 次重复响应值的标准 偏差的 2.5倍。一氧化碳分析仪应为不分光红外线(
17、 NDIR)吸收型分析仪。碳氢化 合物分析仪应采用氢火焰离子分析仪。若测量干基氮氧化物,应采用带有 NO2和 NO转换器的化学发光分 析仪( CLD)或加热式化学发光分析仪( HCLD)。若测量湿基氮氧化物,应采用带有温度保持 328K以上 转化器的 HCLD,并满足水吸光检验。 A.5.3 试剂 A.5.3.1 加速剂 叔丁基二硫醚,叔丁基过氧化氢。 A.5.3.2 基础试验燃料 车用基础试验汽油(技术要求如表 A.7所示,未加规定的指标应符合 GB 17930 的技术要求)。 车用基础试验乙醇汽油 (技术要求如表 A.8所示,未加规定的指标应符合 GB 18351的技术要求)。 A.6 试
18、验步骤 A.6.1 测试规程 测试规程见表 A.3。 表 A.3 测试规程 测试阶段 对应项目 所用油品 首次性能、排放测试 * - 基础试验燃料 * 循环阶段一 完成 16 个循环工况 A 基础试验燃料 +加速剂 * 第二次性能、排放测试 - 基础试验燃料 循环阶段二 完成 8 个循环工况 A 基础 试验燃料 +加速剂 循环阶段三 完成 4 个循环工况 A 基础试验燃料 +加速剂 +汽油清净增效剂 * DB37/T 3862 2020 7 表 A.3 测试规程 (续) 测试阶段 对应项目 所用油品 循环阶段四 完成 4 个循环工况 B 基础试验燃料 +加速剂 +汽油清净增效剂 第三次性能、排
19、放测试 - 基础试验燃料 +汽油清净增效剂 注: *污染物排放的测量为后处理装置前的原机排放,每次试验前更换一套喷油器总成,用标定 软件对发动机 ECU自学习值清除; *基础试验燃料可选汽油或乙醇汽油; *加速剂为标准试剂,其中叔丁基二硫醚( CAS: 110-06-5)添加 比例为 409ppmw(质量比), 叔丁基过氧化氢( CAS: 75-91-2)添加比例为 286ppmw(质量比); *汽油清净增效剂的添加比例以生产厂家提交的技术资料为准。 A.6.2 循环工况 A.6.2.1 循环阶段一、二、三测试阶段循环工况 循环工况 A见表 A.4。 表 A.4 循环工况 A 序号 时间 /
20、分钟 转速 / rpm 扭矩 / Nm 1 0 9 1 750 68 2 9 21 1 900 69 3 21 37 2 250 60 4 37 49 1 900 69 5 49 74 2 250 60 6 74 84 1 750 68 7 84 100 2 250 60 注: 工况切换由程序自动控制,过渡工况切换时间为 30 s A.6.2.2 循环阶段四测试阶段循环工况 循环工况 B见表 A.5。 表 A.5 循环工况 B 序号 时间 / 分钟 转速 / rpm 扭矩 / Nm 1 0 9 1 750 68 2 9 21 1 900 69 3 21 37 3 000 180 4 37 49
21、 1 900 69 5 49 74 3 000 180 6 74 84 1 750 68 7 84 100 3 000 180 注: 工况切换由程序自动控制,过渡工 况切换时间为 30 s DB37/T 3862 2020 8 A.6.2.3 发动机性能、排放测试过程中发动机的工况 测试工况及测试项目见表 A.6。 表 A.6 测试工况及测试项目 转速 负荷百分比 测试项目 经济性 气体污染物 1 50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HC)/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22、) / g/(kWh) 1 75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HC)/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2 00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HC)/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2 25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HC)
23、/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2 50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 THC) /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3 00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 THC) /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3 500/rpm 100 %、
24、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 THC) /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4 000/rpm 100 %、 75 %、50 %、 25 % 比油耗( Be) / g/(kWh) 碳氢化合物 ( THC) / g/(kWh) 一氧化碳( CO) / g/(kWh) 氮氧化物( NOx) / g/(kWh) 注: 测试顺序按照从低转速到高转速进行。针对每个转速,按照从大负荷到小负荷顺序进行。第三次性能 排放测试转速和扭矩与第二次保持一致。 A.7 基础试验燃料 技术要求见表
25、A.7、表 A.8。 表 A.7 基础试验汽油( VI)技术要求 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抗爆性: 研究法辛烷值( RON) 不小于 抗爆指数( RON+MON) /2 不小于 92 87 GB/T 5487 GB/T 503 、 GB/T 5487 DB37/T 3862 2020 9 表 A.7 基础试验汽油( VI)技术要求 (续) 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 方法 馏程: 1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5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9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终馏点 / 残留量(体积分数) /% 不高于 70 110 190 195 205 2 GB/T 6536 蒸气压 / kPa 1
26、1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 45 85 40 65 GB/T 8017 胶质含量 / mg/100 mL 未洗胶质含量(加入清净增效 剂前)不大于 溶剂洗胶质含量 30 5 GB/T 8019 诱导期 / min 不小于 480 GB/T 8018 硫含量 /( mg/kg) 5 10 SH/T 0689 苯含量(体积分数) / % 不大于 0.8 SH/T 0713 芳烃含量(体积分数) / % 30 35 GB/T 30519 烯烃含量(体积分数) / % 13 18 GB/T 30519 密度 /( 20 ) / kg/m 720 755 G
27、B/T 1884、 GB/T 1885 表 A.8 基础试验乙醇汽油( VI)技术要求 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抗爆性: 研究法辛烷值( RON) 不小于 抗爆指数( RON+MON) /2 不小于 92 87 GB/T 5487 GB/T 503 、 GB/T 5487 馏程: 1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5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90 %蒸发温度 / 不高于 终馏点 / 残留量(体积分数) /% 不高于 70 110 190 195 205 2 GB/T 6536 蒸气压 / kPa 11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 45 85 40 65
28、 GB/T 8017 胶质含量 / mg/100 mL 未洗胶质含量(加入清净增效剂前)不大于 溶剂洗胶质含量 30 5 GB/T 8019 诱导期 / min 不小于 480 GB/T 8018 乙醇含量(体积分数) % 10.0 2.0 NB/SH/T 0663 DB37/T 3862 2020 10 表 A.8 基础试验乙醇汽油( VI)技术要求 (续) 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硫含量 /( mg/kg) 5 10 SH/T 0689 苯含量(体积分数) / % 不大于 0.8 SH/T 0713 芳烃含量(体积分数) / % 30 35 GB/T 30519 烯烃含量(体积分数) /
29、 % 13 18 GB/T 30519 密度 /( 20 ) / kg/m 720 755 GB/T 1884、 GB/T 1885 DB37/T 3862 2020 11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含清净增效剂车用汽油快速检测方法 B.1 说明 本方法对市场销售的由石油制取的车用汽油和汽油清净 增效剂组成的车用汽油有关规定,确定一种 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 本检测方法适用于能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具有节油效果,具有特征分子的清净增效剂的定性定 量检测。 B.2 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快速检测含汽油清净增效 剂的车用汽油的试验方法和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 本附录适用于车用汽油中是否加入有效含
30、量合格的具有功能当量特性的清净增效剂检测。 B.3 快速检测原理 便携式检测设备可以通过内置分子吸收谱图对比及化学统计方法对特征分子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 采用在近红外吸收具有特征吸收光谱的分子来应用于测定特征分子的浓度。设备系统内利用化学统计图 谱技术将世界范围内出品的不同汽油样品极限进行模拟整合并将之作为背景吸收内标,从而省却了测试 前的空白样品油校正工作。 B.4 方法概要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取 160 mL车用汽油,加入到样品器皿内,专用近红 外检测设备对具有功能性 当量特性的燃油添加剂中特殊吸光官能团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朗伯比尔定律检测原理测 定,最后屏显清净增效剂加入量指
31、标数据。 B.5 试验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 10 30 。 B.6 仪器设备和试剂 B.6.1 主要仪器设备包括以下: a) 专用近红外检测仪器; b) 便携打印机。 B.6.2 主要试验试剂: a) 石油醚,正己烷; b) 车用汽油。 DB37/T 3862 2020 12 B.7 准备工作 B.7.1 样品器皿的准备 B.7.1.1 倒入 30 mL石油醚或者正己烷到样品器皿中冲洗,然后放出到废液器皿中,需将清洗用的石油 醚或者正己烷倒空,之后将样品器皿放在空气中干燥备用。 B.7.1.2 将待测汽油样品倒入按照 B.7.1.1处理好的样品器皿中润洗三次,每次用量 30 mL,将润洗废 液
32、全部放出到废液器中。 B.8 试验步骤 B.8.1 仪器内部程序进行预热和自校准,校准过程不可打开样品测试区盖。 B.8.2 校准完成后,显示“ Ready for sample”,按住汽油转换按钮,长按 3秒,显示屏交替显示汽油, 选择汽油进行选择。 B.8.3 将检测油样约 160 mL倒入按照 B.7.1.2处理好的取样器皿中,直到油样液面应浸没样品器皿的玻 璃窗口。 B.8.4 将取样器皿放入,开始检测。 B.8.5 30 40秒后检测数据结果显示在控制面板的液晶显示屏上并打印结果。 B.8.6 测试结束后,将样品器皿按照 B.7.1.1方法重复清洗三次,清洗液全部倒干净,之后将样品器
33、皿 放在空气中干燥,收纳至指定的样品海绵槽中,以免玻璃视窗划伤。 B.9 试验结果 B.9.1 仪器检测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 Beer-Lambert Law),依据公式如下: A=lg II0 =kcd . (B.1) 式中: A 吸光度; I0,I 入射光及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强度; k 光被吸收 的比例系数; c 样品中特有吸光官能团的浓度; d 光程,即盛放样品的样品器皿的透光厚度。 B.9.2 仪器原理是通过检测实际样品中含有该官能团的吸光度和给定官能团浓度下的吸光度参考值的 百分比来判定待测油样中燃油添加剂含量合格率。 B.9.3 该近红外检测仪自动显示检测结果,数据是百分比形式。 B.10 判定规则 判定规则见表 B.1。 DB37/T 3862 2020 13 表 B.1 含清净增效剂车用汽油快速检测判定规则 测定值 说明 结论 10 % 表示检测汽油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增效剂 不合格 10 % 90 % 表示检测汽油中已添加汽油清净增效剂,加剂量不 足 不合格 90 % 表示检测汽油中已添加汽油清净增效剂 合格 B.11 精密度 同一操作者,在同一实验室使用同一台仪器,重复测定三次与其数学平均值的误差在 2 %内。 B.12 报告 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 送样人,送样单位; b) 样品的名称,批号,日期; c) 检测日期; d) 检测结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