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3642-2019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 资源ID:1483519       资源大小:2.06M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3642-2019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1、ICS 13.220 P 16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642 2019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 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2019 - 08 - 06 发布 2019 - 09 - 06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642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符号 . 1 3.1 术语 . 1 3.2 符

    2、号 . 3 4 系统组件 . 4 4.1 一般规定 . 4 4.2 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 5 4.3 喷头 . 5 4.4 控制装置 . 5 5 设计要求 . 6 5.1 一般规定 . 6 5.2 防护区设置 . 6 5.3 操作与控制 . 7 5.4 选型要求 . 7 5.5 储瓶间的设计要求 . 7 6 管网灭火系统 . 7 6.1 一般规定 . 7 6.2 泄压口面积计算 . 7 6.3 系统喷头布置 . 8 6.4 灭火剂的设计用量 . 8 6.5 管网计算 . 9 7 预制灭火系统 . 10 7.1 一般规定 . 10 7.2 自动跟踪定位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 11 7.3 悬挂式全

    3、氟己酮灭火系统 . 11 7.4 架柜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 11 7.5 探火管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 12 8 系统施工 . 12 8.1 施工准备 . 12 8.2 管网安装 . 12 8.3 喷头安装 . 13 8.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 . 13 DB37/T 3642 2019 II 8.5 试压和吹扫、调试 . 13 8.6 预制灭火系统的安装 . 14 9 系统验收 . 14 9.1 一般规定 . 14 9.2 验收要求 . 14 10 维护管理 . 14 10.1 一般规定 . 14 10.2 系统的定期检查和试验 . 1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灭火浓度和惰化浓度

    4、. 1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 1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灭火剂用量计算表 . 19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施工记 录 . 20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验收记录 . 25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维护管理记录 . 26 附 录 G (资料 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构成 . 27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全氟己酮灭火剂技术性能参数要求 . 28 DB37/T 3642 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

    5、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山东天康达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济南诺亚应急 设备有限公 司、浙江诺亚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宏雁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安平消 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保安器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新明、王忠、陈兵、刘苑、韩雷、张衍林、于观状、张凯、李从健、尹进才、 苗广州。 DB37/T 3642 2019 1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设置的全氟己酮灭火系

    6、统的设计、施工、验收 和维护。飞机、高铁、地铁、客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客舱、行李舱等部位设置的全 氟己酮灭火系统 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a) 固体表面火灾、文物火灾; b)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火灾; c) 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d) 精密仪器、带电设备、电气火灾; e)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含有下列物质的场所,不应选用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a) 硝化纤维、硝酸钠等氧化剂或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b) 钾、镁、钠、钛、锆、铀等活泼金属火灾; c)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d) 过氧化氢、联胺等能自行分解的化学物质火灾; e) 可燃固体的

    7、深位火灾。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27 拉制铜管 GB/T 3864 工业氮 GB/ 5310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12244 减压阀一般要求 GB/T 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6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 规范

    8、GB 50898 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3 术语和符号 3.1 术语 DB37/T 3642 2019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全氟己酮灭火剂 Perfluorohexanone extinguishing agent 常温下是一种透明、无色、绝缘的液体,释放后无残留,绿色环保,储存时为液态,释放后迅速汽 化,可用于火灾防护的全淹没系统和局部应用系统。 3.1.2 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灭火装置主要由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装置和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根据需求两部分可独立设 置或组 合设置。 3

    9、.1.3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由全氟己酮灭火装置、控制系统、控制阀、管网和灭火剂释放装置等组成的灭火系统。 3.1.4 防护区 protected area 能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3.1.5 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全氟己酮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3.1.6 管网灭火系统 Pip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进行设计计算 ,将灭火剂从储

    10、存装置经由干管支管输送至喷放组件实施喷放的灭 火系统。 3.1.7 预制灭火系统 pre-engineered systemspre-engineered systems 按照一定的应用条件 ,将灭火剂储存装置和喷放组件预先设计、组合成套的灭火系统 ,预制灭火系统 包括自动跟踪定位式、悬挂式、架柜式、探火管式等型式灭火系统。 3.1.8 组合分配系统 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管网的选择分配,保护两个或两个 以上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3.1.9 自 动 跟 踪 定 位 全 氟 己 酮 灭 火 系 统 Automatic track

    11、ing and positioning fluidic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DB37/T 3642 2019 3 以全氟己酮灭火剂作为灭火介质,利用红外线、数字图像或其他火灾探测组件,对火、温度等的探 测进行早期火灾的自动跟踪定位,并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灭火的固定射流灭火系统。系统主要由探 测组件及自动控制装置、灭火装置、喷放组件和消防控制装置等组成。 3.1.10 悬挂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Suspended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以全氟己酮灭火剂为灭火介质,

    12、由火灾探测器件、控制器件和悬挂灭火装置组成的灭火系统。 3.1.11 探火管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of Fire Trace Tube 利用探火管中的压力下降打开容器阀,灭火系剂通过释放管从喷嘴向防护区内喷射一定浓度的灭火 剂,扑灭火灾的自动探火灭火系统。 3.1.12 架柜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Cabinet perfluorohexanon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由全氟己酮灭火剂瓶组、管路、喷嘴、信号反馈部件、检漏部件、驱动部件、减压部件、火灾探测 部件、控制器组成的能自动探

    13、测并实施灭火的框架式或柜式灭火系统。 3.1.13 灭火浓度 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 101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全氟己酮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3.1.14 惰化浓度 Inerting concentration 当火源引入时,在 101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 ,能抑制 空气中任意浓度的易燃可燃气体或易 燃可燃液体蒸汽的燃烧发生 ,所需的全氟己酮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的百分比。 3.1.15 浸渍时间 Soaking time 在防护区内维持设计规定的全氟己酮浓度使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3.1.16 充

    14、装率 Full store rate 充装在储存容器中的全氟己酮质量与容器的容积之比。 3.1.17 泄压口 Pressure relief opening 全氟己酮喷放时,防止防护区内气压超过允许压强,泄放压力的开口。 3.2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1 全氟己酮灭火剂灭火或惰化设计浓度( %)。 D 管道内径 ( mm)。 DB37/T 3642 2019 4 Fx 泄压口面积( m2)。 g 重力加速度( m/s2)。 K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K1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取值。 K2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取值。 L 管道计算长度( m),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Nd

    15、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Ng 安装在支管下游的喷头个数(个)。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Pc 喷头工作压力( MPa,绝对压力)。 Pf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Pa)。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 MPa,绝对压力)。 Po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 容器增压压力( MPa,绝对压力)。 Ph 高程压头( MPa)。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QX 全氟己酮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kg/s)。 QW 主干管的平均设计流量( kg/s)。 Qg 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 kg/s)。 QC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kg/s)。 Q 管道设计流量(

    16、kg/s)。 S 全氟己酮灭火剂过热蒸气在 101 kPa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 m3/kg)。 t 全氟己酮灭火剂的设计喷射时间( s)。 T 防护区内最低环境温度( )。 V 防护区的净容积( m3)。 VO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 m3)。 VP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m3)。 Vb 储存容器的容量( m3)。 W 防护区全氟己酮灭火剂灭火或惰化设计用量( kg)。 WO 系统中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量( kg)。 全氟己酮灭火剂液体密度( kg/m3), 20 时为 1 616 kg/m3。 充装量( kg/m3)。 P 计算管段阻 力损失( MPa)。 d1NP 系统

    17、流程阻力总损失( MPa)。 4 系统组件 4.1 一般规定 4.1.1 灭火剂储存装置、驱动装置、火灾探测与控制装置、阀门及管道等系统组件,应采用经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且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4.1.2 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 72小时内不能重新充装恢复工作的,应按系统原储存量的 100 %设备备用。 DB37/T 3642 2019 5 4.1.3 灭火剂储存装置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储存容器的出厂编号、容积、灭火剂名称、 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力等;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储存容器和集流管 应采用支架 固定。 4.2 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4.2.1 全

    18、氟己酮灭火剂储存装置 4.2.1.1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装置应采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的材料制造。选用标称工作压力不 小于最大工作压力 1.5 倍的储存容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容器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且与灭火剂直接接触的内壁不应对灭火剂的 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b)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容器应符合有关压力容器规定及国家相关安全要求; c)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容器上应设耐久铭牌,以及标明药剂种类、型号、出厂及充装日期的标志; 不同种类、不同牌号、不同批次的灭火剂不得混存; d) 同一集流管上的全 氟己酮灭火剂储存容器的规格、充装压力和充装量应相同。 4.2.1.2 额定

    19、增压压力分为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级 2.5 0.1 MPa 表压; b) 二级 4.2 0.1 MPa 表压; c) 三级 5.0 0.1 MPa 表压。 4.2.1.3 灭火剂储存容器中的单位充装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a)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 1 480( kg/m3); b)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 1 440( kg/m3); c)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 1 200( kg/m3)。 4.2.2 灭火剂驱动装置 4.2.2.1 灭火装置设计为储压式时,驱动气体与药剂储存同一容器内;灭火装置设计为备压式时 ,可 采用一组或多组气瓶驱动。 4.2.2.2 使用氮

    20、气瓶供气时,出口阀后部应设置减压阀,出气量和出气压力应满足灭火装置的设计需 要,在额定工作压力和最大供气流量下,连续供气时间应大于装置连续工作时间,氮气瓶组、减压阀和 连接管道应工作平稳、安全可靠。 4.2.2.3 氮气瓶应满足国家标准工业氮 GB/T 3864 中氮气瓶的要求;减压阀应满足国家标准减 压阀一般要求 GB/T 12244 中气体减压阀的要求,工作压力和流量应与装置的工作压力范围和流量范 围相适应。 4.2.2.4 使用 2 组以上氮气瓶供气时,减压阀出气口处应使用集气排,集气排的压力和流量应大于装 置 工作压力和流量的 2倍。 4.3 喷头 4.3.1 喷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

    21、性标识。设置在有粉尘、油雾等防护区的喷头,应设有防护装置。 4.3.2 喷头的布置应满足喷放后的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当保护对象属可燃液体时,喷 头射流方向不应朝向液体表面。 4.3.3 喷头周围不应有影响灭火剂喷洒的障碍物。 4.4 控制装置 DB37/T 3642 2019 6 4.4.1 管网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预制灭火系统应设自动 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 4.4.2 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联动启动。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转换装置 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 1.3 m 1.

    22、5 m。机械应急操 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4.4.3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的操作与控制,应包括对相应防护区开口封闭装置、通风机械和防火阀等设 备的联动操作与控制。 4.4.4 组合分配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打开。 5 设计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灭火系统可适用于文物建筑、数据机房、贵重设备间、精密仪器室、电力设备室、图书档案馆、 洁净厂房、石油化工及带电设备和有人值守的场所。 5.1.2 当几种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时,其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应按其中最大的灭火浓度或惰 化浓 度确定。 5.1.3 灭火系统应采用氮气增压输送。氮气的

    23、含水量应小于 0.006 %。 5.1.4 灭火系统的设计温度,应采用 20 。 5.1.5 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 1.3 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 1.1倍。 5.1.6 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 8 %。 5.1.7 油浸变压器室,带油开关的配电室和自备发电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 7 %。 5.1.8 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 6.5 %。 5.1.9 在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 8 s;在其他防护区,设计喷放 时间不应大于 10 s。 5.1.10 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

    24、下列规定: a) 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 20 min; b) 通信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宜采用 5 min; c) 其他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 10 min; d) 气体和液体火灾,不应小于 1 min。 5.1.11 灭火浓度、惰化浓度可按本标准附录 A中的规定取值。附录 A中未列出的,应经试验确定。 5.2 防护区设置 5.2.1 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防护区宜以固定的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当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 防护区; b) 当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800 m2,容积不 宜大于 3 600 m3;

    25、 c) 当采用预制灭火装置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500 m2,容积不宜大于 1 600 m3。 5.2.2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40 ,最高环境温度不宜高于 65 。 5.2.3 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 1 200 Pa。 5.2.4 防护区灭火时应保持封闭条件,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 DB37/T 3642 2019 7 5.2.5 灭火后的防护区应进行通风换气,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设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应设置机械 排风装置,排风口宜设在防护区的下部并应直通室外。通信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通风换气次数 应不少于每小时 5次。 5.3

    26、操作与控制 5.3.1 灭火系统防护区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 计规范 GB 50116 的规定,当选用管路采样式吸气感烟火灾探测器时,优先选用高灵敏型探测器。 5.3.2 设有消防控制中心的场所,管网灭火系统应将各防护区灭火系统的动作信息反馈至消防控制中 心。 5.3.3 灭火系统的供电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气动力源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需 要的压力和气量。 5.4 选型要求 5.4.1 当防护区面积大于 500 m2或容积大于 1 600 m3时,宜选用管网灭火系统。 5.4.2 当防护区不便安装管网或无法固定管网时,且防护 区的面积

    27、不大于 800 m2,容积不大于 3 600 m3, 可选用预制灭火系统。 5.4.3 当防护区未设置或无法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宜选用自动跟踪定位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5.4.4 当防护区空间体积不大于 60 m3或较大空间体积划分为多个相对封闭且不大于 60 m3的防护区时, 宜选用探火管式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5.5 储瓶间的设计要求 5.5.1 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射。 5.5.2 操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 1.0 m,且不应小于储存容器外径的 1.5倍。 5.5.3 储瓶间的门应向外开启,储瓶间内应设应急照明。 5.5.4 储瓶间应有良好的通风

    28、 条件,地下储瓶间应设机械排风装置,排风口应设在下部,可通过排风 管排出室外。 5.5.5 储瓶间禁止设置在潮湿、高温或腐蚀性等特殊环境。 6 管网灭火系统 6.1 一般规定 6.1.1 灭火剂设计用量应保证在保护范围内,同时开放的灭火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喷射灭火剂的用 量。 6.1.2 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储瓶间宜靠近防护区。并应符合建筑耐火等级不 低于二级的有关规定及有关压力容器存放的规定。 6.1.3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数量不宜超 过 6 个。当防护区数量超过 6个时,储瓶间应设置在防护区中心部位或相对 均衡部位。

    29、 6.1.4 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 6.2 泄压口面积计算 6.2.1 泄压口面积,按下式计算: DB37/T 3642 2019 8 f0.15 XX QF P . (1) 式中: FX 泄压口面积, m2; QX 全氟己酮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kg/s; Pf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Pa。 6.2.2 防护区的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 2/3 以上。 6.3 系统喷头布置 6.3.1 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喷洒灭火剂的位置 。当喷头附 近有障碍物时,应增设补偿喷射强度的喷头。 6.3.2

    30、净空高度大于 800 mm的闷顶和技术夹层内有可燃物时,应设置喷头;当该部位无可燃物时,可 不设。 6.3.3 喷头的保护高度和半径应符合表 1规定。 表 1 喷头的保护高度和半径 名 称 最大保护高度( m) 最小保护高度( m) 最大保护半径( m) 工作压力( MPa) 喷 头 8 0.3 3.0 1.0 当喷头设置高度大于 8 m时,单只喷头的最大保护半径由试验确定。 6.4 灭火剂的设计用量 6.4.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1 11 0 0 CCSVKW . (2) 式中: W 防护区全氟己酮灭火剂灭火或惰化设计用量( kg); C1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

    31、计浓度( %); S 灭火剂过热蒸气在 101 kPa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 m3/kg); V 防护区的净容积( m3); K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按附录 B的规定取值。 6.4.2 灭火剂在 101 kPa大气压不同温度下的过热蒸气比容,应按下式计算: TKKS 21 . (3) 式 中: T 防护区内最低环境温度(); K1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取值, K1=0.066 4; K2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取值, K1=0.000 274。 6.4.3 当环境温度及设计浓度已确定时,灭火剂设计用量值可直接在附录 C中选取。 6.4.4 系统灭火剂的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与系

    32、统中喷放不尽的剩余量之 和。喷放不尽的剩余量,可按照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的 5 %计取。 DB37/T 3642 2019 9 6.5 管网计算 6.5.1 管网 计算时,各管道中全氟己酮灭火剂的流量,宜采用平均设计流量。主干管的平均设计流量, 应按下式计算: tWQ W . (4) 式中: QW 主干管的平均设计流量( kg/s); W 防护区全氟己酮灭火剂灭火或惰化设计用量( kg); t 灭火剂的设计喷射时间( s)。 6.5.2 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 1 cg N QQ . (5) 式中: Qg 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 kg/s); Ng 安装在支管下游的喷

    33、头个数(个); QC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kg/s)。 6.5.3 管网阻 力损失宜采用喷放全氟己酮灭火剂设计用量 50 %时(过程中点)的储存容器内压力和该 点瞬时流量进行计算,且认定该瞬时流量等于平均设计流量。 6.5.4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宜按下式计算: p0 00m 2 VWV VPP . (6) 0bnV 1V . (7) 式中: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 MPa,绝对压力); P0 全氟己酮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 MPa,绝对压力); V0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 m3); 全氟己酮灭火剂液体密度( kg/m3), 20 时为 1 616 kg/m

    34、3; W 防护区全氟己酮灭火剂灭火或惰化设计用量( kg); Vp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m3);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Vb 储存容器的容量( m3); 充装量( kg/m3)。 6.5.5 管网的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5 2 25 12.0lg274.1 1075.5 DD Q L P . (8) 式中: DB37/T 3642 2019 10 P 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MPa); L 管道计算长度( m),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Q 管道设计流量( kg/s); D 管道内径( mm)。 6.5.6 初选管径可按管道设计流量,参照下列公式计算: 当 Q 6.0

    35、kg/s时, QD 2012 . (9) 当 6.0 kg/s Q 160.0 kg/s, QD 168 . (10) 式中: Q 管道设计流量( kg/s); D 管道内径( mm)。 6.5.7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h1mc d PPPP N . (11) 式中: PC 喷头工作压力( MPa,绝对压力); d1NP 系统流程阻力总损失( Mpa); Nd 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Ph 高程压头( Mpa)。 6.5.8 高程压头应按下式计算: 610hP Hg . (12) 式中: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全氟己酮灭火剂液体密度( kg/m3)

    36、, 20 时为 1 616 kg/m3; g 重力加速度( m/s2)。 6.5.9 系统管道应采用防晃、抗震金属支、吊架固定在建筑构件上。支、吊架应能承受管道和充满药 剂时的重量及冲击,其间距不应大于表 2 的规定;支、吊架应进行防腐处理。 表 2 系统管道支、吊架的间距 管道外径( mm) 15 20 25 32 40 50 65 80 100 125 150 最大间距( m) 1.5 1.8 2.1 2.4 2.7 3.0 3.4 3.7 4.3 5.0 5.2 7 预制灭火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 10 台。 7.1.2 同一

    37、防护区的预制灭火系统多于一台时,应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得大于 2 s。 DB37/T 3642 2019 11 7.1.3 紧急启停按钮、手动报警按钮应设在防护区门口明显和便于操作的位置,下沿应距地面 1.3 m 1.5 m。 7.1.4 应禁止应用在高温、潮湿、腐蚀、震动或有光照等空间环境,当安装在特殊环境时应采取相应 的补救措施或方案;安装应牢固可靠,不得倾斜或倒置安装。 7.2 自动跟踪定位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7.2.1 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防护区宜以固定的单个封闭空间划分。保护对象周围的空气流动速 度不宜大于 2 m/s,必要时应采取挡风措施。灭火系统自动喷射时,不应受到梁柱等障碍物的阻挡。 7.2.2 自动跟踪定位全氟己酮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3642-2019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pdf)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