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7.220 Y 55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2152019 健身步道建设规范 Standar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tness trails 2019 - 12 - 27发布 2020 - 06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T 12152019 I 目 次 前言.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建设内容.2 6 选线要求.3 7 设计要求.3 8 建设要求.5 9 使用安全.6 10 验收.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标识系
2、统设计与配置一览表.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设计与配置一览表.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江西省健身步道验收表.9 参考文献.16 本标准用词说明.17 条文说明.18 DB36/T 1215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体育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体育产业管理中心、北京华体创研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军、熊伟、陈善美、张芸、江娉婷、徐南斌、李铁林、杨东旭、阚巍、高建、 李大侠、杜颖、杨帆、李鸿毅、郑馨叶、刘洁琳、杨金其。 DB36/T 12152019 III 引 言 2019
3、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 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全产业链 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健身步道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整合现有健身步道(包括绿道、古道、健康步道、森林步道、滨 河步道等),构建科学、规范的健身步道系统,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健身步道建设成江西省百姓 身边的民生工程。 江西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久负盛名,健身步道需立足于各类文化 资源,建设具有“江西特
4、色”的步道体系。依托革命老区建设红色健身步道,构建历史传承健身步道体系; 依托“一湖五河三屏”、东江源头等全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建设绿色健身步道,构建山水林田湖草 健身步道体系;依托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文化传承区域建设古色健身步道,构 建人文纽带健身步道体系。通过“三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身步道。 为科学指导江西省健身步道建设,推动江西省健身步道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 外运动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安全开展,落实“体育”“体育”行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挖 掘江西地区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健身步道,特制定本标准。 DB36/
5、T 12202019 1 健身步道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健身步道建设的总则,分类与构成、选线要求、设计要求、建设要求、使 用安全和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健身步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0001.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
6、号 第4部分:体育运动符号 GB/T 14685 建筑用碎石、卵石 GB/T 15566.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7部分:运动场所 GB 17498 固定式健身器材 GB 19272 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GB/T 27651 防腐木材的使用分类和要求 GB/T 34290 公共体育设施室外健身设施的配置与管理 GB 36246 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T 50337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T 188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JTG F40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36/T 591 江西省旅游生态设施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健身步道 Fitness Trails 专供人们用于开展健身活动的道路,按照使用方式可分为登山步道、健走步道、骑行 道,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本体、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 3.2 登山步道 Mountaineering Trails 专供人们开展登山健身运动的道路。 3.3 健走步道 Walking Trails DB36/T 12152019 2 专供人们开展健步走、慢跑等运动的道路。 3.4 骑行道 Riding Trails 专供人们开展自行车(不包含助力自行车)骑
8、行运动的道路。 4 总则 4.1 发挥健身步道在健身休闲、生态休闲、环保教育、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改善民生等 方面的功能,建设江西省健身步道样板。 4.2 健身步道建设应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应充分挖掘省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宜结合 各地红色(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色(传统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步道主 题元素。 4.3 建设适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健身步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推 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健身步道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4.4 健身步道建设应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基本导向,以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 容量大为基本原则,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保
9、护生态环境。 4.5 健身步道可与绿道、古道、健康步道、森林步道、滨河步道等合并建设。改建或扩建 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步道和设施。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逐 步改善、切实可行。 4.6 健身步道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规 定。 5 建设内容 5.1 道路本体 5.1.1 道路本体指供健身人群进行登山、健走、骑行等运动的道路,是健身步道的重要组 成要素,分为主线与连接线。 5.1.2 主线是健身步道中占据主干地位和起到主导作用的线路。 5.1.3 连接线主要承担健身步道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安全保障的短途 借道线路。包括借
10、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5.2 标识系统 5.2.1 标识系统是为保障健身人群安全,在健身步道沿线所设置的导示、警示、劝示等标 识的总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劝示标识、路书等。 5.2.2 导视标识主要呈现健身步道的整体介绍、使用说明、路线图、当前位置说明、里程、 定位、引导等信息。 5.2.3 警示标识主要呈现安全、紧急救援、环境及动植物保护等信息。 5.2.4 劝示标识主要呈现运动教育、科学健身、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信息。 5.2.5 路书全面介绍健身步道的地理区位信息和路线信息等。 5.3 服务设施 5.3.1 服务设施是指设置
11、在健身步道周边,为健身人群提供服务的各项设施。包括但不仅 限于以下内容: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交通服 务设施和智能化设施等。 5.3.2 服务中心内宜有咨询、投诉、休息、讲解和行程安排等功能。 5.3.3 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和住宿点等。 5.3.4 游憩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和眺望观景点等。 5.3.5 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无障碍设施等。 5.3.6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卫生间和垃圾箱等。 DB36/T 12202019 3 5.3.7 交通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和自行车停靠点等。 5.3.8
12、智能化设施包括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和电子商务平台等。 6 选线要求 6.1 不得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湖泊 和泄洪区的严禁开发区域内建设健身步道和服务设施,在可开发区域建设的健身步道和服 务设施,不得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江西省规定的 污染物排放标准。 6.2 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风雪灾害等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和自然灾害的危险区域。 6.3 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 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4 应远离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空气污染
13、的区域。 6.5 应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 护地和文化文物保护区等规划的规定相协调。 6.6 应结合群众的健身需求和体育设施布局。 6.7 应结合城镇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点、风景名 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广场、滨 水休闲带、体育设施等公共区域,可与景区服务设施、市政和道路慢行系统相衔接,便于 健身人群使用。 6.8 应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在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影响防洪安全,不占用 农用地、耕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始道路、现有道路、公园道路、古道、河湖岸线
14、、堤 防、机耕路、防火隔离带等路径。 6.9 应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连 接线的方式保证健身步道的连通,但应满足连接线选线、长度、宽度、净空、安全隔离等 要求。 7 设计要求 7.1 一般规定 7.1.1 设计原则 7.1.1.1 功能性 健身步道应在自然条件和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设计,注重实效,突出步道的健身功能。 健身步道应就近连接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充分考虑人们的健身需求,方便健身人 群使用。 7.1.1.2 系统性 健身步道设计应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步道资 源的合理利用。 7.1.1.3 协调性 健身
15、步道的设计应切合实际,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并切合实际。 7.1.1.4 安全性 健身步道的路线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健身人群从健身步道上撤离。 7.1.1.5 经济性 健身步道的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规模,降低建设 与维护成本。鼓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 DB36/T 12152019 4 7.1.2 活动项目 7.1.2.1 健身步道应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健身项目,通过对健身步道的设计,有效地组织人 们进入健身步道进行健身活动。 7.1.2.2 健身步道内宜开展的健身及相关项目主要有:健身活动类、游览观光类、健身教 育类、文化体验类,
16、具体内容可参考表1。 表1 健身步道内宜开展的健身项目 主要类型 健身活动类 游览观光类 健身教育类 文化体验类 项目 散步 健步走 慢跑 徒步 登山健身 自行车骑行 观赏山形地貌 登高远眺 观赏动植物 游览景观 健身科普 科学健身 健康生活 运动与消耗 历史文化 生态文化 传统文化 7.2 道路本体 7.2.1 主线 7.2.1.1 路面应相对平整、稳定、连续,并无明显坑洼、积水、碎石等障碍物,可慢行通 过。 7.2.1.2 健身步道应具有适当的弹性可吸收运动产生的冲击力,与开展的健身活动特点相 适宜。 7.2.1.3 健身步道应选择适合运动且能够保证运动安全的面层,面层应具有防滑性能,适
17、合铺设的面层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材料: a) 原地土石; b) 沥青混合料; c) 混凝土; d) 合成材料; e) 砌块; f) 木板; g) 碎石和卵石。 7.2.1.4 不同的健身步道主线宽度应根据健身步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设计,纵坡 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保证净空高度。健身步道的最小宽度、坡度和净空应符合 表2规定。 表2 健身步道宽度、坡度和净空要求一览表 登山步道 健走步道 骑行道 宽度 1m 1.5m 2m 纵坡 坡度宜为3%,超过8%时,可设置台阶 坡度宜为3%,超过8%时,可设置台阶 - 净空 2.5m 7.2.1.5 应避免机动车进入健身步道,只允许对健身步道进行
18、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急 救用车临时通行,在步道节点处设施消防和救援设施。 7.2.1.6 危险地段,需设置安全设施,保证安全通过。 7.2.1.7 健身步道宜设计照明设施,照明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照明设施的规定。 7.2.2 连接线 7.2.2.1 连接线不宜借道。确需借道的,宜借用县道、乡道、村道等非干线公路或城市次 干路、支路等道路,不应直接借用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及快速路、主干路等道路。 DB36/T 12202019 5 7.2.2.2 连接线兼具健身步道连接和城市交通功能,应有效进行交通组织和功能衔接,采 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健身步道标识设施、安全隔离设施等
19、; 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相关规定,保证使用安全。 7.2.2.3 连接线不宜过长,累计长度不超过所在健身步道总长度的10%。 7.2.2.4 连接线应保证衔接顺畅,宽度不宜小于0.6m,净空不低于2.5m。 7.3 标识系统 7.3.1 标识的设计应清晰、简洁、醒目,在展示标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健身步道主题 和开展的健身项目进行设计,且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的其他标识。 7.3.2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标识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发挥标识系统对步道的宣传作用。 7.3.3 标识系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能够明确表示位置、方向、运动里程等信息。 7.3.4 标识系统的材质宜就地取材。 7.3.5 标
20、识系统设计和配置具体要求可参考附录A。 7.4 服务设施 7.4.1 服务中心设计宜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中消防设施应符合GB 50016的相关规定。 7.4.2 游憩设施和安全设施的设计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相衔接,合理 布局。 7.4.3 卫生设施宜利用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卫生设施服务半径应符合GB/T 50337的相关规定,处于远离人群聚居区的健身步道,宜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卫生设施。 7.4.4 有条件的地区宜开发设计健身步道智能化设施。 7.4.5 服务设施设计和配置具体要求可参考附录B。 8 建设要求 8.1 道路本体 8.1.1 健身步道基础
21、厚度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情况确定,达到密实、坚固、稳定。 8.1.2 健身步道由基础层、构造层和面层组成。 8.1.3 健身步道应根据面层材料选择适宜的基础层和构造层。 8.1.4 原地土石道要求路面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行走时无大尘土。 8.1.5 沥青混合料路面应符合JTG F40的相关规定。 8.1.6 合成材料面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 36246的相关规定。 8.1.7 混凝土路面应符合CJJ 169的相关规定。 8.1.8 砌块路面中透水砖面层应符合CJJ/T 188的相关规定,混土预制砌块和天然石材面 层应符合CJJ 169的相关规定。 8.1.9 木板路面应符合GB/
22、T 27651的相关规定。 8.1.10 碎石和卵石路面应符合GB/T 14685的相关规定。 8.1.11 健身步道应以自然排水为主。确需有组织排水的,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建设。 8.1.12 健身步道宜配置照明设施,照明应符合相关照明设施的规定。 8.1.13 健身步道应覆盖通讯网络。 8.1.14 有条件的地区宜设置视频监控设施。 8.2 标识系统 8.2.1 各类标识安装必须牢固安全,规范合理。应确保各类标识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 稳定性。 8.2.2 标识系统应符合GB/T 10001.1、GB/T 10001.2、GB/T 10001.4、GB/T 15566.7的 相关规定。 8.
23、3 服务设施 DB36/T 12152019 6 8.3.1 服务中心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和具有环保标识的材料,周边环境优美,绿化程度较 高,应符合DB36/T 591的相关规定。 8.3.2 污水排放宜经过统一处理,符合国家GB 8978的相关规定。 8.3.3 健身器材设置应符合GB 17498、GB 19272和GB/T 34290的相关规定。 8.3.4 附属建筑的建设和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的规定。 8.3.5 无障碍设施应符合GB 50763的相关规定。 8.3.6 公共停车场、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电子商务平台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9 使用安
24、全 9.1 健身步道宜配置管理机构、医疗服务和报警点。 9.2 管理机构应由健身步道管理部门负责,与当地公安、应急、医疗急救和社会专业救援 队建立工作联系机制。 9.3 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宜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和药品。有条件 的健身步道可专门设置医疗救护点,配备专门的医疗和急救队员。 9.4 健身步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报警点,报警点应显著、明显,易于发现。报警点上应 有救援电话、报警点编号及所处位置、临近位置和路线指示。 10 验收 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组成的验收组,除应按照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相关标 准和规范进行验收外,还应参照本标准进行验收,并形成相关验收记录,验
25、收表内容可参 考附录C。 DB36/T 12202019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标识系统设计与配置一览表 标识类型 基本标识 基本内容 设置要求 整体介绍 图片和文字说明 使用说明 文字说明 路线图 图片 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 当前位置说明 图片 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区 导示标识 定位引导 里程、文字说明和指示箭头 宜每1000m等距设置,可根 据实际情况调整。标识样式 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安全警示 紧急救援 应设置在危险地段 警示标识 环境及动植物保护 图片和文字说明 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 区 运动教育 劝示标识 环境保护 图片和文字说明 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区 路书
26、 宣传册或书 健身步道的路线图、健身人员服 务中心、出入口、起止点、长度、 高差、健身系数、运动指数、装 备指南、沿途景观、标识系统使 用指南、配套设施介绍、科学健 身指南、环保指南、安全和紧急 救援指南以及所在地概况、休闲 旅游指南(包括历史、人文、自 然景观景区景点、交通指南、食 宿服务等) 宜在步道主出入口发放 DB36/T 12152019 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设计与配置一览表 服务设施 基本项目 设置要求 服务中心 宜有咨询、投诉、休息、讲解和行程安排等功能 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 售卖点 餐饮点 自行车租赁点 商业设施 住宿点 宜设置在步道出入口和关键节点
27、 活动场地 休憩点 游憩设施 眺望观景点 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 施系统相衔接,合理布局 治安消防点 医疗急救点 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 施系统相衔接,合理布局 安全设施 无障碍设施 宜全线设置 卫生间 卫生设施 垃圾箱 宜利用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 设施;处于远离人群聚居的健身步 道,宜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卫生设施。 公共停车场 出租车停靠点 公交站点 交通服务设施 自行车停靠服务点 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和关键节点 门户网站 步道基本信息、路线、提供官方微博、公众号、手机应用下载等 手机应用 实现运动监测系统,为健身人群提供 实时定位、运动时间、运动轨迹与距 离、消耗能量、运动
28、提示等服务 电子地图 编制电子地图,展示健身步道 智能化设施 电子商务平台 销售步道周边产品等 DB36/T 12202019 9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江西省健身步道验收表 表C.1 健身步道基本信息表 填表日期: 步道名称 步道位置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权属单位 管理单位 步道类型 登山步道 健走步道 骑行道 总长度 步道主题 红色(历史文化) 绿色(生态文化) 古色(传统文化) 其他_ 健身活动类 散步 健步走 慢跑 徒步 登山健身 自行车骑行 游览观光类 观赏山形地貌 登高远眺 观赏动植物 游览景观 健身教育类 健身科普 科学健身 健康生活 运动与消耗 活动项
29、目 文化体验类 红色文化 绿色文化 古色文化 其他 DB36/T 12152019 10 表C.2 健身步道道路本体验收表 验收项目 具体项目 实际情况 验收结果 长度 宽度 净空 面层 照明 排水 主线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原道路 长度 宽度 净高 面层 照明 排水 登山步道 连接线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长度 宽度 净空 面层 照明 排水 主线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原道路 长度 宽度 净高 面层 照明 排水 健走步道 连接线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长度 骑行道 主线 宽度 DB36/T 12202019 11 表C.2 健身步道道路本体验收表(续) 验收项目 具体项目 实际情况
30、 验收结果 净空 面层 照明 排水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原道路 长度 宽度 净空 面层 照明 排水 连接线 配套 附属 设施 通讯 DB36/T 12152019 12 表C.3 健身步道标识系统验收表 验收项目 具体项目 实际情况 验收结果 整体介绍 使用说明 路线图 当前位置说明 里程 导视标识 定位和引导 安全警示 紧急救援 警示标识 环境及动植物保护警示标识 运动教育 科学健身 环境保护 劝示标识 科普教育 路书 DB36/T 12202019 13 表C.4 健身步道服务设施验收验收表 验收项目 具体项目 实际情况 验收结果 咨询 投诉 休息 讲解 服务中心 行程安排 售卖点 餐
31、饮点 自行车租赁点 商业设施 住宿点 活动场地 休憩点 游憩设施 眺望观景点 治安消防点 医疗急救点 安全保障设施 无障碍设施 卫生间 环境卫生设施 垃圾箱 公共停车场 出租车停靠点 公交站点 交通服务设施 自行车停靠点 门户网站 手机应用 电子地图 智能化设施 电子商务平台 DB36/T 12152019 14 表C.5 健身步道使用安全验收表 验收项目 具体项目 实际情况 验收结果 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应由健身步道管理部门负 责,当地公安、应急、医疗急救中心 和社会专业救援队组成,建立联系工 作机制。 救援队伍 救援队应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接听救 援电话,接到险情能立即集结队伍, 出发救援。
32、救援队为队长负责制,落 实安全责任制。配置医疗保障和物资 保障等相应人员,并履行相应职责。 制定安全预案,并加强演练。救援队 应配置专业的救援设备、医疗装备、 安全设备和建议消防器材,且以上设 备必须符合国际、国家有关认证,定 期保养更新。 报警点 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报警点,报警点 应显著、明显,易于发现。报警点上 应有救援电话、报警点编号或所处位 置、临近位置和路线指示。 医疗服务 宜在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 和交通服务设施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和 药品。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可专门设置 医疗救护点,配备专门的医疗和急救 队员。 DB36/T 12202019 15 表C.6 健身步道验收结论汇总
33、表 基本信息查验结论: 查验人签字: 年 月 日 道路本体验收结论: 验收人签字: 年 月 日 标识系统验收结论: 验收人签字: 年 月 日 服务设施验收结论: 验收人签字: 年 月 日 使用安全验收结论: 验收人签字: 年 月 日 总体验收结论: 验收小组组长、副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建议与要求: 年 月日 DB36/T 12152019 16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设施技术规范-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2016年12月) 2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设施技术规范-健走步道配置要求(2016年12月) 3 中国登山协会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2010年) 4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步
34、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013年12月30日) 5 住房城乡建设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6年) DB36/T 12202019 17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微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规范执行的写法
35、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36/T 12152019 18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章节阐述了本标准包含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节列出了在编制本标准的过程中,参考或引用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条例、法规等。 4. 总则 4.1本条说明了健身步道建设应当与健身休闲、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休闲、改善民生 等相关领域串联、相合,充分发挥健身步道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展示江西特色,建设江西样板,力 争使江西省健身步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条说明了大力发展健身步道与建设江西省生态文明试验区互 利共赢的重大意义。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36、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 西)实施方案。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振兴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健身步道 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批示。规范健身步道建设对于实施方案主要目标的实 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径,能进一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扶贫的双赢局 面。 4.2 本条提出了应当将江西省“三色文化”融入健身步道的设计理念中,充分利用江西省特有的人文资 源,
37、丰富健身步道的文化底蕴。江西健身步道可利用江西省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点,打造具有江 西特色的主题健身步道,使健身步道不只具有健身功能,同时也能作为展示江西特色的重要载体。 革命老区可优先选择体现红色资源的主题步道。在老区建设历史传承健身步道,突出革命摇篮的红 色资源,促进老区全面振兴发展,构建红色历史健身步道体系。例如: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人民军队 诞生地南昌、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及其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题刻、石窟、 雕塑、纪念地等。优先选择建设红色主题步道的地区如下: 一类老区:兴国、瑞金、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石城、万载、宜丰、铜鼓、上饶、上饶市广丰 区、铅山
38、、横峰、弋阳、万年、德兴市、吉安、吉水、峡江、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 井冈山市、黎川、南丰、乐安、宜黄、资溪、广昌、安远、上犹、信丰、贵溪市、分宜、彭泽、德安、 修水、莲花、浮梁、乐平等44个县(市、区)。 二类老区:赣州市南康区、大余、崇义、定南、全南、龙南、赣州市赣县区、鹰潭市余江区、永修、 新余市渝水区、湖口、都昌、庐山市、武宁、九江市柴桑区、瑞金市、萍乡市安源区、萍乡市湘东区、 奉新、高安市、宜春市袁州区、靖安、鄱阳、婺源、吉安市吉州区、吉安市青原区、新干、金溪、景德 镇市昌江区、景德镇市珠山区等30个县(市区)。 三类老区:赣州市章贡区、樟树市、上高、玉山、余干、南城、
39、崇仁等7个县(市)。 四类老区:抚州市东乡区、丰城市等2个区(市)。 DB36/T 12202019 19 在国家、江西省命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五河一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 湖)、东江源头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建设绿色健身步道,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健身步道体系,突出江西省 的生态特色。例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三百山、赣江、鄱阳湖等众多自然生态 和人文生态景观。优先选择建设绿色主题步道的地区如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山国家级自
40、然保护区、马 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河蚌、峤岭、青岚湖、黄字号黑麂、瑶里、高天岩、羊狮幕、庐山、修河 源五梅山、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云居山、都昌候鸟、阳际峰、上犹五指峰、齐云山、阳岭、章江源、 桃江源、凌云山、赣江源、水浆、南风面、七溪岭、三十把、潦河大鲵、岩泉、老虎脑、宜黄华南虎、 抚河源头、铜钹山、信江源、鄱阳湖银鱼、鄱阳湖长江江豚、婺源鸳鸯湖。 市县级自然保护:白虎岭、南昌三湖、瑶湖、岭背、象山、安义西山岭、大公岭、香炉峰、八字脑 金钱豹、茶宝山猕猴、大岭培白颈长尾雉、黄牛信黑熊、青龙尖云豹、共库、锅底潭、姑塘湿地、赛城 湖候鸟、伊山、程坊、修水黄龙山、修水幕阜山、荷溪湿地、鹤田、七里源、青山、泉祠坳、杨岭山、 野鸡坑、永修泡桐、共青南湖湿地、星子蓼花池湿地、都昌武山、宫祠、新妙、南溪湖候鸟、幸福、付 垅、湖口苍鹭、湖口青檀、湖口森林、湖口天然阔叶林、屏峰、芳湖候鸟、海形、浪溪、太泊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