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552013 苦荞麦栽培技术规程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Fagopyrum Tataricum (L.)Gaerth 2013 - 09 - 28发布 2013 - 10 - 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55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合肥市土肥站、六安市金 安区农委、明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涛、孔令聪、李玮、冯骏、王丽、张继兵、李新耀、曹文晖。 DB34/T 19552013 1 苦荞麦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苦荞麦栽培的有关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肥料使用、病虫防治以及收获贮藏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苦荞麦的种植区,灾后补、改种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
3、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3-2010 粮食作物种子 第3部分:荞麦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苦荞麦 Fagopyrum tataricum (L.)Gaerth 亦称鞑靼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Gaerth),英文名(tartary buckwheat), 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药兼备的重要作物。 4 4 产地环境条件 4.1 灌溉水质量 应符合 NY 5332 的规定。 4.2 环境空气质量
4、 应符合 NY 5332 的规定。 4.3 土壤环境质量 应符合 NY 5332 的规定。 5 5 产量 5.1 产量水平 DB34/T 19552013 2 200 kg/667m 2 5.2 产量结构 株数:5 万7 万/ 667m 2 ;每株粒数 180 粒300 粒;千粒重 17 g21 g。 6 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6.1 品种选择 应根椐当地的生态条件,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多抗的苦荞麦 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3-2010 的有关规定。 6.2 栽培技术 6.2.1 种子处理 6.2.1.1 晒种 选择在播种前 7 d10 d 的晴朗天气
5、,将苦荞麦种子薄薄地摊在向阳干燥的地上或席子上,时间 根据气温的高低而定,气温较高时晒 1 d 即可。晒种时要不断翻动,使种子晒匀,晒透。 6.2.1.2 选种 采用风选、水选、筛选、粒选等方法,选用大而饱满的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6.2.1.3 温汤浸种 用 3540 温水浸 10 min15 min,捞出后摊在地上晾干。用下列微量元素溶液之一浸种: 钼酸铵(0.005)、高锰酸钾(0.1)、硼砂(0.03)、硫酸镁(0.05)、溴化钾(3),可 促进荞麦幼苗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6.2.1.4 药剂拌种 在晒种和选种之后,用种子重量的 0.30.5的辛硫磷拌种,将种子拌匀后堆放
6、 3 h4 h 再 摊开晾干,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6.2.2 选茬整地 6.2.2.1 选茬 荞麦忌连作。在轮作中选择前作为豆类、马铃薯;其次是玉米、小麦等茬口。 6.2.2.2 整地 前作收获后,应及时浅耕灭茬,然后深耕。如果时间允许,深耕最好在地中的杂草出土后进行。 6.2.2.3 “三沟”配套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采用机械化开沟技术开好三沟。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 别达到 20 cm、25 cm、35 cm 左右;田外大沟深 60 cm80 cm;畦沟间隔 3 m4 m。做到沟沟相通, 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 DB34/T 19552013 3 6.2.3
7、 播种 6.2.3.1 播种期 春荞播种期一般放在 3 月下旬至 4 月初,秋荞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播种。 6.2.3.2 播种量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种子发芽率、播种方式和群体密度确定荞麦播种量。 在一般情况下,条播:苦荞 1.5 kg2.5 kg/667m 2 。在中等肥力土壤,条播种植适宜的留苗密度 为 5 万7 万株/667m 2 。 6.2.3.3 播种方式 6.2.3.3.1 条播 条播以 2 m2.5 m 开厢,行距 30 cm33 cm。条播以南北向为好。 6.2.3.3.2 点播 采取锄开穴、人工点籽,以 2 m2.5 m 开厢,行距 30 cm33 cm,窝距 15
8、 cm18 cm,每穴下 种 8 粒10 粒种子,待出苗后留苗 5 株7 株。 6.2.3.3.3 开厢撒播 厢宽 2 m3 m,厢沟深 20 cm,宽 33 cm,均匀播种,每 667m 2 播饱满种子 4 kg. 6.2.3.4 播深 播种深度以 3 cm4 cm 为宜。 6.2.4 田间管理 6.2.4.1 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采取积极的保苗措施。播种时遇干旱要抗旱保苗。播后遇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时,会造成地 表板结,要破除板结,疏松地表,以利出苗。在低洼地和稻茬地荞麦播种前后应做好田间的开沟排水工 作。 6.2.4.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次数和时间根据地区、土壤、苗情及杂草多少而定。 第一次
9、中耕除草在幼苗高 6 cm7 cm 时结合间苗疏苗进行。第二次中耕在荞麦封垄前,结合追肥 培土进行,中耕深度 3 cm5 cm。 6.2.4.3 灌溉浇水 荞麦开花灌浆期如遇干旱,应灌水满足荞麦的需水要求,以保证荞麦的高产。 6.2.4.4 花期管理 在荞麦田养蜂,是提高荞麦结实率、株粒数,粒重及产量的重要增产措施,蜜蜂辅助授粉在荞麦盛 花期进行。在没有放蜂条件的地方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方法,人工辅助授粉可在盛花期上午 9 h11 h 进行。 DB34/T 19552013 4 方法是用一条较软的布,两端系上绳子,由 2 人各拉一端,让布在植株顶部拂过,轻轻晃动植株, 或用竹竿,在荞麦植株上来回拂
10、动,振动植株,辅助授粉,每隔 2 d3 d 一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 量避免损坏花器,辅助授粉忌在露水大、雨天或清晨雄蕊未开放前或傍晚时进行。 7 施肥 7.1 肥料使用原则 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规定,满足荞麦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以“基肥为主、种肥为辅、追肥为 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 施用量应根据地力基础、产量指标、肥料质量、种植密度、品种和当地气候特点科学掌握。 7.2 基肥 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10002000 公斤,可配合施用无机肥。一 般应占总施肥量的 5060。 7.3 追肥 追肥还应视地力和苗情而定:地力差,基肥和种肥不足的,出
11、苗后 20 d25 d,封垄前追肥;苗 情长势健壮的可不追或少追;弱苗应早追苗肥。 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用量以 5 kg8 kg/667m 2 为宜。无灌溉条件的地方追肥要选择在 阴雨天气进行。此外,对中后期肥力不足或表现脱肥的,可配合施用 12 次叶面喷肥,一般每亩可用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公斤均匀喷施。 8 病虫防治 8.1 防治措施 8.1.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处理,健身栽培,适时适量施用氮肥,加强合理的肥水管理,创造利于作物 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农田环境,控制病虫害发生。 8.1.2 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杀灭害虫。 8.1.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
12、天敌,发挥其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 8.1.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按照“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GB/T 8321(所有部分)”进行, 选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8.2 荞麦虫害 8.2.1 粘虫 DB34/T 19552013 5 可根据测报情况,在田间采摘卵块,搜集烧埋枯心苗、枯黄叶。在幼虫发生密度大时,于上午 9 时 前和下午 4 时后,可将幼虫震落在容器或地下,集中消灭幼虫。 8.2.2 钩刺蛾 利用幼虫假死性和趋光性,实行灯光诱捕和人工捕杀,可以减轻钩刺蛾的为害。 8.3 荞麦病害 8.3.1 轮纹病 应综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a)
13、 田间清洁; b) 加强田间管理; c) 温汤浸种;先在冷水中浸 4 h5 h,再在 50温水中浸泡 5 min。 d)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 0.5的波尔多液。 8.3.2 褐斑病 应综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a) 清除田间病残植株; b) 药剂拌种;用退菌特,按照种子量的 0.30.5进行拌种。 c) 喷药防治,在田间发现病株时,用 40的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或 7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等杀菌剂 500倍800 倍液喷打植株。 8.3.3 立枯病 应综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a) 深耕与轮作相结合; b) 药剂拌种,50多菌灵粉剂 250 g 拌种 50 kg; c) 喷药防治,发病时可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6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 800 倍 1000 倍液。 8.3.4 霜霉病 应综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a) 清理田间病残体; b) 轮作倒茬; c) 药剂防治,70的敌克松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 0.5。 发病初期用 800 倍1000 倍液的瑞毒霉,后期用 75的百菌清 700 倍800 倍液。 9 收获 一般植株 70以上籽粒呈现本品种成熟色泽为成熟期。 荞麦收获宜在早晨进行,割下的植株应就近码放,脱粒前后尽可能减少倒运次数,晴天脱粒后,籽 粒应晾晒 35 个太阳日,充分干燥后贮藏。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