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1692018 绿色食品 设施马铃薯春早熟栽培技术规程 Green Food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ly maturing cultivation of potato in Greenhous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8 - 08 发布 2018 - 09 - 08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169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提出。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
2、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界首市农业综合服务总站、 蒙城县种植业发展局、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华俊、尹其岗、马连军、汤春桥、何超波、闫冲冲、江芹、王家嘉、汪涛、 杨月英、王前前、宁志怨、杨进华、唐中兴、王树剑、王峰、陈道群、张泽会、卜晓静、杨龙斌、龚猛、 薛炳杰、孙建强、许志红、丁思年。 DB34/T 31692018 1 绿色食品 设施马铃薯春早熟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设施马铃薯春早熟栽培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农药肥料使用准则、栽培技 术、病虫害防治、收获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设施
3、马铃薯春早熟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6 种薯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49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NY/T 1066 马铃薯等级规格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铃薯脱毒种薯 Virus-free seed
4、 potato 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严格的种薯繁育体系条件下, 逐代繁育出的各级种薯。 脱毒种薯分为原原种、 原种、生产种。 3.2 马铃薯生育期 Potato gro wth period 从出苗到植株自然枯死或块茎成熟的时间,分为 5 个阶段,即发芽期、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 茎膨大期、成熟期。 其中: a) 发芽期指播种至幼苗出土阶段; b) 幼苗期指从出苗到第 8 叶或第 6 叶平展阶段,植株开始现蕾,也称团棵; c) 块茎形成期指从团棵到主茎形成封顶叶,植株开始开花; DB34/T 31692018 2 d) 块茎膨大期指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至落花和茎叶转衰; e) 成熟
5、期指 50植株茎叶枯黄。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 的规定。 5 农药使用准则 应符合 NY/T 393 的规定。 6 肥料使用准则 应符合 NY/T 394 的规定。 7 栽培技术 7.1 设施条件 栽培春早熟马铃薯的设施包括连栋大棚、拱形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模式包括双膜覆盖栽培和三膜覆 盖栽培。其中,双膜覆盖指“棚膜+地膜”的二层覆盖模式,三膜覆盖指“棚膜+二道膜+地膜”的三层 覆盖模式。 棚膜以无滴长寿多功能膜为宜,地膜厚度 0.008 mm0.010 mm,宽 90 cm100 cm,以黑白双色 地膜为宜。 7.2 种薯选择及处理 7.2.1 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优
6、质丰产、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马铃薯品种及脱毒生产种薯,种 薯质量应符合 GB 4406 和 GB 18133 的要求。 7.2.2 种薯处理 7.2.2.1 切块 种薯切块后直接播种的,在播种前 1 d3 d 进行切块;种薯切块后进行催芽处理的,在播种前 15 d20 d 进行切块。根据芽眼分布进行切块,每块种薯要有 12 个芽眼,薯块重 30 g 左右。切到病 薯及时剔除,同时用高锰酸钾溶液 1000 倍或 75的酒精将切具消毒灭菌。 7.2.2.2 拌种 拌种药剂配方为: 1 kg 滑石粉 + 72克露 30 g + 70甲基托布津(或 50多菌灵)30 g 与 100
7、kg 种薯切 块混匀; 或 50异菌脲悬浮剂 50 ml 与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20 ml 混合加到 1 L 水中摇均后喷 到 100 kg 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或催芽。 DB34/T 31692018 3 7.2.2.3 催芽 将种薯与沙分层相间放置,厚度 3 层4 层,并保持环境 1520的温度和 7080的相 对湿度,7 d10 d 即可萌芽。芽萌发后,维持 1215和 7080的相对湿度 15 d20 d。 人工播种:待芽长到 0.5 cm1.5 cm,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机械化播种:种薯切块、拌种处理后直接进行播种,如进行催芽芽长不得超过 0.5 cm。
8、7.3 选地整地 7.3.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旱能浇、涝能排、土壤耕作层深厚、疏松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地块。 7.3.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需进行深耕晒垡,深度不小于 30 cm,整地要深浅一致,增加土壤疏松性与保墒 能力。 7.4 施肥 7.4.1 施肥原则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肥料品种、 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 基肥与追肥结合的原则平衡施肥,基肥施用量占施肥总量 80。 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 NY/T 394 的规定。 7.4.2 肥料种类与数量 基肥 667 m 2 施有机肥 30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218)75 kg 左右,
9、硫酸锌 1.2 kg、 硼酸 1 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施用量占施肥总量的 20,以水溶性 肥(N-P-K 16-6-30)水溶性肥 为主。 7.5 设施搭建 固定设施在整地前进行搭建,并在播种前覆盖好棚膜;季节性简易设施,在马铃薯播种结束后进行 搭建,便于整地、起垄、播种操作。根据种植季节或温度管理需要,可适时增加或去除二道薄膜。 7.6 播种 7.6.1 播期 当土壤 10 cm 地温稳定在 78,最低气温不低于 5时为马铃薯的适宜播期,双膜覆盖设施 栽培播期在 12 月中下旬,三膜覆盖设施栽培播期在 12 月上中旬。 7.6.2 播种密度 采用高垄种植,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垄宽 65 cm
10、,垄沟宽 25 cm,株距 15 cm;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垄 宽 80 cm,垄沟宽 30 cm,小行距 25 cm,株距 20 cm25 cm,667 m 2 播种 5000 株左右,亩用种量 150 kg 左右。 7.6.3 播种方法 7.6.3.1 人工播种 DB34/T 31692018 4 在旋耕好的耕地上,先进行种植垄和垄沟所在位置规划设计。利用田园管理机在预留的种植垄所在 位置先开马铃薯播种施肥沟,再在沟内施入基肥和摆放种薯。待整个田间种薯摆放完毕后,再用田园管 理机从预留的垄沟位置进行开沟对马铃薯播种沟进行覆土成垄。 根据土质疏松情况,马铃薯播种深度在10 cm12 cm。催过芽
11、的马铃薯播种前,需要在播种沟内先 浇底水,种薯摆放时芽向上。播种结束后,进行地膜覆盖。 7.6.3.2 机械播种 采用一体化播种机种植时,先设置播种垄宽、深度和密度等参数,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下种、 覆盖地膜等播种程序。 7.7 田间管理 7.7.1 出苗 7.7.1.1 人工放苗 播种后 25 d 左右种薯陆续出苗,选择晴天及时将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口盖严。 7.7.1.2 自出苗 播种后,在马铃薯芽即将顶土时,采用上土机在膜上覆盖 3 cm5 cm 厚的碎土,马铃薯可自行顶 破地膜出苗。 7.7.2 查苗补种 苗出齐时,及时查田补苗,拔除病株,遇到缺棵时及时补种同品种的种薯。 7
12、.7.3 培土 一般进行 12 次培土,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第 1 次中耕培土时期为马铃薯幼苗长至 45 叶 时进行,培土厚度 35 cm;现蕾期或植株封垄前可再培土 35 cm。 7.7.4 温度管理 7.7.4.1 出苗期 10 cm 深地温以 1215为宜,多年用栽培设施在马铃薯播种前 7 d 至出苗前处于密闭状态, 以提高地温,促进马铃薯早出苗。 7.7.4.2 幼苗期 棚内温度以 1622为宜,达到 25以上容易造成马铃薯植株徒长,超过 35或低于 7, 茎叶生长停止。根据棚内温度变化,及时进行保温或通风管理。 7.7.4.3 块茎形成期 最适温度为 20左右,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
13、 15出苗后 7 d 形成,25出苗后 21 d 形成。 7.7.4.4 块茎膨大期 适宜温度为 1719,20时块茎膨大速度减缓,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 时有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夜间气温 25时块茎停止生长。当温度超过适宜温度时,要进行适当通风, DB34/T 31692018 5 随外界气温升高而逐步加大通风量。三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二道棚膜在白天收起,夜晚覆盖。当外界最低 气温稳定在 5以上时可撤去二道棚膜,当外界温度稳定在 15以上时,可昼夜通风或撤掉全部棚膜。 7.7.5 肥水管理 7.7.5.1 管理原则 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应有均匀而充足的供给水分,应掌握小水勤灌的原
14、则,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 灌溉。 7.7.5.2 幼苗期 出苗后至 7 片8 片真叶前,少灌水或者不灌 水。如田块干旱可以出苗后浇水,幼苗长势弱的地 块结合浇水每 667 m 2 追施水溶性肥(N-P-K 16-6-30)5 kg。幼苗后期匍匐茎开始形成后,应适当灌水, 并依据幼苗生长情况追施水溶性肥。 7.7.5.3 现蕾期 花蕾显现时,灌溉 1 次透水后进行“蹲苗”,结合灌溉每 667 m 2 追施水溶性肥(N-P-K 16-6-30) 5 kg,蹲苗后保持土壤湿润。 7.7.5.4 结薯期 整个结薯期应保持土壤湿润,薯块快速膨大期灌溉 1 次透水,结合灌溉每 667 m 2 追施水溶性肥
15、(N-P-K 16-6-30)5 kg。在收获前 7 d 左右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以利贮运。 结薯后期要防止叶片早衰,尽量延长功能期,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农药施用严 格执行 NY/T 393 的规定。 8.2 农业防治 8.2.1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与非茄科类的蔬菜或玉米、杂粮等前茬作物实行 2 年至 3 年轮 作等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8.2.2 及时挖除病株,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销毁,病穴处撒入生石灰粉。 8.2.3 加强栽培管理,合
16、理施肥、灌溉,增加植株的抗逆性。 8.2.4 采用黑色地膜、膜上覆土、开沟培土、中耕等措施,防除田间杂草。 8.3 物理防治 8.3.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每(40 667)m 2 安装一 台频振式杀虫灯。 8.3.2 危害马铃薯茎叶的蚜虫、白粉虱、蓟马等用黄板或蓝板诱杀,用 30 cm 20 cm 的黄板或蓝板, 按照每 667m 2 挂 30 块40 块的密度,挂在行间或株间,悬挂高度高出植株上部 20 cm30 cm,当黄 蓝板沾满虫时要及时更换。 DB34/T 31692018 6 8.4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如释放食蚜蝇、寄生蜂防治
17、蚜虫;采用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如采用白僵菌 防治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采用新植霉素、中生菌素防治马铃薯黑胫病、青枯病等。 8.5 药剂防治 8.5.1 药剂使用的原则和要求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执行 NY/T 393 的规定,合理使用。 8.5.2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黑胫病、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危害茎叶的蚜虫、茶 黄螨、白粉虱、红蜘蛛,危害地下块茎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参见资料性附录A、附录B。 9 收获 9.1 收获时期 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是最佳收获时期。三膜覆盖马铃薯 4 月中旬前后采收上市,
18、双膜覆盖马铃薯 4 月中旬至 5 月初采收上市。 9.2 收获方法 采用机械收获或人工挖掘收获,块茎翻出后要及时捡拾。采收时块茎用马铃薯秧遮阴,避免薯块曝 晒,避免机械损伤。边采收边进行分等分级,剔除病薯,分别包装运输上市或贮藏。 10 分级、包装 马铃薯商品块茎产品质量应符合 NY/T 1049 的规定,等级规格应符合 NY/T 1066 的规定,包装应 符合 NY/T 658 的规定。 11 生产档案 整个生产季节,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建立田间 生产档案,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DB34/T 31692018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19、) 马铃薯主要病害化学防治 表A.1 马铃薯主要病害化学防治 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 晚疫病 在发病初期,用 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悬浮剂 700 倍液或 25的甲霜灵可湿粉 600 倍800 倍液喷雾防治。 早疫病 在发病初期,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 400 倍500 倍液喷雾防治。 青枯病 及时挖除病株及病薯,发病初期用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或 3中生菌 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 或 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 400 倍500 倍液灌 根。 黑胫病 切块时用 0.050.1春雷霉素药液或 0.2高锰酸钾
20、溶液浸种 30 min。 发病初期用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或 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雾 防治。 疮痂病 整地时用 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3.5 kg/667m 2 撒施或沟施,进行土壤处理; 生长期用 65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1 中生菌素水剂 1000 倍液或 50咯 菌腈可湿性粉剂 5000 倍液喷雾防治。 DB34/T 31692018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主要虫害化学防治 表B.1 马铃薯主要虫害化学防治 主要虫害 防治方法 蚜虫 2.5三氟氯氰菊脂乳油 2000 倍3000 倍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21、500 倍液 + 10吡虫啉可湿粉 2000 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茶黄螨 白粉虱 红蜘蛛 地老虎 1) 药土防治。 用 50辛硫磷乳油 200250 ml,加 10 倍水,喷在 2530 kg 细干土上拌匀 成毒土,撒于地面,随即翻耕,也可结合灌水施入或用 5辛硫磷颗粒剂 3 kg 拌 细土 30 kg,均匀撒施于地表防治。 2) 药剂喷雾。 蛴螬喷雾防治成虫可选用 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8001 000 倍液。 地老虎 13 龄幼虫可喷洒 20氰戊菊酯乳油 2 500 倍液、80敌百虫可溶性 粉剂 7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 8001 000 倍液防治。 蛴螬 金针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