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 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pdf

    • 资源ID:1481593       资源大小:654.9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4 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pdf

    1、ICS 65.020 B 0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of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6 - 30 发布 2017 - 07 - 30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2904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

    2、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植 物保护总站、六安市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桐城市植保站、含山县植保站、广德县植保站、庐江县植保 站、宁国市种植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胡本进、韩召军、徐丽娜、周子燕、胡飞、李昌春、高同春、黄超、郑仁军、章守 富、刘守荣、胡长安、孙俊铭、罗嗣金。 DB34/T 29042017 1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大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成虫诱测的调查方法和调查 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大螟测报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3、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3.1 调查时间 冬前调查 1 次,在 11 月中旬至 12 月初进行;冬后调查1次,于 3 月份进行,遇下中、大雨后 再补查 1 次死亡率。 3.2 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包括水稻冬闲田、 茭白田及稻茬麦田等)1015 块。采用平行跳跃式 取样法,每块田取样点 1020 个,在翻耕田块,每点调查 1 1 m 2 ,拾取各类型田所有样点内的全部 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块,每点随机挖取 20 丛稻桩,将收集稻桩带回室内剥查计数。 调

    4、查结果经公式(1)(8)统计计算后记入附录A 表A.1,计算公式(1)(8)(计算公式见 GB/T 15792)。同时统计冬前基数和冬后活虫数,结果记入附录B 表B.1、表B.2。 3.3 调查统计方法 3.3.1 田间越冬虫口密度 3.3.1.1 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各类型田每 667m 2 活虫数。 D ZC P . (1) 式中: P 每 667m 2 活虫数(头/667m 2 ); C 查得总活虫数(头); Z 每 667m 2 稻丛(或稻根)总数; D 调查稻丛(或稻根)数。 DB34/T 29042017 2 S IC P . (2) 式中: P 每 667m 2 活虫数(

    5、头/667m 2 ); C 查得总活虫数(头); I 667m 2 ; S 调查面积(m 2 )。 3.3.1.2 按公式(3)计算当地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每 667m 2 活虫数。 X =( P R ) . (3) 式中: X 加权平均活虫数(头667m 2 ); P 某一种类型田每 667m 2 活虫数(头); R 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 其中: 100 S Si R . (4) 式中: R 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 Si 该类型田面积; S 各类型田总面积。 3.3.2 越冬死亡率 3.3.2.1 按公式(5)、(6)计算各类型田死亡率。 每块田的死亡率计算公式: 100 N YL W .

    6、 (5) 式中: W 每块田的死亡率(); L 死幼虫数(头); Y 死蛹数(头); N 总虫数(头)。 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H W V Z . (6) 式中: V 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WZ 该类型田调查田死亡率的总和; H 该类型田调查田块数。 3.3.2.2 按公式(7)计算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W1 =( V1 R ) . (7) 式中: W1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 V1 某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DB34/T 29042017 3 R 某类型对应的面积比率()。 3.3.3 越冬幼虫寄生率 按公式(8)式计算越冬幼虫寄生率。 S = 100 Z J

    7、. (8) 式中: S 越冬幼虫寄生率(); J 越冬幼虫被寄生总数; Z 被调查越冬幼虫总数。 4 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内,从常年化蛹始盛期开始第一次调查,每隔 57 d 调查一次,到羽化 盛末期结束,见附录C。 4.2 调查方法 4.2.1 越冬代 将 3.2 冬后调查得到的活虫进行分龄。在虫口密度低的地区和年份,在秋播前后,挖取有虫稻桩, 并将其置于地势较高的田内,作为预测圃,供冬后剥查。 4.2.2 一般世代 第一代调查在早稻、稻茬作物和水稻冬闲田及四周的寄主植物(玉米、茭白、蒲草、菵草等)上进 行, 第二代、 第三代调查在水稻上进行。 每代第

    8、一次调查结合螟害率调查进行。 剥查活虫数不少于 50 头, 被害株不少于 100 株。调查时应根据不同危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 级。当同一植株内虫数较多且虫龄一致时,只作 1 头计算;虫龄不一致时则各记 1 头。 隔 57 d 后进行第二次调查。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剥查寄生情况。 将调查结果按公式(9)、(10)和(11)(见 GB/T 15792)计算发育进度,分别记入附录A 表A.2、 A.3。 各龄幼虫或各级蛹占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100 P P P Z L P . (9) 式中: PP 某龄幼虫(或某级蛹)(); LP 某龄幼虫数(或某级蛹数)(头

    9、); ZP 剥查活幼虫、蛹和蛹壳总数。 加权发育进度计算公式: PW =E1 A1 . (10) 式中: PW 某龄幼虫(或某级蛹)平均百分率(); DB34/T 29042017 4 E1 每类型田某龄幼虫(或某级蛹)百分率(); A1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100 )( 11 11 1 NM TO A . (11) 式中: A1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O1 该类型田面积(m 2 ); T1 该类型田虫口密度(头); M1 每类型田面积(m 2 ); N1 每类型田平均虫口密度(头)。 5 成虫诱测 5.1 诱测时间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开始,至

    10、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止(见附录C) 。每天黄昏开灯,天 明关灯。 5.2 诱测方法 5.2.1 性诱剂诱测 使用大螟性诱剂及诱盆或干式诱捕器。观测区内分不同地 段设置 4 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用性诱 剂 1 枚。使用诱盆时,将诱芯串于水盆中央上方,距水面 1 2 cm,水中放 0.2洗衣粉或洗洁精; 使用干式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指定位置 。诱捕器置于田埂上,诱捕器高度高出作物顶端 1020 cm。每天清晨查诱得雄虫数,并做好记录。 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 表A.4。 5.2.2 灯光诱测 使用 200 W 白炽灯或用 20 W 的黑光灯(或自动虫情测报灯) 。灯源离地面 1.5 m,上方架设

    11、防雨 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每天上午取回诱集物,置于室内区别种类,并清点虫数。 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 表A.4。 6 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 6.1 调查时间 发蛾始盛期后 3 d 开始,每 3 d 调查一次,查卵块密度至发蛾盛末期后结束(见附录C) 。 6.2 调查方法 6.2.1 卵块密度调查 DB34/T 29042017 5 田块选择同 4.2.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 200400 丛进行标定,每次调查采取所取样 点内的全部卵株,按公式(12)(见 GB/T 15792)计算卵块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 表A.5。按公式(13) (见 GB/T 15792)计算加权平

    12、均累计卵块密度。 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C CC C M SL K . (12) 式中: KC 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块667m 2 ); LC 查得累计卵块数; SC 每 667m 2 稻丛总数; MC 调查水稻丛数。 当地加权平均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KR=( LR PR ) . (13) 式中: KR 当地平均卵块密度(块667m 2 ); LR 某类型田平均每 m 2 卵块密度; PR 某类型田对应的面积百分率()。 6.2.2 卵孵化进度调查 分不同类型田将未孵化卵株集中移栽在稻田一角,每天下午定时观察一次卵块的孵化情况,直至全 部卵块孵化结束,累计孵化进度。结果记入附录A

    13、表A.5。 在卵块密度很低的地区、年份或世代,采用查枯鞘的方法代替查卵,调查方法同 7.2。 7 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7.1 调查时间 枯鞘率、枯心率调查结合当代大螟残留虫量调查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于水稻乳熟期进 行。 7.2 调查方法 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分为几个类型,在每类型 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 2 块。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 100 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全部被害株,如枯鞘、枯 心、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按公式(14)、(15)、(16) 和(17)(见 GB/T 157

    14、92)计算被害率,按照公式(1)(4)计算虫口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 表A.6。 调查 20 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结果记入附录A 表 A.6。同时统计当代大螟发生实况,预测下代 发生情况,结果记入附录B 表B.3。 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计算公式: 100 10 x x Z Cx K . (14) 式中: DB34/T 29042017 6 KX 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 CX 100 丛稻内的枯心(白穗)数; ZX 10 丛稻分蘖数(穗数)。 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 100 K K L Z V . (15) 式中: LV 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 KZ

    15、调查田块枯心(白穗)率()的总和; K 调查田块数。 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 BA =LA PA . (16) 式中: BA 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 LA 一种类型田的枯心(或白穗)率(); PA 该类型田面积的百分率()。 螟害率的计算公式: M3 =K3 (1 K3 ) B3 . (17) 式中: M3 螟害率(); K3 枯心率(); B3 白穗率()。 8 预测预报 8.1 发生期预测 8.1.1 发蛾期预测 根据上一代残留虫量发育进度剥查结果, 参照常年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进度分级指标 (表1表5),利用分龄分级法或历期法预测下一代螟蛾发生期。 表1 不同温

    16、度下大螟卵历期(d) 平均温度 () 天 数 平均温度 () 天 数 平均温度 () 天 数 18.2 13.6 23.5 7.0 27.1 5.8 20.5 10.3 24.5 6.7 28.1 5.7 21.7 9.0 25.4 6.5 29.7 5.0 DB34/T 29042017 7 表2 不同代次大螟各龄幼虫历期(d) 代 次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6 龄 平均温度 () 1代 8.4 4.3 3.7 4.4 9.5 - 22.9 2代 4.0 3.6 3.6 4.2 5.3 - 30.0 3代 4.9 3.8 4.0 4.5 5.2 5.9 27.0 表3 不同

    17、代次大螟各级蛹历期(d) 蛹级 第一代 第二代 平均温度 26.0 平均温度 30.5 天数 至羽化天数 天数 至羽化天数 1 3.0 9.1 2.7 8.2 2 2.1 6.1 2.0 5.5 3 2.2 4.0 1.9 3.5 4 1.8 1.8 1.6 1.6 表4 大螟幼虫发育进度分级指标 项 目 龄 期 一 龄 二 龄 三 龄 四 龄 五 龄 头宽(mm) 0.290.37 0.490.65 0.740.95 1.121.36 1.621.92 体长(mm) 1.92.9 4.05.4 7.09.3 12.016.0 18.021.0 表5 大螟各级别蛹分级特征 级 别 分级特征 1

    18、 级 复眼淡黄色至淡褐色,后期复眼出现弧线,翅芽灰黄至淡褐色。 2 级 复眼褐色,弧线消失,翅芽棕红色。 3 级 复眼乌黑色,少光泽,翅芽黄褐色。 4 级 复眼乌黑色,有光泽,有黑色短线状条纹,翅芽黑褐色,头部乌黑色。 8.1.1.1 分龄分级法预测 根据田间发育进度调查结果,加相应的虫态历期,预测发蛾期。 方法是计算各龄、级虫数及占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级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计算 累加百分率,当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 16、50、84的蛹级(或虫龄)至羽化尚需发育天数, 即为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如果累加百分率到某级蛹(虫龄)不足 16,而加下级蛹(虫龄) 又超过 16,

    19、则从下级蛹(虫龄)中取出部分以补足 16来计算(50、84的累加计算亦同理)。 8.1.1.2 历期法预测 根据对大螟化蛹率的田间发育进度,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始盛期(16)、高峰期(50)和盛末 期(84)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蛹的历期,推算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8.1.2 卵孵化期预测 DB34/T 29042017 8 根据大螟螟蛾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加上产卵前期 2 d,为螟蛾产卵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再 加上常年同温度下的卵历期,即为卵块孵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 8.2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上代残留有效活虫量,分析当地受虫田承受虫源,对照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见表6),预报下 代发

    20、生程度。 表6 大螟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分 级 选 项 发 生 程 度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按上代加权平均残留虫量(头/667m 2 ) 100 100200 201350 351500 500 9 数据记录与归档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记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并将大螟发生防治基本情 况填入附录A 表A7。 DB34/T 29042017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螟调查资料表册 表A.1 虫源田大螟越冬虫量调查表 调 查 日 期 调 查 地 点 类型田 调查 面积 () 调查 丛数 (丛) 活虫

    21、数 (头) 死亡数 (头) 寄生 虫数 (头) 死亡率 () 寄生率 () 每 667 虫量 (头) 备 注 月 日 表A.2 大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 调查 日期 世 代 类 型 田 品 种 生 育 期 总虫数 (头) 虫 态 各龄幼虫或各级蛹数(头)及百分比() 备 注 活 虫 数 死 虫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蛹壳 月 日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虫 数 百 分 比 表A.3 大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表 调 查 日 期 世 代 采 集 地 点 类型 田 幼 虫 寄 生 蛹 寄 生 幼虫

    22、、蛹 寄生率 () 备 注 检查 虫数 (头) 寄生 虫数 (头) 寄生率 () 检查 蛹数 (头) 寄生 蛹数 (头) 寄生率 () 月 日 DB34/T 29042017 10 表A.4 大螟性诱、灯诱记载表 诱蛾日期 地点 性诱蛾量 (头) 灯诱蛾量(头) 开灯时间内气象要素 备注 雌蛾 雄蛾 合计 表A.5 大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 调查 日期 世 代 调 查 地 点 类 型 田 品 种 生 育 期 长 势 取样 数量 或 面积 (丛或 ) 当日卵 块数 (块) 累计卵 块数 (块) 当日孵 化数 (块) 累计孵 化数 (块) 累计 孵化率 () 每 667 卵 块数 (块) 备

    23、注 月 日 表A.6 大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调 查 日 期 世 代 类 型 田 品 种 生 育 期 调查 丛数 (丛) 平均 每丛 (个) 调查 株数 (株) 调查 虫量 (头) 每 667 活虫 量 (头) 死亡率 () 被害株 数(株) 被害株 率 () 备 注 分 蘖 数 有 效 穗 数 活 虫 数 死 虫 数 DB34/T 29042017 11 表A.7 大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水稻种植面积: hm 2 水 稻 类 型 双季早稻 双季晚稻 一季中稻 一季晚稻 早熟品种 中熟品种 晚熟品种 合计 耕地面积 h;粮食种植面积 h。 各代发生防治面积: 代 别 一 二 三 合计 发生程

    24、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发生特点及原因简述: DB34/T 29042017 12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大螟发生实况报表 表B.1 冬前虫口密度调查报表 填报 单位 填报 日期 虫源田面积 (667m 2 )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 (头/667m 2 ) 死亡率 () 表B.2 冬后残留基数调查报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日期 (月/日)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 (头/667m 2 ) 死亡率 () 表B.3 各代大螟发生实况调查及下代预测报表 填 报 单 位 填报 日期 (月/ 日) 代 别 主 害 类 型 田 全代 蛾量 (头) 羽化高 峰期 (月/ 日) 田间累 计卵量 (块

    25、/667 ) 卵孵 高峰 期 (月/ 日) 螟害率 () 残虫量 (头 /667 ) 预计下一代 发生 程度 (级) 蛾盛 期 (月/ 日) 卵孵 盛期 (月/ 日) 发生面 积比例 () DB34/T 29042017 13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安徽省水稻大螟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表C.1 安徽省水稻大螟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月/旬 代别 卵 幼虫 蛹 成虫 1 4/下5/下 5/上6/中 6/上6/下 6/中7/下 2 6/下7/中 7/上8/上 7/下8/上 7/下8/中 3 8/上8/中 8/中9/下(部分进入越冬) 9/上9/中 9/中9/下 4 9/下10/上 10/上越冬 次年3/下次年4/中 次年4/中次年5/中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4 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pdf)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