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292018 代替 DB34/T 329-2003 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8 - 08 发布 2018 - 09 - 08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29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329-2003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 技术
2、。与 DB34/T 32 9-2003 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删除了第 3 章“术语和定义”; 将“测报调查”分为“系统调查”和“幼虫普查”,修改了部分调查技术参数; 将“预测预报”单独列为第 4 章,包括“发生期预测”和“防治适期预测”; 删除了“防治宗旨”,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中的技术措施进行修改 补充; 修改了“防治指标”,修改了防治茶油桐尺蠖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并在附录 D 中列出; 增加了“附录 E 茶油桐尺蠖调查资料表册”。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3、。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黄山市农技推广中心、宣城市种植业局、安庆市 种植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家侠、孙钦玉、叶涛、张冉、葛超美、丁勇、夏先江、鲍周明、吴飞龙、章 炳旺。 DB34/T 3292018 1 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油桐尺蠖的测报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区茶油桐尺蠖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测报调查 3.1 系统调查 3.1.1 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 3.1.1.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卵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2 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1。 表1 茶油桐尺蠖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内容 茶园 类型 调查树木 (株) 卵块数 (块) 孵化卵块数 (块) 孵化率 () 累计卵 块数 (块) 累计孵化 卵块数 (块) 累计孵 化率 () 被寄生 卵块数 (块) 寄生 率 () 天气 情况 3.1.1.2 调查方法 随机选择茶园附近较高大树木 10 株作为调查样点,进行产卵量及卵孵化进度
5、调查,检查离地 2 m 范围内的主干上卵块数、被寄生卵块数及其孵化数,记录于附录E.1。按公式(1)计算卵块寄生率,按 公式(2)计算卵块孵化率。 . (1) 式中: G 卵块寄生率,单位为; DB34/T 3292018 2 g 各样点被寄生卵块数; b 各样点卵块数。 . (2) 式中: F 卵块孵化率,单位为; f 孵化卵块数; m1 卵块数。 3.1.2 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3.1.2.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幼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7 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2。 表2 茶油桐尺蠖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内容 茶 园 类 型 每样点 虫口密度 (头/m 2 ) 各龄幼虫
6、头数 抽查 幼虫 总数 天 气 情 况 序 数 面积 (m 2 ) 幼虫数 (头) 天敌数 a (头) 一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二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三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注: a 填入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感病虫口数。 3.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小于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 每块调查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2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 查样点茶丛上全部幼虫数、感染幼虫和天敌数,同时随机抽查茶丛上的幼虫数(不少于 20 头), 逐头分龄观察,幼虫分龄外形特征参见附录B ,查各龄级幼虫
7、数,记录于附录E.2,按公式(3)计算幼 虫虫口密度,按公式(4)计算各龄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百分率。 . (3) 式中: D 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 头/m 2 ; d 各样点幼虫数; n 调查样点数; s1 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 m 2 。 . (4) 式中: C 某龄级幼虫百分率,单位为; DB34/T 3292018 3 c1 某龄级幼虫数; m2 抽查幼虫总数。 3.1.3 越冬蛹基数调查 3.1.3.1 调查时间 于上一年 11 月和当年 3 月各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3。 表3 茶油桐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内容 茶园类型 样点数 (个) 幼虫数 (头) 蛹数 (头) 活蛹密度 (个/m
8、 3 ) 天气情况 活蛹 死蛹 合计 3.1.3.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小于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 每块调查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3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根际表土层,查样点表土中活蛹数,记录于附录 E.3,按照公式(5)计算活蛹密度。 . (5) 式中: T 活蛹密度,单位为 个/m 3 ; t 各样点活蛹数; m3 调查样点数; s2 各样点面积,单位为 m 3 。 3.1.4 蛹羽化进度调查 3.1.4.1 调查时间 于各代成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逐日统计发生蛾量,调查内容见表4。 表4 茶油桐尺蠖灯诱/树干查蛾
9、量调查内容 黑光灯诱蛾 (头) 树干查蛾 (头) 逐日累计蛾量 (头) 羽化率 () 天气情况 备 注 雌 雄 合计 雌 雄 合计 3.1.4.2 调查方法 灯光诱蛾法,即每晚 19 时至次日天亮黑光灯诱蛾,上午定时查诱蛾量,记录于附录E.4。按公式 (6)计算蛹羽化进度。 羽化率达 16,即为成虫始盛期; DB34/T 3292018 4 羽化率达 50,即为成虫高峰期; 羽化率达 84,即为成虫盛末期。 . (6) 式中: H 羽化率,单位为; h 开始日至计算日的累加诱蛾量; w 某代全部诱蛾总量。 3.1.5 成虫发生量调查 3.1.5.1 调查时间 于各代成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
10、每 5 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4。 3.1.5.2 调查方法 采用树干查蛾法,即选择茶园周围树木 10 株为固定调查点,清晨查栖息于树干上的成虫数,记录 于附录E.4。成虫量最多的日期为成虫高峰期。 3.2 幼虫普查 3.2.1 调查时间 根据 3.1 调查结果,于各代卵孵化高峰期后 10 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5。 表5 茶油桐尺蠖幼虫普查调查内容 茶园 类型 样点 号 样点面积 (m 2 ) 各龄幼虫头数 幼虫密度 (头/m 2 ) 天气 情况 一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二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三龄及 以上 (头) 所占百 分率 () 合计 3.2.2 调查方法 根据
11、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小于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 每块调查茶园取样点 1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统计每样点幼虫的数量,并分龄记录于附录E.5,按 照公式(3)计算幼虫虫口密度,按照公式(4)计算各龄幼虫百分率。 4 预测预报 4.1 发生期预测 根据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即羽化率分别达 到 16、50、84),分别向后推加 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下一代卵历期,预测卵孵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即: 卵孵始盛期=上一代成虫始盛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卵孵高峰期=上一代成虫高峰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DB34/
12、T 3292018 5 卵孵盛末期=上一代成虫盛末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4.2 防治适期预测 防治适期=当代卵孵高峰期+当代一龄幼虫历期 + 当代二龄幼虫历期 茶油桐尺蠖部分发育历期参见附录C。 5 防治 5.1 防治适期 病毒制剂应掌握在一龄至二龄幼虫期,化学制剂或植物源农药在幼虫三龄前。 5.2 农业防治 5.2.1 引种抗病虫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5.2.2 定向定量施肥,均衡茶树营养供给。 5.2.3 利用低龄幼虫趋嫩危害习性,及时采摘鲜叶。 5.2.4 深埋茶园根际附近的枯枝落叶及表土。 5.2.5 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 5
13、.2.6 适时修剪,调整树体结构,及时去除病虫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 5.2.7 清园。茶季采摘末期,利用茶园停采时期,将茶园残损枝叶清除并集中销毁。 5.3 物理防治 5.3.1 灯光诱杀。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采用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或窄波 LED 杀虫灯进行诱杀。平地缓坡 茶园 1 hm 2 1.5 hm 2 安装 1 盏,山地茶园同一视线范围内安装 1 盏,连片使用为宜,灯高应置于茶 树蓬面 60 cm。 5.3.2 人工捕杀。在各代卵期,摘除卵块,集中销毁;利用幼虫假死性,在地面铺上塑料薄膜,晃动 茶树,将坠落的茶枝快速收集销毁;成虫盛发期,清晨在茶园间捕打成虫。 5.3.3 树干涂白。将
14、茶园间或周围树木主干用石灰水涂白,涂刷时加入少量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效 果更好。 5.4 生物防治 5.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蜘蛛、瓢虫、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5.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所使用生物源农药应通过农业部 登记许可。 5.5 化学防治 5.5.1 防治指标 当茶园三龄前幼虫平均虫口数达到 1 头/丛。 5.5.2 施药方法 所用农药应取得农业部登记且登记作物包括茶树,严格按照防治适期施药,并应符合 GB/T 8321、 NY/T 1276 和 NY/T 50 18 的要求;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时,宜在晴天 9 时前
15、及 16 时后喷药,具体方 法参见附录D。 DB34/T 3292018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徽省茶区茶油桐尺蠖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表A.1 安徽省茶区茶油桐尺蠖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为月/旬 代别 卵 幼虫 蛹 成虫 1 5/上5/下 5/中6/下 6/下7/下 7/中8/上 2 7/上9/中 8/上9/下 8/下越冬 次年4/下5/中 DB34/T 3292018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茶油桐尺蠖幼虫发育分龄形态特征 表B.1 茶油桐尺蠖各龄幼虫形态特征 虫龄 形态特征 一龄 初孵,体暗灰色,背线和气门线灰白色,取食后体色渐变暗绿。 二龄 体绿色,灰白
16、色背线和气门线消失。 三龄 体色多变,常呈绿色、褐色,胸部气门不清晰。 四龄 体色同三龄,体表粗糙,前胸背面有两个微小突起,胸部气门红色,清晰。 DB34/T 3292018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安徽茶区茶油桐尺蠖部分代别发育历期 表C.1 安徽茶区茶油桐尺蠖部分发育历期 代别 平均历期 (d) 产卵前期 卵历期 一龄幼虫期 二龄幼虫期 1 2 1012 3.8 3.6 2 78 3.0 2.6 DB34/T 3292018 9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茶园防治茶油桐尺蠖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表D.1 茶园防治茶油桐尺蠖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
17、品种 使用剂量 g(ml)/667m 2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施药方法 2.5 溴氰菊酯乳油 12.520 4 0006 000 5 喷雾 10 氯氰菊酯乳油 12.520 4 0006 000 7 喷雾 2.5联苯菊酯乳油 12.525 3 0006 000 6 喷雾 20 除虫脲悬浮剂 20 2 000 710 喷雾 24 虫螨腈悬浮剂 2530 1 5001 800 7 喷雾 15 茚虫威乳油 1218 2 5003 000 1014 喷雾 0.5苦参碱水剂 75 1 0001 500 7 喷雾 苏云金杆菌制剂(16 000 IU/mg) 75 1 000 3 喷雾 球孢白僵菌(4
18、00 亿孢子/g) 2530 1 5002 000 35 喷雾 DB34/T 3292018 10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茶油桐尺蠖调查资料表册 茶树病虫害调查资料表册 茶油桐尺蠖 ( 年) 单位(盖章): 地 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 测 报 员: 负 责 人: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制 DB34/T 3292018 11 表E.1 茶油桐尺蠖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月/日) 茶 园 类 型 调查 树木 (株) 卵块 数 (块) 孵化卵 块数 (块) 孵化率 () 累计卵 块数 (块) 累计孵化 卵块数 (块) 累计孵 化率
19、 () 被寄生 卵块数 (块) 寄生 率 () 天 气 情 况 备 注 表E.2 茶油桐尺蠖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月/日) 茶 园 类 型 每样点 虫口 密度 (头/m 2 ) 各龄幼虫头数 抽查 幼虫 总数 天 气 情 况 备 注 序 数 面 积 (m 2 ) 幼虫 数 (头) 天敌 数 a (头) 一龄 (头) 所占 百分 率 () 二龄 (头) 所占 百分 率 () 三龄 (头) 所占 百分 率 () 表E.3 茶油桐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月/日) 茶园 类型 样点数 (个) 幼虫数 (头) 蛹数
20、 (头) 活蛹密度 (个/m 3 ) 天气 情况 备注 活蛹 死蛹 合计 表E.4 茶油桐尺蠖灯诱/树干查蛾量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月/日) 黑光灯诱蛾 (头) 树干查蛾 (头) 逐日累计蛾量 (头) 羽化率 () 天气情况 备注 雌 雄 合计 雌 雄 合计 DB34/T 3292018 12 表E.5 茶油桐尺蠖幼虫普查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月/日) 茶 园 类 型 样 点 号 样点 面积 (m 2 ) 各龄幼虫头数 幼虫密 度 (头/m 2 ) 天 气 情 况 备 注 一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二龄 (头) 所占百 分率 () 三龄及 以上 (头) 所占百 分率 () 合 计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