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30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8982020 山地有机茶园“茶-草-菌”生产技术规范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ea-Grass-Fungi in organic tea gardens of mountainous region 2020 - 03 - 30发布 2020 - 06 - 30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898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1 5 护坡草与豆科绿肥
2、套种技术.1 6 食用菌套种技术.3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4 DB35/T 1898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2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溪县 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钦品茶叶有限公司、安溪县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海东、王俊宏、李振武、黄毅斌、黄小云、黄秀声、林永生、苏火贵、汪健仁、 张国雄、余泽钦。 DB35/T 18
3、982020 1 山地有机茶园“茶-草-菌”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地有机茶园的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护坡草与豆科绿肥套种技术和食用菌套种技 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地有机茶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5/T 1289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DB
4、35/T 1385 幼龄茶园套种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草-菌”生产技术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ea-Grass-Fungi 在山地有机茶园套种护坡草、豆科绿肥,将其及茶叶废弃物等生物材料栽培食用菌,菌渣、豆科绿 肥与护坡草茎叶翻埋耦合,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的一种生产技术。 3.2 茶叶废弃物 tea wastes 在茶叶种植、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的总称。 注:包括茶园修剪下来的枝叶,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茶梗、茶末和茶渣等。 4 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 茶树种植按GB/T 19630的
5、要求执行,茶园管理按NY/T 5197的要求执行。 5 护坡草与豆科绿肥套种技术 5.1 草种选择 DB35/T 18982020 2 5.1.1 护坡草种应选择高度适中、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种子传播力低的品种,如黄花萱草、百喜草、 牛鞭草、爬地兰、香根草等。 5.1.2 圆面草种应选择根系浅、高度适中或匍匐型的豆科品种,如闽引圆叶决明、平托落花生、白三 叶、大豆、羽扇豆等。 5.1.3 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5.2 主要品种种植技术 5.2.1 黄花萱草 5.2.1.1 种植 在茶园梯壁上沿往下20 cm30 cm处开始挖穴种植,行距50 cm60 cm,穴距50 cm6
6、0 cm,每穴 12株。 5.2.1.2 管理 移植时穴施有机肥,约30 kg/667 m2,覆土压实浇水,即可。 5.2.2 百喜草 5.2.2.1 种植 百喜草可用播种和育苗移栽方式种植,具体按DB35/T 1289的规定执行。 5.2.2.2 管理 出苗或返青后4周追肥和清除杂草34次,具体按DB35/T 1289的规定执行。 5.2.2.3 利用 结合冬季施肥,刈割翻埋或覆盖茶园园面,亦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5.2.3 闽引圆叶决明 5.2.3.1 种植 播种前种子用80 90 热水浸种约5 min,清水洗去黏稠液,与细沙1:1磨匀后,用钙镁磷肥按 1:200拌种。 5月上旬在园面上
7、距茶树主干40 cm50 cm处挖穴播种,每穴45粒,穴距40 cm50 cm,播完覆 土,即可。 5.2.3.2 管理 按DB35/T 1289的规定执行。 5.2.3.3 利用 在10月下旬盛花期或种荚变黑时刈割。结合冬季施肥,翻埋或覆盖茶园园面,亦可作为食用菌栽培 基质。 DB35/T 18982020 3 6 食用菌套种技术 6.1 品种选择 宜选择大球盖菇、灵芝、香菇、平菇、竹荪等。 6.2 大球盖菇套种技术 宜在幼龄茶园套种,按DB35/T 1385的规定执行。 6.3 灵芝套种技术 6.3.1 品种 宜在成龄茶园套种,宜选择赤芝(韩芝8号)、紫芝或黑芝等品种。 6.3.2 栽培基
8、质配方 茶叶废弃物代料栽培灵芝的配方:茶叶废弃物70%80%,麸皮8%,红糖1%,石膏粉1%2%,其他10% 20%。 6.3.3 菌棒生产 采用常压灭菌,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待料包温度降至40 左右,无菌操作接种,避光培养, 培养室温度24 28 ,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保持空气流通。 菌丝长满后放置10 d左右,当袋口出现菌皮时,移至茶园套种。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6.3.4 茶园套种 在园面距茶树主干40 cm50 cm处开沟,沟深约20 cm,脱掉菌棒塑料袋,头尾相接摆放在沟里, 覆土厚度3 cm5 cm。 6.3.5 出芝管理 40 d50 d灵芝出土,摘
9、除多余菇蕾,每袋留灵芝23朵。 6.3.6 采收 当灵芝菌盖变硬、最外圈不再增大、边缘白色生长圈(点)完全消失、表面色泽一致时即可采收, 然后晒干或烘干,使其含水量低于12%,即可进行包装、贮藏或运销。 6.3.7 主要病害防治 可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白僵菌、苏云菌芽孢杆菌等防治绿霉病;可用天然香精油(薄荷醇、天 然樟脑等)防治白蚁、螨虫、紫跳虫等虫害。 6.3.8 菌渣利用 废菌棒直接留在土壤中,与修剪护坡草和绿肥的茎叶及适量的生石灰一起翻埋入土。 DB35/T 18982020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表A.1给出了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
10、性。 表A.1 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序号 适用草种 生物学特性 1 黄花萱草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多年生的百合科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日本和东南亚。 根状茎粗短,具肉质纤维根,多数膨大呈窄长纺锤形。叶基生成丛,条状披针 形,长30 cm60 cm,宽约2.5 cm,背面被白粉。花葶长于叶,圆锥花序顶生,有 花612朵。果实为蒴果,长圆形有棱,长1.5 cm2.0 cm,直径约1 cm,每一果实 含种子1020粒,种子千粒重20 g25 g。 适应性强,耐寒,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对土壤选择性不强,适宜 在海拔300 m2
11、500 m地区生长。 2 百喜草 (Paspalum notatum) 多年生的禾本科匍匐型草本植物,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加勒比海群岛和南美洲 沿海地区,中国台湾、广东、上海、江西等地大面积引种。 根为须根系,水平分布60 cm80 cm,深可达地表下100 cm左右;茎粗壮、木 质、多节,高约80 cm;叶片长20 cm30 cm,宽3 mm8 mm,扁平或对折,平滑无 毛;总状花序2枚对生,腋间具长柔毛,长7 cm16 cm,斜展,花药紫色,长约2 mm; 种子细小,每克种子约350粒,为极厚的蜡质苞颖所裹,水分不易渗入,发芽率极低。 生长能力很强,适宜于热带和亚热带、年降水量高于750 m
12、m的地区,在肥力较 低、较干旱的沙质土壤上均能生长。耐践踏,匍匐茎发达,覆盖率高。 3 闽引圆叶决明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 多年生的豆科匍匐型草本植物,原产美国、巴拉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 国。1986年中国广东省首次从澳大利亚引种成功,1987年由福建省农科院从澳大利 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引进并于2005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福建、 广西、广东等南方地区推广种植。 主根系,根入土深可达25 cm30 cm。茎圆柱状,绿色,具密长柔毛,成熟期 草层高60 cm80 cm,茎粗6 mm。叶为2小叶复叶,总柄较长,托叶三角形,草质, 小叶
13、倒卵圆形,长34 mm40 mm,宽18 mm25 mm,近无柄,全缘,无毛,顶端尖 凹,基部偏斜,叶色绿。单生花腋生,花冠辐射对称,花瓣5片,深黄色,覆瓦状排 列,雄蕊7枚,离生,5长2短,单雌蕊,花柱细长,弯曲,个字药,子房上位,荚果 长条形,长30 mm40 mm,宽5.0 mm5.5 mm,成熟时呈褐色,无毛,荚果易自裂, 每荚具1017粒种子。种子淡暖褐色偏灰,扁平四棱形,种脐突出,位于棱角,表 面具糙纹,千粒重4.55 g5.00 g。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喜高温、耐旱、耐瘠、耐酸、病虫害少。在酸性土壤上 生长良好,固氮能力强。种子落粒性强,冬季遇霜,地上部枯黄,逐渐死亡,但部 分根留存,并与撒落的种子于来年重新萌发。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