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60 B 91 DB36 江西省 地方标准 DB 36/ T 942 2017 水稻无土基质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nzed Soilless-medium Seedling Raising in Rice 2017 - 04 - 06 发布 2017 - 07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 T 942 2017 I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品种选择 . 1 5 工艺技术流程 . 1 6 种子处理 . 2 7 材料准备 . 2 8
2、 播种 . 3 9 苗期管理 . 3 10 秧苗 . 4 11 起运 . 4 DB36/ T 942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江西省农业厅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 、 鄱阳县红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 江西穗穗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松 、廖禺、廉清洪、周明、 王康军、 应春根 、陈盾、杨伟光 、曹咏辉。 DB36/ T 942 2017 1 水稻无土基质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水稻无土基质机 械化育秧技术
3、的术语和定义、 品种选择、 材料准备、 工艺技术流程、 种子处理、 播种、苗期管理、 秧苗、 起运 。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无土基质机械化育秧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3.1 无土基质 不用土壤, 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粉碎、发酵、烘
4、干等处理后,通过合理配比添加营养成分,具 备水稻苗期所需的全部营养 的育苗材料 。 4 品种选择 4.1 选择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 4.2 早、晚稻宜选择早、中熟品种;赣北地区晚稻要求在 9 月 23 日以前齐穗,赣中地区晚稻要求在 9 月 25 日以前齐穗,赣南地区晚稻要求在 9 月 30 日以前齐穗。 4.3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中的常规稻良种级标准、杂交稻二级标准。 5 工艺技术流程 水稻无土基质机械化育苗 工艺技术流程见图 1。 DB36/ T 942 2017 2 图 1 水稻无土基质 机械化育苗工艺技术流程 6 种子处理 6.1 晒种、发芽试验 浸种前晒种 1
5、d 2d,提高发芽率、发芽势。 发芽试验按 GB/T 3543.4的规定进行。常规稻种子 发芽 率要在 85%以上;杂交稻 种子 发芽率要在 80%以上,发芽势要在 85%以上。 6.2 浸种消毒 6.2.1 常温条件下,常规稻: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 24h 0.5 h,再用强氯精 10g 或咪鲜胺有 效成份 0.5g 与水配制成 1: 400 1: 500 的药液浸泡杀菌消毒,药液重量为处理稻种重量的 1.5 2.0 倍,浸泡时间为 12h 0.5h,然后用清水洗净,继续浸种 12h 0.5h,注意换 水。 6.2.2 常温条件下,杂交稻:采用间隙浸种方法,饱满种子和不饱满种子分开浸种
6、,浸种时间 8h 12h, 其它与常规稻相似。 6.2.3 双季水稻品种要搭配好,两季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之和不能超过 230d;要推算好播种时间,一般 早稻在 20d 25d 秧龄、晚稻在 16d 21d 秧龄;整个播种批数不能超过 5 个周期。 6.3 催芽 6.3.1 机械催芽:早、中稻浸种后使用催芽器或催芽室催芽。调节催芽温度 40 50, 10h 14h 可破胸露白。 6.3.2 晚稻育秧期间气温高,可在破胸、露白时,按每 667 秧田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80g 与水 配制成 1: 600 1: 800 的药液喷雾拌种。 7 材料准备 7.1 选择合适的水稻无土基质,用户可按使用
7、说明直接使用。 7.2 秧盘有硬盘、软盘和重型软盘三种,规格有 58cm*30cm、 58cm*26.7cm、 58cm*23.3cm。 播 种 温 室 大 棚 育 秧 苗 期 管 理 起 运 晒 种 发 芽 试 验 浸 种 消 毒 催 芽 铺底 洒水 覆盖 洒水 暗 化 DB36/ T 942 2017 3 8 播种 8.1 铺底 通过机械将蓬松后的无土基质装入秧盘,保持 2cm 厚度,不需镇压。若使用旧的穴盘,应先用恶霉 灵 1000 倍液浸泡 10min 消毒。 8.2 播种 采用机械播种,保持每 cm2 不少于 3 粒种子,不可漏播和重复播种。 8.3 覆盖基质 播种后再通过机械轻铺
8、无土 基质盖好种子,覆盖厚度 2mm 4mm,以不露种子为宜。 8.4 暗化 8.4.1 早稻:将播好种子的秧 盘叠盘后送进催芽室,使用加温加湿器,温度控制在 22 30,在 2d 3d 内完成出芽,幼芽色白鲜嫩。芽出基质 10mm 15mm,芽尖变绿后,慢慢降温炼芽, 2h 后将秧盘移至 温室大棚摆盘,摆盘时注意把秧盘的短边向外,摆正、摆齐、摆紧。 8.4.2 晚稻:常温暗化,保持秧盘水分充足。 9 苗期管理 9.1 早稻苗期管理 9.1.1 揭膜炼苗 9.1.1.1 根据气温变化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和揭膜程度,适时揭膜炼壮苗;按照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 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的要求进行揭膜。
9、若揭膜时最低温度低于 12时可适当推迟揭膜时间, 当最低气温稳定在 15以上可揭膜补水。 9.1.1.2 膜内温度保持在 15 35之间,防止烂秧和烧苗。秧苗见绿后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 长调节剂控制生长,用 300ppm 多效唑溶液均匀喷施。 9.1.2 光照管理 在不影响温度的情况下,让秧苗多见光。 9.1.3 水分管理 9.1.3.1 当无土基质表面干燥时,应即时补水,正常情况下,底水够出苗所用。整个苗期均应保持无 土基质湿润,切不可过度控水导致根系受伤;也不宜水太足,不利于秧苗盘根。 9.1.3.2 秧盘播种后 3d 5d 多喷水(要求雾状柔性水),促进种子发芽,喷水量掌握在基质表面
10、充分 湿润,盘底不滴水,手按基质挤不出水滴为佳。 9.1.3.3 叶龄 1 叶 1 心 2 叶时,适当控水,维持 秧盘表面潮湿。秧盘机插前 5d 7d,只要秧苗叶片 没有卷曲,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尽量不喷水,降低基质水分含量,促进根系盘活。 9.1.4 病虫害防治 应按照 GB/T 8321 的规定使用农药,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DB36/ T 942 2017 4 9.2 中晚稻苗期管理 中晚稻苗期管理同普通秧苗一样管理。 10 秧苗 10.1 秧苗要求 秧苗应 根系发达、 苗高适宜 、叶挺色绿 、茎部粗壮,均匀整齐, 秧根盘结不散。 早稻叶龄 3.1 3.5 叶,苗高
11、 12cm 18cm,秧龄 25d 30d;单季稻和晚稻叶龄 3.0 4.0叶,苗高 12cm 20cm,秧龄 15d 20d。 10.2 秧块 要求 苗齐苗匀,根系盘结牢固,提起不散。 常规稻:平均每 1 2有苗 1.7 3.0株; 杂交稻:平均每 1 2 有苗 1.2 2.5株。 11 起运 11.1 起秧 当秧苗叶龄达 3 4 叶 时,根系可盘结成紧实的根毡,取苗时可直接把秧苗卷起。为了便于取苗, 尽量在移栽前 0.5d 1d 浇一次水,取苗当天不浇水。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 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脱盘, 起秧时应减少秧苗茎折。 11.2 运秧 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安排起秧时间, 起运移栽应根据不同的育秧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随起、随 运、随插,减少秧块搬动次数 ,避免运送 过程中挤、压伤秧苗、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 秧苗,应采取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有条件的地方可 采用秧苗托盘及运秧架运秧。 起盘后小心卷起盘 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上,堆放层数 2 3层,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 运至田头时应随即卸下平放, 使秧苗自然舒展。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