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6 江西省 地方标准 DB36/T 716 2017 代替 DB36/T 716-2013 无公害 白玉菇栽培技术规程 Safety mushroom-technological standards for cultivating white Shimeiji mushroom 2017 - 12 - 29 发布 2018 - 03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T 716 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栽培场所要求 . 2 5 栽培季节 . 3
2、 6 生产工艺 . 3 7 原料要求 . 3 8 菌袋制作 . 4 9 发菌培养 . 5 10 出菇管理 . 6 11 病虫害防治 . 7 12 采收与包装 . 8 13 生产管理归档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白玉菇栽培归档管理记录 . 9 DB36/T 716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代替 DB36/T 716-2013无公害 白玉菇栽培技术规程, 与 DB36/T 716-2013相比 ,除编辑 性修改外, 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补充学名的书写和表述,增加了 3.4原基、 3.5
3、催蕾; 规范并统一采用国际通称和通用单位 CO、 MPa、 Lux、 m; 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合并、拆分第 4章部分内容, 并 增加第 4章 4.3.2内容; 修改 7.2表 1原材料质量要求; 8.4修改为“待袋温降到 70 80时出锅”; 增加 11.3.2 “应安装食用菌专用灭虫器”、 11.3.3 “应安装黑光灯、杀虫色板等措施。”; 11.4的内容调整修改为“综合防治”内容中; 增加“所有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本标准由赣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创新生物科技研究院、安远县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 标准主要起草人:阮时珍、陈强、黄巧珍、童以
4、承、刘正德、黄巧平、黄本素、廖尤竹、赖伟红、 刘正梁。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6/T 716-2013。 DB36/T 716 2017 1 无公害 白玉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白玉菇生产栽培的栽培场所要求、栽培季节、生产工艺、原料要求、菌袋制作、 发菌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生产管理归档。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季节性栽培和控温条件下工厂化栽培白玉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
5、B/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GB 4806.7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0463 玉米粉 GB/T 11763 棉籽 GB/T 19281 碳酸钙分析方法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099 无 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NY/T 528规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3.1 无公害白玉菇 Pollution free Beech mushr
6、oom 产品质量安全 符合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茄果类蔬菜等 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 (农办质 2015 4号 )要求 。 白玉菇:英文名 Beech mushroom,学名: Hypsizygus marmoreus (pk)Sing, 别名 : 为白雪菇。 3.2 培养料 training materials 选用 杂木屑、棉籽壳、秸秆等农林副产品下 脚料作为主料,以麦麸、玉米芯、豆饼粉等为辅料,按 比例组成,为白玉菇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的物质。 3.3 DB36/T 716 2017 2 搔菌 scratch bacteria 出菇前,用带齿的铁皮,把基质表面的菌苔、菌丝和菌被耙掉,刺激
7、菌丝生长,促进扭结形成原基。 3.4 原基 primrdoia 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 3.5 催蕾 induction of pin heading 采取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法来促进原基形成菇蕾的技术措施。 4 栽培场所要求 4.1 栽培场所选择 应符合 NY/T 5010的要求 。 栽培场 所应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 远离 有毒有害气体,距离工矿业 三废、禽畜舍、垃圾场、医院、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等 2000m以上,无污水和其它污染源。 4.2 栽培场 所 布局 应根据白玉菇生产流程、栽培工艺,结合当地的地形、自然环境和
8、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 栽培场的区域划分以方便操作,提高栽培成功率为原则。生产区和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活区应严格 分开。生产区中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冷 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原料仓库应设在下风口。 4.3 季节性栽培 4.3.1 菇房 要求 宜 坐北朝南, 具有防雨、遮阳、挡风等基础设施。屋顶应有覆盖物和隔热性能;墙壁应坚固、平滑, 便于清洗、消毒;地面应坚实、平整,有利于栽培管理和采收管理。 每间菇房 的占地 面积 以 70m2 80 m2 为宜。 4.3.2 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以透明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跨度为 700cm 80
9、0cm,脊高为 250cm 280cm,长度根据场 地实际情况而定。 4.3.3 栽培层架 采用竹木、不锈钢、角铁架等制成的,搭建层架, 架 设 6层 7层 , 下层距地面 20cm 30cm, 层 高 间 距 45cm 50cm,靠 墙 单边的菌床宽为 70cm, 中间 菌 床宽度为 130cm 140cm,最高 层距顶棚 100cm 120cm, 过道宽 60cm 70cm。 4.4 工厂化栽培 4.4.1 菇房要求 宜 坐北朝南,每间菇房 占地 面积 以 70m2 100m2。 4.4.2 菇房 建设 DB36/T 716 2017 3 4.4.2.1 菇房 墙体 菇房墙体采用具有防火保
10、温功能的彩钢板建成,内墙厚 度 8cm 10cm, 四周墙体厚 度 10cm 15cm, 房顶厚度 13cm 15cm , 增强保温和隔热性能 。 4.4.2.2 栽培层架 层架 设 6层 7层、底层与地面距离 20cm 30cm、两边操作的 栽培架 宽度为 130cm 140cm、单边操作 栽培架 宽度为 60cm 70cm、顶层 栽培架 距 屋顶 100cm 120cm、 栽培架 之间的通道 70cm 80cm。 4.4.2.3 通 风 设施 菇房 安 装 6台 排气 扇(规格 为 40cm40cm有带百叶的 排气 扇, 墙 上方 安 装 3台、 墙壁 下方 安 装 3台 )。 4.4.2
11、.4 降温设施 占地面积 70m2 90m2的 菇房 , 应安装一台 7.5HP(17430W) 10HP(23240W)制冷机 和配套的风机;占 地 面积 90m2 100m2的 菇房 ,应安装一台 10HP(23240W) 13HP(30122W)制冷机 和配套的风机 。 4.4.2.5 光照设施 每间菇房应 安装 40W节能灯 15盏 18盏,或安装相应亮度的白色 LED灯带 。 4.4.2.6 水分 调节设施 在菇房的栽培架底层下 , 应安装与栽培架长度相当的硬塑料水管 , 直径为 15mm 20mm, 并将水 管错位打孔 , 孔直径 0.3cm 0.5cm, 孔与孔之间距离 20cm
12、 30cm。或者安装喷灌专用 P E 塑管。然后 用水泵带动形成整体的自动微喷系统。安装微喷设施,可自动控制的微喷系统。 5 栽培季节 5.1 季节性栽培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应选择适合的接种和出菇时间。春秋季栽培,一般 选择 3 月至 4 月制袋,经过越夏管理, 10 月至 11 月出菇;秋季栽培,选择 8 月至 9 月制袋, 11 月至次 年 3 月出菇。 5.2 工厂化栽培周年均可栽培。 6 生产工艺 备料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发 菌 开袋搔菌 催蕾 出菇管理 采收 。 7 原料 要求 7.1 原材料 应 符合 NY/T 5099要求。 主料为杂木屑、棉籽壳;辅料为麦麸、玉米
13、粉、 豆饼粉 、石膏、石灰粉、 轻质碳酸钙和水等。 7.2 原材料质量 DB36/T 716 2017 4 应符合表 1的 要求 。 表 1 原材料质量要求 原料名称 质 量 要 求 杂木屑 应采用水青冈、抱栎、杨、柳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木屑应自然堆积 2 3个月。 应 符合 NY/T 5099的 要求 。 棉籽壳 应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 杂物。应符合 GB/T 11763 棉籽 的要求。 玉米芯 应新鲜、干燥,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应符合 GB/T 10463 玉米粉的要求。 玉米粉 应符合 GB/T 10463的要求。 麦麸
14、应符合 NY/T 119的要求。 豆饼粉 应新鲜、无霉烂、无异味、无混杂物。 轻质碳酸钙 应符合 GB/T 19281的要求。 石膏和石灰粉 应干燥、纯度高、无混杂物,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的 要求。 生产用水 水质理化指标应符合 GB 5749的要求。 8 菌袋制作 8.1 培养基配方 8.1.1 棉 籽 壳 40%, 杂木屑 10%,玉米芯 15%, 麦 麸 25%, 玉米粉 8%,轻质碳 酸钙 1%, 石灰粉 1%, 含 水量 63% 65%,pH 值 8.0 9.0。 8.1.2 棉 籽 壳 30%, 杂木屑 15%,玉米芯 20%, 麦 麸 26%, 玉米粉 7%,轻质碳 酸钙 1%
15、, 石灰粉 1%, 含 水量 63% 65%,pH 值 8.0 9.0。 8.1.3 棉 籽壳 45%,麦麸 22%,玉米芯 20%,玉米 粉 7%,豆饼粉 2%,石 灰 粉 1%,石膏 1%,轻质 碳酸钙 2%,含水 量 63% 65%,pH 值 8.0 9.0。 8.1.4 杂 木屑 25%,棉 籽壳 20%,玉米芯 22%,麦麸 18%,玉米 粉 8%,豆饼粉 4%,石 灰 粉 1%,轻质 碳酸钙 2%, 含水量 63% 65%,pH 值 8.0 9.0。 8.2 拌料 按培养料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材料。将棉籽壳、玉米芯提前 1d 2 d进行预湿 , 并加入 1 %石灰粉。 配制时先将各
16、种原辅材料混合均匀,按料水比 1:1.2 1:1.3的比例缓慢将水加入混合均匀,含水量控制 63% 65%, pH值 8.0 9.0。 8.3 装袋 8.3.1 采用 聚乙烯或耐高 压聚 丙 烯塑料袋 作为菌袋,应符合 GB 4806.7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 要求。 DB36/T 716 2017 5 8.3.2 菌袋 规格为 17cm33cm0.005cm , 或 18cm3 5cm0.005cm, 用装袋机 装袋,将培养基质填装 到栽培容器中,上紧下松,中间打穴(洞),装料高度 18cm 20cm, 每袋装湿料 1250g 1350g, 装完 料后套上套环 和套盖 。 8.4 灭菌
17、 8.4.1 常压灭菌 将料袋放入常压锅内进行灭菌,一般从点火到 100应控制在 3h 4h,当锅内温度达 100 , 保持 23h 25h,待袋温降到 70 80时出锅。 8.4.2 高压 灭菌 当 高压 灭菌 锅的 压力表升 至 0.05MPa 放气 , 气压再 升至 0.15MPa 0.17MPa 时, 保 持 3h 4h,灭菌 结束,待袋温降到 70 80 时出锅 。 8.5 冷却 将灭菌后的料袋移到已消毒的冷却室, 料袋内温度冷却至 27以下移入接种室接种 (无菌室 )。 8.6 接种 8.6.1 菌 种 要求 应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2015年 4月 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8、令, 2015年第 1号修订)的 要求和 NY/T 528的要求。 8.6.2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 8.6.3 接种要求 8.6.3.1 菌种菌龄要求 : 应 掌 握菌丝满袋 3d 7d, 菌种的菌龄 40d 45d,及时接种 。 8.6.3.2 消毒 : 接种箱 采 用 气雾消毒剂 消毒 30 min 40 min;无菌室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机消毒 10h 12h,关闭后方可接种。 8.6.3.3 接种 量 : 每瓶(袋)栽培种接 30 袋 40 袋栽培袋 。 9 发 菌 培养 9.1 季节性栽培 9.1.1 春季栽培 春季气温低,可通过加温或适当增加菌袋摆放
19、量等方式,使温度控制在 18 23,每天应适当通 风 3次 5次,每次通风 15min 30min。 9.1.2 秋季栽培 秋季气温较高,发菌室内应适当采取降温措施,将温度控制在 23 25,白天不通风或少通 风,夜间加大通风。 9.2 工厂化栽培 DB36/T 716 2017 6 9.2.1 培养室消毒 应提前 3d 5d用漂白粉溶液(漂白粉 100g加水 10kg)进行清洗消毒 ;或用新洁尔灭溶液( 新洁尔 灭 500g加水 15kg)进行清洗消毒。 9.2.2 培养 接种后的 菌 袋排放黑暗的培养室 培养 ,温度保持在 23 25, 空气相对 湿 度 70%以下。 9.2.3 检查 接
20、种后 7d 10d应检查菌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在整个培养期间 , 应检查 2次 3次 , 发现污染袋 应及时处理。 9.2.4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 袋后进入后熟培养,培养周期 90d 100d。当菌丝由白色转为土黄色、菌袋重量减轻、基 质开始收缩时,已达到生理成熟,可转入生殖阶段及出菇管理。 10 出菇管理 10.1 季节性栽培 10.1.1 诱导期 以光线刺激为主, 光线强度控制 100Lux 300Lux,用无纺布覆盖菌袋,保湿催蕾,相对湿度控 制 90% 95%,诱导 原基形成。 10.1.2 幼蕾期 保湿为主,菇房相对湿度在 95%左右;保持袋内 CO浓度 为辅,促进菇蕾生长。 10
21、.1.3 伸长期 CO浓度 控制 0.2%左右 ,均匀光照,有利促进子实体发育。 10.1.4 成熟期 通风为主,每天通风 3次 6次,每次通风 15 min 30 min。通风次数视菇房外温度而定。温度过低 时,在气温较高时通风;温度过高时,在早、晚气温较低时通风。 菇房保持相对湿度 80% 90%,促进子 实体生长。 10.2 工厂化栽培 10.2.1 搔菌 当菌袋移入出菇室后应进行搔菌,刺激原基的形成,将菌袋表面耙剔 0.5cm 1.0cm 的老菌种块和 表层老菌丝。经过搔菌,待菌袋表面菌丝恢复变浓白 , 再经 5d 7d逐渐扭结成针头大的小菇蕾。 10.2.2 注水 搔菌后,每袋注入清
22、水 50g 70g,待 5h 6h后,及时将袋内余下水倒掉,菌袋表面内不得有积水, 湿润培养基表面,有利于原基形成。 DB36/T 716 2017 7 10.2.3 转色 菌袋搔菌后,菇房内温度调至 13 16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 90% 95%, CO浓度控制在 0.2%左右 , 避光培养。为防止搔菌后的料面长时间裸露出现失水现象,应覆盖无纺布或编织袋保湿,每天向无纺布 或编织袋上喷雾状水,并保持菇房内地面湿润和良好的通风空气。 10.2.4 催蕾 待袋口表面菌丝出现绒絮状、色泽变灰即进入催蕾处理。菇房温度降至 12 16, 8d 10d后在 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浅灰色菇蕾。菇蕾形成后光
23、照控制在 200Lux 500Lux。 10.2.5 菇蕾培育 开袋搔菌后 7d 10d菇房内温度调至 13 17 , 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 85% 90%, CO浓度控制 0.2 % 以下,出菇房可选用节能灯、日光灯或 LED灯带 , 每天用 300Lux 600Lux的散射光照射 7h 9h。 创造出 8 10 的温差 刺激。 待 13h 20h,每天通风 6次 8次, 每次 15min 30min, 10d 15d 即可形成 小 菇 蕾。 10.3 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10.3.1 温度 季节性栽培时应将出菇温 度控制 10 19,降温温差刺激。工厂化栽培应把温度控制 13 17。 10.3
24、.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 85% 95%。 10.3.3 通风 每天应适当通风;当幼菇形成后应加大通气量,并保持湿润 , 创造温差刺激,空气新鲜,促进子实 体形成。 10.3.4 光照 经过 3h 5h光照刺激,菇蕾形成时要求有适当的照射光,子实体生长阶段需 200Lux 500Lux的照射 光 ,每天保持 5h 7h。在采菇前 3d 4d不用光照。 10.4 成熟期管理 通风为主,每天通风 3次 7次,每次通风 20min 30min。通风次数视菇房外温度而定。温度过低时, 气温较高时通风; 如温度过高时,气温较低时通风。菇房保持相对湿度 80% 90%,空气新鲜,促进子实 体生长。
25、11 病虫害 防治 11.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菌丝健壮、生 长 活力强的菌种,创造有利白玉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 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菇房保持良好的通风、清洁卫生,使用 达到 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 DB36/T 716 2017 8 11.2 物理防治 11.2.1 利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措施。菇房的门窗 和 通风孔 应 安装 粒径 250 m 的窗纱, 防止害虫飞 入 ,做到随手闭门, 工具、物品 经消毒 后 带进 菇房 (棚 )。 11.2.2 应安装食用菌专用灭虫器。 11.2.3 应安 装黑光灯、杀虫色板等 措施 。 11.3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 、 农用链霉
26、素等 和 生物防腐保鲜剂、天然杀虫剂防治病虫害。 11.4 综合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合理调控菇房温度,加强通风,减少喷水,降低菇房的湿度。 发现病害,及时清除病菇进行掩埋处理。 11.5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符合 GB/T 8321.3和 GB/T 393的要求。 11.6 主要病虫害 11.6.1 主要病害是黑斑病、黏菌病、锈斑病、柄基腐病等。 11.6.2 主要 虫害是螨虫、菇蚊、菇蝇、线虫等。 12 采收 与包装 12.1 采收 当菌盖直径长至 1.5cm 2.5cm,菌柄长 8.0cm 15.0cm, 菌膜未破裂时,菌 盖未开伞, 即可采收。 采 菇人员要穿戴洁净
27、的工 作服、帽、口罩,一手抓住菌柄,另一手按住袋,将菇摘下,轻放 入清 洁的 塑料 筐内 叠 放整齐。 12.2 包装 12.2.1 包装时将整丛菇轻轻撕开 ,长短分开。 12.2.2 用聚丙烯折角塑 料 袋分装,塑料袋放在分装模型盒内, 菌盖向两边,菇柄与菇柄 对 齐进行 分装。 12.2.3 菌 盖朝外摆放,装入专用箱内 。 13 生产管理归档 各环节生产管理措施应详细记录 , 所有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菌袋生产记录见附录 A.1, 菌袋培养 记录见表 A.2, 出菇管理记录见表 A.3。 DB36/T 716 2017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白玉菇栽培归档管理记录 A.1 菌袋生产记录 见 表 A.1 表 A.1 制袋 灭菌 接种 损耗数量 (袋) 备注 日期 数量 日期 温度() 保温时间 日期 品种 数量(袋) A.2 菌袋培养记录 见 表 A.2 表 A.2 日期 温度() 相对湿度 () 通风时间 查菌 备注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日期 数量(袋) 污染总数 (袋) 污染率(袋) A.3 出菇管理记 见 表 A.3 表 A.3 日期 出菇管理 产 量 备注 温度 () 相对湿 度() 光照 ( Lux) 通风 出菇记录 总量 单产 平均单袋产量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