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080.99 B 10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8362019 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ultivated land 2019 - 04 - 18发布 2019 - 07 - 18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8362019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地力提升与保持原则. 2 5 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检验方法 . 2
2、 6 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肥力指标 . 3 7 地力提升与保持目标. 5 8 地力提升与保持主要技术. 5 参考文献. 11 DB35/T 1836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飞、李清华、黄功标、何春梅、黄毅斌、王利民、林琼、张辉、张世昌、 刘彩玲、林诚、张华、黄建诚。 DB35/T 18362019 1 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原则、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检验方法
3、、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 肥力指标、地力提升与保持目标、地力提升与保持主要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水田、旱地,包括黏、酸、浅、砂、瘦等类的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LY/T 1228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7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310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 525
4、 有机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
5、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334 畜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 NY/T 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NY/T 291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35/T 18362019 2 3.1 耕地地力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条件、自然属性等相关要素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2 基础地力 basic soil productivity 在特定立地条件、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下,经过多年水肥培育后,当季旱
6、地 无水肥投入、水田无养分投入时的土壤生产能力。 3.3 绿肥 green manure 植物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生物体直接或间接翻压到土壤中用作肥料,或者是通过它们与 主作物的间套轮作起到促进主作物生长、改善土壤性状等作用。 3.4 秸秆还田 straw return 把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4 地力提升与保持原则 4.1 用养结合 对中低产田遵循改良、轮作套种使用与养护等相结合的使用方式,消除或减轻限制农业产量提高的 各种障碍因素,改善农田生态,逐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对高产田持续实行稳产保育措施,强化保护与 利用。 4.2
7、 有机培肥 培肥主要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还田等,稳步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 性状,提升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4.3 平衡施肥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控制施用化肥总量,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 促进土壤养分平衡与提高供肥能力,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面源污染和养分失调。 5 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检验方法 5.1 耕层土壤采集、处理与贮存 按NY/T 1121.1规定的方法实施。 5.2 分析测试 5.2.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NY/T 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 DB35/T 18362019 3 5.2.2 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NY/T 53规定的方法
8、测定。 5.2.3 土壤全磷的测定 按NY/T 88规定的方法测定。 5.2.4 土壤全钾的测定 按NY/T 87规定的方法测定。 5.2.5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按LY/T 1228规定的方法测定。 5.2.6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按NY/T 1121.7规定的方法测定。 5.2.7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NY/T 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5.2.8 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按NY/T 1121.13规定的方法测定。 5.2.9 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按NY/T 1121.14规定的方法测定。 5.2.10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按NY/T 1121.8规定的方法测定。 5.2.11 土壤有效锌的测定 按
9、NY/T 890规定的方法测定。 5.2.12 土壤pH的测定 按NY/T 1121.2规定的方法测定。 5.2.13 土壤质地的测定 按NY/T 1121.3规定的方法测定。 6 地力提升与保持的土壤肥力指标 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分级指标见表1,土壤酸碱度分级指标见表2,土壤质地 分级类型见表3,耕层厚度分级指标见表4。 DB35/T 18362019 4 表1 耕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分级指标 指标 高 中 低 有机质(g/kg) 30(水田)、 20(旱地) 2030(水田)、 1020(旱地) 20(水田)、 10(旱地) 全氮(g/kg) 2.0 1.02.0 1.0
10、全磷(g/kg) 1.0 0.61.0 0.6 全钾(g/kg) 25 1525 15 碱解氮(mg/kg) 200 100200 100 有效磷(mg/kg) 25(酸性土壤)、 30(中性和石灰性土壤) 1525(酸性土壤)、 1530(中性和石灰性土壤) 15(酸性土壤)、 15(中性和石灰性土壤) 速效钾(mg/kg) 150 80150 80 交换性钙(mg/kg) 1 000 4001 000 400 交换性镁(mg/kg) 120 50120 50 有效硫(mg/kg) 25 1625 16 有效硼(mg/kg) 1.0 0.51.0 0.5 有效锌(mg/kg) 2.0 1.0
11、2.0 1.0 表2 耕层土壤酸碱度分级指标 pH值 4.5 4.55.5 5.66.5 6.67.5 7.68.5 8.5 等级 强酸性 酸性 弱酸性 中性 碱性 强碱性 表3 耕层土壤质地分级类型 物理性黏粒 (0.01 mm) 含量(%) 05 610 1120 2130 3145 4660 6175 7685 85 砂土 壤土 黏土 等级 松砂土 紧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轻黏土 中黏土 重黏土 表4 耕层厚度分级指标 耕层厚度(cm) 20(水田)、 30(旱地) 1620(水田)、 2530(旱地) 1015(水田)、 1524(旱地) 10(水田)、 15(旱地)
12、等级 厚 较厚 中等 薄 DB35/T 18362019 5 7 地力提升与保持目标 通过持续改良与培肥,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宜达到中等等级或以上;养分含量指标宜达到中等等 级;耕层土壤酸碱度宜达到弱酸性至中性水平;水田耕层土壤质地宜达到中壤至轻黏等级,旱地耕层土 壤质地宜达到轻壤或中壤等级;耕层土壤厚度宜达到较厚水平或以上。 8 地力提升与保持主要技术 8.1 田间工程 田间工程系统按照GB/T 30600、NY/T 2148、NY/T 310的规定实施。 8.2 轮作与套种 8.2.1 水田 闽东南沿海区域可推广蚕豆中稻、早稻甘薯(豌豆、蔬菜、马铃薯)、中稻(早稻晚稻) 紫云英等轮套作模式
13、;闽西北内陆区域可推广中稻(早稻晚稻)紫云英、中稻油菜、大豆中稻、 烟稻紫云英、稻菜等轮作模式。 8.2.2 旱地 闽东南沿海区域可推广花生甘薯、大豆甘薯、玉米豌豆等轮套作模式;闽西北内陆区域可推 广大豆甘薯、玉米豌豆等轮套作模式。 8.3 主要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 8.3.1 紫云英 8.3.1.1 品种选择 选用早发、高产、适应性强的“闽紫”系列等品种。 8.3.1.2 种植方式 紫云英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宜选在中、晚稻收割前15 d20 d播种,水稻收割可高 茬留田,翌年紫云英与稻秆协同还田。用种量1.5 kg/666.7 m22.0 kg/666.7 m2,采用钙镁磷肥 2
14、.5 kg/666.7 m25.0 kg/666.7 m2拌种,播种时落籽均匀。 8.3.1.3 田间管理 水稻收割后,施过磷酸钙10 kg/666.7 m215 kg/666.7 m2、氯化钾3 kg/666.7 m24 kg/666.7 m2。 冬季应灌“跑马水”防旱,开春后要多次清沟防渍。做好白粉病、蚜虫、潜叶蝇与蓟马虫等病虫害防治。 8.3.1.4 翻压利用 双季早稻宜在紫云英盛花期或此前翻压,通常应在插秧前10 d20 d进行,鲜草翻压量以1 500 kg/666.7 m2左右为宜,翻压时施用石灰25 kg/666.7 m240 kg/666.7 m2。单季稻在初荚期翻压,翻压 深度
15、在15 cm左右。 DB35/T 18362019 6 8.3.2 蚕豆 8.3.2.1 品种选择 选用“慈蚕1号”、“陵西一寸”、“沁后本1号”等品种。 8.3.2.2 种植方式 适宜播种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前晒种2 d3 d,用0.1%钼酸铵溶液浸种24 h36 h 后沥干播种,或用种衣剂拌种。施20 kg/666.7 m230 kg/666.7 m2石灰后,深耕30 cm35 cm做畦, 畦宽70 cm80 cm,沟宽30 cm;每畦2行,行距一般40 cm50 cm,穴距20 cm25 cm。 8.3.2.3 田间管理 全生育期施氮(N)6 kg/666.7 m28 kg
16、/666.7 m2,施磷(P2O5)5 kg/666.7 m26 kg/666.7 m2, 施钾(K2O)5 kg/666.7 m27 kg/666.7 m2,50%作基肥,50%在花荚期施用。蚕豆播种后,灌足出苗 水,开花结荚期及时灌“跑马水”。初荚期及时打顶,促进结荚和豆粒饱满。生育期间做好潜叶蝇、蚜 虫与赤斑病等防治。 8.3.2.4 蚕豆秆还田利用 蚕豆鲜荚采摘后,新鲜秸秆利用还田机械,及时切碎并翻压还田。新鲜蚕豆秆翻压量以1 500 kg/666.7 m2左右为宜。 8.3.3 油菜 8.3.3.1 品种选择 选用“浙油50”、“中双11号”、“油研9号”等品种。 8.3.3.2 种
17、植方式 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做畦,一般畦宽1.2 m,沟宽30 cm。育苗移栽的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播种, 苗龄30 d35 d开始移栽。直播栽培于10月中下旬穴播,行距35 cm40 cm,株距20 cm25 cm。 8.3.3.3 田间管理 种植前施腐熟有机肥300 kg/666.7 m2500 kg/666.7 m2,全生育期施氮(N)8 kg/666.7 m2 10 kg/666.7 m2,施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施钾(K2O)5.5 kg/666.7 m27.0 kg/666.7 m2,基肥、苗肥、苔肥分别占50%、25%、25%。花芽
18、分化前后喷施0.2%硼砂溶液12次。做好霜霉 病、蚜虫、菜青虫等病虫害防治。 8.3.3.4 油菜秆还田利用 掌握在全田角果80%退绿现黄、种子呈本品种的固有色泽进行收割。油菜收割时只割分枝,留高茬 机械切碎翻耕还田。油菜秸秆干物还田量150 kg/666.7 m2250 kg/666.7 m2。 8.3.4 红萍 8.3.4.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的回交萍、细绿萍、卡州萍等品种,春、夏及秋季养殖宜进行不同品种组合搭配。 DB35/T 18362019 7 8.3.4.2 养殖方式 在每年冬闲田期间,投放母萍200 kg/666.7 m2250 kg/666.7 m2,放萍后保持2 cm水
19、层养萍。红 萍长满田面后,应及时捞出分萍,分萍后及时追肥,追肥以磷、钾肥为主,萍色变红时,可少量追施氮 肥。 8.3.4.3 还田利用 宜翻压红萍2 000 kg/666.7 m24 000 kg/666.7 m2,可在水稻种植前压青作为基肥使用,也可水 稻插秧后放养20 d30 d,倒萍作追肥,或者采用稻萍鱼、稻萍鸭等立体种养方式。 8.4 土壤耕作 利用旋耕机或微耕机深耕、深松,每年结合有机肥施用、绿肥和秸秆翻压还田持续进行,实现水田 肥沃耕作层达15 cm以上,旱地肥沃耕作层达18 cm以上。 8.5 有机肥料施用 8.5.1 有机肥料施用原则 以畜禽粪便等堆沤的有机物料应符合NY/T
20、1334的要求;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 525的要求,生物有 机肥应符合NY 884的要求。旱地有机肥料用量宜重,水田有机肥料用量宜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耕地 有机肥用量宜重,侧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耕地有机肥用量宜轻,侧重维持。 8.5.2 有机肥料用量 有机质含量低于25 g/kg的水田或有机质含量低于15 g/kg的旱地,每年有机肥施用量1.0 t1.5 t, 有机质含量高于30 g/kg的水田或有机质含量高于20 g/kg的旱地,每年有机肥施用量0.4 t0.8 t,商 品有机肥可适当减量。实施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的耕地,可适当减少有机肥施用量。 8.5.3 施用方法 有机肥料宜作基肥
21、,宜在农田休闲时或作物种植前结合翻耕,均匀施入土壤。施肥深度宜达到15 cm 以上。也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土地平整的表土回覆施工阶段,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 肥等。坚持多年连续施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 8.6 秸秆还田 8.6.1 还田数量 根据主栽作物及产量水平而定,水稻秸秆还田干重在200 kg/666.7 m2350 kg/666.7 m2之间。 8.6.2 还田方法 稻草还田宜选择在秋季,若在第2年还田,需在水稻插秧前7 d10 d翻压还田。粉碎抛撒还田的稻 草可浅翻10 cm15 cm,高留茬30 cm40 cm或粉碎较长的稻草,翻埋到20 cm为宜。 8.6.3 田间管
22、理 还田过程施用石灰20 kg/666.7 m250 kg/666.7 m2,同时调节土壤含水量30%左右,促进秸秆腐烂。 DB35/T 18362019 8 8.7 测土配方施肥 8.7.1 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施肥原则与技术总体上应符合NY/T 2911规定的要求,根据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作物需肥特性和肥 料效应,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按需追施,磷钾平衡补充,重视钙镁硫肥施用,微量元素因土补缺” 的原则,科学施用肥料。 8.7.2 主要作物施肥技术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对不同产量水平的作物提出分类指导施肥技术。 8.7.2.1 中稻 氮肥总量的40%5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20
23、%30%作穗肥;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分基肥(占 60%70%)、穗肥(占30%40%)两次施用。 低产水平(500 kg/666.7 m2以下):氮(N)5 kg/666.7 m26 kg/666.7 m2;磷(P2O5)1 kg/666.7 m2 3 kg/666.7 m2;钾(K2O)3.5 kg/666.7 m24.0 kg/666.7 m2。 中产水平(500 kg/666.7 m2600 kg/666.7 m2):氮(N)9 kg/666.7 m211 kg/666.7 m2; 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6 kg/666.7 m28
24、 kg/666.7 m2。 高产水平(600 kg/666.7 m2700 kg/666.7 m2):氮(N)11 kg/666.7 m213 kg/666.7 m2;磷 (P2O5)4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7.5 kg/666.7 m29.0 kg/666.7 m2。 8.7.2.2 早稻 氮肥总量的50%左右作基肥,50%作追肥,追肥按分蘖肥:穗肥=3:2的比例施用;磷肥全部基施;钾 肥的50%60%作基肥,40%50%作追肥,追肥按分蘖肥:穗肥=3:2的比例施用。 低产水平(350 kg/666.7 m2以下):氮(N)6 kg8 kg/666.
25、7 m2;磷(P2O5)2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4.0 kg/666.7 m25.5 kg/666.7 m2。 中产水平(350 kg/666.7 m2450 kg/666.7 m2):氮(N)8 kg/666.7 m210 kg/666.7 m2;磷(P2O5) 3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5.5 kg/666.7 m27.0 kg/666.7 m2。 高产水平(450 kg/666.7 m2以上):氮(N)10 kg/666.7 m212 kg/666.7 m2;磷(P2O5)4 kg/666.7 m26 kg
26、/666.7 m2;钾(K2O)7.0 kg/666.7 m28.5 kg/666.7 m2。 8.7.2.3 晚稻 氮肥总量的40%45%作基肥,15%35%作分蘖肥,20%45%作穗肥施用,高产田块氮肥宜后施;磷 肥全部基施;钾肥总量的60%左右作为基肥,40%左右作穗肥追施。 低产水平(400 kg/666.7 m2以下):氮(N)8 kg/666.7 m210 kg/666.7 m2;磷(P2O5)1 kg/666.7 m23 kg/666.7 m2;钾(K2O)5.5 kg/666.7 m27.0 kg/666.7 m2。 中产水平(400 kg/666.7 m2500 kg/666
27、.7 m2):氮(N)10 kg/666.7 m212 kg/666.7 m2;磷 (P2O5)2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7.0 kg/666.7 m28.5 kg/666.7 m2。 高产水平(500 kg/666.7 m2以上):氮(N)11 kg/666.7 m213 kg/666.7m2;磷(P2O5)3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7.5 kg/666.7 m29.0 kg/666.7 m2。 DB35/T 18362019 9 8.7.2.4 马铃薯 氮肥70%作基肥,30%作苗期追施;磷、钾全部作基肥。 低
28、产水平(1 500 kg/666.7 m2以下):氮(N)6 kg/666.7 m27 kg/666.7 m2;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7 kg/666.7 m28 kg/666.7 m2。 中产水平(1 500 kg/666.7 m22 500 kg/666.7 m2):氮(N)8 kg/666.7 m210 kg/666.7 m2; 磷(P2O5)4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10 kg/666.7 m213 kg/666.7 m2。 高产水平(2 500 kg/666.7 m2以上):氮(N)10
29、 kg/666.7 m213 kg/666.7m2;磷(P2O5)5 kg/666.7 m26 kg/666.7 m2;钾(K2O)13 kg/666.7 m216 kg/666.7 m2。 8.7.2.5 甘薯 氮、钾基肥占40%,苗肥占10%,夹边肥占50%,磷肥全部作基肥。 低产水平(2 000 kg/666.7 m2以下):氮(N)8 kg/666.7 m210 kg/666.7 m2;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10 kg12 kg/666.7 m2。 中产水平(2 000 kg/666.7 m23 000 kg/666.7 m2)
30、:氮(N)9 kg/666.7 m211 kg/666.7 m2; 磷(P2O5)3.5 kg/666.7 m24.5 kg/666.7 m2;钾(K2O)11 kg/666.7 m213 kg/666.7 m2。 高产水平(3 000 kg/666.7 m2以上):氮(N)10 kg/666.7 m212 kg/666.7 m2;磷(P2O5)4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12 kg/666.7 m214 kg/666.7 m2。 8.7.2.6 玉米 氮、钾基肥占30%,苗期追施30%,大喇叭口期追施40%;磷肥全部基施。 低产水平(450 kg/666
31、.7 m2以下):保苗3 500 株/666.7 m2左右。氮(N)8 kg/666.7 m212 kg/666.7 m2;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2 kg/666.7 m23 kg/666.7 m2。 中产水平(450 kg/666.7 m2600 kg/666.7 m2):保苗4 000 株/666.7 m2左右。氮(N)11 kg/666.7 m215 kg/666.7 m2;磷(P2O5)3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3 kg/666.7 m24 kg/666.7 m2。 高产水平(600 kg
32、/666.7 m2以上):保苗4 000 株/666.7 m2以上。氮(N)14 kg/666.7 m218 kg/666.7 m2;磷(P2O5)5 kg/666.7 m27 kg/666.7 m2;钾(K2O)5 kg/666.7 m27 kg/666.7 m2。 8.7.2.7 花生 氮肥50%作基肥,50%在苗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基施。 低产水平(150 kg/666.7 m2以下):氮(N)4 kg/666.7 m25 kg/666.7 m2;磷(P2O5)3 kg/666.7 m24 kg/666.7 m2;钾(K2O)5 kg/666.7 m26 kg/666.7 m2。 中产水
33、平(150 kg/666.7 m2250 kg/666.7 m2):氮(N)5 kg/666.7 m26 kg/666.7 m2;磷(P2O5) 4 kg/666.7 m25 kg/666.7 m2;钾(K2O)6 kg/666.7 m27 kg/666.7 m2。 高产水平(250 kg/666.7 m2以上):氮(N)6 kg/666.7 m28 kg/666.7 m2;磷(P2O5)5.0 kg/666.7 m26.5 kg/666.7 m2;钾(K2O)7.5 kg/666.7 m29.5 kg/666.7 m2。 8.7.2.8 蔬菜 芥菜、大白菜、结球甘蓝等蔬菜推荐施肥参照DB35
34、/T 1526实施。 DB35/T 18362019 10 8.8 主要障碍类型土壤改良 8.8.1 酸化型土壤改良 pH4.5的强酸性土壤,每23年施用石灰80 kg/666.7 m2150 kg/666.7 m2;pH4.55.5的酸性 土壤,每23年施用石灰50 kg/666.7 m280 kg/666.7 m2或白云石粉100 kg/666.7 m2150 kg/666.7 m2; pH5.66.5的弱酸性土壤,施用有机肥料,按照8.5实施,也可使用土壤调理剂等碱性物质提高土壤pH。 8.8.2 黏瘦型土壤改良 分布于丘陵山地、坡地梯田,土壤质地为中黏土或重黏土且有机质含量低于20 g
35、/kg的水田,或质 地为中壤重壤且有机质含量低于10 g/kg的旱地,应改革耕作制度,种植绿肥,按照8.2、8.3实施; 开展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厚沃耕层,按照8.4、8.5实施;稻草还田,按照8.6实施;测土配方施 肥,调节养分平衡,按照8.7实施。 8.8.3 冷浸型土壤改良 分布于山垄低洼地、常年冷泉灌溉、土体存在“冷、渍、烂、瘦”的冷浸田,参照DB35/T 1376实 施。 8.8.4 砂漏型土壤改良 分布于山丘坡地、河流两侧的河漫滩的水田,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或轻壤土且有机质含量低于20 g/kg, 应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按照8.2、8.3、8.5实施;客土改砂,客土1
36、5 m3/666.7 m2 25 m3/666.7 m2;秸秆还田,按照8.6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调节养分平衡,按照8.7实施。 8.8.5 旱砂瘦型土壤改良 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的旱地,土壤质地为砂土或砂壤土,应营造林带植被,保持水土,占地面积5% 以上;修建山塘水库,发展水利灌溉,保灌23次;推广花生甘薯等轮作,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 按照8.2、8.3、8.5实施;秸秆还田,按照8.6实施;客土改砂,客土15 m3/666.7 m225 m3/666.7 m2; 测土配方施肥,调节养分平衡,按照8.7实施。 8.8.6 盐渍型土壤改良 分布于滨海平原土壤含盐量高于2.0 g/kg的耕地,
37、应广辟水源,引淡洗盐,开沟降低地下水位,做 到勤灌勤排,加速脱盐,使含盐量低于1.0 g/kg;合理轮作,种植田菁、蚕豆等耐盐绿肥,按照8.2、 8.3实施;增施有机肥料,防止碱化,培肥地力,按照8.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调节养分平衡,按照8.7 实施。 DB35/T 18362019 11 参 考 文 献 1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2 NY/T 1634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 DB35/T 1376 冷浸田类型划分与改良利用技术规范. 4 DB35/T 1526 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技术规范. 5 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福建土壤.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 曹卫东,徐昌旭.中国主要农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0. 7 周卫.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 徐明岗,张文菊,黄绍敏.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DB35/T 1836 2019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耕地地力提升与保持技术规范 DB35/T 18362019 * 2019年4月第一版 2019年4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