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3558-2019 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3340       资源大小:850.0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3558-2019 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 05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558 2019 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fertilizers in winter wheat 2019 - 05 - 29发布 2019 - 06 - 29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3558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微灌水肥一体化 .

    2、 2 4.1 微灌系统 . 2 4.2 施肥装置 . 3 4.3 微灌 节水灌溉方案 . 3 4.4 施肥方案 . 5 5 畦灌水肥一体化 . 6 5.1 畦灌工程 . 6 5.2 施肥装置 . 7 5.3 畦田节水灌溉方案 . 7 5.4 施肥方案 . 8 DB37/T 3558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工作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郯城县农业技 术推广中心、山东元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

    3、人:王东、殷复伟、张俊鹏、王延玲、李建军、刘鑫、宋明泉。 DB37/T 3558 2019 III 引 言 随着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逐步取代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经营,机械化、简约化、一体化和 精准化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本标准针对冬小麦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微灌和畦灌方 式,基于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冬小麦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了与微 灌和畦灌方式配套的 施肥装置、用水配肥方案等,有利于冬小麦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 配合,从而节约水肥资源、减少人力投入,促进小麦绿色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 可持续和标准化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DB37/T 3558 2019 1 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麦田微灌和畦灌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冬小麦水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63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T 17187 农业灌溉设备 滴头和滴灌管 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GB 21633 掺混肥料( BB肥) GB/T 28418 土壤水分 (墒情 )监测仪器基本技术条件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5、 HG/T 3931 缓控释肥料 NY 525 有机肥料 NY 1107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NY/T 1112 配方肥料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 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361 农业灌溉设备 微喷带 SL/T 67.3 微灌灌水器 -微喷头 SL 364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 SL 558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微灌 microirrigation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水流或水滴,湿润植物根区土壤的灌水方法,包括滴灌和微喷 灌等。 3.2 微灌系统 microirrigation syste

    6、m 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微灌灌水器等组成的灌溉系统。 3.3 DB37/T 3558 2019 2 畦灌 border irrigation 用土埂将耕地分隔成长条形的畦田,灌溉水从一端直接进入畦田,水流在畦田上形成薄水层并沿畦 长方向向前移动, 边流边渗,浸润土壤的灌溉方法。 3.4 注肥器 mechanical injecting fertigation device 将肥液注入灌溉系统的管道中或直接注入灌溉水流中,使肥液与灌溉水混合以随水施肥的一种装 置。 3.5 微灌水肥一体化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fer

    7、tilizers with microirrigation 基于微灌方式的灌溉与施肥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该技术使用注肥器将液体肥或固体可溶性肥料溶 解后的肥液注入到微喷灌、滴灌等微灌系统 的输水管道中,使肥液与灌溉水充分混合,再通过微灌灌水 器将肥水喷洒在作物地上部植株体上或施入作物根部土壤。 3.6 畦灌水肥一体化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fertilizers with border irrigation 基于畦灌方式的灌溉与施肥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该技术在首部或畦田进水口处使用注肥器将液体 肥或固体可溶性肥料溶解后的肥液

    8、注入到灌溉水流中,使肥液与灌溉水充分混合,并沿畦长方向随水流 向前移动、边流边渗,施入作物根部土壤。 4 微灌水肥一 体化 4.1 微灌系统 4.1.1 微灌系统的水源、首部、输配水设备、微灌灌水器等应符合 GB/T 50485的要求。 4.1.2 采用的微喷头应符合 SL/T 67.3的要求。工作时微喷头压力为 0.15 MPa 0.25 Mpa,流量不大 于 250 L/h。由微喷头参与组成的微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微灌系 统的微喷头安装在支管上,支管沿小麦种植行布置,同一条支管上微喷头间距为喷头喷洒半径的 0.8 倍 1.2倍,支管间距为喷头喷洒半径的 1倍

    9、 1.5倍。微喷头安装的高度应超过作物最大株高 0.5 m 左右。 4.1.3 采用的微喷带应符 合 NY/T 1361的要求。最小喷射角 70左右,最大喷射角 85左右。工作时 微喷带压力为 0.08 MPa 0.12 MPa,流量为 80 L/( m h) 120 L/( m h)。微喷带应沿小麦种植行 向铺设,铺设间距 1.5 m 1.8 m;当管径为 51 mm左右时,铺设长度 80 m。 4.1.4 采用的滴灌带应符合 GB/T 17187的要求。管径为 15 mm 20 mm,滴孔间距为 15 cm 20 cm。 工作时滴灌带压力为 0.05 Mpa 0.1 Mpa, 流量为 1.

    10、5 L/h 2.0 L/h。滴灌带应沿小麦种植行向铺 设, 铺设间距 40 cm 60 cm,铺设长度不超过 60 m。 4.1.5 为防止灌溉水和肥液中的杂质堵塞微灌灌水器的出水孔,需要在微灌系统的首部安装过滤器。 含有机污物较多的水源宜采用砂石过滤器,含沙量大的水源宜采用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和离心过滤 器必须与筛网过滤器配合使用。过滤器的孔径要根据所用灌水器的类型及流道断面大小而定。微喷要求 80目 100目过滤,滴灌要求 100目 150目过滤。 DB37/T 3558 2019 3 4.2 施肥装置 4.2.1 施肥装置应具有溶肥和注肥功能。 4.2.2 施肥装置可安装于微灌系统首部

    11、与干管相连组成水肥一体化系统,亦可安装于下游,与支管或 毛管相连 组成水肥一体化系统,以便于对土壤肥力和干旱程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的地块实施区域和精准 的水肥管理。电动注肥装置输出肥液的压力和流量,应根据其所连接的干管、支管或毛管的水压、流量、 灌区面积、计划灌水量和计划施肥量确定。施肥装置的安装与维护应符合 GB/T 50485的要求。 4.3 微灌节水灌溉方案 4.3.1 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定 于小麦播种前 1 d或当天,参照 GB/T 28418和 SL 364,选用适宜的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测定田间地 表下 0 cm 20 cm和 20 cm 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 4.3.2 播

    12、种期土壤贮水量的计算 播种期 0 cm 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按公式( 1)计算: 0 4 07 .2 6 5 1 0 0 .0 6 8svS . (1) 式中: SS 播种期 0 cm 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 mm); v-0-40 播种期 0 cm 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 v/v, %)。 4.3.3 播种期需补灌水量的确定 4.3.3.1 当 r-0-20 70 %且 SS 317 mm时,无需补灌。 4.3.3.2 当 r-0-20 70 %且 SS 317 mm时,按公式( 2)计算需补灌水量: Is =317- Ss . (2) 式中: IS 播种期需补灌水量(

    13、mm); SS 播种期 0 cm 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 mm)。 4.3.3.3 当 r-0-20 70 %时,按公式( 3)计算需补灌水量: )(2 200200 FCI s . (3) 式中: IS 播种期需补灌水量( mm); FCv-0-20 0 cm 20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率( v/v, %); v-0-20 0 cm 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 v/v, %)。 4.3.4 播种至越冬期主要供水量的计算 播种至越冬期主要供水量按公式( 4)计算: sw s sw sWS S P I . (4) 式中: WSSW 播种至越冬期主要供水量( mm); SS 播种期 0

    14、cm 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 mm); DB37/T 3558 2019 4 PSW 播种至越冬期有效降水量( mm); IS 播种期补灌水量( mm)。 4.3.5 越冬期需补灌水量的确定 4.3.5.1 当 WSSW 326.8 mm时,无需补灌 . 4.3.5.2 当 WSSW 326.8 mm时,按公式( 5)计算需补灌水量: 326.8w swI WS . (5) 式中: IW 越冬期需补灌水量( mm); WSSW 播种至越冬期主要供水量( mm)。 4.3.6 播种至拔节期需补灌水量的计算 播种至拔节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灌水量)按公式( 6)计算: 8 9 . 7 4

    15、 8-0 . 0 6 610- 7 . 0 8 5 6 sjsjsj YYSI 2 . (6) 式中: SISj 播种至拔节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 灌水量)( mm); YSj 依据播种至拔节期自然供水条件,按公式( 7)预测的冬小麦籽粒产量( kg/ha): 5 2 5 0 . 4 5 2-1 0 . 1 0 36 . 8 3 13 5 . 7 7 6 wjswsisj PPSY . (7) 式中: Ssi 播种期主要供水量( Ssi=Ss+Is, mm); Psw 播种至越冬期有效降水量( mm); Pwj 越冬至拔节期有效降水量( mm)。 4.3.7 拔节期需补灌水量的确定 拔节期

    16、需补灌水量按公式( 8)计算: j sj wI SI I . (8) 式中: Ij 拔节期需补灌水量( mm); SIsj 播种至拔节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灌水量)( mm); Iw 越冬期补灌水量( mm)。 4.3.8 播种至开花期需补灌水量的计算 播种至开花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灌水量)按公式( 9)计算: 2 2 4 .7 4 2- 0 .0 2 2 sasa YSI . (9) 式中: SIsa 播种至开花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灌水量)( mm); Ysa 依据播种至开花期自 然供水条件,按公式( 10)预测的冬小麦籽粒产量( kg/ha): 5 2 5 0 . 4 5

    17、2-1 0 . 0 6 41 0 . 1 0 36 . 8 3 13 5 . 7 7 6 jawjswsisa PPPSY . (10) 式中: Ssi 播种期主要供水量( Ssi=Ss+Is, mm); DB37/T 3558 2019 5 Psw 播种至越冬期有效降水量( mm); Pwj 越冬至拔节期有效降水量( mm); Pja 拔节至开花期有效降水量( mm)。 4.3.9 开花期需补灌水量的确定 开花期需补灌水量按公式( 11)计算: a sa w jI SI I I . (11) 式中: Ia 开花期需补灌水量( mm); SIsa 播种至开花期需补灌水量(不包括播种期灌水量)(

    18、 mm); Iw 越冬期补灌水量( mm); Ij 拔节期补灌水量( mm)。 4.4 施肥方案 4.4.1 施肥原则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试验的基础上依据土壤质地、耕层主要养分含量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配方; 根据冬小麦需肥规律确定基肥与追肥的比例及追肥时间。 4.4.2 施肥时期和数量 4.4.2.1 仅秸秆还田不使用有机肥的地块,氮、磷、钾化肥的施用时期和数量根据土壤质地、耕层主 要养分含量和目标产 量确定。麦田耕层养分含量分级按照表 1执行。不同土壤质地、耕层养分级别和目 标产量麦田的施肥方案按照表 2执行。 表 1 麦田耕层养分含量分级表 养分级别 有机质含量 ( g/kg) 全氮含量

    19、( g/kg) 碱解氮含量 ( mg/kg) 有效磷含量 ( mg/kg) 速效钾含量 ( mg/kg) 20 1.5 120 40 150 15 20 1.0 1.5 75 120 20 40 120 150 10 15 0.75 1.0 45 75 10 20 80 120 10 0.75 45 10 80 表 2 麦田分类施肥表 土壤质地 养分级别 目标产量 ( kg/ha) N P2O5 K2O 总量 ( kg/ha) B : J : A 总量 ( kg/ha) B : J : A 总量 ( kg/ha) B : J : A N、 R 9 000 10 500 192 240 5 :

    20、5 : 0 90 120 10 : 0 : 0 90 120 5 : 5 : 0 N、 R 9 000 10 500 240 5 : 5 : 0 120 150 10 : 0 : 0 120 150 5 : 5 : 0 N、 R 7 500 9 000 150 192 5 : 5 : 0 60 90 10 : 0 : 0 0 60 0 : 10 : 0 N、 R 7 500 9 000 192 240 5 : 5 : 0 90 120 10 : 0 : 0 45 90 5 : 5 : 0 N、 R 7 500 9 000 240 5 : 5 : 0 120 10 : 0 : 0 90 120

    21、5 : 5 : 0 S 9 000 10 500 240 5 : 3 : 2 120 150 5 : 5 : 0 120 150 5 : 3 : 2 DB37/T 3558 2019 6 表 2 麦田分类施肥表 (续) 土壤质地 养分级别 目标产量 ( kg/ha) N P2O5 K2O 总量 ( kg/ha) B : J : A 总量 ( kg/ha) B : J : A 总量 ( kg/ha) B : J : A S 7 500 9 000 192 240 5 : 5 : 0 90 120 5 : 5 : 0 90 5 : 5 : 0 S 、 7 500 9 000 240 5 : 5 :

    22、 0 120 150 10 : 0 : 0 90 120 5 : 5 : 0 S 6 000 7 500 192 210 5 : 5 : 0 60 90 10 : 0 : 0 60 90 10 : 0 : 0 S 6 000 7 500 210 240 5 : 5 : 0 90 120 10 : 0 : 0 90 120 10 : 0 : 0 注: N代表黏土, R代表轻壤土、中壤土和重壤土, S代表砂壤土; B : J : A为底肥 : 拔节肥 : 开花肥。 4.4.2.2 连续三年以上施用腐熟好的鸡粪等有机肥或优质商品有机肥 7 500 kg/ha 15 000 kg/ha的 地块,可在表

    23、 2规定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氮素化肥总施用量 20 % 50 %,减少磷素和钾素化肥总用量 30 % 50 %。 4.4.3 施肥方式和方法 4.4.3.1 基肥 4.4.3.1.1 有机肥全部做基肥施用,于播种前撒施后立即耕作翻埋。所用有机肥料应符合 NY 525的规 定。 4.4.3.1.2 基施化肥可选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配方肥、缓控释肥和掺混肥料等。所用复合肥应符合 GB 15063的规定,所用配方肥应符合 NY/T 1112的规定,所用缓控释肥应符合 HG/T 3931的规定,所 用掺混肥料应符合 GB 21633的规定。 4.4.3.1.3 提倡种肥同播,采用具有化肥深条 施或按比例

    24、分层条施功能的播种机械实施。化肥深条施 技术要求每间隔两行小麦深条施一行化肥,条施间距 40 cm 60 cm;条施深度 8 cm 10 cm。按比例分 层条施技术要求每间隔两行小麦条施一行化肥,间距 40 cm 60 cm;化肥条施在 8 cm、 16 cm和 24 cm 土层深处,三者的比例为 1:2:3或 1:2:1。 4.4.3.2 追肥 4.4.3.2.1 选用可溶性常规固体肥料,或水溶肥料,或有机液体肥料。水溶肥料应符合 NY 1107的规 定。 4.4.3.2.2 使用与微灌系统相配套的溶肥和注肥机械,在需要灌水和追肥的时期,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水肥一体化操作: a) 根据 田块大

    25、小计算所需的肥料用量; b) 将固体肥料分次或一次性溶解制成肥液,液体肥料需要稀释则稀释后备用; c) 待三分之一的灌水量灌入田间后再行注肥,注肥时间约占总灌水时间的三分之一,注肥流量根 据肥液总量和注肥时间确定。注肥完毕后,继续灌水直至达到预定灌水量。 4.4.3.2.3 某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充分不需要灌水,但需要追肥时,应在该时期增灌 10 mm,以随水追 肥。 5 畦灌水肥一体化 5.1 畦灌工程 DB37/T 3558 2019 7 畦灌工程管理和节水灌溉的畦田规格等应符合 SL 558的要求。 5.2 施肥装置 5.2.1 施肥装置应具有溶肥和注肥功能。 5.2.2 田间配水工程为管道

    26、配水,且输水管可直达畦田进水 口的,施肥装置可安装于首部与干管相连 组成水肥一体化系统;田间配水工程为渠道配水的,则应采用便携式施肥装置,将其放置于畦田进水端, 在畦田进水口处将肥液注入灌溉水中。 5.3 畦田节水灌溉方案 5.3.1 灌水时期的确定 5.3.1.1 播种期 5.3.1.1.1 对于地表易板结不适合播种后立即灌水的麦田,应于土壤耕作前 5 d 7 d,按照 NY/T 1121.1 和 SL 364规定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 m-0-20, m/m, %)。用公式( 12)计算土 壤耕作前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 ( r-0-20,

    27、 %)。当 r-0-20 75 %时,无需补灌;当 r-0-20 75 % 时,于耕作前 3 d 5 d及时实施畦灌。 100% 200m200m20-0-r FC . (12) 式中: r-0-20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 %); m-0-20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m/m, %); FCm-0-20 0 cm 20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率( m/m, %)。 5.3.1.1.2 土壤耕作前没灌水的麦田,应于小麦播种前 1 d 2 d,按照 NY/T 1121.1和 SL 364规定 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 m-0-20,

    28、 m/m, %)。用公式( 12)计算播种期 0 cm 20 cm 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 ( r-0-20, %)。当 r-0-20 70 %时,无需补灌;当 r-0-20 70 %时,于播种后及时实 施畦灌。 5.3.1.2 越冬期 在日平均气温下降至 2 左右、表层土壤夜冻昼消时,按照 NY/T 1121.1和 SL 364规定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 m-0-20, m/m, %)。用公式( 12)计算越冬期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对 含水率 ( r-0-20, %)。当 r-0-20 60 %时,无需补灌;当 r-0-20 60 %时,及时实施畦灌。

    29、 5.3.1.3 拔节期 5.3.1.3.1 在小麦拔节初期,按照 NY/T 1121.1和 SL 364规定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 含水率 ( m-0-20, m/m, %)。用公式( 12)计算拔节初期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 ( r-0-20, %)。 当 r-0-20 70 %时,无需补灌;当 r-0-20 50 %时,及时实施畦灌。 5.3.1.3.2 当小麦拔节初期 50 % r-0-20 70 %时,暂不灌溉,于拔节后 10 d,按照 NY/T 1121.1和 SL 364规定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 m-0-2

    30、0, m/m, %)。用公式( 12)计算拔节后 10 d的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 ( r-0-20, %)。当 r-0-20 70 %时,无需补灌;当 r-0-20 70 % 时,及时实施畦灌。 5.3.1.4 开花期 DB37/T 3558 2019 8 在小麦完花期,按照 NY/T 1121.1和 SL 364规定的方法测定 0 cm 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 m-0-20, m/m, %)。用公式( 12)计算完花期 0 cm 20 cm土层土壤相 对含水率 ( r-0-20, %)。当 r-0-20 50 %时, 无需补灌;当 r-0-20 50 % 时,及

    31、时实施畦灌。 5.3.2 灌水量的确定 畦灌灌水量根据畦田规格、土壤渗透系数、入畦流量和改口成数估算。灌水定额 40 m3 75 m3。畦 田节水灌溉的入畦流量和改口成数参照 SL 558的规范实施。 5.4 施肥方案 5.4.1 施肥原则、施肥时期和数量 畦灌水肥一体化的施肥原则、施肥时期和数量参照微灌水肥一体化的规范实施。 5.4.2 施肥方式和方法 5.4.2.1 基肥 畦灌水肥一体化的基肥施用方式和方法参照微灌水肥一体化的规范实施。 5.4.2.2 追肥 5.4.2.2.1 选用可溶性常规固体肥 料,或水溶肥料,或有机液体肥料。水溶肥料应符合 NY 1107的规 定。 5.4.2.2.

    32、2 使用与畦灌相配套的溶肥和注肥机械或便携式施肥装置,在需要灌水和追肥的时期,通过 以下步骤完成水肥一体化操作: a) 根据畦田规格、土壤渗透系数、入畦流量和改口成数确定灌水定额; b) 根据灌水定额和实际入畦流量计算灌水持续时间; c) 根据田块大小计算所需的肥料用量; d) 将固体肥料分次或一次性溶解制成肥液,液体肥料需要稀释则稀释后备用; e) 根据肥液总量和灌水持续时间确定注肥流量。注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灌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同步。 5.4.2.2.3 某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充分不需要灌水, 但需要追肥,可趁雨撒施肥料。也可选择适宜农机 进地作业的时机,用机械划沟将肥料深条施。每间隔两行小麦条施一行化肥,条施间距 40 cm 60 cm; 条施深度 8 cm 10 cm。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3558-2019 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