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0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2942018 转高产基因棉花鉴定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er high yield genes cott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2 - 29 发布 2019 - 01 - 29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294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
2、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 徽省农业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怀宁县种植业管理局、全椒县农业技术推 广中心、宿松县种植业管理局、岳西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小玲、郑曙峰、陈兵林、周治国、王维、阚画春、李淑英、徐道青、程福如、 陈敏、路曦结、周关印、王正东、陈良娣、程森林、杨德金、朱全保、王发文。 DB34/T 32942018 1 转高产基因棉花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转高产基因棉花鉴定的基本要求、试验设计、试验管理、试验记录、取样与考种、统 计分析和鉴定报告的要求与
3、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转高产基因棉花品种和种质资源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7.1 经济作物种子 第1部分:纤维类 NY/T 2633 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2652 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3133 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7年第8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4、件。 3.1 转高产基因棉花 transfer h igh yield genes cotton 将提高棉花产量性状的外源目的基因转入受体棉花而获得棉花品种类型。 4 基本要求 转高产基因棉花鉴定材料及其产生的副产品及废弃物、试验条件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 办法的规定。 5 试验设计 5.1 试验用种 供试的转高产基因棉花品种和对照品种的种子按 GB/T 3543 和 GB 4407.1 的规定。 5.2 对照品种 DB34/T 32942018 2 设置 2 类对照品种,对照 1 为提高产量性状的 外源目的基因转入前的受体棉花品种,对照 2 选 用当地主栽棉花高产品种。 5.3 试验地
5、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肥力中上等、排灌条件较好的农田;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植物。 5.4 试验周期和试验点数量 试验不少于 2 个棉花生长周期。同一生态棉区试验点不少于 3 个。 5.5 试验处理和重复 5.5.1 试验处理不少于 3 个,处理至少包括:供试的转高产基因棉花品种或种质资源,对照 1(为提 高产量性状的外源目的基因转入前的受体棉花品种),对照 2(当地主栽棉花高产品种)。 5.5.2 各处理重复次数不少于 3 次,试验处理数与重复数的乘积不应小于 12。 5.5.3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不小于 20 m 2 ,各小区种植 36 行棉花,试验区周边种植的保护 行不少
6、于 4 行。 6 试验管理 6.1 除试验处理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应一致且符合生产要求。 6.2 试验同一区组的同一项农事操作应在同一天内完成。 6.3 试验栽培管理参见 NY/T 2633、DB 34/T 2652 或 D B34/T 3133。 7 试验记录 7.1 调查取样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 2 个重复各小区中间行 10 株 (不包括两端植株)作为取样行,生育时期、整齐 度与生长势按小区调查,其他性状在取样行中调查。 7.2 生育时期 记载各小区出苗期、开花期、吐絮期和生育期,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7.3 整齐度与生长势 出苗期、开花期、吐絮期目测各小区植株的整齐度与生长势,均用 1(好
7、)、2(较好)、3(一般)、 4(较差)、5(差)表示,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7.4 农艺性状 7.4.1 第一果枝节位 棉花现蕾后调查从下至上第一果枝着生的节位。 7.4.2 株高 9 月 15 日左右调子叶节至主茎顶端的高度。 DB34/T 32942018 3 7.4.3 单株果枝数 9 月 15 日左右调查棉株主茎果枝数量。 7.4.4 单株成铃数 分别于 7月15日、8月15日、8月30日和 9月15日左右调查平均单株成铃数。直径在 2 cm 以上的棉 铃为大铃,包括烂铃和吐絮铃,比大铃小的棉铃及当日花为小铃,3 个小铃折算为 1 个大铃。 7.5 密度 7.5.1 设计密度 按株距和
8、行距换算出每公顷的株数。 7.5.2 实际密度 第一次收花前,调查每小区实际株数,换算成每公顷的株数。 7.5.3 缺株率 实际密度与设计密度的差数占设计密度的百分率。当实际密度高于设计密度,百分率前用 “+”号表 示,反之用 “-”号表示。 7.6 病情调查 于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高峰期各调查 1 次,病情分级标准按表1,病株率(R i)按式(2)计算, 病情指数(D i)按式(1)计算。 表1 枯萎病、黄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病情级别 枯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黄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0 级 外表无病状 外表无病状 1 级 病株叶片 25以下显病状,株型正常 病株叶片 25以下显病状 2 级 叶片 255
9、0显病状,株型微显矮化 叶片 2550显病状 3 级 叶片 50以上显病状,株型矮化 叶片 50以上显病状,有少量叶片凋落 4 级 病株凋萎死亡 叶片全枯或脱落 R i n i n t 100% . (1) 式中: Ri病株率,单位为百分率(); ni发病总株数,单位为株; nt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注: 计算结果保留 1 位小数。 D i ( d c n c ) ( n t D max ) 100 . (2) 式中: Di病情指数; DB34/T 32942018 4 dc相应病级; Dmax病情最高级别; nc各病级的病株数,单位为株; nt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注: 计算结果保留 1
10、 位小数。 8 取样与考种 8.1 单铃重 吐絮盛期,每小区内取样行随机选取棉株中上部内围铃,采摘 50 个吐絮铃并晒干称重,计算平均 单铃子棉重。 8.2 子指 测定单铃重的子棉样品分品种轧花后, 在每品种中随机取 100 粒子棉称重。 重复 2 次, 取平均值。 8.3 收花 每组试验至少要准备 3 套收花袋,并根据区号 及品种代码编号;在收花适期内分小区采收,新收 子棉要及时晾晒。 8.4 轧花 轧花前应彻底清理轧花车间和机具,用专用小型皮辊轧花 机分轧;每轧完 1 个样品,机具应清理 干净。 8.5 小区计产 8.5.1 霜前子棉 淮北棉区 10月25日前、沿江棉区 10月31日前实收
11、子棉(含僵瓣)为霜前子棉。 8.5.2 霜后子棉 淮北棉区 10月26日11月10日、沿江棉区 11月1120日实收子棉为霜后子棉,不计青铃。 8.5.3 子棉产量 霜前子棉和霜后子棉重量之和。 8.5.4 衣分 取拣出僵瓣后充分混合的子棉(含霜前子棉和霜后子棉)1 kg,轧出皮棉称重,计算衣分。重复 2 次,取平均值。 8.5.5 皮棉产量 子棉总产量与衣分的乘积。 8.5.6 僵瓣率 僵瓣重量占子棉总重量的百分率。 DB34/T 32942018 5 8.5.7 霜前花率 霜前子棉重量占子棉总重量的百分率。 8.6 品质检测 将试验参试品种测定单铃重的皮棉充分混匀,每品种取 100 g,棉
12、样袋上请注明组别、试验类型、 试验地点、品种编号,统一进行纤维品质检测。 9 统计分析 9.1 统计分析方法 用小区皮棉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9.2 异常情况处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试验作报废处理。 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试验的意外终止。 某试点一组试验有 3 个以上小区缺株率超过 15或误差变异系数超过 10。 某试点平均皮棉产量低于全组所有试点平均皮棉产量的 50或低于 750 kg/hm 2 。 10 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内容见附录A。 DB34/T 32942018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转高产基因棉花品种或种质资源鉴定报告 A.1 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 。 试验
13、执行人: ,报表审查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A.2 田间设计 参试品种 个,对照品种 , 随机区组 排列,重复 次,行长 m,平均行距 m, 行 区,小区面积 m 2 ,株距 m,密度 株/666.7m 2 ,全试验净面积 m 2 。 A.3 田间排列图 A.4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栽培管理 A.4.1 前作: ,收获期: 月 日。 A.4.2 土壤类型: ,耕地和整地方式: 。 A.4.3 播种方式和方法: 。 播种期: 月 日,移苗期: 月 日,第一次间苗: 月 日,第二次间苗: 月 日, 定苗期: 月 日。 A.4.4 中耕除草(次数和时间) :第1次: 月 日,第2次: 月 日。
14、 A.4.5 施肥: 基肥(时间、种类、数量、方法): 。 追肥(时间、种类、数量、方法): 。 A.4.6 灌溉(排水)情况: 。 A.4.7 整枝(次数和时间) : 。 A.4.8 化调(日期、药剂种类、用量) : 。 A.4.9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时间、种类、用药量和方法) : 。 A.4.10 打顶期: 月 日,收花期: 月 日,拨秆期: 月 日,霜前花计产截止期: 月 日,初霜期: 月 日,枯霜期: 月 日。 A.5 观察记载表 DB34/T 32942018 7 A.5.1 气象资料与历年比较表 月 份 旬 别 平均温度 降雨量 mm 日照时数 h 年 历年 比历年 增 减 年
15、历年 比历年 增 减 年 历年 比历年 增 减 4 上 中 下 月 5 上 中 下 月 6 上 中 下 月 7 上 中 下 月 8 上 中 下 月 9 上 中 下 月 10 上 中 下 月 11 上 中 下 月 DB34/T 32942018 8 A.5.2 试验期间的气候情况 苗 期: 蕾铃期: 吐絮期: A.5.3 生育时期及生长势、整齐度性状表 品种 代码 播种期 月/日 出苗期 月/日 开花期 月/日 吐絮期 月/日 生育期 d 苗期 花期 絮期 生 长 势 整 齐 度 生 长 势 整 齐 度 生 长 势 整 齐 度 A.5.4 农艺性状表 品种 代码 设计 密度 株 /666.7m
16、2 实际 密度 株 /666.7m 2 缺株率 第一果 枝节位 节 株高 cm 株果 枝数 台 株铃数 个 总铃数 个 /666.7m 2 单铃重 g 子指 g 注: 密度、总铃数保留整数位,其他性状保留 1 位小数。 DB34/T 32942018 9 A.5.5 田间抗病性调查表 品种代码 枯萎病 黄萎病 病株率 病指 病株率 病指 A.5.6 产量分析表 品 种 代 码 子棉总产量 霜前子棉产量 皮棉总产量 霜前皮棉产量 霜 前 花 率 kg/ 666.7m 2 为CK 位 次 kg/ 666.7m 2 为CK 位 次 kg/ 666.7m 2 为CK 位 次 kg/ 666.7m 2
17、为CK 位 次 注: 产量数据小数点后保留2位;霜前花率小数点后保留 1 位小数。 A.5.7 小区子棉产量表 品种代码 霜前子棉产量(含僵瓣) (g) 霜后子棉产量(含僵瓣) (g) 总僵 瓣 g 衣分 注: 产量保留整数位,衣分保留 1 位小数。 A.5.8 小区皮棉总产量表 品种代码 区组 皮棉产量 (g) 品种总和 品种平均 区组总和 区组平均 注: 保留整数位。 DB34/T 32942018 10 A.5.9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方 差 F 值 理论 F 值 0.05 0.01 品 种 区 组 误 差 总变异 A.5.10 平均产量多重比较表 品种代码 小区平均产量 g 显著性测定 0.05 0.01 注: 保留整数位。 方差分析结论: 。 A.6 试验评述和品种评价 包括试验进行情况及准确程度,品种特征特性、优点、缺点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