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60 P 28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0882019 代替 DB34/T 1088-2009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规程 Regulations for 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of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2 - 25 发布 2020 - 01 - 25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1088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符号 . .
2、2 5 施工阶段 围岩分级 . . 3 5.1 一般规定 . . 3 5.2 施工阶 段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及表达方式 . 3 5.3 基本指 标确定方法 . . 3 5.4 修正指 标确定方法 . . 8 5.5 施工阶 段围岩分级指标获取方法 . 9 5.6 施工阶 段围岩分级方法及分级标准 . 10 5.7 定性分 级方法 . . 11 5.8 定量分 级方法 . . 13 5.9 围岩级 别快速判定方法 . . 1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数码摄影技术获取围岩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方法 . 1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别卡 . 18 DB34/T 10882019 II
3、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 DB34/T 1088-2009公路隧道施 工阶段围岩分级规程。与 DB34/T 1088-2009 相 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条文说明部分,将条文说明部分的核心内容纳入相应的正文中; 修改了总则,明确了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适用范围及目的(见第 1 章); 增加了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一般规定,明确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基本原则与方法,针对施工阶段 不同围岩情况,提出定性与定量的工作内容、要求与适用条件(见 5.1); 修改了围岩分级基本指标的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直接引用 GB/T 50218 与 JTG
4、 3370.1 的规 定(见第 5 章); 修改了围岩分级修正指标的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直接引用 GB/T 50218 与 JTG 3370.1 的规 定(见第 5 章); 修改了围岩分级定性分级方法与定量分级方法,直接引用 GB/T 50218 的规定(见第 5 章); 删除了章节“围岩指标定性描述的量化分级方法”,增加了章节“围岩级别快速判定方法” (见 5.9); 删除了“隧道设计建议参数” (见上一版的第 6 章); 修改了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判别卡(见附录 B); 删除了上一版本的附录 A、B、D、E; 修改了附录 C 和D(见附录 A 和B)。 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 本标准由
5、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可、段海澎、汪波、冯守中、刁凯、王明年、王宏祥、曹光伦、马祖桥、陈 发根、曹皓、李绍华、王飞、钱王苹、王骁男、宋梦阳。 DB34/T 10882019 1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术语和符号、围岩分级指标和围岩分级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围岩条件下、矿山法施工的公路隧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
6、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围岩 surrounding rock 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 3.2 围岩自稳性 self-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一般埋深条件下,在岩体内部开挖的某种形状的、一定尺寸的未支护洞室能够保持稳定的能力。 3.3 围岩分级 surroundin g rock classification 根据围岩
7、自稳性不同,将其分成若干等级。 3.4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 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根据施工阶段所获取的分级指标信息,对围岩进行的分级。 3.5 围岩分级指标体系 index syst ems of 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DB34/T 10882019 2 对围岩的稳定性有影响的围岩物理参数称为围岩分级指标, 所有的围岩分级指标称为围岩的分级指 标体系,一般由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组成。 3.6 基本指标 basic inde xes (of surrounding ro
8、ck classification) 围岩所固有的、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最基本属性的指标。 3.7 修正指标 modifiable indexes (of 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同的指标。 3.8 定量分级方法 quantitati 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将围岩分级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定量值通过和、差、积、商等方法进行运算获得一个计算值,根 据这一计算值确定围岩级别的方法。 3.9 定性分级方法 qualitativ e classification method 将围岩分级指标体系中
9、的每个指标根据定性描述或定量值分别进行排序, 将各个指标的不同排序进 行组合获得一个组合次序,根据这个组合次序确定围岩级别的方法。 3.10 围岩基本质量 surround ing rock basic quality 围岩所固有的、影响其自稳性的最基本属性,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决定。 3.11 地应力 ground stress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受自重和构造运动作用,在岩体中形成的应力。 3.12 岩爆 rock burst 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BQ 围岩基本质
10、量指标修正值; DB34/T 10882019 3 Ed 动态杨氏模量(单位:GPa); (50)S I 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单位:MPa); V J 围岩体积节理数; f K 围岩风化系数; V K 围岩完整性指数; 1 K 地下水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2 K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 3 K 初始地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c R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单位:MPa)。 5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 5.1 一般规定 5.1.1 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划分应以设计阶段围岩分级为基础,结合现场采集的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等信息,对开挖揭露出来的围岩级别进行验证与调整,为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提供基础
11、。 5.1.2 施工中应针对不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如表 1 中列出的不同探测手段对围岩状态进行初步 判定。 表1 不同地质条件下围岩初步判定手段 地质条件 方法 岩性单一、完整性较好 地震波法,地质素描 岩性复杂、完整性较差、构造发育 地震波法,地质素描,电磁法 地下水发育 地质素描,红外探测法 溶洞、采空区等特殊地层 地震波法,地质素描,超前钻孔 5.2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及表达方式 5.2.1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组成。 5.2.2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基本指标为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 5.2.3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修正指标为地下水状态、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
12、及初始地应力状态。 5.2.4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可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表达。 5.3 基本指标确定方法 5.3.1 岩石坚硬程度由岩性、风化作用和水作用三者共同决定。 5.3.1.1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描述可按表 2 确定。 DB34/T 10882019 4 表2 岩石坚硬程度定性描述 名称 定性鉴定 代表性岩石及其风化程度 硬 质 岩 坚硬岩 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 浸水后,大多无吸水反应 未风化微风化的 A 类岩石 较坚硬岩 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 浸水后,有轻微吸水反应 微风化的 A 类岩石; 未风化微风化的 B、C 类岩石 软 质 岩 较软岩 锤击
13、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 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强风化的 A 类岩石; 弱风化的 B、C 类岩石; 未风化微风化的 D 类岩石 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 浸水后,手可掰开 强风化的 A 类岩石; 弱风化强风化的 B、C 类岩石; 弱风化的 D 类岩石; 未风化微风化的 E 类岩石 极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 浸水后,可捏成团 全风化的各类岩石和成岩作用差的岩石 5.3.1.2 岩性类型可按表 3 确定。 表3 岩性类型定性描述 岩性类型 代表岩性 A 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安山岩、玄武岩、石英粗面岩、石英斑岩等); 变质岩(片麻岩、
14、石英岩、片岩、蛇纹岩等); 沉积岩(熔结凝灰岩、硅质砾岩、硅质石灰岩等) B 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 C 变质岩(大理石、板岩等); 沉积岩(钙质砂岩、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等) D 第三纪沉积岩类(页岩、砂岩、砾岩、砂质泥岩、凝灰岩等); 变质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等),且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Rc15 MPa E 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岩类(泥岩、页岩、砂岩、砾岩、凝灰岩等),且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Rc 15 MPa 5.3.1.3 岩石风化程度的定性描述可按表 4 确定。 表4 岩石风化程度定性描述 定性描述 风化特征 未风化 岩质新鲜,岩石结构构造未变 微风化 岩石结构构造、矿物
15、成分和色泽基本未变,部分裂隙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略有变色 中等(弱)风化 岩石结构构造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和色泽明显变化,裂隙面风化剧烈 强风化 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和色泽明显变化,长石、云母和铁镁矿物已风化蚀变 全风化 岩石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土状或砂状,矿物成分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除石英颗粒外的矿物大部分风化蚀变为次生矿物 DB34/T 10882019 5 5.3.1.4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描述 5.3.1.4.1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c R 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如表 5 所示。 表5 c R 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c R (MPa) 60
16、6030 3015 155 5 定性描述 坚硬岩 较坚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5.3.1.4.2 如无 c R 实测值时,可采用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 (50)S I 换算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c R ,见公 式(1): 0.75 (50) 22.82 cS RI . (1) 5.3.1.4.3 (50)S I 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如表 6 所示。 表6 (50)S I 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50)S I (MPa) 3.63 3.631.44 1.440.57 0.570.13 0.13 定性描述 坚硬岩 较坚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5.3.1.4.4 岩石风化
17、程度定量值可用风化系数 f K 表示,其值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 度之比。 f K 与岩石风化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如表 7 所示。 表7 f K 与岩石风化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f K 0.91.0 0.80.9 0.40.8 0.4 定性描述 未风化 微风化 弱风化 强风化 全风化 5.3.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依据主要有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主要结构面类型和 岩体结构类型。 5.3.2.1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 5.3.2.1.1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可根据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及主要结构面类 型按表 8 确定。 DB34/T 108820
18、19 6 表8 根据结构面确定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 定性 描述 判定方法 结构面发育程度 主要结构面的 结合程度 主要结构面类型 定性描述 结构面组数 平均间距 (m) 完整 不发育 12 1.0 好或一般 节理、裂隙、层面 较完整 不发育 12 1.0 差 节理、裂隙、层面 较发育 23 1.00.4 好或一般 较破碎 较发育 23 1.00.4 差 节理、裂隙、层面、小断 层 发育 3 0.40.2 好或一般 破碎 发育 3 0.40.2 差 各种类型结构面 极发育 0.2 一般或差 极破碎 无序 很差 注: 平均间距指各组结构面平均间距的总平均值。 5.3.2.1.2 表 8 中的主要
19、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可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特征按表 9 确定。 表9 主要结构面结合程度确定方法 结合程度 定性判定 好 张开度小于 1 mm,无充填物; 张开度 13 mm,为硅质或铁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 3 mm,结构面粗糙,为硅质胶结 一般 张开度小于 1 mm,结构面平直,钙泥质胶结或无填充物; 张开度 13 mm,为钙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 3 mm,结构面粗糙,为铁质或钙质胶结 差 张开度 13 mm,结构面平直,为钙泥质胶结或泥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 3 mm,多为泥质或充填岩屑 很差 泥质充填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 5.3.2.1.3 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组合类型称为岩体
20、结构类型。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可根据岩 体结构类型按表 10 确定。 表10 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确定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 定性描述 相应结构类型 完整 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较完整 块状或厚层状结构 块状结构 较破碎 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 镶嵌碎裂结构 薄层状结构 破碎 裂隙块状结构 碎裂状结构 极破碎 散体状结构 DB34/T 10882019 7 5.3.2.1.4 表 10 中的岩体结构类型可按表 11 确定。 表11 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 类型 状态 结构面特征 间距 性质 张开程度 充填情况 整体结构 巨块状 多数1.0 m 多为原生型或构造型 多密闭,延展不长 块体结构 大块
21、状 多数0.4 m 构造型为主 多密闭,部分微张 少有充填 镶嵌结构 块(石)状 多数0.4 m 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 大部分微张,部分张开 部分为粘性 土充填 碎裂结构 碎石状 多数0.2 m 以风化型或构造型为主 微张或张开 部分为粘性 土充填 散体结构 角砾碎石状或泥 砂角砾状 5.3.2.1.5 表 10 中的层状岩体类型可按表 12 确定。 表12 层状岩体类型 类型 层厚 (m) 巨厚层 1.0 厚层 0.51.0 中厚层 0.10.5 薄层 0.1 5.3.2.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描述 5.3.2.2.1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值可用岩体完整性系数 V K 表示, V K 的测试方
22、法和计算方法见 GB/T 50218, V K 与岩体完整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如表 13 所示。 表13 V K 与岩体完整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V K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定性描述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5.3.2.2.2 如无 V K 实测值时,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 V J 按表 14 确定对应的 V K 值和岩体完整程度的 定性描述, V J 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见 GB/T 50218 的规定。 DB34/T 10882019 8 表14 V J 及 V K 与岩体完整程度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JV 3 310 102
23、0 2035 35 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定性描述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5.4 修正指标确定方法 5.4.1 地下水状态定性描述以及对应的定量值见表 15 。 表15 地下水状态定性描述和定量值的对应关系 定性描述 定量值 级别 状态 水压 (MPa) 单位涌水量 (L/(min10m) I 潮湿或点滴状出水 p0.1 Q25 II 淋雨状或线流状出水 0.1 p0.5 25 Q125 III 涌流状出水 p0.5 Q125 5.4.2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按表 16 确定。 表16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 影响级别
24、结构面产状及其与洞轴线的组合关系 I 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60,结构面倾角75 II 其它组合 III 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30,结构面倾角 3075 注: 主要软弱结构面若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不适用于用修正岩体基本质量的方法, 5.4.3 初始地应力状态的定性描述按表 17 确定。 表17 初始地应力状态的定性描述 定性描述 隧道开挖状况和位移标准 极高地应力 硬质岩:开挖过程中有岩爆发生,有岩块弹出,洞壁岩体发生剥离,岩芯常有饼化现象,新生裂缝多, 成洞性差; 软质岩: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甚至发生大变形,持续时间长,不易成洞 高地应力 硬质岩: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岩爆,洞
25、壁岩体有剥离和掉块现象,岩芯时有饼化现象,新生裂缝较多, 成洞性差; 软质岩: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位移显著,持续时间较长,成洞性差 一般地应力 硬质岩:开挖过程中不会出现岩爆,新生裂缝较少,成洞性一般较好; 软质岩:岩芯无或少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一定的位移,成洞性一般较好 5.4.4 初始地应力状态定量值与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见表 18 。 DB34/T 10882019 9 表18 初始地应力状态定量值与定性描述的对应关系 定性描述 max (MPa) max / c R 极高地应力 30 4 高地应力 2030 47 一般地应力 20 7 注: max 为垂直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
26、力。 5.5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获取方法 5.5.1 施工阶段岩性调查主要通过对开挖暴露出来的各掌子面进行观察、地质描述、绘制有关的掌子 面观察(素描)图及超前钻孔,必要时辅以数码摄影的手段来进行。 5.5.2 进行掌子面观察时,应具体记录以下各项内容: a) 地质状况及其分布、性质和掌子面自稳性; b) 围岩的软弱、裂隙间距及方向等围岩状态; c) 断层的分布、走向、粘土化程度等; d) 涌水地点、涌水量及其状态; e) 软弱层的分布; f) 其它应记录点。 5.5.3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获取方法见表 19 所示。 表19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获取方法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 施工
27、阶段指标获取方法 岩石 坚硬 程度 定性 指标 岩性 初勘阶段主要采用调查和测绘,配合物探及少量钻探获取; 详勘阶段主要采用钻探,结合调绘及物探等获取 风化程度 定量 指标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c R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点荷载强度指数 (50)S I 点荷载强度试验 风化系数 f K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岩体 完整 程度 定性 指标 结构面发育程度 初勘阶段主要采用调查和测绘,配合物探及少量钻探获取; 详勘阶段主要采用钻探,结合调绘及物探等获取 主要结构面结合程度 主要结构面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 定量 指标 岩体完整性指数 V K 围岩弹性纵波速度、岩石弹性纵波速度 岩体体积节理数 V J 初勘阶段
28、一般不进行测试,必要时配合钻探进行; 详勘阶段以钻探为主 结构面组数 n J DB34/T 10882019 10 表 19(续)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 施工阶段指标获取方法 岩体 完整 程度 定量 指标 结构面平均间距 p d 结构面张开度 地下水 状态 定性 指标 出水状态 初勘阶段主要采用调查和测绘,配合物探及少量钻探获取; 详勘阶段主要采用钻探,结合调绘及物探等获取 定量 指标 水压力(MPa) 初勘阶段主要以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预测计算; 详勘阶段在钻孔中进行提水、注水、压水或抽水等试验预测 单位涌水量(L/(min m) 主要软弱 结构面产状 定量 指标 走向与洞轴线夹角 初
29、勘阶段主要采用调查和测绘,配合物探及少量钻探获取; 详勘阶段主要采用钻探,结合调绘及物探等获取 结构面倾角 结构面走向 初始地应力 状态 定性 指标 初始地应力状态 调查并结合少量钻探获取 定量 指标 强度应力比( max / c R ) 地应力测试 5.5.4 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可通过数码摄影技术获得,即:结构面组数、结构面平均间距等。数码摄 影技术获得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具体方法见附录 A。 5.5.5 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别卡见附录 B。 5.6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方法及分级标准 5.6.1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可采用三种方法,即定性分级方法、定量分级方法和围岩级别快速判定方法。 5.6.2 对于
30、定性分级方法和定量分级方法,应依据围岩分级标准,先根据基本指标进行基本分级,再 根据修正指标进行围岩级别修正,最后得到围岩级别。 5.6.3 围岩的自稳性分为四个等级,如表 20 所示。 表20 围岩自稳性分级 自稳性 稳定性特征 长期稳定 洞室长时间稳定,不掉块,不松弛 基本稳定 洞室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可能局部掉块,但不影响使用,位移在控制范围内 暂时稳定 洞室开挖后,可维持短时间稳定,然后出现掉块和松弛,需采用支护手段予以加固 不稳定 洞室开挖后,立即丧失稳定,边开挖,边坍塌,需采取强力支护手段或先支后挖的支护手段予以加固 5.6.4 以围岩的自稳性为指标,制定统一的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标
31、准,见表 21 。 表21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标准 围岩级别 自 稳 性 I 跨度20 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无塌方 II 跨度 1020 m,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或小塌方; 跨度10 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 DB34/T 10882019 11 表 21(续) 围岩级别 自 稳 性 III 跨度 1020 m,可稳定数日至一个月,可发生小、中塌方; 跨度 510 m,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体位移及小、中塌方; 跨度5 m,可基本稳定 IV 跨度5 m,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至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小塌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 浅埋隧道以拱部松动破坏为主,深埋隧道有明显塑性流动变形
32、和挤压破坏; 跨度5 m,可稳定数日至一个月 V 无自稳能力 注1: 小塌方指塌方高度小于3 m,或塌方体积小于30 m 3 ; 注2: 中塌方指塌方高度3 m6 m,或塌方体积 30 m 3 100 m 3 ; 注3: 大塌方指塌方高度大于6 m,或塌方体积大于100 m 3 。 5.7 定性分级方法 5.7.1 围岩定性分级方法首先将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进行单独排序,然后将岩石坚硬程度和 岩体完整程度的排序结果进行组合,最后将该组合与围岩定性分级方法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该组合对应 的围岩基本级别。 5.7.2 施工阶段围岩基本指标的定性分级见表 22 。 表22 施工阶段围岩基本指标的
33、定性描述 基本 级别 亚级 围岩定性组合特征 I 坚硬岩,岩体完整,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II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或厚层状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结构或整体状结构 III III1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差,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 较坚硬岩或以较坚硬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结构面不发育,结合差,块状或厚层状结 构; 较软岩,岩体完整,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III2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良好,镶嵌碎裂状或薄层状结构; 较坚硬岩或以较坚硬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结合良好,块状结构; 较软岩,岩体完整,结构面不发育、结合
34、良好,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IV IV1 坚硬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差,裂隙块状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差或结构面发育、结合良好,裂隙块状结构或镶嵌碎 裂状结构; 较软岩或以软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结合良好,块状结构; 软岩,岩体完整,结构面不发育、结合良好,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IV IV2 坚硬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很发育、结合差,碎裂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或很发育、结合差,裂隙块状或碎裂状结构; 较软岩或以软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构面发育、结合良好,镶嵌碎裂 状或薄层状结构; 软岩,岩体较完整,
35、结构面较发育、结合良好,块状结构; DB34/T 10882019 12 表 22(续) 基本 级别 亚级 围岩定性组合特征 IV IV2 土体: 1、压密或成岩作用的黏性土、粉土及砂类土,呈大块状压密结构; 2、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V V1 较软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或很发育,裂隙块状或碎裂结构; 软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差或结构面发育、结合良好,裂隙块状或镶嵌碎裂结构; 一般坚硬黏质土、较大天然密度硬塑状黏质土及一般硬塑状黏质土; 压密状态稍湿至潮湿或胶结程度较好的砂类土; 稍湿或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圆砾及角砾土,非黏性土呈松散
36、结构及黏性土 V V2 软岩,岩体破碎; 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括受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带),呈角砾状松散结构; 一般硬塑性黏土及可塑状黏质土; 密实以下但胶结程度较好的砂类土; 稍湿或潮湿且较松散的碎石土,卵石土、圆砾、角砾土 VI 受构造影响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富水断层带,富水破碎的绿泥石或炭质千枚岩 5.7.3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除了基本指标影响外,地下水状态、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及初始地应力状 态等修正指标也会对围岩分级产生影响。 5.7.3.1 地下水状态对围岩级别的修正按表 23 确定。 表23 地下水状态影响修正 地下水级别 围岩级别 I II III IV V I
37、II1 III2 IV1 IV2 V1 V2 I I II III1 III2 IV1 IV2 V1 V2 II II II III2 IV1 V1 V2 VI VI III II III1 IV1 IV2 V1 V2 VI VI 5.7.3.2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对围岩级别的修正按表 24 确定。 表24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 软弱面产状 围岩级别 I II III IV V III1 III2 IV1 IV2 V1 V2 I II III1 III2 IV1 IV2 IV2 V1 VI II II III1 IV1 IV1 IV2 V1 VI VI III II III2 IV2
38、 IV2 V1 V2 VI VI 5.7.3.3 初始地应力状态对围岩级别的修正按表 25 确定。 DB34/T 10882019 13 表25 初始地应力状态影响修正 应力状态 围岩级别 I II III IV V III1 III2 IV1 IV2 V1 V2 极高地应力 I II III 2 IV1 V1 V2 VI VI 高地应力 I II III 1 III2 IV2 V1 VI VI 注: 本表不适用于特殊围岩。 5.8 定量分级方法 5.8.1 围岩定量分级方法以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BQ作为划分围岩基本级别的定量依据, BQ取决于 c R 和 V K 两个分级因素。 5.8.2 施
39、工阶段围岩基本指标的定量分级方法,按公式(2)计算 BQ值: 100 3 250 cV BQRK . (2) 使用公式(2)时,应遵守下列限制条件: a) 当 90 30 cV RK时,应以 90 30 cV RK 和 V K 代入计算 BQ值; b) 当 0.04 0.4 Vc KR时,应以 0.04 0.4 Vc KR 和 c R 代入计算 BQ值。 根据 BQ值,围岩的基本级别按表26 所示。 表26 施工阶段围岩基本指标的定量分级判据 围岩基本级别 围岩亚级 BQ 值范围 I 551 II 550451 III III1 450391 III2 390351 IV IV1 350311
40、 IV2 310251 V V1 250211 V2 210 VI 5.8.3 施工阶段围岩修正指标对围岩级别的定量修正按公式(3)计算: )(100 321 KKKBQBQ . (3) 式中: DB34/T 10882019 14 BQ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 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1 K 地下水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2 K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 3 K 初始地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1 K 、 2 K 及 3 K 值依据 GB/T 50218 的规定确定。若 BQ 出现负值时,应按特殊问题处理。 5.8.4 当根据围岩定性分级方法与定量分级方法( BQ或 BQ )所划分的级别
41、不一致时, 应以定量分级 为准。 5.9 围岩级别快速判定方法 5.9.1 围岩快速分级基本架构 5.9.1.1 本围岩分级方法按照 JTG 3370.1 中相关规定执行。 5.9.1.2 JTG 3370.1中主要以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性指标评价岩体质量,并适当考虑地下水、地应力 以及结构面产状的影响。 5.9.1.3 本方法根据分级标准中的定性描述条款对围岩级别进行评价,并与定量分级结果相结合,形 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级方法。 5.9.1.4 围岩快速分级包含 7 个指标:掌子面状态、岩石强度、风化变质程度、岩体结构类型、节理 裂隙条数、地下水以及主要结构面对稳定性的影响。 5.9.2 围
42、岩快速分级指标的量化方法 5.9.2.1 采用评分法对各个分级指标进行量化,由分级人员根据现场掌子面的具体条件,按照评分标 准对各个分级指标一一评分,给出各个分级指标的数值。评分标准如表 27 所示。 表27 围岩快速分级评分表 掌子面 观察项目 开挖地点的围岩状态 评 分 A 掌子面状态 能自己稳定 自稳,但正面局部 掉块 随时间松弛、掉块 自稳较困难、 需及时支护 正面不能自稳, 变形明显 评分 1512 128 84 41 10 B 岩石强度 锤击反弹、震手、 难击碎、 浸水无反应 锤击轻微回弹、 较难击碎,浸水有 轻微吸水反应 锤击无回弹、 较易击碎、浸水后 指甲可刻出印痕 易击碎,
43、浸水后手可掰开 手可捏碎, 浸水后可捏成团 评分 1512 128 84 41 10 DB34/T 10882019 15 表 27(续) 掌子面 观察项目 开挖地点的围岩状态 评 分 C 风化变质 程度 未风化、 岩质新鲜 微风化,沿节理面 有变色渲染,矿物 色泽未变 中风化,整体变色 风化,裂隙中少量 松散物质 强风化,色泽明显 变化,裂隙中较多 松散物质 全风化, 整体土砂化、 粘土化 评分 108 86 63 30 0 D 岩体结构 类型 完整 整体状结构、 巨厚层结构 较完整 块状结构、 厚、中厚层状结构 较破碎 裂隙块状结构、 镶嵌碎裂结构、 中薄层状结构 破碎 裂隙块状结构、 碎
44、裂状结构 极破碎 散体状结构 评分 1510 107 74 42 20 E 节理裂隙条 数(条/m) 1 12 35 610 10 评分 1512 128 84 41 10 F 主要结构面 对稳定性的 影响 结构面与洞轴夹角 7090, 结构面倾角为 7090, 节理闭合 结构面与洞轴夹角 5070, 结构面倾角为 5070, 节理部分张开 结构面与洞轴夹角 3050, 结构面倾角为 3050, 节理张开 结构面与洞轴夹角 30, 结构面倾角5 mm, 节理连续 评分 1512 129 95 52 20 G 地下水 无水 稍湿润 滴水 线状出水 股状流水 评分 1510 107 74 42 2
45、0 评分合计 5.9.3 围岩分级标准 5.9.3.1 根据表 27 所示的评分标准得出围岩的各项分级指标评分值,所有分级指标的评分值之和作 为围岩的定量评价指标。 5.9.3.2 该指标为 0100 之间的数值,数值越大,说明围岩质量越好,相反,围岩则越差。 5.9.3.3 分级标准的评分值 S 与 BQ值的对应关系如表 28 所示。 表28 围岩级别划分标准 评分值 S 0S10 10S30 30S55 55S80 80S90 90S100 围岩级别 VI V IV III II I BQ 250 350251 450351 550451 550 DB34/T 10882019 1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数码摄影技术获取围岩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方法 A.1 掌子面数码摄影方法内容包括图像测定、图像处理和地质解析三部分。 A.1.1 图像测定主要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施工阶段开挖暴露出来的掌子面及其两侧围岩状态的有关图像 数据。 A.1.2 图像处理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对获取的有关图像数据进行相关处理, 为提取有关地质信息做准备。 A.1.3 地质解析主要针对经过处理后的地质图像数据,根据需要提炼出能够表征解析断层、节理和岩 类等目标图像数据,即围岩分级所需的有关定量指标数值。 A.2 数码摄影的三部分各有不同使用要求。 A.2.1 图像测定,应在掌子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