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3412019 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tory production of lentinus edodes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07 - 01 发布 2019 - 08 - 01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341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兴农菌业有限公司、池州市农业科学研
2、究所、安徽皓天智能环境设备科技 有限公司、池州市种子管理站、池州市农业质量检验所、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池州市农业执法大 队、池州市贵池区林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朱勤、胡润、张玲霞、江雅、胡继文、朱国英、曹立争、彭友生、包伟华、章向祝、 吴满霞、卢春梅、杨涛、刘峰、熊乐、程伟星、余宏明、郑友元、邱祥松、林峰、周方、曹东清。 DB34/T 33412019 1 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菇工厂化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生产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香菇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3、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30768 食品包装用纸与塑料复合膜、袋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DB34/T 2021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3 生产条件 3.1 空气质量 应符合 GB 3095 的规定。 3.2 场地要求 环境应符合 NY 5010 的要求。 3.3 配
4、套条件 3.3.1 供电系统 设置配电室,内设变压器、配电控制室、工具室和值班室,应急供电系统,变压器容量根据生产规 模确定。 3.3.2 给排水系统 根据生产规模厂区配深水井 1 眼2 眼,蓄水池 1 个2 个,间隔设置窖井,供排水管网齐备。 生产用水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3.4 安全生产 DB34/T 33412019 2 3.4.1 锅炉工、电工应持证上岗。 3.4.2 配足消防安全设备,并有物联网生产控制系统和安防监控系统。 3.5 厂区布局及设备配套 3.5.1 布局要求 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并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做到各区域独立,比例均衡。厂房墙体屋顶宜为砖 混、钢塑或彩
5、钢结构,地面平整,宜铺设水磨石、环氧树脂或水泥地坪。 3.5.2 堆料仓储区 要求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建筑牢固、防火条件好,库房容量应满足生产需要。 3.5.3 菌袋(瓶)制作区 紧邻堆料仓储区,厂房内配套安装搅拌机、自动装袋(瓶)机、输送带等机械设备。 3.5.4 灭菌区 临菌袋(瓶)制作区,且与之隔开,配备燃气锅炉、高压灭菌器、真空泵等机械设备。 3.5.5 冷却区 连接灭菌区,按“预冷-强冷-待接种”工序布局,配备制冷机组、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 3.5.6 接种区 紧邻冷却区,分菌种室和接种室。配套安装百级空气净化、消毒、滚筒输送带、制冷机组等设备。 3.5.7 发菌区 紧邻接种区,由
6、若干发菌室组成。发菌室应具有较佳的封闭性、保温性及节能性,容积 500 m 3 600 m 3 为宜,配备温湿度控制、通风、净化、消毒设备。采用塑料周转筐摆放发菌袋(瓶),培养架宜 为移动式床架,层距 38 cm,底层高出地面 13 cm,两边距墙 15 cm,走道宽 100 cm,工作走道及库 门需宽敞,便于机械化操作搬运。 3.5.8 出菇区 由若干出菇室组成,呈“非”型排列,单间面积 60 m 2 为宜。配套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 控制系统、空气循环系统、光照系统等设备)。采用层架式出菇架,菇房两边设单排层架,中间设双排 层架,走道宽 100 cm,层架离地 2 cm、 层高 25
7、 cm 、不超过 12 层。每间菇房排 17cm 55 cm 的 菌棒 5000 袋。 3.5.9 包装区 紧邻出菇区,配置预冷、分拣、称量、包装等设备。 3.5.10 保鲜储藏区 紧邻包装区,配置环境调控设备。 3.5.11 菌渣处理区 DB34/T 33412019 3 避开洁净区,占地视生产规模而定,配备运输工具和二次利用设备。 4 生产技术 4.1 工艺流程 菌种选择 菌种制作 原料准备 拌料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发菌(菌丝培养 后熟转色)出菇(脱袋催蕾 出菇管理)。 4.2 菌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菌龄 85 天90 天、出菇集中在头两潮、性能稳定、朵形好、高产优质的菌株。 4.
8、3 菌种制作 按照 NY/T 528 的规定执行。 4.4 原料准备 培养基质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配方参见附录A。 4.5 拌料 采用机械作业,木屑提前 1 天以上预湿,麦麸 、玉米粉、石膏粉等辅料拌料时加入,拌料机内适 量加水,反复搅拌均匀,控制 pH 值 5.05.5,含水量 5560。 4.6 装袋 选用符合 GB/T 30768 规定的菌袋,常用聚乙烯 折角筒袋,规格为 17 55 。采用自动装袋 机装袋,要求松紧一致,湿料重为 2.0 2.2 ,扎口后装入耐高温塑料筐。 4.7 灭菌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控制蒸汽压力在 0.13 MPa0.15 MPa、 温度 121125
9、,灭菌 2 小时3 小时。 4.8 冷却 灭菌后,将料袋推入无菌冷却室,自然冷却至 40,强冷将袋温降至 28以下。 4.9 接种 冷却后,料袋采用机械打孔,双面接种,并套袋保湿,接 种量以每 1000 ml 菌种接种 25 袋30 袋为宜。接种按 NY/T 528-201 0 中 4.7.7 规定执行。 4.10 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菌袋整筐移入发菌室培养。控制温度 2022、空气相对湿度 6070、CO 2 浓度 0.10.2。7 天10 天检查一次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杂菌污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11 后熟转色 DB34/T 33412019 4 菌袋经 30 d35 d 培养,菌丝长满
10、袋后,用专用打孔机打孔增氧,再将菌袋移入出菇室,上架排 列整齐,两袋间距 8 。控制室温 2022、空气相对湿度 7075,CO 2 浓度不超过 0.15。 7 天后控制室温 2324,空气相对湿度 7075,CO 2 浓度不超过 0.2。当菌袋形成棕色的 “菌皮”、表皮有硬实感时,后熟培养结束。 4.12 脱袋 用刀片沿菌袋纵向“V”型划口,脱去菌袋,均匀排放,注意避免脱断菌棒,结束后及时清理室内 卫生。 4.13 催蕾 先将室温降至 1012,保持 24 小时,再调 至 1820;控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90 95、CO 2 浓度 0.15以下,同时给予 500 lx8 00 lx 散射光刺
11、激,3 天5 天形成原基。 4.14 疏蕾 当原基长至 1 cm2 cm,用消过毒的工具进行疏蕾,每袋保留菇形好、健壮的菇蕾 10 个15 个。 4.15 出菇管理 4.15.1 一潮育菇 现幼蕾后, 白天保持室温 1820、 空气相对湿度 7075、 CO2 浓度 0.08以下、 光照 500 lx800 lx; 夜间保持温度 1214、 空气相对湿度 8085、 CO2 浓度 0.1以下、 光照 400 lx 500 lx 后期保持温度 1416,直至成熟。 4.15.2 二潮育菇 4.15.2.1 头茬菇采摘后,按 4.104.11 管理。当菇脚处菌丝发白并有棕色水珠时,补水至出菇前的
12、重量,清洁菇房,降温至 1012,保持 24 小时。 4.15.2.2 初期控制温度至 1820,催蕾期空气相对湿度 9095,CO 2浓度 0.15以下,给 予 500 lx800 lx 散射光,3 d5 d 形成原基后,按 4.144.15.1 管理。 5 病虫害防治 按 DB34/T 2021 的规定执行。 6 采收 6.1 当菌盖舒展直径达 4 6 时,菌膜未破时,连菇柄采下,适时采摘,采大留小。 6.2 采收时,用手握住菇柄旋转拧下,避免伤及菌棒,也不应将菇柄留在菌棒上。 7 生产记录 生产过程中应做好生产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两年以上。 DB34/T 3341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培养基配方 A.1 配方 1 阔叶木屑(5 mm10 mm)78、米糠或麦麸 20、蔗糖 1、石膏粉 1、加水适量,使料水比 达到 11.2。 A.2 配方 2 阔叶木屑(5 mm10 mm)79、米糠或麦麸 15、玉米粉 5、石膏粉 1、加水适量,使料水 比达到 11.21.3。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