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3657-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83602       资源大小:2.31M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3657-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技术规范.pdf

    1、ICS 93.020 P 13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657 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for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 engineering 2019 - 08 - 30 发布 2019 - 09 - 30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657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基本要求 . 3 5 设计前期准备 . 4 5.1 资料搜集 . 4 5.2

    2、现场踏勘与复核 . 4 6 崩塌(危岩体) . 4 6.1 一般要求 . 5 6.2 设计计算 . 6 6.3 柔性防护网 . 6 6.4 锚固设计 . 8 6.5 嵌补支撑设计 . 8 6.6 填充及灌浆设计 . 9 6.7 拦石墙设计 . 9 6.8 排水工程设计 . 9 7 滑坡 . 10 7.1 一般要求 . 10 7.2 抗滑桩 . 10 7.3 预应力锚索 . 12 7.4 清方减载与回填反压 . 13 7.5 碎 石土回填 . 14 7.6 加筋挡土墙 . 15 8 泥石流 . 15 8.1 一般要求 . 15 8.2 排导槽 . 15 8.3 拦挡坝 . 16 8.4 停淤场

    3、. 18 8.5 沟道整治 . 18 8.6 坡面治理 . 19 8.7 植被工程 . 19 8.8 截排水 . 20 9 采空(区)塌陷 . 20 DB37/T 3657 2019 II 9.1 一般要求 . 20 9.2 灌注充填 . 20 9.3 回填 . 21 9.4 穿越和跨越 . 22 9.5 强夯 . 22 10 岩溶(区)塌陷 . 23 10.1 一般要求 . 23 10.2 充填法 . 23 10.3 跨越法 . 23 10.4 其它处理方法 . 23 11 不稳定斜坡 . 24 11.1 一般要求 . 24 11.2 重力式挡墙 . 24 11.3 扶壁式挡墙 . 25 1

    4、1.4 削坡 . 27 11.5 锚喷支护 . 28 11.6 护坡工程 . 29 11.7 格构锚固 . 30 12 治理工程监测 . 34 12.1 一般要求 . 34 12.2 控制系统选择 . 35 12.3 变形观测控制网建立 . 35 12.4 监测内容 . 35 12.5 监测点布置 . 36 12.6 监测精度 . 37 12.7 监测周期和期限 . 37 12.8 监测与资料整理 . 37 13 材料试验与质量检测 . 37 13.1 一般要求 . 37 13.2 材料试验 . 38 13.3 质量检测 . 38 14 设计成果提交 . 38 14.1 一般要求 . 38 1

    5、4.2 设计方案 . 39 14.3 设计施工图 . 3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设计方案提纲 . 4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图纸目录与标题栏参考样式 . 43 参考文献 . 44 DB37/T 3657 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 0一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大队、山东大学、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 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

    6、质大队、山东省地质测 绘院、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物化 探勘查院、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 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庆兵、回寒星、韩景敏、杨颖、孟凡奇、张强勇、彭玉明、孟祥玲、孟祥科、 常允新、姚春梅、李常锁、周金、吕昕冰、姜晓飞、秦耀军、李洪亮、范会凤、付宪章、武登辉、张世 杰、高明波、李振峰、薛翊国、胡玉禄、罗艳艳、高焕毅、陈洪年、冯克印、赵庆亮、毛洁、谢孔金、 孙文广、刘磊、孙亚廷、高赞东、董强、吴丽莉、孔涛、蒙永辉、赵振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7/T 3657 2019 1

    7、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 计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设计前期准备、崩塌(危岩体)、 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岩溶(区)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治理工程监测 设计、材料试验与质量检测及成果提交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开展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岩溶(区)塌陷、 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施工图阶段治理工程设计。地裂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可根据所从属的地质灾害 类型,按本规范及相关规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

    8、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706 热轧型钢 GB/T 1499 钢筋混凝土用钢 GB/T 522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 8918 重要用途钢丝绳 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5000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附条文说明)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015版)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

    9、6 工程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86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GB/T 50290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334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GB/T 50344 建筑结构 检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37/T

    10、 3657 2019 2 JGJ 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附条文说明 ) JGJ 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 JGJ 85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JGJ 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8 砌筑砂浆配合比 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 JGJ 10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JT/T 528 公路边坡柔性防护系统 TB/T 3089 铁路沿线斜坡柔性防护网 YB/T 5294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T/CAGHP 021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11、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rzard 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 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 engineering 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灾害体进行整治、对致灾地质作用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活动及所形成的实 体。 3.3 喷锚护坡 anchor-plate retaining 由锚杆、网筋、锚杆拉筋及喷射混凝土面层组成的护坡结构。 3.4 主动防护网 active net 采用锚杆和支撑绳固

    12、定方式将金属柔性网覆盖在具有潜在变形和不稳定的斜坡面上,实现坡面加固 或限制落石运动范围的防护结构。 3.5 被动防护网 passive net 采用锚杆、钢柱、支撑绳和拉锚绳等固定方式,将金属柔性网以 一定角度安装在斜坡面上,形成栅 栏形式的拦石网,实现对坡面落石或飞石拦截的防护结构。 3.6 挡土墙 retaining wall DB37/T 3657 2019 3 用来支承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岩土体,防止边坡岩土体变形失稳的构筑物。 3.7 格构锚固 lattice anchor 由格构梁和其交叉点处设置的锚杆组成的滑坡与斜坡支挡结构。 3.8 抗滑桩 anti-slidepiles 由桩

    13、或桩与桩上锚杆承担岩土荷载的滑坡与斜坡支挡结构,其中,完全由桩承担岩土荷载的支挡结 构称为悬臂桩(桩顶低于滑体表面时称为埋入式抗滑桩),由桩和桩上锚杆共同承担岩土荷载的支挡结 构 称为锚拉桩。 3.9 重力式挡墙 gravity retaining wall 主要靠混凝土或经砌筑的砖石材料自身重力发挥支挡作用的支挡结构。 3.10 支撑 support structure 由柱或墙承担上方危岩所施加荷载的支挡结构。 3.11 拦石墙 rockfall barrier wall 用于拦截落石的半刚性挡土墙。 3.12 拦石网 rockfall barrier net 用以阻止危岩下落或继续运动的

    14、柔性网。 3.13 拦渣坝 dam 用于拦蓄泥石流沟道中固体物质的坝体。 3.14 排导槽 draining canal 开敞式槽形过流构 筑物。 3.15 信息法施工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 及时修正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方法。 4 基本要求 DB37/T 3657 2019 4 4.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料为基本依据,以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重 要参考,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地理及人文环境、荷载、邻近建(构)筑物、施工 条件和工期等

    15、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4.2 在地质灾害勘查有困难地区,或不能及时提供地质灾害勘查资料的应急治理工程,可根据经验采 用工 程类比法,按最不利条件,进行应急治理工程设计,再通过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及地质灾害勘查收集 地质资料,进行符合实际的设计变更。 4.3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取得下列成果资料: a) 地质灾害平面图、剖面图,相邻建(构)筑物的结构及基础图等; b) 治理区最新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质图等; c) 荷载及分布情况; d) 地质灾害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地质灾害变形及稳定性; e) 相关物理力学指标参数; f) 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

    16、管网分布等; g) 施工条件等; h) 其它与治理工程设计有关的资料。 4.4 位于水库区或河岸边的地质 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考虑地表水位及地下水位变化对灾害体及地质 灾害治理工程的影响。 4.5 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及以上的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影响。 4.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拟采用的工程措施不应危及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 4.7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拟采用的各项工程措施应根据现场条件复核。 4.8 设计成果包括设计报告及设计施工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工程量计算书、费用预算书等作为附 件一并提交。 4.9 优先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工艺。 4.10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实行动态

    17、设计。 5 设计前期准备 5.1 资料搜集 设计编制前期应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 a) 治 理区相关科研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等成果资料; b) 治理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 c) 治理区经济社会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 d) 治理区不同时间、不同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资料; e) 治理区及附近区域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资料。 5.2 现场踏勘与复核 5.2.1 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踏勘。 5.2.2 设计前应对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保护对象、影响因素、治理范围等进行现场复核。 5.2.3 现场踏勘和复核治理工程的布置位置施工可行性、治理工程涉及的

    18、永久和临时占地、施工用电、 用水、原材料来源、施工弃碴堆放及其它影响治 理工程的条件等。 6 崩塌(危岩体) DB37/T 3657 2019 5 6.1 一般要求 6.1.1 崩塌(危岩体)治理措施包括支撑、锚固、充填、灌浆、卸载、拦石墙(堤)、拦石网、柔性 防护网、防护林、截水、排水等,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措施联合使用。 6.1.2 具备支撑条件时,易优先采用支撑技术或具有支撑性能的综合治理设计方案进行危岩治理。 6.1.3 差异性风化凹腔形成的崩塌(危岩体)宜采用嵌补封闭治理设计方案,存在临空外倾结构面的 危岩体宜采用锚固治理设计方案,锚杆(索)锚固段应置于外倾结构面以下稳定地层内,且不

    19、应使其处 于受剪工作状态。 6.1.4 岩体坡面破碎或危岩单体特征不明确的危岩带宜优先考 虑拦石墙、柔性防护网等治理设计方案。 6.1.5 位于陡崖上的危石及危岩体,宜采用卸载治理设计方案;当不宜清除或清除有困难时,可选择 加固、拦截等治理设计方案。 6.1.6 滑移式危岩可根据危岩体的完整性采用卸载、锚杆(索)等治理设计方案,并应对危岩基座进 行防护加固设计。 6.1.7 倾倒式危岩可采用锚固、嵌补支撑(或支撑 +锚固)、卸载等治理设计方案,并应注意对危岩基 座进行防护加固设计。 6.1.8 坠落式危岩可采用支撑(或支撑 +锚固)、卸载等治理设计方案。 6.1.9 危岩崩塌防治区的未稳定陡崖

    20、和未稳定崩塌堆积体宜按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设计。 6.1.10 受大气降水或地下水影响易 产生崩塌或二次崩塌的陡斜坡应采用截排水治理设计。 6.1.11 在植被发育良好的区域,不宜设计大面积挂网喷射混凝土或混凝土注浆加固等措施。 6.1.12 采用危岩体卸载治理设计,应有有效的防护措施设计,避免造成次生灾害。 6.1.13 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设计采用工况及相应工况的荷载组合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工况设置及荷载组合 工况 荷载组合 暴雨工况 自重 + 地表荷载 +裂隙水压力 地震工况 自重 + 地表荷载 +裂隙水压力 +地震力 6.1.14 崩塌(危岩体)治理工

    21、程等级按危害对象、受灾程度等因素,宜按表 2进行划分。 6.1.15 崩塌( 危岩体)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宜根据治理工程等级和破坏模式按表 3确定。 表 2 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级别划分 级别 I II III 危害对象 县级及以上城市 主要城镇或大型工 矿企业、重要桥梁、 国道专属设计 一般集镇、县级或 中型工矿企业,省 级及一般专项设施 受灾程度 危害人数 /人 1000 1000 500 500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1000 1000 500 500 潜在经济损失 /万元 1000 1000 500 500 注: 按表中指标,有一项属于即列入该级别 DB37/T 3657 2019 6

    22、表 3 崩塌(危岩体)稳定安全系数 破坏模式 治理工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工况 校核工况 一般工况 校核工况 一般工况 校核工况 滑移式 1.40 1.15 1.30 1.10 1.20 1.05 倾倒式 1.50 1.20 1.40 1.15 1.30 1.10 坠落式 1.60 1.25 1.50 1.20 1.40 1.15 注: 一般工况指现状工况和暴雨工况,校核工况指地震工况。 6.2 设计计算 6.2.1 危岩支挡结构岩土荷载应根据危岩破坏方式,通过危岩稳定性计算确定。支挡后的危岩体稳定 系数应等于或大于稳定安全系数。 6.2.2 计算危岩支挡 结构岩土荷载时,应考虑设置支

    23、挡结构和采取排水措施引起的地下水补、迳、排 条件的变化对水压力的影响。当危岩治理工程设计涉及地形和地表荷载的改变时,计算危岩支挡结构岩 土荷载应采用新的地形和地表荷载。 6.2.3 滑移式危岩、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设计支挡结构时,所需支挡力应计算确定。 6.2.4 当破坏方式不止一种时,各种破坏方式下危岩支挡结构岩土荷载均应进行计算,并应取其中最 大值进行设计;也可先取可能性较大的某种破坏方式进行危岩支挡结构岩土荷载进行设计,然后以该岩 土荷载的反力作支挡力对另一种破坏方式进行稳定性验算。 6.3 柔性防护网 6.3.1 一般要 求 6.3.1.1 柔性防护网分为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两种形

    24、式。 6.3.1.2 编网、支撑绳及拉锚系统所用钢丝绳应符合 GB/T 8918 有关要求。 6.3.1.3 格栅编织用钢丝应符合 YB/T 5294有关要求。 6.3.1.4 环形网用钢丝应符合 YB/T 5294有关要求。 6.3.1.5 钢柱构件钢材应符合 GB/T 700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防腐处理。热轧工字钢应符合 GB/T 700 和 GB/T 706有关要求。 6.3.1.6 钢丝绳网、钢柱、基座及连结件、减压环、缝合绳、支撑绳及钢丝绳锚杆符合 JT/T 528有关 要求。 6.3.1.7 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的钢丝网、支撑绳、钢立柱、拉绳、锚杆等材料的防腐、防 侵蚀性 能应符合

    25、 JT/T 528有关要求。 6.3.2 主动防护网 6.3.2.1 应根据地层结构、产状、节理裂隙发育、变形特征等选择主动防护网的布置范围及主动防护 网规格。 6.3.2.2 主动防护网常见规格、构成及功能应符合 JT/T 528有关要求。 6.3.2.3 主动防护网设计应进行锚杆最小抗剪力计算及坡面整体安全性验算。 6.3.2.4 锚杆可采用双股钢丝绳锚杆,钢丝绳直径宜为 16 mm,也可采用钢筋锚杆。上沿锚杆设计抗 拔力不宜小于 80 kN,其余锚杆设计抗拔力不宜小于 50 kN。锚杆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 2 m。 钢筋锚杆孔径应大于杆体直径 12 mm以上;双股钢丝绳锚 杆孔

    26、径应大于钢丝绳 2倍直径的 10 mm以上。 DB37/T 3657 2019 7 6.3.2.5 钢丝绳网的规格,宜采用 DO/08/300型钢丝绳网,宜选用 4 m 4 m 网片。一般采用单层钢丝 绳网铺挂,对局部大体积危岩或崩塌体,可采用双层钢丝绳的加强型主动防护,锚杆抗拔力应不宜小于 104 kN。 6.3.2.6 横向支撑绳宜采用不小于 16钢丝绳,纵向支撑绳宜采用不小于 12钢丝绳;设置双层钢丝 绳网的区域纵横支撑绳均宜采用不小于 16钢丝绳。每根钢丝绳的实际长度应在设计铺设长度的基础 上两端各增加 1 m作为与锚杆固定连接的预留长度。 6.3.2.7 当支撑绳铺设长度小于或等于

    27、10 m时支撑绳 两端应用 2个同型号的绳卡固定;当铺设长度大 于 10 m且小于 30 m时应在钢丝绳两端采用 3个同型号的钢丝绳卡固定;当铺设长度大于 30 m时两端 应用 4个同型号绳卡固定。 6.3.2.8 缝合绳宜为直径 8 mm 钢丝绳,每张钢丝绳网宜用一根缝合绳缝合,其长度按能实现网与周边 支撑绳或是临近网缝合来确定,每根缝合绳两端各用 2个 8 mm绳卡固定。 6.3.2.9 在钢丝绳网下铺一层钢丝格栅,宜采用直径为 2.2 mm 的热镀锌钢丝,编制成网孔宜为 50 mm 50 mm的钢丝格栅,格栅间用 1.2 mm铁丝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 1 m。 6.3.3 被动防护网

    28、6.3.3.1 被动防护网 常见规格、构成及功能应符合 JT/T 528有关规定和要求。 6.3.3.2 被动防护网设计应进行滚石速度、弹跳高度、落石冲击动能及落距计算。 6.3.3.3 滚石试验宜在现场进行,为被动防护网设计提供参数。 6.3.3.4 在计算最大弹跳高度基础上增加 1 m 作为防护高度安全储备,且被动防护网高度不小于 3 m。 6.3.3.5 被动防护网走向布置范围应超过落石可能危及范围不小于 10 m;分段布置时,每段间应沿走 向有一定的长度重叠,重叠长度不小于 5 m。 6.3.3.6 钢柱间距宜为 6 m 12 m,应选用标准化的基座、连接件和地脚螺栓锚杆。 6.3.3

    29、.7 宜选用双股 16 mm 钢丝绳锚杆作为拉绳锚杆,其 长度宜参照表 4中系统高度、锚杆长度及抗 拔力要求综合确定。 6.3.3.8 拉锚系统包括上拉锚绳、侧拉锚绳和中间加固拉锚绳,锚绳数量、锚绳材料规格及减压环使 用应根据选用的被动防护网系统类型确定。 6.3.3.9 防护网应设置双绳形式的上下支撑绳,支撑绳材料规格根据选用被动防护系统类型确定,且 每跨内上下支撑绳分别设置 1/1、 2/2、 2/4个减压环。当被动防护网的长度大于 70 m时,应按单根支 撑绳的跨越长度且不超过 50 m分段设置。 表 4 系统高度、锚杆长度、抗拔力对照表 系统高度( m) 2 3 4 5 6 7 上拉锚

    30、杆长度与抗拔 力( m/kN) 1.5/40 1.5/40 2/50 2/50 2.5/60 2.5/60 侧拉锚杆长度与抗拔 力( m/kN) 2/50 2/50 2.5/60 2.5/60 3/80 3/80 下拉锚杆长度与抗拔 力( m/kN) 1.5/40 1.5/40 2/50 2/50 2.5/60 2.5/60 中间加固拉锚锚杆长 度与抗拔力( m/kN) 1.5/40 1.5/40 2/50 2/50 2.5/60 2.5/60 DB37/T 3657 2019 8 6.3.3.10 单片钢丝绳网长度宜选用 5 m,网宽度与系统高度相同,当系统高度大于或等于 6 m 时,应 采

    31、用其它宽度网 来拼接;当系统网底线水平面夹角大于 5时应考虑配置相应斜角的菱形钢丝绳网。 6.3.3.11 减压环应根据钢丝绳规格配置。 6.3.3.12 当需要拦截小块落石时,应配置钢丝格栅,选用网孔直径不宜大于 50 mm 50 mm的钢丝格 栅,钢丝绳网与钢丝格栅间应采用铁丝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小于 1 m。 6.3.3.13 不同规格钢丝绳应采用不同的绳卡规格和标准紧固力。 6.4 锚固设计 6.4.1 规模较大、主控结构面开度较宽的倾倒式危岩体或滑移式危岩体,宜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治理 设计方案。 6.4.2 完整性较差的危岩体采用肋柱锚杆锚固,肋柱宜采用 C30混凝土沿岩面现场浇筑,宽

    32、度不宜小 于 300 mm,高度不宜小于 400 mm。 6.4.3 完整性较好的危岩体可采用点锚锚固。 6.4.4 倾倒式危岩体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时,宜施加 30 kN 50 kN的低预应力;滑移式危岩体及坠落 式危岩体可采用全长粘结非预应力锚杆锚固。 6.4.5 锚杆及锚索间距应以所设计的轴向拉力值对危岩体提供的锚固力最大为原则,且不宜大于 3.5 m 3.5 m;锚杆及锚索的倾角宜取 10 35,锚杆竖向间距不宜小于 2.5 m,水平间距不宜小于 2.0 m, 边缘排锚杆距离岩体边缘不宜小于 0.6 m,锚杆伸入主控结构面后部稳定母岩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3 m 4 m。 6.4.6 锚杆

    33、( 索)总长不宜大于 50 m。自由段长度受稳定岩层界面控制时,在设计中应考虑自由段伸 入主控结构面的长度不宜小于 0.5 m,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 3 m 5 m。张拉段长度应根据张拉机具决定, 锚索外露部分长度宜为 1.5 m。 6.4.7 锚固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30。 6.4.8 预应力锚杆的预应力张拉值不宜大于 200 kN、锚索的预应力张拉值可大于 500 kN。 6.4.9 锚杆应按耐久性设计,应考虑 2 mm 4 mm的预留混凝土腐蚀厚度。 6.5 嵌补支撑设计 6.5.1 嵌补支撑体可设计采用浆砌条石或片石、现浇混凝土或条石混凝土,砂浆强度不宜低于 M7.5, 混凝土宜 采用 C2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3657-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