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6122019 代替 DB34/T 16122012 圆黄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Wonhwang Pear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2 - 25 发布 2020 - 01 - 25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1612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1612-2012无公害食品 圆黄梨生产技术规程,与 DB34/T 1612-2012 相比 除
2、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指标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圆黄梨生产技术规程; 修改了砧木种类(见 4.1); 修改了施肥时间(见 7.2.2.1); 修改了 水分管理(见 7.3); 修改了整形修剪(见 8.1、8.2); 修改了花果管理(见 9.1、9.2); 修改了病虫害防治措施(见附录 A); 增加了主干形修剪(见 8.1.1); 删除了水平棚架形的树形(见上一版 8.1.3); 删除了圆黄梨质量要求(见上一版附录 B)。 本标准起草单位:砀山县卓苑森涛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砀山县园艺场、砀山县三联果蔬专业合作 社、砀山县梨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砀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砀山县土壤肥料服务中心、砀山县
3、现代农业 综合服务中心、砀山县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萧县市场监督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娟、刘超纲、陈怀韦、郭永涛、宋素娥、谢圣武、常洁、李明刚、陈争峰、 王梅英、曹新峰、武凤侠、冯恒林、王平超、周秀侠。 DB34/T 16122019 1 圆黄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圆黄梨园地选择及规划、苗木培育、栽植、高接换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 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圆黄梨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4、件。 NY/T 442 梨生产技术规程 NY 475 梨苗木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2157 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园地选择及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 NY/T 5010 的规定执行。 3.2 园地规划 应符合 NY/T 442 的要求。 4 苗木培育 4.1 砧木种类 杜梨、豆梨。安徽南部选用豆梨,安徽北部选用杜梨。 4.2 接穗 从生长正常健康的圆黄梨母株上选取当年生健壮发育枝作为接穗。 4.3 苗木质量 应符合 NY 475 的规定。 5 栽植 DB34/T 16122019 2 5.1 栽植时
5、间 秋末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 5.2 栽植密度 每 666.7 m 2 栽 83 株190 株,株行距 1 m2 m 3.5 m4 m。 5.3 授粉品种 翠冠、翠玉、苏翠一号。 5.4 授粉品种比例 配置 12 个授粉品种,比例按 1:48 在园内均匀分布。 5.5 栽植方法 栽植前对梨苗根系进行修根处理,剪平伤口,将苗木根系浸入清水 12 小时以上。定植穴(沟)挖 长、宽、深均为 80 cm,表土与心土分开放置,将表土混入有机肥填入底层,每 666.7 混有机肥 3000 kg4000 kg。栽植时将梨苗扶直培土,灌水沉实。栽植深度根茎部与地面相平,整平树盘覆盖地膜。 6 高接换种 6.1
6、 树形及树体整理 6.1.1 大树高接圆黄梨,采用基部多主枝开心形。 6.1.2 将中心干锯除,在第一层主枝中,选伸展方向和开张角度合理的 3 个4 个主枝,每个主枝上 选 2 个3 个侧枝,主、侧枝截留 4/5。 6.1.3 在主、侧枝和大型结果枝组上,每隔 25 cm30 cm 留直径 0 .5 cm1.0 cm 枝条作基砧,剪 留长度 5 cm8 cm。 6.2 嫁接时期及方法 6.2.1 从树体汁液开始流动到萌芽均可高接。 6.2.2 方法采用双芽劈接或腹接。 6.3 嫁接后管理 6.3.1 及时抹除砧树上萌芽。 6.3.2 嫁接口完全愈合后及时解绑。 6.3.3 适时对新梢摘心拉枝,
7、促生分枝,缓势促花。 7 土肥水管理 7.1 土壤管理 7.1.1 深翻改土 幼树定植后,从定植穴外缘,每年秋季结合施肥向外扩穴 ,深、宽均为 0.6 m0.8 m。土壤回填 时,底层加入秸秆、杂草,上层混加优质有机肥,填平后灌水沉实。 DB34/T 16122019 3 7.1.2 果园生草 行间种植白三叶草、鼠茅草、毛叶苕子、紫花苜蓿等,刈割后覆盖于树盘。 7.1.3 中耕除草与覆盖 梨园在杂草超过 30 cm 以上时进行刈割。树盘覆盖秸秆、杂草等厚度 10 cm15 cm,上面零星压 土,秋施基肥时将其埋入地下。 7.2 施肥 7.2.1 施肥原则 按 NY/T 496 的规定执行。 7
8、.2.2 施肥时间和方法 7.2.2.1 秋施基肥 采果后至落叶前,以优质有机肥为主。施肥量按每生产 1.0 梨施 1.0 1.5 优质农家肥 计算,并掺入适量三元复合肥、生物菌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施肥结合深翻改土进行,在树冠外围挖条状 或放射状沟,宽 30 cm40 cm,深 40 cm50 cm,肥料与土壤拌匀,回填土后灌水沉实。 7.2.2.2 土壤追肥 第一次在花芽分化期以氮、磷为主,第二次在果实迅速膨大期以钾肥为主。施肥量根据树势、生长 情况确定,采用沟施或多点穴施肥。 7.2.2.3 叶面追肥 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并适量喷施补充微量元素,注意避开高温。 7.3
9、 水分管理 7.3.1 灌溉水质量 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 7.3.2 灌溉时期、方法 7.3.2.1 灌水时期根据土壤墒情而定,通常包括萌芽水、花后水、催果水、冬前水等 4 次关键水。 7.3.2.2 灌水后及时松土,水源缺乏的果园还可利用作物秸秆等覆盖树盘,以利保墒。 7.3.2.3 提倡采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7.3.3 排水 当梨园出现积水时,利用沟渠及时排水。 8 整形修剪 8.1 树形 8.1.1 原则 DB34/T 16122019 4 新建果园采用主干形,老园改造采用基部多主枝两层形或基部多主枝开心形。 8.1.2 主干形 树高 3.0 m3.5
10、cm,主干高 60 cm 70 cm。中心干强壮直立,干上螺旋着生 1522 个结果枝 组,间隔 15 cm20 cm,分枝角度 5090,均匀伸向各个方向。 8.1.3 基部多主枝两层形 干高 70 cm80 cm,树高 3.5 m,层间距 1 m 左右。一层主枝 34 个,层内距 40 cm 左右, 各主枝均匀向四周伸展,开张角 6070。每主枝配 23 个侧枝,侧枝与主枝分生角为 45 50。第二层主枝 2 个,分别伸向行间,长度为一层主枝的 1/2,开张角 60,每主枝配两个小侧枝。 主枝、侧枝上分布各类结果枝组。 8.1.4 基部多主枝开心形 干高 70 cm,树高 3 m。主枝 3
11、4 个,水平夹角 90,开张角 6070,每主枝均配置 2 3 个侧枝。主枝、侧枝上分布各类结果枝组。 8.2 修剪 8.2.1 幼树及初果期 圆黄梨幼树生长旺,发枝长,易发短枝,当年生枝易形成腋花芽,结果后生长势易变弱。选好骨干 枝延长头进行中短截,促发长枝,扩大树冠。合理调整主、侧枝角度。对骨干枝以外枝条轻短截,缓势 促花,促进结果并培养结果枝组。枝组培养应疏、缩、截、放相结合;枝组更新去弱留壮,枝组基部粗 度超过其着生主枝的三分之一时,利用其后部分枝进行局部或全部更新。 8.2.2 盛果期 调节生长与结果的矛盾,通过修剪,稳定健壮树势。结果后应及时回缩复壮枝组,疏除过密枝、衰 弱枝、背上
12、直立旺枝及稠密枝组,对留下的发育枝行适度短截,以促发新枝和形成饱满的花芽。控制外 围生长,促进内膛枝条健壮生长,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对枝条选优去劣,去弱留壮,不断更新。控制花 芽留量,合理负载。 9 花果管理 9.1 预防花期冻害 9.1.1 花前灌水。 9.1.2 初花期喷 0.3硼砂0.2尿素0.3白糖。 9.1.3 果园铺设灌溉用微喷带, 低温期持续向空中喷水, 微喷带铺设间距视梨树行距而定, 一般为 4 m 8 m。不宜向梨树上直接喷水。 9.1.4 气温接近 0时,点火生烟,每 666.7 m 2 果园面积设置 6 个8 个烟堆,保持时间是整个低温 期。 9.2 授粉 9.2.1 自然
13、授粉不充分时,以人工授粉为主,辅以蜜蜂授粉。 9.2.2 在授粉树上选大铃铛花制作花粉,花开 50时授粉。 DB34/T 16122019 5 9.2.3 受霜冻后,对晚花补充授粉。 9.3 疏花 9.3.1 花前复剪,疏除弱花枝、密花枝、短截过长花枝。 9.3.2 花序分离期,疏除病虫花、小花、稠密花、中心花。 9.3.3 保留花序数为留果量的 22.5 倍。 9.4 疏果 落花后 1 至 2 周疏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宿萼果、小果、过密果。外围多留;壮树壮枝多留, 弱树弱枝少留,每 666.7 留果量 80009000 个。 9.5 套袋 9.5.1 套袋选择 选择透气性好、耐雨水淋洗的
14、高质量、外黄中黑、内无纺布的三层果袋,规格长 18 cm20 cm, 宽 15 cm16 cm。 9.5.2 套袋前准备 对病虫进行一次防治,结合补充钙肥。 9.5.3 套袋方法 花后三周开始套袋。前一天将袋口湿润,套袋时将袋体撑开,使袋的底部通气、放水孔张开,将梨 果从袋口中间切口处置入袋中,从两侧纵向挤折,把袋口折叠至果柄处,用捆扎丝扎紧袋口。 9.5.4 套袋后管理 套袋后每隔 10 天左右检查袋内黄粉蚜、康氏粉蚧等病虫发生情况,发现危害及时喷药。 10 病虫害防治 10.1 主要病虫害 梨炭疽病、梨轮纹病、梨褐斑病、梨腐烂病、梨小食心虫、梨木虱、螨类、康氏粉蚧、梨黄粉蚜、 梨瘿蚊、梨茎
15、峰。 10.2 防治原则 按 NY/T 2157 的有关规定执行。 10.3 防治措施 参见附录A,按 NY/T 2157 的有关规定执行。 11 采收 11.1 采收 DB34/T 16122019 6 11.1.1 采收时间 一般应从 8 月上旬开始,至 8 月下旬结束。 11.1.2 采收要求 采收时应轻采、轻放、轻运,防止造成机械伤。套袋果可带袋采收。 DB34/T 16122019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园黄梨病虫害防治历 表A.1 园黄梨病虫害防治历 物候期 防治对象 防治方法 休眠期 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 食心虫、梨木虱、绿盲蝽、 叶螨、黄粉蚜、康氏粉蚧、
16、蚜虫等 1、刮除树体粗翘皮、病疣,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僵果、落叶、杂草并带 出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掉。 2、对树干进行涂白。 3、合理修剪,控制负载,保持均衡树势,诱导植株抗病能力。 4、耕翻树盘,破坏害虫地下越冬场所。 萌芽至 开花期 轮纹病、炭疽病、梨锈病、 腐烂病、黑斑病、黑星病、 食心虫、梨木虱、绿盲蝽、 叶螨、黄粉蚜、康氏粉蚧、 蚜虫等 1、花芽膨大期:喷 3Be5Be 石硫合剂或 99矿物油 150 倍。 2、萌芽期: 园中悬挂梨小性诱剂诱杀梨小雄成虫; 树上绑扎梨小食心虫迷向丝, 悬挂高度 1.5 m 以上, 每 666.7 绑 33 根40 根;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挂黄色粘虫板诱杀
17、食心虫、金龟子、梨木虱、梨茎 蜂、梨瘿蚊、蚜虫等; 树干缠黄色诱虫带防止沿树干害虫(螨)上树为害。 幼果 发育期 轮纹病、炭疽病、梨锈病、 腐烂病、黑斑病、食心虫、 梨木虱、绿盲蝽、叶螨、黄 粉蚜、康氏粉蚧、蚜虫等。 1、 套袋前喷施 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 700倍+ 22.4螺虫乙酯悬浮 剂 5000 倍。 2、人工摘除病叶、病果及梨瘿蚊虫叶,剪除梨茎蜂危害枝橛,并集中深埋 或烧毁。 3、及时中耕除草,剪除树根上萌蘖,消灭其上的害虫。 果实 膨大期 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 黑斑病、食心虫、梨木虱、 叶螨、黄粉蚜、康氏粉蚧等。 1、套袋后喷 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 20噻虫胺悬浮 剂 4000 倍。 2、人工摘除病叶、病果、虫果,剪除蚱蝉折枝,集中烧毁。 3、中耕除草或刈割超高杂草,雨后及时清沟沥水,降低果园湿度。 果实采收 前后 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 食心虫、梨木虱、叶螨、黄 粉蚜、康氏粉蚧等。 1、采收前 30 天: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700 倍+ 2.5氯氟氰菊酯水乳 剂 2500 倍。 2、采收后及时清除果园病果、次果、枯枝、落叶、杂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