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262018 代替 DB34/T 326-2003 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Adoxophyes honmai Yasuda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8 - 08 发布 2018 - 09 - 08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26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326-2003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 技术。与
2、 DB34/T 32 6-2003 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删除了第 3 章“术语和定义”; 将主要条款 “4 测报调查 ”和 “5 防治 ”调整为 “3 测报调查 ”、 “4 预测预报 ”和 “5 防治 ”; 将 “测报调查 ”分为 “系统调查 ”和 “大田普查 ”,修改了部分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参数; “4 预测预报 ”增加了 “发生期预测 ”和 “发生量预测 ”; 条款 “5 防治 ”中删除了 “防治宗旨 ”,增加了 “性诱剂诱杀 ”,修改了防治茶小卷叶蛾可使用的农 药品种,并在附录 D 中列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
3、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黄山市农技推广中心、宣城市种植业局、安庆市 种植业局、金寨县农技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家侠、葛超美、孙钦玉、叶涛、丁勇、吴飞龙、夏先江、鲍周明、马克双、 蒋正中、张冉。 DB34/T 3262018 1 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小卷叶蛾的测报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区茶小卷叶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4、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测报调查 3.1 系统调查 3.1.1 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 3.1.1.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卵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7 天调查一次。 3.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 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3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 查样点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卵块数和被寄生卵块数,同时随机标定茶丛上有卵叶片不少于 50 片, 查叶片上卵
5、块数、卵块孵化数,记录于表1,按公式(1)计算卵块密度,按公式(2)计算卵块孵化百 分率。 . (1) 式中: E 卵块密度,单位为块/m 2 ; e 各样点卵块数; n1 调查样点数; s1 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 m 2 。 DB34/T 3262018 2 . (2) 式中: F 卵块孵化率,单位为; f 孵化卵块数; m1 标定卵块数。 表1 茶小卷叶蛾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 日期 茶园 类型 每样点 卵块密度 块/m 2 寄生率 () 标定卵块 数 孵化卵 块数 孵化率 () 备注序 数 面积 m 2 卵块数 被寄生 卵块数 3.1.2 幼虫虫口
6、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3.1.2.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幼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7 天调查一次。 3.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 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3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 查样点茶丛上全部幼虫数和天敌数, 同时随机抽查 4 个5 个样点上全部幼虫 (不少于 50 头) , 逐头分龄观察,幼虫分龄外形特征参见附录B,查各龄级幼虫数,记录于表2,按公式(3)计算幼虫虫 口密度。 按公式(4)计算各龄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百分率。 . (3) 式中: L 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头/m 2 ;
7、l 各样点幼虫数; n2 调查样点数; s2 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m 2 。 . (4) 式中: Ai 某龄级幼虫百分率,单位为; ai 某龄级幼虫数; m2 抽查幼虫总数。 DB34/T 3262018 3 表2 茶小卷叶蛾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 日期 茶园 类型 每样点 虫口 密度 各龄幼虫头数 抽查幼 虫总数 备注 序数 面积 m 2 幼虫数 天敌数 a 一龄 二龄 三 龄 四 龄 五龄 注: a 填入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感病虫口数。 3.1.3 蛹羽化进度调查 3.1.3.1 调查时间 于各代蛹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7 天调查一次。
8、 3.1.3.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 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3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 统计样点上所有虫苞全部采下,剥查虫苞内的幼虫数、蛹数、蛹壳数,记录于表3。 按公式(5)计算蛹羽化进度。 羽化率达 16 时,即为成虫始盛期; 羽化率达 50 时,即为成虫高峰期; 羽化率达 84时,即为成虫盛末期。 . (5) 式中: T 羽化率,单位为; t 各样点蛹壳数; m3 各样点总活虫数(包括活幼虫、活蛹、蛹壳数)。 表3 茶小卷叶蛾蛹羽化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 日期 茶园
9、类型 样点数 幼虫头数 蛹数 蛹壳数 总活虫数 羽化率 () 备注 活蛹 死蛹 3.1.4 成虫量调查 3.1.4.1 调查时间 于各代成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 2 。 3.1.4.2 调查方法 采用灯光诱蛾法或性诱剂诱蛾法,调查次数为每天一次。 DB34/T 3262018 4 a) 黑光灯诱测 从 4 月中旬开始点灯,到全年末代成虫终见后结束。每晚 7时至次日天亮灯光诱蛾,上午 10 时前定时查诱蛾量,记录于表 4。统计每日雌、雄虫发生量,按公式(6)计算羽化进 度。 b) 性诱剂诱测 从 4 月中旬开始,每 667 m 2
10、 安装 4 套5 套性诱器,每日上午 10时前定时统计诱蛾量,记 录于表 4。按公式(6)计算羽化进度。每 25 天30 天 更换诱芯 1 次,粘虫板视粘虫数 适时更换。 . (6) 式中: H 羽化率,单位为; h 开始日至计算日的累加诱蛾量; w 某代全部诱蛾总量。 表4 茶小卷叶蛾灯诱/性诱蛾量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灯号/诱芯编号 当日蛾量 逐日累计蛾量 天气情况 备注 雌 雄 合计 3.2 大田普查 3.2.1 调查时间 根据 3.1.1 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结果,于各代卵孵高峰期后 7 天进行。 3.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
11、每块茶园 667 m 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 茶园取样点 10 个20 个,每样点 1 m 2 茶丛。统计每样点卵、幼虫、蛹、成虫的数量,方法同 3.1 系 统调查,记录于表5。 表5 茶小卷叶蛾大田普查调查记录表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 查 日 期 茶 园 类 型 样 点 数 卵 幼虫 蛹 成虫 备 注 卵 块 数 卵块密度 (块/m 2 ) 孵化率 () 一 龄 二 龄 三 龄 四 龄 五 龄 总 数 活 蛹 蛹 壳 羽化率 () 雌 雄 总 数 4 预测预报 DB34/T 3262018 5 4.1 发生期预测 根据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即羽化率分别达 到
12、16、50、84),分别向后推加 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下一代卵历期,预测卵孵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即: 卵孵始盛期=上一代成虫始盛期 + 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 + 当代卵历期 卵孵高峰期=上一代成虫高峰期 + 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 + 当代卵历期 卵孵盛末期=上一代成虫盛末期 + 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 + 当代卵历期 4.2 发生量预测 有效基数预测法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上一代有效虫口基数、雌成虫占雌雄总数比例、雌虫平 均产卵量、卵的孵化率、一、二龄幼虫的死亡率,按公式(7)预测下一代某虫态发生量。 . (7) 式中: p 某虫态发生量; P0 上一代有效虫口基数; f 雌成虫总数; m 雄成虫
13、总数; e 雌虫平均产卵量; h 卵的孵化率,单位为; d 一、二龄幼虫的死亡率。 4.3 防治适期预测 防治适期 = 当代卵孵始盛期 + 当代一龄幼虫历期 + 当代二龄幼虫历期 茶小卷叶蛾部分发育历期参见附录C。 5 防治 5.1 农业防治 5.1.1 及时分批采摘茶叶,同时摘除杀灭茶小卷叶蛾虫苞。 5.1.2 每年冬季应清园除草,清除枯枝落叶,剪除荫枝、弱枝、病虫枝。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 春进行轻修剪,并集中烧毁剪下的枝叶。 5.1.3 在茶园冬季管理结束后,于 11 月底按每亩 300 g 剂量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5.2 物理防治 5.2.1 找准发虫中心,人工捕杀。 5.2.2 在
14、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平地缓坡茶园每 1.5 公 顷2 公顷安装 1 盏,山地茶园同一视线范围内需安装 1 盏,灯应置于茶树蓬面高约 60 cm。 5.3 生物防治 5.3.1 保护天敌 DB34/T 3262018 6 茶园应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对自然天敌的伤害;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时,注 意减少对天敌的损伤;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 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 5.3.2 性诱剂诱杀 利用人工合成的茶小卷叶蛾性诱剂和诱捕器, 于成虫发生期每 667m 2 均匀安装诱捕器 4 套5 套, 每套间隔
15、20 m25 m 左右。将竹竿斜 3040 插入茶行土中,诱捕器悬挂在茶树蓬面上方约 20 cm,将诱芯嵌入诱捕器的诱芯架内,每 25 天30 天 更换诱芯 1 次。 5.3.3 使用生物源农药 用白僵菌菌粉(孢子量 100 亿/g)0.5 kg1.0 kg,加水稀释 50 倍100 倍后喷雾,防治适期 掌握在 1、2 龄幼虫期。 5.3.4 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在卵期使用, 同一代卵期可放蜂 3 批4 批, 前后间隔 4 天 左右, 每 667m 2 放蜂量 2 万 8 万只。 5.4 化学防治 5.4.1 防治指标 第 1、2 代的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茶丛幼虫量 8 头以上;第 3、4 代的防
16、治指标为每平方米茶丛 幼虫量 15 头以上。生产中,还应根据当地当时茶园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适当调整。 5.4.2 防治适期 幼虫 3 龄前施药,1、2 龄幼虫数达全部幼虫数的 80左右。 5.4.3 施药技术 所用农药应取得农业部登记且登记作物包括茶树,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施药,并应符 合 GB/T 8321、NY/T 1276 和 NY/T 5018 的要求。 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时,宜在晴天 9 时以前及 16 时以后喷药,具体施药方法参见附录D。 DB34/T 3262018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徽省茶区茶小卷叶蛾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表A.1 安徽省茶区茶小卷
17、叶蛾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月/旬 代别 卵 幼虫 蛹 成虫 1 4/中5/上 4/下5/下 5/下 5/下6/上 2 6/上 6/中6/下 6/下7/上 7/上7/中 3 7/上7/中 7/中8/上 7/下8/上 8/上8/中 4 8/上8/中 8/中9/上 9/上9/中 9/中9/下 5 9/下10/上 10/上次年4/上 4/上4/中 4/中4/下 DB34/T 3262018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茶小卷叶蛾各龄幼虫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表B.1 茶小卷叶蛾各龄幼虫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虫龄 体长 mm 形态特征 危害状 一龄 1.42.8 头黑色,体淡黄色 幼虫在蓬面未展嫩
18、叶叶尖内取食,危害状不明 显 二龄 2.54.8 头淡黄褐色,体淡黄绿色 幼虫在蓬面嫩叶叶尖取食,出现黄褐色食痕 三龄 4.37.0 头淡黄褐色,体黄绿色,腹部第七节至第 九节心脏搏动可见 幼虫在卷合叶片前端取食,有明显为害状,部 分幼虫为害部位下移 四龄 5.013.0 头黄褐色,体绿色,背部血管可见 幼虫缀合叶片或缀连叶片取食,常将叶片顶端 食穿,幼虫可进退逃逸 五龄 9.019.0 头黄褐色,额区透绿,体翠绿色,背部血 管绿色,明显粗大。 雄性生殖腺黄色明显 幼虫为害部位下移,可缀合 12 张叶片,居 中取食,幼虫活泼可进退逃逸 DB34/T 3262018 9 C C 附 录 C (资
19、料性附录) 茶小卷叶蛾部分发育历期 表C.1 茶小卷叶蛾部分发育历期 代别 平均历期 (d) 产卵前期 卵历期 一龄幼虫期 二龄幼虫期 1 24 1115 6 35 2 24 58 45 35 DB34/T 3262018 10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茶园防治茶小卷叶蛾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表D.1 茶园防治茶小卷叶蛾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 使用剂量 g(ml)/667m 2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施药方法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12.520 40006000 5 喷雾 10 氯氰菊酯乳油 12.520 40006000 7 喷雾 2.5 溴氰菊酯乳油 12.520 40006000 5 喷雾 2.5联苯菊酯乳油 12.525 30006000 6 喷雾 15茚虫威乳油 1218 25003500 1014 喷雾 白僵菌(100 亿孢子/g) 5001000 50100 35 喷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