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080.20 B 3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922017 绿色食品 百合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Green Food Production of Edible Lily(Lilium lancifolium)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6 - 30 发布 2017 - 07 - 30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2892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
2、单位: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霍山县百草林石斛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霍山县启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 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马鞍山市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 黄山区种子管理站、 安徽霍山鹏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霍山县太平畈乡农业综合服务站、霍山县漫水河镇农业综合服务 站、霍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海洋、戚仁德、刘浪、黎绍波、徐光曙、李竹、郑仁兵、彭绍春、赵伟、汪 涛、李汪洋、张慧珍、涂必武、黄守擎、胡家诺、汪明、王滨、李娟、何鹏飞、张道乐。 DB34/T 28922017 1 绿色食品 百合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
3、食用百合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种球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 虫害防控和采收。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绿色食品食用卷丹类百合的露地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DB34/T 1700 地理标志产品 漫水河百合 DB34/T 2405 食用百合疫病测报及防控技术规程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
4、 的规定。 4 品种及种球选择 4.1 选用优质、抗病、高产、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卷丹类百合品种。 4.2 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鳞茎健壮圆整、鳞片洁白、抱合紧密、大小均匀、无病虫害、单个重 25 g 以上的种球作种。 5 播前准备 5.1 地块选择 5.1.1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力中上、排水良好、无病虫源的砂壤土或轻砂壤土。 5.1.2 不选前茬为百合科或茄科作物的田块。 5.2 整地 5.2.1 种植前 3 d5 d,清除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残体,深翻 25 cm30 cm。 5.2.2 按宽 1.5 m1.6 m 作畦,围沟、中沟、畦沟三沟配套,排灌方便,防止渍害。 5.3 施肥 DB
5、34/T 28922017 2 5.3.1 应符合 NY/T 394 规定的要求。 5.3.2 每 667 m 2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3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 150 kg200 kg 加饼肥 150 kg,结合土壤耕翻全耕层施入。 5.3.3 播种时再加 40含量的氮磷钾三元素(NP 2O5K 2O 为 151015)配方肥 40 kg50 kg, 采用沟施或穴施,避免肥料与种球直接接触。 5.3.4 根据田块土壤养分丰缺情况适量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5.3.5 忌用含氯肥料。 6 播种 6.1 播种期 根据百合的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以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为宜。 6.2
6、 种球消毒 播种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加 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 400 倍500 倍液浸种 20 min30 min,晾干表面水分后播种。 6.3 播种 每 667 m 2 种植 1 万株1.2 万株,用种 250 kg300 kg,行距 25 cm30 cm,株距 15 cm 18 cm。采取开沟播种。 先从畦的一端开第一沟,沟深 12 cm14 cm,配方肥在播种时均匀施于沟底,或穴施于两株百合 之间。按株距将百合种球从靠沟的一侧依次排入,顶端向上。排好后再按行距开下一条沟,播种后覆土, 深度以种球顶端入土 8 cm10 cm 为宜,以后逐行播种。种球大,土壤
7、肥沃,适当稀植;种球小,土 壤肥力差,适当密植。 7 田间管理 7.1 除草 播种后 3 d 内,每 667m 2 用 50乙草胺乳油 100 ml150 ml,对水 40 kg60 kg 土表均匀 喷雾。 出苗后至植株封行前,需中耕除草 1 次2 次,均宜浅锄,防伤根,确保田间无杂草危害。 7.2 追肥 4 月上中旬百合苗高 15 cm 左右时进行,每 667 m 2 施 40硫酸钾复合肥 15 kg20 kg,在行间 开浅沟施下或穴施,施后盖土。 7.3 摘花蕾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当百合现蕾时进行。于花蕾形成初期,在晴天露水干后摘除花蕾,抑制生殖 生长,促进鳞茎膨大。 7.4 除珠芽
8、 DB34/T 28922017 3 在摘花蕾后 10 d 左右,百合植株叶腋里紫褐色珠芽大量出现,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摘除,宜随现 随除。 7.5 水分管理 百合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清沟排水,做到雨停畦干,沟无明水。视旱情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有一定 的湿度。 8 病虫害防控 8.1 防控原则 8.1.1 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选 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农药。 8.1.2 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的要求,但不得使用毒死蜱。 8.1.3 在化学防治中使用的有机合成农药品种,在百合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 8.2 农业防
9、治 8.2.1 选用抗(耐)病性较好的百合品种。 8.2.2 合理轮作,宜与水稻等作物轮作,忌重茬,忌与茄科、百合科等作物连作。 8.2.3 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清洁田园。 8.3 化学防治 8.3.1 疫病防治 按 DB34/T 2405 的方法进行。 8.3.2 灰霉病防治 发病初期,每 667 m 2 用 500 g/L 异菌脲悬浮剂 75 g100 g,或 40 嘧霉胺悬浮剂 60 g90 g,或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30 g50 g,对水 40 kg60 kg 均匀喷雾。 8.3.3 炭疽病防治 发病初期, 每 667 m 2 用 25 嘧菌酯乳油 40 ml60 ml, 或
10、 25吡唑醚菌酯乳油 30 ml50 ml, 或 8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 150 g200 g,对水 40 kg60 kg 均匀喷雾。 8.3.4 蛴螬、地老虎防治 每 667 m 2 用 5 辛硫磷颗粒剂 4 kg6 kg,拌细土 10 kg15 kg,均匀撒施或条施。 8.3.5 蚜虫防治 蚜株率达 25 时,每 667 m 2 用 22.4 螺虫乙酯悬浮剂 25 g30 g,或 50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10 g15 g,对水 40 kg60 kg 均匀喷雾。 9 采收 9.1 采收时间 DB34/T 28922017 4 在地上部分茎叶枯黄、植株落叶至地上茎完全枯死,为采收适期。 9.2 采收 选择晴好天气,挖起鳞茎,去根泥、茎秆。 9.3 鳞茎分级 按 DB34/T 1700 的规定进行分级,分别堆放。 10 种植档案建立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采收等各环节采取的具体措施,详细记录农业投 入品的使用情况,建档保存 2 年。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