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572013 亳菊栽培技术规程 Rules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 Ramat.) Tzvel.Bojucv. nov. 2013 - 09 - 28发布 2013 - 10 - 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57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
2、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亳州市芍花堂药业有限公司、亳州市谯城区农业 产业化办公室、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玲、李卫文、李明辉、廖华俊、江芹、宁志怨、冯永军、杨守文、潘子梅、 强玉芳、李辉。 DB34/T 19572013 1 亳菊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亳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 Ramat.) Tzvel.Boju)人工栽培技术的术语和 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采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亳菊人工栽培生产的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3、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亳菊 全国四大药菊品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以亳州为主产区的安徽地道药材。分为亳菊花、 亳胎菊两个加工品种。亳菊花为开放时的头状花序,药用;亳胎菊为尚未开放时的花蕾,茶用。 3.2 摘心打顶 摘去菊花主、侧枝顶芽或顶梢。 4
4、 产地环境 种植基地生态环境良好,附近没有化工厂或其他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远离主要公路 50 m 以上, 空气符合空气质量 GB 3095 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 GB 5084 标准;土壤符合土壤质量 GB 15618 二级标准。 大田种植应选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壤土。 DB34/T 19572013 2 5 栽培技术 5.1 亳菊品种主要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 70 cm90 cm。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绒毛。叶淡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羽状 裂,叶缘具钝锯齿,长 4.0 cm5.5 cm,宽 3.5 cm5.2 cm,叶两面均被白色绒毛,背面较密。头状 花序着生枝上部,疏散
5、排列成伞房状。花序直径 3 cm5 cm。总苞 3 层4 层。舌状花白色或微黄色, 8 层12 层,蓬松,每花序有舌状花 148 朵286 朵,管状花 4 朵50 朵,黄色,不露花心。花基 部有膜质鳞片。头状花序疏松。香气淡雅,味甘微苦。 5.2 育苗 5.2.1 育苗地选择 选择地势较平坦,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深翻,整平,做畦。畦宽 100 cm120 cm、 高 15 cm20 cm,沟宽 30 cm。 5.2.2 母株选择与处理 选择健壮、无病虫、具有亳菊典型性状的单株留作母株,埋土越冬,供早春繁殖。 5.2.3 繁殖方法 分为扦插和分株两种方法,以扦插为宜。 5.2.3.1
6、扦插 早春扦插,定植前 10 d15 d 停止扦插。根据需要进行 23 次扦插。选用健壮、无病虫枝条, 剪成有 3 片5 片叶节,长 10 cm 左右的小段。插条入土端用 100 ppm 浓度的 ABT 生根水浸泡 10 min;扦插行距 10 cm15 cm、株距 6 cm7 cm 插于畦上,压实浇水。 保持畦土湿润,注意病虫害防治与除草松土,15 d 左右生根,植株健壮、无病虫,根系发达,苗 高 10 cm15 cm 的菊苗可用于直接定植或作为繁殖材料。 5.2.3.2 分株 传统繁殖方法。母株根蘖苗直接定植。 5.3 种植技术 5.3.1 整地 春季整地,每 667m 2 施 2000
7、kg2500 kg 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深翻 25 cm 左右,精细平整 作畦,畦高 20 cm25 cm,畦宽 70 cm80 cm,沟宽 30 cm。 5.3.2 密度 按行距 40 cm50 cm,株距 40 cm50 cm,双行种植,每穴 12 株。 5.3.3 定植 定植最佳时间是 4 月中下旬,不宜过迟。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移栽时需浇透定根水。 5.4 田间管理 DB34/T 19572013 3 5.4.1 摘心打顶 共 2 次3 次,第一次在定植后 20 d25 d,当植株长到 20 cm 高时在离地 15 cm 左右摘心; 第二次约 6 月中旬,枝条保留 10 cm15 c
8、m 打顶;第三次只是在后期长势过旺时才需要。 摘心打顶必须在 7 月底前完成,每次摘心打顶均需选择晴天进行,摘下的顶芽全部带出菊花地销 毁。 5.4.2 中耕除草 缓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全年 35 次,第一、二次锄草宜浅不宜深,以后各次宜深不宜浅。后期 除草时要培土壅根,保护根系防倒伏。 菊花封行后停止中耕除草。 5.4.3 肥水管理 5.4.3.1 水分管理 雨季注意清沟沥水,防止受涝烂根;夏秋季节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抗旱;孕蕾期不能缺水,灌溉用 水应符合 GB 5084 的水质要求。 5.4.3.2 肥料管理 肥料的使用要符合 NY/T 496 标准。 5.4.3.2.1 基肥 结合整地时施
9、入,每 667m 2 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2000 kg2500 kg 或饼肥 100 kg。 5.4.3.2.2 追肥 5 月7 月份,分 2 次施尿素。 第一次菊花栽种活苗后进行,第二次结合摘顶后进行;8 月底至 9 月初菊花孕蕾时每 667m 2 施氮、 磷、钾复合肥 50 kg;10 月现蕾时以磷、钾为主施一次叶面肥。 5.5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5.5.1 农业防治 选用健壮植株,培育健壮菊苗;实行轮作,加强土、肥、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田 间杂草、病残体、前茬宿根和枝叶;秋冬深翻冻垡。 5.5
10、.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避性,使用灯光、色板、性激素等诱杀;人工捕杀;繁苗时采用防虫网隔离。 5.5.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菊地中的瓢虫、蜘蛛、草蛉、寄生蜂等有益生物;使用生物源农药。 5.5.4 化学防治 农药的使用遵照 GB/T 8321(所有部分)执行。 DB34/T 19572013 4 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参照附录A、附录B。 6 采收 6.1 采收 胎菊在 10 月上中旬,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采摘;菊花在 10 月中下旬,植株上大多数头状花序 盛开,花瓣平直,花心散开 6070时陆续采摘,如遇早霜应提前采收。 采收要选择晴天露水干后,不采露水花和雨水花。 6.2 采收要求
11、采花时注意保持花形完整,剔除泥花、虫花、病花,不夹带杂物;采用清洁、通风的竹编、筐篓容 器等盛装鲜花;采收后及时干燥处理。 DB34/T 19572013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害及化学防治 主要病害及化学防治 病名 用药与方法 防治时期 叶枯病 25嘧菌酯 10001500 倍液、50多菌灵 1000 倍液、 40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苯醚甲环唑有效成份 5 kg/mu 兑水 30 kg 喷雾 发病初期 枯萎病 50多菌灵 500 倍液、50代森锌 1000 倍液灌根 发病初期 霜霉病 40乙磷铝 300400 倍液、25甲霜灵 600 倍液、烯 酰吗啉有效成份
12、20 g/mu、687.5 g/L 的氟菌霜霉威悬浮剂 70 ml/mu 喷雾 发病前或发病初 期 白粉病 50多菌灵 1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 1000倍液、15 粉锈宁 10001500 倍液喷雾 发病初期 根腐病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 剂 5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50多菌灵 500 1000 倍液、95恶霉灵 600800 倍灌根 发病初期 锈病 25戊唑醇 40 ml/mu、250 ml/kg 粉锈宁喷施 发病初期 病毒病 2550 mg/kg 农用链霉素、病毒A 粉剂 400500 倍液 喷施 发病初期 DB34/T 19
13、572013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主要虫害及化学防治 主要虫害及化学防治 虫害 用药与方法 防治时期 菊天牛 用注射器将乐果、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注入虫孔, 或用辛硫磷等颗粒剂从虫孔塞入,外用棉花塞住 虫害发生初期 蚜虫类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005000 倍液或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5000 倍液喷雾或 2.5鱼藤 酮 150 ml/亩(稀释 500 倍)喷雾 虫害发生初期 叶螨类 73克螨特乳油 10001500 倍或 1.8阿维 菌素 2000 倍喷雾 虫害发生初期 叶蝉类 50杀螟松乳油、50巴丹可湿性粉剂或 20 叶蝉散乳油等 10001500 倍液喷雾 虫害发生初期 小地老虎 50辛硫磷 30 倍水溶液 150 ml 拌 45 kg 麦麸诱杀 幼虫发生期 菊花瘿蚊 50辛硫磷 10001500 倍、90敌百虫晶 体 800 倍液、20溴氰菊酯 2000 倍液喷雾 初现瘿瘤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