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1012018 猕猴桃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4 - 16 发布 2018 - 05 - 16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101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
2、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 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雪、陈雨、高同春、戚仁德、姚剑、齐永杰、张金云、伊兴凯、张爱芳、谷春 艳、李云飞、臧昊昱。 DB34/T 31012018 1 猕猴桃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猕猴桃的苗木、枝叶、花蕾中猕猴桃溃疡病病菌的检疫和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
3、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基本信息 3.1 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 3.2 分类地位:属细菌界 Bacteria,蛋白菌门 Prot eobacteria,变形菌纲 Gam ma Proteobacteria, 假单胞目 Pseudomonada les,假单胞科 Pseudomonadaceae,假单胞属 Pseudomonas。其他信息参见附录 A。 4 方法原理 本方法以 PCR 鉴定和致病性鉴定为主要判定依据,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形态特征作为辅助鉴定依据。 5
4、仪器设备 5.1 高速离心机:转速15000 r/min 5.2 涡旋振荡器 5.3 PCR 仪 5.4 高压灭菌锅 5.5 恒温培养箱:2030 5.6 冰箱:4、-20、-70 5.7 恒温水浴锅:4100 5.8 电泳仪 5.9 凝胶成像仪 5.10 可调移液器:1-10 L,10 L-100L,100 L-1000L 5.11 天平:精度 0.001 g 5.12 纯水仪 5.13 超净工作台 DB34/T 31012018 2 6 试剂和培养基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实验用水符合 GB/T 6682 中三级水的标准。 6.1 PCR 试剂:2 PCR Taq M
5、aster Mix 6.2 凝胶电泳试剂:琼脂糖、TAE 电泳缓冲液(参见附录 B.1) 6.3 培养基:细菌培养基(参见附录 B.2) 7 实验室鉴定 7.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将疑似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组织用 70乙醇表面消毒后,挑取少许病健交界处的新鲜病组织放到 无菌的培养皿中,加入 0.5 mL 的无菌水,用玻璃棒碾碎后 静置 30 min,在细菌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28培养 23 d 后,挑取乳黄色单菌落用液体细菌培养基摇培,28培养 1 d ,-20保存备用。 7.2 PCR 鉴定 7.2.1 病原菌 DNA 提取 采用商业化试剂盒提取疑似分离细菌 DNA。 7.2.2 PCR 引物
6、 引物序列为: Psaf1(5 - TTTTGCTTTGCACACCCGATTT -3) 、 Psaf2(5 - CACGCACCCTTCAATCAGGATG -3) 。 7.2.3 PCR 体系 反应体系为:2 PCR Taq Master Mix 25 L,10 mol/L 引物各 2 L、DNA 4 L ,灭菌双蒸水 补足至 50 L。 7.2.4 PCR 程序 反应程序为:95 2.5 min;94 30 s,52 1 mi n,72 1.5 min,30 个循环;72 8.5 min。 7.2.5 PCR 结果判定 PCR 鉴定用标准猕猴桃溃疡病菌 DNA 作阳性对照,无菌水作阴性对
7、照。 扩增产物用 1.5琼脂糖凝胶在 1 TAE 缓冲液中电泳,用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若阳性对照出现一 条 280 bp 的 DNA 片段,阴性对照 没有条带,待鉴定菌株能扩增出该 280 bp 的片段,则判定为猕猴 桃溃疡病菌。 7.3 致病性鉴定 根据科赫氏法则,用分离鉴定的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接种健康的猕猴桃组织诱导发病,观察发病症 状与田间猕猴桃溃疡病自然发病症状是否一致(参见附录A.2)。 8 结果判定 如 PCR 鉴定结果符合 7.2.5,且致病性鉴定结果符合 7.3,则判定为检出猕猴桃溃疡病菌。 DB34/T 31012018 3 9 样品、菌株保存 9.1 样品保存 9.1.1 检
8、疫鉴定后保存样品, 以备复验、 谈判和仲裁。 由鉴定人标识确认、 样品管理员登记, 置于 -70 冰箱保存。 9.1.2 保存期为一年,有特殊需求保存期可适当延长。 9.1.3 保存期满灭活处理。 9.2 菌株保存 9.2.1 分离并鉴定为猕猴桃溃疡病菌的菌株,应妥善保存。 9.2.2 短期保存可将菌株接种到细菌培养基上,28培养 3 d,直接置于 4冰箱保存。 9.2.3 长期保存可将菌株接种到液体细菌培养基上,28培养 3 d,将菌液与 60灭菌甘油等体积混 匀,置于 -70冰箱保存。 9.2.4 对不需要保存的菌株应及时灭活处理。 DB34/T 31012018 4 A A 附 录 A
9、(资料性附录)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基本信息 A.1 猕猴桃溃疡病菌形态特征 猕猴桃溃疡病菌为好气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产芽孢,鞭毛极生 13 根。 见图A.1。 图A.1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培养形态特征 A.2 为害症状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危害猕猴桃的新梢、枝蔓、叶片和花蕾,以危害 12 年生枝梢为主,一般不危 害根和果实。感病植株树干或大枝上可出现纵向裂缝。植 株受害后,于 2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最初从 发病部位芽眼、叶痕、皮孔、小伤口等处溢出乳白色粘质菌脓,划破皮层可见韧皮部开始变为深灰色腐 烂。病部皮层组织逐渐变软呈水浸状下陷,在枝蔓上发生 13 cm 长的纵裂缝,并流出深
10、绿色水渍状 粘液,高湿条件下,在裂缝处分泌白色菌脓。植株进入伤流期后,病部的菌脓与伤流液混合从伤口漫溢 出,呈锈红色。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后导致发病部以上的枝干坏死,也会向下部扩展导致地上部分枯死或 整株死亡。最后流胶部位组织下陷变黑呈铁锈状溃疡斑,病部上端枝条发生龟裂,萎缩枯死。叶片发病 时在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浸状,后发展为 13 mm 的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 显的淡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湿润并有乳白色菌脓溢出。高温条件下病斑呈红色,在连续阴雨低温条 件下,病斑扩展很快,有时也不产生黄色晕圈。叶片上产生的许多小病斑相互融合形成枯斑,叶片边沿 向上翻卷,不易脱落;秋季叶片病斑
11、呈暗紫色或暗褐色,容易脱落。花蕾受害后不能张开,在开花前变 褐枯死后脱落。受害轻的花蕾虽能开放,但速度较慢或不能完全开放,这样的花可能脱落也可能座果, 但形成的果实较小,易脱落或成为畸形果。花器受害,花冠变褐呈水腐状。 见图A.2。 DB34/T 31012018 5 图A.2 猕猴桃溃疡病发病枝干症状 A.3 分布 在我国福建、湖南、四川、陕西、江西、安徽等产区均有发生。 DB34/T 31012018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B.1 TAE 电泳缓冲液(pH 8.5)配方(50 x) Tris 242 g Na2EDTA2H20 37.5 g 冰乙酸 57.1 mL 蒸馏水 1000 mL 电泳时需用无菌水稀释至 1 x 方可使用。 B.2 细菌培养基:1000 mL 体系 牛肉浸膏 1 g 蛋白胨 5 g 酵母膏 5 g 蔗糖 10 g 琼脂粉 20 g NaCl 5 g 注: 加入水溶解,最后定容至 1000 mL,调 pH 至 6.8-7.0,分装后 121高压灭菌 20 分钟。液体细菌培养基则 不加琼脂粉,其他成分、配制条件相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