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5.200 E 10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7282018 代替 DB34/T 728-2007 长输天然气管道检验规程(直接检测) Inspection Regulation for Long-buried natural Gas Pipeline (Direct Inspect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0 - 20 发布 2018 - 11 - 20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728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一般要求 .
2、. 2 5 检验方案制定 . . 2 5.1 资料审查 . . 3 5.2 方案制定 . . 3 6 在线检验 . . 3 6.1 重点检 验位置 . . 3 6.2 检验项目 . . 3 6.3 检验结论 . . 4 6.4 检验结 果的处理 . . 4 7 全面检验 与合于使用评价 . . 4 7.1 全面检验 . . 4 7.2 合于使 用评价 . . 5 7.3 管道综 合评价等级 . . 6 8 检验报告 与问题处理 . .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线检验项目与要求 .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全面检验项目与要求 . 1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18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线检验报告格式 . 2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全面检验、合于使用评价报告格式 . 25 DB34/T 728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728-2007长输天然气管道检验规程 。与 DB34/T 72 8-2007 相比下,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标准名称:长输天然气管道检验规程(直接检测); 增加了“3 术语和定义”内容; 增加了“在线检验”、“全面检验”、“合于使用评价”的定义内容; 增加了“4 一般要
4、求”内容; 增加了“4.1 检验周期缩短的情况”内容; 增加了“4.2 应当立即进行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的情况”内容; 增加了“4.3 对检验机构、评价机构、使用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要求”内容; 修改了“5 检验方案制定”内容; 修改了“6 在线检验”内容; 修改了“6.3 检验结论”内容; 修改了“6.4 检验结果处理”内容; 增加、修改了“7 全面检验与合于使用评价”内容; 增加了“7.1.1 潜在危险的分析”内容; 修改了“7.1.2 风险预评估”内容; 修改了“7.1.3 检验结论”内容; 增加了“7.2 合于使用评价”内容; 增加了“7.3 管道综合评价等级”内容; 增加了“附录 C
5、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内容; 修改了“附录 D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线检验报告格式”内容; 修改了“附录 E 长输天然气管道全面检验、合于使用评价报告格式”内容;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恩和、李志宏、忻忠、于磊、李朋、姚立东。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4/T 728-2007。 DB34/T 7282018 1 长输天然气管道检验规程(直接检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输天然气管道检验的一般要求、检验方案制定、在线检验、全面检验与合于使用评 价、检验报
6、告与问题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长输天然气管道、管道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及附属设施的直接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285 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 GB/T 27512 埋地钢质管道风险评估方法 GB/T 30582 基于风险的埋地钢质管道外损伤检验与评价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在线检验 online ins pection 在运行过程中的常规性检查
7、。在线检验至少每年 1 次,进行全面检验的年度可以不进行在线检验, 新建管道投用后的首次在线检验, 应在半年内进行; 在线检验通常由管道使用单位 (以下简称使用单位) 长输管道作业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进行。 3.2 全面检验 comprehens ive inspection 按一定的检验周期对在用管道进行基于风险的检验。新建 管道一般于投用后 3 年内进行首次全面 检验;承担全面检验的检验机构,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并且在核准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3.3 合于使用评价 fitness fo
8、r service assessment 对含有缺陷或损伤的管道进行的一种评价,以确定在预期的工作条件下是否可以继续安全运行,包 括对管道进行的应力分析计算;对危害管道结构完整性的缺陷进行的剩余强度评估与超标缺陷安全评 定;对危害管道安全的主要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的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的材料适用性评 DB34/T 7282018 2 价、 以及不良条件下管道安全评定等。 合于使用评价在全面检验之后进行, 承担合于使用评价的机构 (以 下简称评价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合于使用评价资质。 4 一般要求 4.1 检验周期缩短的情况: a) 位于事故后果严重区的; b) 1 年内多
9、次发生泄漏事故以及受自然灾害、第三方破坏严重的; c) 发现应力腐蚀、严重局部腐蚀或者全面腐蚀的; d) 所需阴极保护电流大幅增加; e) 防腐层损坏严重或者无有效阴极保护的; f) 承受交变载荷,可能导致疲劳失效的; g) 管道埋深不满足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h) 风险评估发现风险值较高的; i) 在线检验中发现除前几项以外的严重问题的; j) 检验人员和使用单位认为应当缩短检验周期的。 4.2 应当立即进行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的情况: a) 运行工况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导致运行风险提高的; b) 输送介质种类发生重大改变,改变为更危险介质的; c) 停用超过 1年后再启用的; d) 在线检验结
10、论要求进行全面检验的; e) 所在地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 f) 有重大改造维修的。 4.3 对检验机构、评价机构、使用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要求: 4.3.1 承担管道全面检验的检验机构、合于使用评价的评价机构以及人员应当在核准范围内开展全面 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工作,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安全监察权限进行的监 督,并且对其工作质量负责。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应当采用完整性管理理念中的检验检测评价技 术,开展基于风险的检验检测,并且确定管道的事故后果严重区。事故后果严重区的确定原则按照 GB 50251 的规定进行。 4.3.2 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全面检验周期
11、的要求制定管道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计划,安排全面检验 和合于使用评价工作,并且及时向压力管道使用登记部门申报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计划,在合于使 用评价合格有效期届满前 1 个月之前分别向检验机构和评价机构提出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要求。 使用单位应当做好管道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使管道处于适合的待检状态, 并且提供安全的检验环境, 负责检验所需的辅助工作,协助检验机构、评价机构进行检验。 4.3.3 检验前,检验机构与评价机构必须制定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方案(包括安全措施和应急预 案),并且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方案有检验机构和评价机构授权的技术负责 人审批。全面检
12、验完成后,使用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合于使用评价工作。评价机构应当结合管道全面检验 情况进行合于使用评价,并且确定管道许用参数与下次全面检验周期。 4.3.4 从事全面检验与合于使用评价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批准后的全面检验方案和合于使用评价方案 进行全面检验与合于使用评价。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作调整时,必须经过检 验机构和评价机构授权的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检验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 5 检验方案制定 DB34/T 7282018 3 5.1 资料审查 承担在线检验的人员应当在全面了解被检管道的使用、管理情况,并且在认真调阅管道技术资料和 管理资料的基础上,对管道
13、运行记录、管道隐患监护措施实施情况记录、管道改造施工记录、检修报告、 管道故障处理记录进行审查,记录审查情况。 全面检验前,检验机构应当对提交和收集的以下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a) 设计图纸、文件与有关强度计算书; b) 管道元件产品质量证明资料; c) 安装监督检验证明文件、安装及其竣工验收资料; d) 管道运行记录,包括输送介质压力、流量记录、压力异常波动记录、电法保护运行记录、阴极 保护系统故障记录,管道修理或者改造的资料,管道事故或者失效资料,管道的各类保护系统 故障记录,管道的电法保护日常检查记录,输送介质分析报告(特别是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和 游离水); e) 运行周期内的在线检验记
14、录; f) 上一次全面检验报告、合于使用评价报告; g) 检验人员认为全面检验所需要的其他资料。 其中(a)(b)(c)项在管道投用后的首次全面检验时必须审查,以后的全面检验中可以根据需 要查阅。 5.2 方案制定 管道检验前,检验单位在资料审查基础上,应根据管道使用年限、运行状况、危险程度等因素制定 检验方案。 6 在线检验 6.1 重点检验位置 如下: a) 穿、跨越管道; b) 管道出土、入土点,管道阀室、分输点,管道敷设时位置较低点; c) 事故后果严重区内的管道; d) 工作条件苛刻以及承受交变载荷的管道; e) 曾经发生过泄漏以及抢险抢修过的管道,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地区的管道;
15、f) 已经发现的严重腐蚀或者其他危险因素的管道。 6.2 检验项目 如下: a) 宏观检查; b) 防腐层检查; c) 电性能测试; d) 阴极保护系统测试; e) 壁厚测定; f) 地址条件调查; g) 安全保护装置检验。 DB34/T 7282018 4 在线检验以宏观检查和安全保护装置检验为主,必要时进行腐蚀防护系统检查,部分检查项目可 结合日常巡线进行。在线检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见附录A。 6.3 检验结论 在线检验的现场工作结束后,检查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结果出具在线检验报告,作出下述检验结 论: a) 允许使用; b) 进行全面检验。 6.4 检验结果的处理 在线检验发现管道存在异常情况
16、和问题时,使用单位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重大安全隐患应报当 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结束后应按照附录D 的格式认真准确填写在线检验报告。 7 全面检验与合于使用评价 7.1 全面检验 7.1.1 潜在危险的分析 全面检验前,检验机构应当根据资料分析辨识所有危害管道结构完整性的潜在危险。这些潜在危险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a) 固有危险,如制造与安装、改造、维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b) 运行过程中与时间有关的危险,如内腐蚀、外腐蚀、应力腐蚀; c) 运行过程中与时间无关的危险,如第三方破坏、外力破坏、误操作; d) 其他危害管道安全的潜在危险。 7.1.2 风险预评估 检验机构对资料审查分析
17、完成后,应当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进行风险预评估。按照 GB/T 27512 进行风险预评估。 7.1.3 检验项目 检验机构应当根据风险预评估的结果,进行全面检验。检验项目除在线检验的要求之外,其余检验 项目见附录B。 7.1.4 检验结论 应根据外防腐层状况、阴极保护有效性、腐蚀环境、排流保护效果检测评价结果采用模糊数学综合 评价方法进行腐蚀防护系统综合评价。腐蚀防护系统的综合评价分为 4 个等级,见表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可参照附录C。 表1 埋地钢制管道腐蚀防护系统评价分级 等级 1 2 3 4 评语 j c 分值区间 90 1 c 100 80 2 c 90 70 3
18、c 80 60 4 c 70 DB34/T 7282018 5 7.2 合于使用评价 7.2.1 耐压强度校核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管道,应当按照许用压力进行耐压强度校核: a) 全面减薄量超过管道公称壁厚 20的; b) 操作参数发生增大的; c) 输送介质种类发生重大变化,改变为更危险介质的。 耐压强度校核应按 GB 50251 的规定执行。 7.2.2 应力分析校核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管道,应当进行应力分析校核: a) 存在较大变形、挠曲、破坏,以及支撑件损坏等现象且无法复原的; b) 全面减薄量超过管道公称壁厚 30的; c) 需要设置而未设置补偿器或者补偿器失效的; d) 法兰经常性泄露、
19、破坏的; e) 检验人员或者使用单位认为有必要的。 应力分析校核方法应按 GB 50251 的规定执行。 7.2.3 剩余强度评估与超标缺陷安全评定 对检测中发现的危害管道结构完整性的缺陷进行剩余强度评估与超标缺陷安全评定, 在剩余强度评 估与超标缺陷安全评定过程中应当考虑缺陷发展的影响, 并且根据剩余前度评估与超标缺陷安全评定的 结果提出运行维护意见。 对于体积型缺陷、面积型缺陷管道剩余强度评估方法,超标缺陷安全评定方法应按 GB/T 30582 的 规定执行。 7.2.4 剩余寿命预测 根据危害管道安全的主要潜在危险因素选择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管道剩余寿命预测主要包括腐 蚀寿命、裂纹扩
20、展寿命、损伤寿命等。 其中管道腐蚀寿命预测应按 GB/T 30582 的规定执行。 7.2.5 材料适用性评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管道,应当进行材料适用性评价: a) 材质发生劣化的; b) 输送介质种类发生重大变化,改变为更危险介质的。 材料适用性评价方法应按 GB/T 30582 的规定执行。 7.2.6 不良条件下管道安全评定 不良条件下管道安全评定是对评定对象的状况调查(历史、工况、环境等)、缺陷检测、缺陷成因 分析、失效模式判断、材料检验(性能、损伤与退化等)、应力分析、必要的试验与计算,并根据本标 准的规定对评定对象的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针对不良条件下管道极限状态的安全评定见
21、 GB/T 30582。 7.2.7 风险再评估 DB34/T 7282018 6 根据上述的检验与评估情况,对管道进行风险再评估,评估方法同 7.1.2。 7.2.8 管道本体评价等级 如下: a) 经合于使用评价能安全使用 6 年以上(含 6 年)的,管道本体评价等级为 1 级; b) 经合于使用评价能 6 年内安全使用的,管道本体评价等级为 2 级; c) 经合于使用评价能 3 年内安全使用的,管道本体评价等级为 3 级; d) 存在无法通过安全评定的外损伤缺陷,管道本体评价等级为 4 级。 7.3 管道综合评价等级 管道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以下 4 个等级: a) 1 级:管道安全质量符合
22、有关法规和标准要求,满足设计条件下在 6 年的检验周期内能安全使 用: b) 2 级:管道安全质量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但腐蚀防护系统或管道本体存在某些不符合有 关规范和标准的问题或缺陷,经合于使用评价,结论为满足设计条件下在 3 年6年的检验周 期内能安全使用; c) 3 级:管道安全质量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但腐蚀防护系统或管道本体存在某些不符合有 关规范和标准的问题或缺陷,经合于使用评价,结论为满足设计条件下在 1 年3年检验周期 内在限定的条件下安全使用; d) 4 级:管道系统外损伤缺陷严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管道不能安全运行,使用单位应立即采 取重大维修措施。 依据管道腐蚀防护
23、系统评价等级和管道本体评价等级确定管道的综合评价等级,见表2。 表2 管道综合评价等级 管道综合评价等级 腐蚀防护系统评价等级 管道本体评价等级 1 2 3 4 1 1 2 3 4 2 2 2 3 4 3 3 3 3 4 4 3 3 4 4 应当结合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结果,确定管道的综合评价等级,及管道的许用参数和下次全面 检验日期,其全面检验周期最长不能超过预测的管道剩余寿命的一半。 综合评价等级为 1 级的管道,其检验周期一般不超过 6 年;综合评价等级为 2 级的管道,其检 验周期一般为 3 年6 年;综合评价等级为 3 级的管道,其检验周期一般为 1 年3 年。 8 检验报告与问题
24、处理 8.1 检验人员应当根据全面检验情况和所进行的全面检验项目,准确填写全面检验记录,及时出具全 面检验报告。合于使用评价结束后,评价人员应当根据全面检验报告和所进行的合于使用评价项目,出 具合于使用评价报告。合于使用评价报告中应当明确需用参数、下次全面检验日期等。 DB34/T 7282018 7 8.2 使用单位应当对合于使用评价过程中要求进行处理的缺陷进行修复或者采取降压运行的措施。评 价机构可以在出具报告前将需要处理的缺陷书面告知使用单位。 使用单位处理完成并且经过评价机构确 认后,评价机构再正式出具合于使用评价报告。 8.3 缺陷修复前,使用单位应当制订修复方案,缺陷的修复应当按照
25、有关要求进行,相关文件记录应 当存档。 8.4 使用单位对管道采取相应的修复或采取降压措施,并且经评价机构确认后,评价机构应当进行风 险再评估。 8.5 检验结束后应按照附录 E 认真准确填写全面检验、合于使用评价报告。 DB34/T 7282018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线检验项目与要求 A.1 资料审查 其中: a) 安全管理资料, 包括使用登记证、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安全操作规则, 作业人员上岗持证情况; b) 技术档案资料,包括定期检验报告,必要时还包括设计和安装、改造、维修等施工、竣工验收 资料; c) 运行状况资料,包括日常运行维护记录、隐患排查治
26、理记录、改造与维修资料、故障与事故记 录。 A.2 宏观检查 其中: a) 位置与走向,主要检查管道位置、埋深和走向(注 B-1); b) 地面装置,主要检查标志桩、测试桩、里程桩、标志牌(简称三桩一牌)以及锚固礅、围栏等 外观完好情况、丢失情况; c) 管道沿线防护带,包括与其他建(构)筑物净距和占压状况; d) 地面泄露情况; e) 跨越段,检查跨越段管道防腐层、补偿器、锚固礅的完好情况,钢结构及基础、钢丝绳、索具 及其连接件等腐蚀损伤情况; f) 穿越段,检查管道穿越处保护工程的稳定性及河道变迁等情况; g) 水工保护设施情况; h) 检验人员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检查。 A.3 防腐层检查
27、主要检查入土端与出土端、漏管段、阀室内管道腐蚀层的完好情况。检查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对 事故后果严重区管道采用检测设备进行地面不开挖检测。 A.4 电性能测试(适用于有阴极保护的管道) 其中: a) 测试绝缘法兰、绝缘接头、绝缘短管、绝缘套、绝缘固定支墩和绝缘垫块等电绝缘装置的绝缘 性能; b) 对采用法兰和螺纹等非焊接件连接的阀门等管道附件的跨接电缆或者其他电连接设施, 测试其 电连续性。 A.5 阴极保护系统测试(适用于有阴极保护的管道) DB34/T 7282018 9 其中: a) 管道沿线保护点位,测量时应考虑 IR(注B-2)降的影响; b) 牺牲阳极输出电流、开路电位(当管道保护
28、电位异常时测试); c) 管内电流; d) 辅助阳极床和牺牲阳极接地电阻; e) 阴极保护系统运行状况,检查管道阴极保护率和运行率、排流效果,阴极保护系统设备及其排 流设施。 A.6 壁厚测定 利用阀井或者探坑,对重要压力管道或者有明显腐蚀和冲刷减薄的管道进行壁厚抽样测定。 A.7 地质条件调查 按照相应标准的要求,对有危险的矿产地下采空区、黄土湿陷区、潜在崩塌滑坡区、泥石流区、地 质沉降区、风蚀沙埋区、膨胀土和盐渍土、活动断层等地质灾害进行地质条件调查。 A.8 安全保护装置检验 参照工业管道全面检验等有关要求执行,特殊的安全保护装置参照相应标准的规定。 DB34/T 7282018 10
29、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长输天然气管道全面检验项目与要求 B.1 腐蚀防护系统检测 B.1.1 外防腐层状况检测 外防腐层状况检测包括外防腐层整体状况不开外检测、破损点定位不开挖检测和开挖检验等项目, 具体的检测方法见 GB/T 19285。 外防腐层整体状况不开外检测评价可采用破损点密度(P 值)进行分析。检测时,需保证仪器不受 周围信号的干扰。外防腐层级别的划分根据外防腐层破损点密度 P 值进行确定,见表B.1。 表B.1 外防腐层破损点密度 P 值(处/100m)分级评价 外防腐层类型 级别 1 2 3 4 3LPE P0.1 0.1P1 硬质聚氨脂泡沫防保温层和 沥青防腐层
30、 P0.2 0.2P2 注: 相邻最小距离不超过 2 倍管道中心埋深的两个破损点可当作一处。 按照严重程度的不同将破损点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其分别为: 一类:多个相邻管段外防腐层均被评为 4 级的管段上的破损点,或两种以上不开挖检测手段均 评价为 4 级管段上的破损点,或初次开展外防腐层评价时检测结果不能解释的点,或采用不同 的不开挖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评价结果不一致的破损点,或存在于外防腐层等级为 4 级、3 级 管段上,结合历史和经验判断有可能出现严重腐蚀的破损点,或无法判定腐蚀活性区域严重程 度的破损点; 二类:孤立并未被列入一类中的 4 级的点,或只存在外防腐评为 3 级管段上几种区域
31、的点,且 已有腐蚀事故记录; 三类:不开挖检测判定为 2 级的点,或未被列入一类、二类的点。 开挖检验应选择最可能出现的腐蚀活性区域, 检验人员应对所有破损点按照破损点的分类确定开外 检验顺序。一类破损点为优先开挖,二类破损点为计划开挖,对三类破损点进行监控。 外防腐层开挖比例见表B.2。 表B.2 外防腐层开挖比例 管道类别 外防腐层级别 1 2 3 4 气管道(处/km) 不开挖 0.1 0.60.8 1.21.5 开挖检验项目有外观检查、漏电检测、厚度检测、粘结力 检测。当防腐层实测厚度低于 50设计 厚度时,外防腐层直接判为 4 级;当粘结力大于设计值的 50时,不影响管道外防腐层分级
32、。 DB34/T 7282018 11 外观检查与漏电检测的分级见表B.3。 表B.3 外防腐层开挖检验分级评价 级别 1 2 3 4 外 外 观 描 述 3LPE 色泽明亮,粘结力 强,无脆化,无龟 裂,无剥离;无破 损 色泽略暗,粘结力较 强,轻度脆化,少见 龟裂,无剥离;极少 见破损 色泽暗,粘结力差, 发脆,显见龟裂,轻 度剥离或充水;有破 损 粘结力极差,明显脆 化与龟裂,严重剥离 或充水;多处破损 沥青 硬质聚氨酯 泡沫防腐层保温 防护层表面应光滑 平整,无暗泡、麻 点、裂口等缺陷。 保温层应充满钢管 和防护层的环形空 间,无开裂、泡孔 条纹及脱层、收缩 等缺陷 防护层色泽略暗,表
33、 面光滑,无收缩、发 酥、泡孔不均、烧芯 等缺陷;保温层应充 满钢管和防护层的 环形空间,无开裂、 泡孔条纹及脱层、收 缩等缺陷,但有极少 数空洞 防护层色泽暗,有收 缩、 发酥、 泡孔不均、 烧芯等缺陷;保温层 有开裂、泡孔条纹及 脱层收缩等缺陷,并 有大量空洞 防护层色泽暗,有收 缩、 发酥、 泡孔不均、 烧芯等缺陷,并有大 量龟裂;保温层有大 量空洞,出现严重充 水现象 漏 电 检 测 电 压 kV 3LPE V25 25V15 15V5 VV8 8V3.2 VV9 9V3.8 VV10 10V4.0 VV1 1V4.0 VV1.25 1.25V0.5 VV1.5 1.5V0.6 VV0
34、.8 0.8V0.3 VV1.0 1.0V0.4 V0.4 外防腐层状况分级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开挖检测与开挖检验结果,并依据开挖检验结果,对不开挖检 测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外防腐层状况分级评价。 在不开挖检验情况下进行外防腐层状况评价时,选择外防腐层破损点密度(P 值)进行评价;在开 挖检验情况下,首先根据外防腐层破损点密度确定开挖点进行开外检验,以外观检查、漏电检测、外防 腐厚度和粘结力中等级最差的一个作为开挖检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B.1.2 管道阴极保护有效性检测 DB34/T 7282018 12 对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或者可断电的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管道, 应当采用相应检测技术测
35、试管道 的真实阴极保护极化电位;对阴极保护效果较差的管道,应当采用密间隔电位测试技术。同时根据检测 结果按式计算保护率、保护度、运行率。 - = 100% 管道总长 未达到有效保护管道长 保护率 管道总长 . (B.1) 11 2 2 11 GS-GS = 100% GS 保护度 . (B.2) 式中: 1 G 未施加阴极保护检查片的失重(精度 0.1 mg),单位为克(g); 1 S 未施加阴极保护检查片的裸露面积(精度 0.01 cm 2 ),单位为平方厘米(cm 2 ); 2 G 施加阴极保护检查片的失重(精度 0.1 mg),单位为克(g); 2 S 施加阴极保护检查片的裸露面积(精度
36、 0.01 cm 2 ),单位为平方厘米(cm 2 ); 1h =10% 年内有效运行时间( ) 运行率 全年小时数(8760) . (B.3) 通过测试阴保系统的管地保护电位以及计算阴极保护系统的保护率、保护度、运行率等评价指标来 评价阴极保护的有效性,当管地保护电位、保护率、保护度、运行率中有一个评价指标不合格时,阴极 保护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即为不合格,即为 4 级。 B.1.3 土壤腐蚀性调查 土壤腐蚀性调查包括土壤电阻率、管道自然腐蚀电位、氧化还原电位、土壤 pH 值、土壤质地、土 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土壤Cl - 含量等 8 个参数的测试。 表B.4 土壤腐蚀性单项检测指标评价分数
37、序号 检测指标 数值范围 评价分数/N i (i=1,2,3,8) 1 土壤电阻率/( m ) 50 0 2 管道自然腐蚀电位 vs.CSE/mV -450-300 1 -300 1 3 氧化还原电位 vs.SHE/mV 200400 1 400 0 DB34/T 7282018 13 4 土壤 pH 值 5.57.0 2 7.08.5 1 8.5 0 5 土壤质地 沙土(强) 2.5 壤土(轻、中、重壤土) 1.5 黏土(轻黏土、黏土) 0 6 土壤含水量 / 1225 5.5 2530或1012 3.5 3040或710 1.5 40或7 0 7 土壤含盐量 / 0.75 3 0.050.
38、15 1 0.05 0 8 土壤 Cl - 含量 / 0.05 1.5 0.010.05 1 0.0050.01 0.5 0.005 0 注: 表中“”含量均指质量分数 表B.5 土壤腐蚀性评价等级 N 值 土壤腐蚀性等级 19N32 4(强) 11N19 3(中) 5N11 2(较弱) 0N5 1(弱) 注1: N 为表1中的(N 1+N2+ N3+ N4+ N5+ N6+ N7+ N8)之和。 注2: 特殊情况下或 N 值的分项数据不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壤腐蚀性评价指标。 B.1.4 杂散电流干扰调查 B.1.4.1 直流干扰测试与评价 埋地钢质管道的直流干扰, 一般应采用未施加阴极
39、保护时管道任意点上的管地电位较自然腐蚀电位 的偏移量来进行测量和评价,干扰程度的评价见表B.6。 当电位偏移20 mV 时,确认为有直流干扰。 表B.6 直流干扰程度的评价指标 直流电流干扰级别 1 2 3 4 直流电流干扰程度 弱 较弱 较强 强 管地电位正向偏移量 /mV 20 20110 110200 200 DB34/T 7282018 14 当管道任意点上的管地电位较自然腐蚀电位正向偏移100 mV 时,应采取直流排流保护或其他防 护措施。 B.1.4.2 交流干扰测试与评价 埋地钢质管道的交流干扰,可用管道交流干扰电压或交流电流密度进行测试。当管道上任意一点上 的交流干扰电压都小于
40、 4 V 时,可不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高于此值时应采用交流密度进行评估, 干扰程度的评价见表B.7。 交流电流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8 AC V J d . (B.4) 式中: AC J 评估的交流电流密度,单位为安每平方米(A/m 2 ); V 交流干扰电压有效值的平均值,单位为伏(V); 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米( m ); d 破损点直径,单位为米(m)。 注1: 值应取交流干扰电压测量时,测试点处于管道埋深相同的土壤电阻率实测值。 注2: d 值按发生交流腐蚀最严重考虑,取 0.0113。 表B.7 交流干扰程度的评价指标 交流干扰级别 1 2 3 4 交流干扰程度 弱 较弱 较强 强
41、交流电流密度 /(A/m 2 ) 30 3065 65100 100 当交流干扰程度判定为“强”时,应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判定为“较强”、“较弱”时,宜采 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判定为“弱”时,可不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 B.1.4.3 特殊情况下的测试与评价 当 B.1.4.1、B.1.4.2 的测试与评价方法难以进行,或发现有杂散电流源,但无法判定是直流或交 流时,可以采用静态或动态杂散电流测试法,测试管地电位波动值或感应电流波动值。 干扰程度的评价见表B.8。 表B.8 特殊情况下干扰程度的评价指标 杂散电流干扰腐蚀危害级别 1 2 3 4 杂散电流干扰腐蚀危害程度 弱 较弱 较强 强
42、管地电位波动值 /mV 50 50200 200350 350 感应电流波动值 /A 10 95 510 90 85 间接向干扰源排流 (接地排流) 10 90 510 85 80 12 v 1 VV = 100% V 1 V -排流前,在规定时间内的正管地电位算术平均值。 2 V -排流后,在规定时间内的正管地电位算术平均值。 直流排流保护效果的进一步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排流保护效果的评定点一般不应少于 3 点(不包括排流点),当干扰段较长、复杂管道系统、 管地电位复杂多变时,不应少于 5点(不包括排流点); b) 排流保护效果的评定点必须包括排流点、干扰缓解较大的点和干扰缓解较小
43、的点,其评定点可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c) 在测取排流保护前后参数时,必须统一测试点、测试时间段、读数时间间隔、测试方法和仪表 设备; DB34/T 7282018 16 d) 所有评定点的评价结果均应满足表 B.9 的指标要求。 对于直流排流保护效果评价, 根据实际检测的干扰时的管地电位, 通过计算其电位平均值根据表B.9 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即为1级与4级。 B.1.5.3 交流干扰防护效果的评价 交流干扰防护效果的评价应符合以下原则: a) 防护效果的评价点应包括防护接地点、 检查片安装点、 干扰缓解较大的点、 干扰缓解较小的点, 其他评定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44、b) 在测取干扰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参数时,应统一测量点、测定时间段、读数时间间隔、测量方 法和仪表设备。 交流干扰防护效果应符合表B.10 的要求。 表B.10 交流排流保护效果评价 周围土壤电阻率 /( m ) 保护效果要求 25 管道交流干扰电压低于 4 V 25 交流电流密度小于 60 A/m 2 对于交流排流保护效果评价,通过实际检测被测管道周围土壤电阻率的值,在根据管道交流干扰电 压(土壤电阻率25 m )与交流电流密度(土壤电阻率25 m )进行排流效果评价,评价结果只 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即为 1 级与 4 级。 B.2 穿、跨越段检查 B.2.1 应当对穿越段进行重点检查或者检测。 B.2.2 对跨越管道的检查参照工业管道定期检验的有关要求进行, 并且按照相应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 准对跨越段附属设施进行检查。 B.3 其他位置的无损检测 必要时对下述位置的裸露管道进行无损检测抽查: a) 阀门、膨胀器连接的第一道焊接接头; b) 跨越部位、出土与入土端的焊接接头; c) 检验人员和使用单位认为需要抽查的其他焊接接头。 B.4 理化检验 B.4.1 理化检验 对有可能发生 H 2S 腐蚀、材质劣化、材料状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