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080.20 B31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8192015 茶树菇 Agrocybe Aegerita 2015 - 01 - 23 发布 2015 - 03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 T 8192015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产品分类 . . 2 5 产品分级 . . 2 6 质量要求 . . 2 7 检验方法 . . 5 8 检验规则 . . 6 9 标识、包 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 7 DB36/ T 8192015 II
2、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广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西广德新 农村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广昌县宏泰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抚州市十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云辉、谢鸣、李宁、陈庆隆、黄芹发、廖妍玲、李菁、李国庆、胡中娥、李 庆、张跃辉、谢远泰、谢远财、曾晓明、熊涛。 DB36/ T 8192015 1 茶树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菇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产品分级、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 包装、运输、贮存、保质
3、期。 本标准适用于茶树菇的鲜茶树菇(鲜品)和干茶树菇(干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10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
4、的测定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 GB/T 8855 新鲜水果和蔬菜 取样方法 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T 12532 食用菌灰分测定 GB/T 15673 食用菌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3.1 茶树菇 (agrocybe Aegerita) 茶树菇又称茶薪菇,隶属
5、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子实体单生、双生或 丛生,菌肉白色肥厚。菌盖表面平滑或浅皱纹,初暗红褐色;菌膜膜质,开伞后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 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菌柄中实致密呈纤维状,表面浅黄褐色, 内近白色。 DB36/ T 8192015 2 3.2 异味 除茶树菇特有气味之外的其它气味。 3.3 虫孔 茶树菇被虫蛀或咬过留下的痕迹。 3.4 一般杂质 附着在茶树菇菇体上的沙石、泥土和培养基残渣物质。 3.5 有害杂质 影响食用菌质量安全的物质,如塑料碎屑、碎玻璃和毛发。 3.6 霉变菇 发霉变质的茶树菇菇体。 3.7 碎菇 不完整的茶树菇
6、菇体。 3.8 鲜茶树菇(鲜品) 采收后未经脱水烘干的茶树菇。 3.9 干茶树菇(干品) 采收后经烘干脱水的茶树菇。 4 产品分类 茶树菇按菇体颜色分为褐色茶树菇和白茶树菇。 5 产品分级 茶树菇按感官指标分为特级菇、一级菇和二级菇。 6 质量要求 DB36/ T 8192015 3 6.1 感官指标 6.1.1 鲜茶树菇 在自然光照、通风条件下进行感官指标的检测,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鲜茶树菇感官指标 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茶树菇 菇盖:黑褐色至暗红褐 色;菇柄:浅棕色。菇盖、 菇柄色泽均匀一致。 菇盖:浅土黄色至暗红褐 色;菇柄:浅棕色。菇盖、 菇柄色泽基本一致。 菇盖
7、:浅土黄色;菇柄:浅 棕色。菇盖、菇柄色泽比较 一致。 色泽 白茶树菇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白 色。 菇盖、 菇柄色泽一致。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白色。 菇盖、菇柄色泽基本一致。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白色。 菇盖、菇柄色泽比较一致。 气味 具有浓郁的茶树菇特有 的香味。 具有比较浓郁的茶树菇特 有的香味。 具有茶树菇特有的香味。 菇盖直径 mm 15d20 20d30 30d40 菇柄长度 mm 100d120 120d140 140d160 形态 菇盖平滑呈铆钉状,菌膜 完好,菇柄直,整丛菇体 长度、体形较一致。 菇盖平滑呈铆钉状, 菌膜基 本完好,菇柄稍弯曲,整丛 菇体长度、体形不要求一 致。
8、菇盖平滑呈铆钉状, 菌膜少 量破裂,菇柄较弯曲,整丛 菇体长度、体形不一致。 破碎菇 % (质量分数) 1.0 1.5 2.0 虫孔菇 %(质量分数) 0.5 1.0 1.5 霉变菇 %(质量分数) 无 无 无 一般杂质 % (质量分数) 0.2 0.3 0.4 有害杂质 无 无 无 6.1.2 干茶树菇 感官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干茶树菇感官指标 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茶树菇 菇盖:黑褐色至暗红褐 色;菇柄:浅棕色。菇盖、 菇柄色泽均匀一致。 菇盖:浅土黄色至暗红褐 色;菇柄:浅棕色。菇盖、 菇柄色泽基本一致。 菇盖:浅土黄色;菇柄:浅 棕色。菇盖、菇柄色泽比较 一致。 色泽
9、 白茶树菇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 白色。菇盖、菇柄色泽一 致。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白 色。菇盖、菇柄色泽基本一 致。 菇盖:乳白色;菇柄:近白 色。菇盖、菇柄色泽比较一 致。 气味 具有浓郁的茶树菇特有 的香味。 具有比较浓郁的茶树菇特 有的香味。 具有茶树菇特有的香味。 菇盖直径 mm 12d15 15d20 20d30 DB36/ T 8192015 4 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菇柄长度 mm 80d100 100d120 120d140 形态 菇盖平滑呈铆钉状,菌膜 完好,菇柄直,整丛菇体 长度、体形较一致。 菇盖平滑呈铆钉状, 菌膜基 本完好,菇柄稍弯曲,整丛 菇体长度、体
10、形不要求一 致。 菇盖平滑呈铆钉状, 菌膜少 量破裂,菇柄较弯曲,整丛 菇体长度、体形不一致。 破碎菇 % (质量分数) 5.0 8.0 10.0 虫孔菇 %(质量分数) 0.5 1.0 1.5 霉变菇 %(质量分数) 无 无 无 一般杂质 % (质量分数) 0.2 0.3 0.4 有害杂质 无 无 无 6.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鲜茶树菇 干茶树菇 水分 % (质量分数) 92.0 14.0 粗蛋白 % (质量分数) 1.2 12.0 粗纤维 % (质量分数) 1.5 10.0 灰分 % (质量分数) 0.75 8.50 6.3 安全指标 安全指
11、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安全指标 指标 项目 鲜茶树菇 干茶树菇 砷 应符合GB2762的规定 铅 应符合GB2762的规定 汞 应符合GB2762的规定 镉 应符合GB2762的规定 亚硫酸盐 应符合GB2760的规定 六六六 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滴滴涕 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敌敌畏 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多 菌 灵 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包括食用菌)生产 中使用,其他农药残留量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DB36/ T 8192015 5 7 检验方法 7.1 抽样 7.1.1 方法 抽样方法按照G
12、B/T 8855的规定执行。 7.1.2 实验室样品制备及数量 将所有抽检货样混合均匀,缩分后样品数量要至少满足两次单独检验的需要,且不能少于200g。 7.2 感官指标 7.2.1 色泽 在自然光下用肉眼观察。 7.2.2 气味 用鼻嗅。 7.2.3 菇盖直径、菇柄长度 用游标卡尺测量。 7.2.4 形态、破碎菇、虫孔菇、霉变菇、一般杂质、有害杂质 随机抽取样品500 g(精确至0.1),放置在天平托盘上,在自然光下用肉眼观察,分别从中捡出 虫孔菇、破碎菇、一般杂质、有害杂质用天平称量,分别计算其占样品的百分率,以X(%)计,按下式 计算结果: X=m1/m100 .(1) 式中: X鲜菇或
13、干菇的虫孔菇、碎菇体质量分数(%); m1分别为虫蛀菇、破碎菇、一般杂质、有害杂质的质量(g); m样品质量(g)。 7.3 理化指标 7.3.1 水分 按GB 5009.3规定的方法测定。 7.3.2 粗蛋白 按GB/T 15673规定的方法测定。 7.3.3 粗纤维 按GB/T 5009.10规定的方法测定。 7.3.4 灰分 DB36/ T 8192015 6 按GB/T 12532规定的方法测定。 7.4 安全指标 7.4.1 砷 按GB/T 5009.11规定的方法测定。 7.4.2 铅 按GB 5009.12规定的方法测定。 7.4.3 镉 按GB/T 5009.15规定的方法测定
14、。 7.4.4 汞 按GB/T 5009.17规定的方法测定。 7.4.5 亚硫酸盐 按GB/T 5009.34规定的方法测定。 7.4.6 六六六、滴滴涕 按GB/T 5009.19规定的方法测定。 7.4.7 敌敌畏 按GB/T 5009.20规定的方法测定。 7.4.8 多菌灵 按GB/T 5009.188规定的方法测定。 8 检验规则 8.1 检验分类 8.1.1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前按分类指标进行感官、水分、灰分检验,合格后签署产品合格证出厂。 8.1.2 交收检验 每批产品交收前,生产者均应进行交收检验。交收检验内容包括感官和标识。如在交收检验中发生 异议,应重新抽取样品检验,
15、检验合格后附合格证方可交收。 8.1.3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对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所有感官、理 化、安全指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生产上更改主要原辅材料、更改关键工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DB36/ T 8192015 7 b)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c) 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差异较大。 8.1.4 仲裁检验 交收双方发生争议时,可由有关各方协商解决或委托法定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检验结果作为最 后判定依据。 8.2 组批 产地抽样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批次、同时采
16、收、同等级的茶树菇作为一个检验批次,市场 抽样以同一产地的茶树菇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8.3 取样方法 按7.1方法执行。 8.4 判定规则 8.4.1 感官指标中颜色、气味、菇盖直径、菇柄长度、虫孔菇、破碎菇、一般杂质任何一项不符合要 求时,则将本批次产品作降级处理,感官指标中霉变菇和有害杂质如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判不合格。 8.4.2 理化指标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允许从同批次产品中抽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仍不符合 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8.4.3 安全指标有一项不符合,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9 标识、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9.1 标识 产品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执行标准、产地、生
17、产厂家及详细地址、等级、净含量、联系方 式。 9.2 包装 9.2.1 同一包装内的产品必须是同一等级,不允许混等级包装。 9.2.2 包装用的材料应符合 GB 9683 要求。 9.2.3 包装内应附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应标明产品等级、检验员编号、检验日期。 9.3 运输 9.3.1 鲜茶树菇应低温冷藏运输,避免挤压,不得与有毒(害)物品、异味物品混运。不得使用有毒 (害)或受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 9.3.2 干茶树菇运输时应防潮、防雨淋,不得与有毒(害)物品、异味物品混运。不得使用有毒(害) 或受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 9.4 贮存 9.4.1 鲜茶树菇采后应及时加工、包装,贮存于 25冷库中。 9.4.2 干茶树菇应在避光、阴凉干燥处密封贮存。 9.4.3 鲜、干茶树菇不得与有毒(害)物品、异味物品混合贮存。 DB36/ T 8192015 8 9.5 保质期 鲜茶树菇在25保质期为5d;干茶树菇在密封、620和干燥条件下保质期为6个月,在密 封、25和干燥条件下保质期为12个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