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30 B 43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592013 肉用山羊种羊性状测定技术规范 2013 - 09 - 28发布 2013 - 10 - 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59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博大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英会、丁建平、章孝荣、刘亚、张运海、张子军、孙志辉。 DB34/T 19592013 1 肉
2、用山羊种羊性状测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用山羊种羊主要经济性状测定技术方法,包括生长发育性状、肥育性状、胴体性状、 肉质性状、繁殖性状的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肉羊育种、遗传改良和肉羊产业生产中种羊生产性状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36-2006 绵、山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 NY/T 1564-2007 羊肉分割技术规范 3 测定要求 3.1 测定场所 山羊种羊场或县级以上种畜测定站。 3.2 饲养管理
3、 3.2.1 同一羊场内待测羊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饲料、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3.2.2 测定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如电子称等,并指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测定和数据记 录。 3.2.3 待测羊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并有具备基本育种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3.3 测定条件 3.3.1 待测羊和父、母个体号(ID)必须正确无误。 3.3.2 待测羊必须是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缺陷和遗传疾病。 3.3.3 测定前应接受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3.3.4 测定场必须为坚实平坦的地面。 4 取样 4.1 取样地点 肉用山羊种羊测定的取样在种羊场进行。 4.2 取样
4、方法 DB34/T 19592013 2 取样由性能测定站派员进行,抽取与测定品种名称一致的羊只,填写抽样单,由抽样人员和供测单 位分责任签字确认。委托检验可由送测单位自行抽取送样,也可由性能测定站派员进行。由送测单位自 己抽取的样品,测定结果只对送测的样品负责;由性能测定站抽取的样品,检测结果对取样群体负责。 5 测定数量 5.1 新品种测定 测定数量不少于 60 只,其中,公羊 30 只,母羊 30 只。 5.2 委托测定 测定数量由委托单位确定。 6 测定项目 6.1 生长发育性状 初生重、断奶重、6 月龄重、周岁重、18 月龄重、24 月龄重、日增重及各年龄阶段的体尺性状, 如体高、体
5、长、胸围。 6.2 肥育性状 肥育始重、肥育末重、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率。 6.3 胴体性状 屠宰前体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肉骨比。 6.4 肉质性状 肉色、大理石纹、系水力、贮藏损失、pH、膻味、胴体及膻味等指标。 6.5 繁殖性状 6.5.1 公羊繁殖性能 主要有精液产量以及各项精液品质指标,包括精子活力、精子密度。 6.5.2 母羊繁殖性能 主要有初配适龄、繁殖季节性(常年发情或季节性发情)、产羔率、繁殖成活率等。 7 测定方法 7.1 生长发育性状测定 7.1.1 重量指标 参见 NY/T 1236-2006 方法用台秤或电子秤测量初生重、断奶重、周岁重、1
6、8 月龄重、24 月龄重。 7.1.2 体尺指标 DB34/T 19592013 3 参见 NY/T 1236-2006 方法用杖尺或皮尺测量体高、体长、胸围、胸深、胸宽。 7.2 肥育性状测定 7.2.1 肥育始重 利用台秤或电子秤测量肥育期开始之日的空腹体重,单位 k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2.2 肥育末重 利用台秤或电子秤测量肥育期结束之日的空腹体重,单位 k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2.3 平均日增重(ADG) 肥育期内平均每天的增加的体重,单位 g。 用以下公式计算: 测定天数 测定开始时体重测定结束时体重 ADG .(1) 7.2.4 饲料利用率(FCR) 采用料肉比表示方法
7、。 用以下公式计算: 肥育期增重量 肥育期消耗饲料量 FCR .(2) 7.3 胴体性状测定 7.3.1 屠宰分割 参见 NY/T 1564-2007。 7.3.2 胴体指标测量 参见 NY/T 1236-2006 测量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眼肌面积。 7.4 肉质性状测定 7.4.1 肉质试验取样 参见 NY/T 1564-2007。 7.4.2 肉色 7.4.2.1 测定时间:于宰后12 h进行; 7.4.2.2 测定部位:最后一个胸椎处背最长肌(眼肌); 7.4.2.3 测定方法:将羊肉一分为二,平置于白色瓷盘中,对照肉样和肉色比色板在自然光下进行目 测评分,采用6分制比
8、色板评分:目测评定时,避免在阳光直射下或在室内阴暗处评定。灰白色评1 分,微红色2分,鲜红色评3分,微暗红色评4分,暗红色评5分。两级间允许评定0.5分。具体评分 时与日式肉色评分图对比,凡评为3分或4分均属于正常颜色。 7.4.3 大理石花纹评分 DB34/T 19592013 4 7.4.3.1 测定时间:羊停止呼吸24 h内进行; 7.4.3.2 测定部位:第12、13胸肋眼肌横断面; 7.4.3.3 测定方法:宰后取样,于4冰箱中存放24 h进行评定。将羊肉一分为二,平置于白色瓷盘 中,在自然光下进行目测评分,参照日式大理石纹评分图以 12分制进行评定。 7.4.4 失水率 7.4.4
9、.1 测定时间:羊停止呼吸12 h内进行; 7.4.4.2 测定部位:截取腰椎后背最长肌78 cm肉样一段; 7.4.4.3 测定方法:平置在洁净的橡皮片上,用直径为5 cm的圆形取样器切取中心部分眼肌样品一块, 厚度为1.5 cm,立即用感量为0.001 g的天平称重,然后夹于上下各垫18层定性中速滤纸中央,再上 下各用一块2 cm厚的塑料板,在35 kg的压力下保持5 min,撤除压力后,立即称肉样重量。肉样前 后重量的差异即为肉样失水重。 计算方法为: 100% 压前重量 压后重量压前重量 )肉品失水率( .(3) 7.4.5 贮藏损失 7.4.5.1 测定时间:羊宰杀后2 h内进行;
10、7.4.5.2 测定部位:腰椎处取背最长肌; 7.4.5.3 测定方法:将试样修整为长532 cm 3 的肉样后称贮存前重。然后用铁丝钩住肉样一端,使 肌纤维垂直向下,装入塑料食品袋中,扎好袋口,肉样不与袋壁接触,在4冰箱中吊挂24 h后称贮 存后重。 计算方法为: 100% 贮前重量 贮后重量贮前重量 )贮藏损失( .(4) 7.4.6 pH 7.4.6.1 测定时间:于宰后45 min和24 h; 7.4.6.2 测定部位:倒数第1至第2胸椎段背最长肌; 7.4.6.3 测定方法:pH 1与宰后 45 min 测定,pH 24将肉样冷藏于4冰箱中,24 h后再用酸度计 测定。用清洁小刀从屠
11、宰羊相同各部位肌肉内层,切取肌肉组织 10 g,用组织匀浆机搅碎,置于小烧 杯内,加入等量蒸馏水混和,在室温静置 10 min左右,将酸度计的玻璃电极直接插入烧杯中的肉水混 合物内,并在酸度计表头上数字稳定后,读出 pH值,要求用精确度为 0.05 的酸度计测定。正常 pH 值 为 5.96.5。 7.4.7 膻味 取前腿肉 0.51.0 kg 放入铝锅内蒸 60 min,取出切成薄片,放入盘中,不加任何佐料原味, 凭咀嚼感觉来判断膻味的浓淡程度。 7.5 繁殖性状测定 7.5.1 公羊繁殖性状测定 7.5.1.1 精液产量:通过假阴道采精法采集健康公羊一次射出精液的容量。单位为 ml。 DB
12、34/T 19592013 5 7.5.1.2 精子密度:指 1 ml 精液中所含有的精子数目。将原精稀释以后通过显微镜采用血细胞计算 器测量其中的精子数量并换算出 1 毫升精液中所含有的精子数目。 7.5.1.3 精子活力:将精液样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视野内呈直线前进运动的精子在整个视 野精子中所占的比例,100呈直线前进运动者为 1.0分。 7.5.2 母羊繁殖性状测定 7.5.2.1 初配适龄:肉羊的初配适龄依据品种和个体发育不同而异,一般指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 时即可配种。记录初配羊的月龄,并统计。 7.5.2.2 繁殖季节:指母羊发情配种发生的时间性。根据配种记录,统计每个
13、月的发情母羊数占能繁 母羊的比率。 7.5.2.3 产羔率:经产母羊(分娩一胎以后的母羊)正常分娩的羔羊数与经产母羊数的百分比,即: 100% 经产母羊数 羊数经产母羊正常分娩的羔 )产羔率( .(5) 7.5.2.4 繁殖成活率:指断乳羔羊数与能繁母羊数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为: 100% 能繁母羊数 断奶羔羊数 )繁殖成活率( .(6) 8 记录档案 8.1 生长发育性状记录表 初生重、断奶重、6 月龄重、周岁重、18 月龄重、24 月龄重及各年龄阶段的体尺性状,如体高、 体长、胸围。生长发育性状记录表见表A.1。 8.2 肥育性状记录表 肥育始重、肥育末重、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率。肥育性状
14、记录表见表A.2。 8.3 胴体性状记录表 屠宰前体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肉骨比。胴体性状记录表见表A.3。 8.4 肉质性状记录表 肉色、大理石纹、系水力、贮藏损失、pH、膻味、胴体及膻味等指标。肉质性状记录表见表A.4。 8.5 繁殖性状记录表 母羊繁殖性状记录表见表A.5、公羊繁殖性状记录表见表A.6。 DB34/T 19592013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记录档案表 表A.1 生长发育性状记录表 初生 断奶 6月龄 周岁 18月龄 24月龄 羊 号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围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围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15、围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围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围 体 重 体 长 体 高 胸 围 表A.2 肥育性状记录表 羊号 肥育始重 (kg) 肥育末重 (kg) 总增重(kg) 育肥时间 平均日增重 (g) 饲料利用率 () 表A.3 胴体性状记录表 羊号 屠宰前体 重(kg) 胴体重 (kg) 屠宰率 () 胴体净肉 率() 背膘厚 眼肌面积 肉骨比 () 表A.4 肉质性状记录表 羊号 肉色 大理石纹 系水力 储藏损失 pH 膻味 DB34/T 19592013 7 表A.5 母羊繁殖性状记录表 母羊羊号 初配月龄 胎次 出生羔羊 数 断奶羔羊 数 产羔率 繁殖成 活率 备注 表A.6 公羊繁殖性状记录表 公羊羊号 采精日期 精液产量 精子密度 精子活力 受胎率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