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120.30 B 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8782019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 germplasm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2019 - 12 - 19 发布 2020 - 03 - 1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DB35/T 1878 2019 * 2019年 12月第一版 2019年 12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878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名称与分类地位 . . 1 4 分布与生态习性 .
2、 . 1 5 形态特征 . . 2 6 生长与繁殖特性 . . 3 7 遗传学特性 . . 3 8 检验方法 . . 5 9 判定规则 . . 6 DB35/T 1878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泉州市水产技术站、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省 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为民、丁少雄、吴昊昊、刘巧红、肖佳媚、陈志森、尤颖哲、陈何东、吴斌。 DB35/T 18782019 1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
3、anceolatus (Bloch,1790)的名称与分类地位、分布与 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遗传学特性、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 18654.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
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3 名称与分类地位 3.1 学名 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Bloch,1790)。 3.2 俗名 龙趸、龙胆石斑鱼。 3.3 分类地位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石斑鱼科 (Epinephelidae),石斑鱼属( Epinephelus)。 4 分布与生态习性 鞍带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区, 在中国沿海分布于台湾海峡及南海海域, 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栖息水深一般超过50 m。 耐受温度10 35 ,适宜生长
5、温度22 30 ,耐受盐度1141。 DB35/T 18782019 2 5 形态特征 5.1 外部形态 鱼体呈长椭圆形;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且隆起;口大,两颌具犬齿,上颌前端具一对小圆锥齿, 左右侧具绒毛状齿,下颌齿细尖,稀疏排列不规则;具明显的辅上颌骨,腭骨具齿,舌上平滑无齿;前 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棘,鳃盖骨具三个扁平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 条部相连,无缺刻;胸鳍后端圆形,尾鳍圆形。 幼鱼体色呈黄色,在体侧布有三条不规则的黑色宽带,第一条宽带由背鳍鳍棘部发出,向下延伸至 腹部,向前则延伸至头部;第二条宽带由背鳍鳍条部发出,向下延伸至臀鳍部;第三条宽带则位于尾
6、柄 处。成鱼体色呈深褐色,随着体长的增长颜色越来越深,宽带区域的白色或黄色斑点颜色越来越淡,各 鳍处分布一些不规则黑点。 鞍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如图1所示。 图1 鞍带石斑鱼外部形态 5.2 可数性状 5.2.1 组鳍式 组鳍式:D.XI-1416;A.-8;P.1820;V.I-5;C.17。 5.2.2 第一鳃弓外鳃耙数 810+1417。 5.2.3 侧线鳞数 5462。 DB35/T 18782019 3 5.3 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2.43.4倍,为头长2.22.7倍;体高为体宽1.51.8倍;头长为眼径5.814倍,为 眼间距3.36.2倍,为胸鳍长1.8 2.2倍,为腹鳍长2.12
7、.6倍。 5.4 内部构造特征 5.4.1 鳔 鳔无鳔管,1室。 5.4.2 脊椎骨总数 脊椎骨为24枚,其中躯椎10枚,尾椎14枚。 6 生长与繁殖特性 6.1 生长 鞍带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1): W=0.008 3L 3.241 8 R 2 =0.996 5 .(1)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 体长,单位为厘米(cm)。 6.2 繁殖特性 6.2.1 性成熟年龄 鞍带石斑鱼具有性反转现象,雌性先熟。部分雌鱼4龄以上达到性成熟,8龄以上部分雌鱼转为雄鱼 并达到性成熟。 6.2.2 产卵习性 主要繁殖季节6月至10月,产卵水温25 2 8 ,多次产卵。怀卵量随 个体增大
8、而增多,相对怀 卵量为2.5 粒/g25 粒/g。卵径(0.790.04)mm,浮性卵。 7 遗传学特性 7.1 细胞遗传学特性 7.1.1 染色体数 2n=48。 7.1.2 核型公式 2n=2sm+6st+40t;NF=50。 鞍带石斑鱼核型如图2所示。 DB35/T 18782019 4 a) 鞍带石斑鱼中期分裂相 b) 鞍带石斑鱼组型图 图2 鞍带石斑鱼核型图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图 7.2 分子遗传学特征 7.2.1 DNA 条形码靶基因 以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ND2及一个核基因RYR3同时作为鞍带石斑鱼DNA条形码靶基因。 7.2.2 COI 基因 DNA 条形码 鞍带石斑鱼COI条形
9、码基因共654 bp,种内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小于 1%。鞍带石斑鱼COI基因DNA条 形码序列如下: 1 CTTTATCTTGTATTTGGTGCCTGGGCTGGGATAGTAGGAACAGCCCTTAGTTTGCTAATT 60 61 CGGGCTGAACTAAGCCAGCCAGGGGCTCTGCTAGGTGATGACCAGATTTATAATGTAATT 120 121 GTTACAGCACATGCTTTTGTAATAATCTTTTTTATAGTAATACCAATCATAATCGGTGGC 180 181 TTTGGAAATTGACTCATCCCACTTATAATTGGTGCCCCTGAC
10、ATAGCGTTCCCTCGGATG 240 241 AATAACATGAGTTTCTGACTTCTCCCCCCTTCTTTCCTGCTTCTTCTTGCCTCCTCTGGA 300 301 GTAGAAGCTGGTGCTGGCACTGGCTGAACGGTCTACCCACCCCTAGCCGGAAATCTAGCC 360 361 CATGCAGGTGCATCTGTAGACTTAACTATCTTCTCACTACACTTGGCAGGGATTTCATCA 420 421 ATCCTAGGTGCAATTAACTTTATTACAACCATCATTAACATAAAACCCCCTGCCATCTCT 480 4
11、81 CAATACCAAACACCTTTGTTCGTATGGGCTGTACTAATCACAGCAGTACTACTACTCCTC 540 541 TCCCTCCCTGTCCTTGCCGCCGGCATCACTATGTTGCTTACTGATCGTAACCTTAACACT 600 601 ACCTTCTTTGATCCAGCCGGAGGAGGAGATCCAATTCTTTACCAGCACTTGTTC 7.2.3 ND2 基因 DNA 条形码 鞍带石斑鱼ND2条形码基因共678 bp,种内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小于 1%。鞍带石斑鱼ND2基因DNA条 形码序列如下: 1 ATGAATCCATACATCTTAGC
12、TATCCTACTACTCAGCCTTGGACTAGGAACCACCATCACA 60 61 CTCACAAGCTCCCACTGACTATTCGCCTGAATAGGCTTAGAAATTAATACCCTAGCCATT 120 121 CTCCCCCTTATAGCCCAACAACACCACCCTCGAGCAGTTGAAGCCACCATTAAATATTTT 180 181 CTTACCCAAGCAACGGGGGCAGCCACCCTACTATTCGCCAGCACCACCAATGCATGACTA 240 241 ACAGGCCAATGAGACATCCTACAAATATCTCACCCCTTCTCAATCA
13、CACTAGCCATCCTT 300 301 GCTCTCTCCCTAAAAATTGGTCTCGCCCCTCTACATACATGATTACCTGAAGTACTCCAA 360 DB35/T 18782019 5 361 GGACTAGACTTAACTACAGGACTTATTCTATCAACCTGACAGAAACTAGCACCATTCGCC 420 421 CTACTCCTTCAAATTCAACCCACCAACCCCCTAATCTTAGTGATACTCGGCATTACCTCA 480 481 ACCCTCGTTGGTGGTTGAGGAGGGCTAAACCAAACACAACTCCGAAAAATTC
14、TAGCATAC 540 541 TCCTCCACAGCCCACTTAGGTTGAATAATTTTAATCCTCCAATTCTCCCCCTCACTGGCC 600 601 CTCCTAACCCTGGTTATGTACTTAATCATAACATCCTCAACATTCCTTGTATTTAAACTA 660 661 AACAAATCAACAAACATA 7.2.4 RYR3 基因 DNA 条形码 鞍带石斑鱼RYR3条形码基因共846 bp,种内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小于 1%。鞍带石斑鱼RYR3基因DNA 条形码序列如下: 1 CTTAAACTGAAGGACCTGACGACCTCTGACAGCTTCAGA
15、GAGTATGACCCCGACTGTAAA 60 61 GGCATTATTTCAAAGAAGGAGTTCCAGAAGTCAATGGAGAGCCAGAAGCAGTACATTCAG 120 121 TCTGAGATAGAATTCCTGCTCTCGTGCGCAGAGGCCGATGAGAATGACATGTTCAACTAC 180 181 AAGGAGTTTGTAGAGCGGTTCCACGAGCCGGCCAAAGAAATCGGCTTCAATGTGGCAGTG 240 241 CTTCTGACCAACCTGTCTGAACACATGCCACACGACGCCAGACTCGCCACCTTCTTAGAC 300
16、301 CTAGCAGAGAGCGTACTCAGCTACTTTGAGCCTTACCTGGGTCGCATTGAAATCATGGGC 360 361 AGCGCAAAGCGGATTGAGAGGGTGTACTTTGAGATCAGCGAGTCGAGCCGGGAGCAGTGG 420 421 GAGAAGCCGCAGGTCAAAGAGTCCAAGCGCCAGTTCATCTTTGACGTGGTCAATGAGGGC 480 481 ACGGAGAGCGAGAAGATGGAGATGTTTGTGAATTTCTGTGAGGACACCATTTTTGAGATG 540 541 CAGCTAGCCTCACAGATCTC
17、TGAGCCAGATGCAGTTGAGCATCCTGAGGAGGAGGCTGAG 600 601 GAAGAAGCACACAGTATCCTGGACGAGTTGGCTGAAGAGGAAGAGGGCGCCCTGGAGTCT 660 661 GCCTCAGCCTTTACCACCGCATGCCGCTCAGTCAAGAAAAAGGTCGCCTCCGTCCGCCAA 720 721 ATCTTTTCTATGAAAAACGTGCGTAAGCAGTTCAAGAAAATGAAGAACCTGAGCATCAGG 780 781 GAGATTATCACCAGCTTCGTCTCCTTCTTCTGGATGCTCTTCAC
18、CGGCTTCTTCAAGGGA 840 841 ATCTAC 8 检验方法 8.1 性状检测 按照GB/T 18654.3执行。 8.2 生长与繁殖测定 生长按照GB/T 18654.4执 行,繁殖按照GB/T 18654.6执行。 8.3 染色体的检测标准 按照GB/T 18654.12执行。 8.4 DNA 条形码检测 8.4.1 DNA 提取 取肌肉组织剪碎,用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超纯水溶解后-20 保存备用。 DB35/T 18782019 6 8.4.2 PCR 扩增 鞍带石斑鱼DNA条形码基因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鞍带石斑鱼 DNA 条形码基因引物序列 引物名称 扩增基
19、因 引物序列(5-3) Fish F1 COI TCAACCAACCACAAAGACATTGGGAC Fish R1 COI TAGACTTCTGGGTGGCCAAAGAATCA ND2-1L ND2 AAGGGCCACTTTGATAGAGTG ND2-1H ND2 GTRAGTRYGGGGGYTTTTGCYCA RYR3 F48 RYR3 TGACAGCTTCAGAGAGTATGACCCT RYR3 R849 RYR3 GCCAGTGAAGAGCATCCAGAAGAAG 扩增反应条件:反应体积为25 L,其中含10PCR 缓冲液 2.5 L,25 mmol/L Mg 2+ 2 L,5 pmol 引物各1 L, 2.5 mmol/L dNTP 1 L,DNA模板25 ng, Taq酶1 U,无菌超纯水补足25 L。 扩增程序为:95 2 min(95 1 min52 1 min72 1 min)30 cys72 5 min。 8.4.3 序列测定 将PCR产物纯化后双向测序。 9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不符合本标准第5章至第7章任意一章要求的,则判定为不合格项,有不合格项的样品为不 符合样品。 A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