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8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4032019 梨圆蚧检疫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quarantin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1 - 04 发布 2019 - 12 - 04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403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提出。 本标准归
2、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市植检植保站、六安市植检植保站、 砀山县植保服务中心、合肥市植保站、界首市植保站、宿州市埇桥区植保站。 本标准起草人:于淑琴、黄秋云、张启勇、李晓萌、陈爱红、石扬娟、王学良、柯贵中、李桂亭、 杨继红、陈新举、苗广飞。 DB34/T 34032019 1 梨圆蚧检疫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梨圆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检疫监测与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省水果生产、储存、调运过程中对梨圆蚧的检疫监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
3、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SN/T 3173 桃白圆盾蚧检疫鉴定方法 3 原理 梨圆蚧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及其危害状和传播途径是开展该虫检疫监测和鉴定的依据。 根据其危害特点和生物学特性, 通过现场调查监测, 获得疑似梨圆蚧的蚧虫时, 将虫体及其危害的植物、 果实一起送至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在实验室内将成虫制作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其形态 特征确定种类。 4 仪器及用具 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照相
4、机、剪刀、镊子、样品袋、标签、白瓷盘、培养皿等。 5 检疫调查 5.1 产地检疫 5.1.1 调查范围 5.1.1.1 梨圆蚧的寄主植物,主要包括梨、苹果、桃、葡萄、枣、核桃、栗子、柿、山楂、柑桔、柠 檬等。 5.1.1.2 拟调入本地的上述果树种类的果实、苗木等。 5.1.2 调查时期 3 月下旬11 月果树生长期。 5.1.3 调查方法 5.1.3.1 原则 DB34/T 34032019 2 对于调查范围规定的果树采用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于拟调入本地的上述果树种类 的果实、苗木等检疫物,采用普查的方法进行。 5.1.3.2 普查 5.1.3.2.1 每年 7 月中旬普查
5、1 次。 5.1.3.2.2 重点调查从梨圆蚧发生区调入果树苗木、砧木、接穗、果实等的种植区,或者当地梨圆蚧 发生区周围的种植区。 5.1.3.2.3 根据当地果树的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分布,按照附录 D 规定的面积和方法进行普查。 5.1.3.3 系统调查 5.1.3.3.1 在当地梨圆蚧已经发生区域(疫区),根据附录 E 确定调查样点数和调查株数,进行系统 调查,5 月8 月每月上旬调查 1 次。 5.1.3.3.2 调查的样点分布应代表所有发生区域类型。 5.1.3.3.3 每个样点取 2 个果园,每个果园按对角线调查 5 个点,每个点调查 1 株果树。 5.1.3.3.4 先检查树干、主枝
6、上的梨圆蚧,选取树干和 1 根主枝条中部 20 cm 长度部分,检查其发 生危害程度,按附录 F 记录蚧壳和虫体覆盖树皮表面的比例; 5.1.3.3.5 再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检查果树周边中层的 2 根枝条(长 10 cm)、顶部 10 片叶或者 5 个果实,记录枝条、叶片、果实上梨圆蚧的发生比例。 5.1.3.3.6 将调查结果填入系统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 G 表 G.2)。 5.2 调运检疫 5.2.1 准备 在对水果果实、苗木类检疫物进行检疫时,在取样前应确定检疫物的产地是否为梨圆蚧的疫区,并 对待检果实、苗木的种类、有关单证、产地、包装、啧头、品种、数量等进行核实。 5.2.2 调查范
7、围 梨园蚧的寄主植物和果实的盛装、贮藏、运输工具及其存放处,包括水果仓库、加工厂、批发市场、 苗木交易市场、临时集散地、运输工具等。 5.2.3 调查时间 在水果、苗木调运过程中及其存放处常年均可开展调查。重点调查从发生梨圆蚧的国家和地区调运 来的水果、苗木。 5.2.4 现场检疫 5.2.4.1 按照 GB 15569 的规定执行。 5.2.4.2 肉眼或手持放大镜检查寄主植物及果实表面,查看树皮、叶片或者果皮上有无虫体或者为害 状,重点检查果实的果柄、果蒂及植株的腋芽、枝条、叶鞘等处,寄生部位常伴有白色的蜡粉或蜡丝等 分泌物。 5.2.4.3 如有疑似虫体或者为害状,做好现场记录,采取样本
8、,将其放入样品袋中,送实验室进行显 微观察,并参照 SN/T 3173 制作玻片标本,鉴定种类。 5.2.4.4 将虫体等保存于相关容器中,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寄主。 5.2.4.5 填写样本送检表(参见附录 G 表 G.3) 。 DB34/T 34032019 3 6 鉴定种类 6.1 鉴定 将所获得的虫体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参照附录B、附录C 梨圆蚧的形态特征,对比是否符合。 首次鉴定的标本须妥善保存。 6.2 结果判定 成虫、若虫及介壳的特征符合附录B、附录C 所述特征,鉴定为梨圆蚧。根据鉴定结果填写植物 有害生物样本鉴定报告(参见附录G 表G.4)。 7 样品保存及处理
9、梨圆蚧的若虫、蛹、成虫和介壳均可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成虫也可制成玻片标本保存,同时 记录害虫名称、调查时间、地点、人员等相关信息;对带至室内的标本和携带该蚧虫的样品应进行无害 化处理。 8 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汇总查验、抽样、鉴定结果等原始记录材料,并妥善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保存时间为 2 年。 DB34/T 34032019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梨圆蚧的分类地位、分布和基本生物学 A.1 分类地位 梨圆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属半翅目 (Hemiptera) 盾蚧科 (Diaspididae) 笠盾蚧属( Qu
10、adraspidiotus)。 A.2 分布及为害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地区,北方为害偏重。 A.3 寄主植物 梨圆蚧的寄主植物范围甚广,约 150 多种,主要包括梨、苹果、枣、桃、核桃、栗、葡萄、柿、 山楂、柑桔、柠檬等果树和部分林木。 A.4 为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固定于果树树干、枝条、叶片和果实等部位刺吸汁液。喜群集于阳面,夏季虫口数量 增多时才蔓延到果实上为害。受害枝干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常引起早期落叶,严重时树木枯死。叶片受 害处变褐,同时产生枯斑或叶片落脱。果实受害因不同寄主植物而异。苹果果实受害处有的品种表面凹 陷,有的品种虫体周围产生紫红色晕圈;梨果受害时
11、果实表面产生黑褐色斑点,严重时果实龟裂,影响 果品质量和经济价值。 A.5 发生规律与传播路径 北方每年发生 23 代,南方 45 代。在苹果 树上多以 1 龄2 龄若虫和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过 冬,早春树体萌动时继续为害。5 月雄虫羽化,雌雄交尾后雄虫即死亡,雌虫继续取食为害。华北 2 3 代区,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雌虫产仔。以雌虫越冬的,5 月份产仔,可以完成 3 代。以若虫越冬的 6 月份产仔,一般完成 2 代。雌虫产仔期长,世代重叠。第 2 代若虫 7 月8 月发生,第 3 代若虫 9 月11 月发生。每雌产仔 70 头100 头,以第 2 代繁殖力最强。若虫出壳后即爬行分散,一部分
12、在枝、干上固定为害;一部分爬到果实上,在果面、萼凹、梗凹或叶片上固定为害。不同水果品种受害 程度不同。梨圆蚧传播以接穗、苗木、果实携带传播为主。 DB34/T 34032019 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梨圆蚧的形态特征 B.1 成虫 雌虫:体近圆形,体长 0.93 mm1.14 mm,橙黄色,后端尖突。刺吸式口器似丝状,位于腹面中 央,足均退化。老熟时除臀板硬化外,全体为膜质。触角 疣状,各具刚毛 1 根。臀板尖削,中臀叶大 而紧靠,两叶间有 1 对小刺腺及 1 对小硬化棒 。第 2 叶发达而硬化,与中叶接近,形状同中叶,外 缘均有一缺刻,但比中叶小。并具 1 对大厚皮槌及 1
13、 对小刷状臀棘。第 3 叶不明显,与第 2 叶间也 有 1 对厚皮槌及 3 个小刷状臀棘。 无围阴腺。 背腺数少细长直至第 3 腹节, 在臀板上每侧成 4 纵裂。 第 1 列约 5 腺,第 2 列约 12 腺,第 3 列约 9 腺,第 4 列约 6 腺,肛门孔较大。 雄虫:体长 0.50 mm0.60 mm,橙黄色,具透明膜质翅l对,翅展约 1.20 mm。头部略淡,眼暗紫 色,触角念珠状,10 节,交配器针状,约为体长的 1/3。 B.2 若虫 初孵若虫约 0.20 mm,椭圆形淡黄色,眼、触角、足俱全,能爬行,口针比身体长弯曲于腹面,腹 末有 2 根长毛,2 龄开始分泌蚧壳。眼、触角、足及
14、尾毛均退化消失。3 龄雌雄可分开,雌虫蚧壳变 圆,雄虫蚧壳变长。 B.3 介壳 雌介壳圆形或近圆形,中央鼓起似有尖的扁圆锥体突起, 直径 1.70 mml.90 mm,壳点在中央或 稍偏。介壳有明显可见轮纹 3 圈或 4 圈。为 3 圈者,中心灰白色,第 1 圈黑褐色,第 2 圈黄褐色, 第 3 圈灰褐色;为 4 圈者,中心褐色,第 1 圈 灰白色,第 2 圈浅褐色,第 3 圈灰白色,第 4 圈灰 褐色。 雄介壳椭圆形,长 0.60 mm0.70 mm,宽 0.30 mm0.35 mm,壳点偏向长轴一侧,远离壳点一端 扁平,灰白色。介壳轮纹 2 圈或 3 圈。为 2 圈者,中心灰白色,外圈灰褐
15、色。为 3 圈者,中心灰褐 色,第 1 圈灰白色,第 2 圈灰褐色。 DB34/T 34032019 6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梨圆蚧的形态特征图 C.1 雌虫介壳 C.2 雄虫介壳 C.3 雌虫虫体 C.4 雄成虫 C.5 初孵若虫 C.7 雌虫臀板背面(左)和腹面(右) C.6 雌虫触角 C.9 雌虫前气门 C.8 雌虫臀板末端背面(左)和腹面(右) C.10 初孵若虫触角 DB34/T 34032019 7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普查 D.1 普查面积 见表D.1。 表D.1 果树种植面积与普查面积 种植面积 (hm 2 /县(区) 每年普查面积比例 6666
16、.70 1/9 D.2 普查方法 选取当地果树种植类型区域和主要果树品种各 3 个以上,在每个区域内按照选择的路线,随机检 查路线左右 12 行果树上果实、枝条、叶片等部位,检查疑似虫体和为害状。 如有疑似虫体或者为害状,采集样本,带至室内进行显微观察,并参照 SN/T 3173 制作玻片标本, 鉴定种类。 如确定是梨圆蚧,则围绕发现该虫的果树,向周围扩展调查,明确该虫的发生分布范围,并按照 “5.1.3.2 系统调查”方法和附录F 明确该虫的发生程度。 将调查结果填入普查记录表(参见附录G 表G.1) 。 DB34/T 34032019 8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梨圆蚧的发生面
17、积与取样数量 表E.1 梨圆蚧的发生面积与取样数量 发生面积 (hm 2 ) 调查样点数 每个样点株数 累计调查株数 666.70 10 10 100 DB34/T 34032019 9 F 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树干和主枝上梨圆蚧的蚧壳和虫体覆盖树皮表面比例 表F.1 树干和主枝上梨圆蚧的蚧壳和虫体覆盖树皮表面比例 覆盖比例 20 cm 树干 40 20 cm 主枝 40 发生程度 轻 中等 中偏重 重 严重 DB34/T 34032019 10 G G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记录表 表G.1 梨圆蚧发生普查记录表 表G.2 梨圆蚧发生系统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 果树种类 调查
18、单位 调查人 电话 E-mail 调查日 期 调查内容 果树生 育期 样点号 植株号 虫体覆盖比例(%)或者有无 备注 主枝干 枝条 叶片 果实 1 1 . 1 注: 主枝干上记录虫体覆盖比例(),枝条、叶片、果实上记录有无虫体。 表G.3 植物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 送样单位 (盖章) 通讯地址 邮 编 送 样 人 电 话 传 真 E-mail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样本数量 采 样 人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海拔高度 寄主植物 采集方式 采集场所 处理方式 危害部位 危害状描述(或图片)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调查单位 调查人 电话 E-mail 调查内容 果树 种类 生育 期 枝干 叶片 果实 植株 调查枝 干数 (根) 有虫枝 干数 (根) 调查叶 片数 (片) 有虫叶 片数 (片) 调查果 实数 (个) 有虫果 实数 (个) 调查株数 (株) 有虫株 数 (株) 备注 DB34/T 34032019 11 表G.4 植物有害生物样本鉴定报告 编号: 植物名称 品种名称 植物生育期 样品数量 取样部位 样品来源 送检日期 送检人 送检单位 联系电话 检测鉴定方法: 检测鉴定结果: 备注: 鉴定人(签名): 审核人(签名): 鉴定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 本单位一式三份,检测单位、受检单位和检疫机构各一份。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