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7.080.20 B 31 DB 23 黑龙江省 地方标准 DB 23/T24082019 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鉴定 与抗性评价技术规程 2019-07-03 发布 2019-08-02 实施 黑 龙 江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DB23/T 24082019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 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栾晓燕、刘鑫磊、邱丽娟、薛
2、永国、李英慧、孙连军、来永才、谷勇哲、高 乐、张必弦、王广金、张瑞萍、刘 琦、朱梓菲、王家军、于佰双。 DB23/T 24082019 2 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鉴定与抗性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花叶病毒田间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 、 田间鉴定圃的设置 、 病 毒株系的制备与保存、接种与病情调查、抗性评价、鉴定结果记载等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鉴定圃的设置、抗性鉴定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3、 GB/T 3543(所有部分 )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豆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T/T 3114.1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 1 部分 DB23/T 018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T/T 3114.1 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成株抗性 植物生长期间所表现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2 种粒抗性 植物体在籽粒上所表现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3 种粒斑驳 大豆因花叶病毒的侵染在籽粒的种皮上
4、形成的由脐部向外扩散的斑纹。 3.4 侵染型 根据大豆花叶病毒接种后对花叶病毒的反应部位和症状不同划分的侵染类型 , 分花叶型 、 坏死型、种粒斑驳型。 3.5 抗性评价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 4 田间鉴定圃的设置 DB23/T 24082019 3 4.1 田间鉴定圃选址 田间鉴定圃要设置在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 条件、符合 NY/T 5010 标准地块,与大田隔离要达到 200米。 4.2 田间鉴定圃配置 鉴定圃采用垄作、条播、等行距。单行区, 行长 300cm, 行距 60cm70cm, 逢 20 的
5、倍数设置一行对照, 重复 3 次,顺序排列编号, 鉴定圃四周设 500cm 宽的保护区( 图 1) 。 说明: :矩形框表示整个试验区; :实线表示保护行和对照品种; :表示鉴定材料 图 1 鉴定圃田间配置示意图 4.3 田间 播种 4.3.1 田间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 5月 1020日为宜,或适当调整不同材料的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 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与温度)相遇。 4.3.2 田间播种方式及播种量 采用人工开沟,条播方式播种。每份材料播种 1行,每隔 19份鉴定材料播种 1行感病对 照品种,试验每行均匀播种 45粒种子。种子符合 GB 4404.2标准。 4.3.3 田间管理 按
6、 GB/T 8321、 NY/T 1276、 DB23/T 018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 , 病虫草防治 。 及时灌水 、 及时防治大豆蚜虫,以免蚜虫传毒造成交叉感染。 5 病毒株系的制备和保存 DB23/T 24082019 4 参见 NY/T 3114.1-2017( 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6 接种与病情调查 6.1 接种期和接种方法 接种期和接种方法参见 NY/T3114.1-2017( 5) 接种 。 接种时 , 1周后对未显症的材料进 行重复接种。 6.2 调查方法及项目 成株抗性调查时间与方法参见 NY/T3114.1-2017,调查时每份材料随机抽样 20株挂牌标 记,根据图 2
7、分别调查记载侵染型、发病级别和发病株数,按照 NY/T 3114.1-2017中 6.3和 6.4 标准进行病情分级和病情指数的计算。 6.3 子粒侵染型记载及标准 免疫 高抗 中抗 中感 高感 高感 高感 图 2 大豆花叶病毒病成株期侵染型分级图 DB23/T 24082019 5 子粒侵染型调查在大豆成熟期进行 , 每份材料随机抽样 20株 , 种粒斑驳按 0、 1、 3、 5、 7 五个级别划分,其划分标准详见图 3和表 1。 表 1 大豆花叶病毒病种粒抗性分级标准(种粒斑驳) 表 1 大豆花叶病毒病种粒抗性分级标准(种粒斑驳) 发病级别 症状描述 0 无斑驳,代表免疫 1 斑驳很轻,色
8、淡覆盖面积 5%,代表高抗 3 斑驳轻, 覆盖面积 5%25%,代表中抗 5 斑驳重, 覆盖面积 25%50%,代表感病 7 斑驳严重,覆盖面积 50%,代表高感 7 抗性评价 参见 NY/T 3114.1-2017抗性评价,抗性评价中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 型差异,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其比例以“ /”隔开。 8 鉴定记载表格 大豆病毒病田间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格参照 NY/T 3114.1-2017附录 B和本附录 A。 免疫 高抗 中抗 中感 高感 图 3 大豆花叶病毒病籽粒侵染型分级图 DB23/T 24082019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表 A.1 年大豆品种(系)抗花叶病毒病 种 粒斑驳型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 病情级别 编 号 品种 /种质名称 来 源 调查株数 0 1 3 5 7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1: 鉴定地点 地势 2: 接种大豆病毒株系群号 3: 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4: 播种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