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1.020 C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1072020 肺胀中医康复规范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chinese medicine recovery standard 2020 - 03 - 16 发布 2020 - 03 - 30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107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东凯、邹
2、权、刘继民、田琳、王冬梅、李萌、刘通、徐雁南、佟洋洋、孙雪 莲、刘俊楠、范琦。 DB22/T 31072020 1 肺胀中医康复规范 1 范围 本地方标准规定了肺胀的诊断、辨证、分证康复、其他康复方法和疗效评价。 本地方标准适用于肺胀的中医康复。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肺胀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肺叶胀满,不能 敛降的一种病证。 3 诊断 3.1 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3.2 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病久可见面色、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
3、,肢体浮肿,胸水、腹水,甚 至喘脱等危重证候,严重者可见昏迷、抽搐或出血等症。 3.3 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 10年20 年形成本病,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 少见。 3.4 常有诱发因素,多由外感诱发,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 3.5 体格检查可见肺气肿体征,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 4 辨证 4.1 邪盛胀重期 4.1.1 外寒内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或 面目肢体浮肿,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弦。 4.1.2 胆胃失和 咳嗽、咯痰色黄、量多,质黏难出,胸膈膨满、憋闷如塞,面红,睑肿,胁
4、胀痛,心悸,乏力,时 伴反酸、烧心,食后腹胀,纳少,睡眠欠佳,大便质干或黏滞,舌红,苔黄厚腻或间见杂色,脉濡数、 滑数。 4.1.3 肠胃湿热 DB22/T 31072020 2 喘促,胸膈满闷如塞,咳嗽、咯痰,痰色黄质黏,口苦,口干,口中异味,鼻中干燥,腹胀,大便 质干或排便困难、便质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 4.1.4 痰热蕴肺,气阴两伤 咳嗽明显,痰色黄,质黏难出,喘促,动则尤甚,胸膈膨满、憋闷如塞,口干,咽干,汗出,乏力, 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 4.1.5 肝阳偏亢 呛咳,咯痰少或不爽,喘促、动则加重,胸胁胀满或痛,情志易怒或时常噫气,时伴心中烦热或手 足心热,面赤、颧
5、红,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 4.2 邪微胀缓期 4.2.1 脾肾阳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 慌,形寒汗出,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4.2.2 肾精亏虚 咳嗽,痰少,质黏难出,喘促,活动后明显,胸膈满闷如塞,腰膝酸软,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胸 闷气短,舌红,苔少,脉细数。 5 分证康复 5.1 原则 宣畅肺气,愈劳复肺。 5.2 分证 5.2.1 外寒内饮 5.2.1.1 中医外治 5.2.1.1.1 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处方见附录
6、A.1。 5.2.1.1.2 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 肺俞(双侧) 大椎 中脘 膻中 上述穴位用 2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1.1.3 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1.1.4 拔罐 定喘(双侧) 肺俞(双侧) 天突 足三里(双侧) 膈俞(双侧) DB22/T 31072020 3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1.1.5 针法 肺俞(双侧) 尺泽(双侧) 丰隆(双侧) 膻中 三阴交(双侧)
7、定喘(双侧) 脾俞(双侧) 肾俞(双侧) 中脘 足三里(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定喘、肺俞、丰隆、尺泽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日 1 次,留针 30 min;失眠者加 四神聪。便秘者加天枢;多汗者加合谷、复溜;心烦者,加内关、太冲;小便频数者加膀胱俞、中极; 咳嗽甚遗尿者加气海、关元、中极、太溪。 5.2.1.2 脏腑推拿 5.2.1.2.1 拿拨手太阴肺经 3 min。 5.2.1.2.2 拿(提)双侧胸大肌 1 min。 5.2.1.2.3 按揉双侧斜方肌 3 min。 5.2.1.2.4 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 1 min。 5.2.1.2.5 指揉中脘穴、天枢穴 2 min。 5.2.1
8、.2.6 掌振全腹 5 min,以达到全腹温热。 5.2.1.2.7 开背三阳经,用抓痧法,以身微汗出为佳。 5.2.1.2.8 加点按肺俞、曲池、丰隆、血海 2 min。 5.2.1.3 运动疗法 5.2.1.3.1 运用四肢联动训练器、功率车、跑台等。 5.2.1.3.2 运动耐量测验应包括 6 min 步行试验、运动时经皮血氧饱和度、运动中气短指数。 5.2.1.3.3 肺功能或支气管舒张试验。 5.2.1.3.4 根据运动耐量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5.2.1.3.5 有氧运动配合运动疗法,采用循环训练法和间断训练法。 5.2.1.3.6 运动时间每日 10 min30 min。
9、5.2.1.3.7 运动频率每日 1 次。 5.2.1.3.8 运动疗程应为 6 周12 周,不短于 3 周。 5.2.1.3.9 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运动器械, 调节不同运动强度, 心率控制在 90 次 /min130 次/min。 5.2.2 胆胃失和 5.2.2.1 中医外治 5.2.2.1.1 穴位敷贴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大 椎 中 脘 膻 中 上述穴位 3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2.1.2 拔罐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天 突 大 椎 膈 俞(双侧) 胆 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
10、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DB22/T 31072020 4 5.2.2.1.3 背部刮痧 5.2.2.1.3.1 患者采取俯卧位,用酒精棉球清洁刮拭部位,然后涂抹润肤油以起到润滑作用,取水牛 角制刮板先刮拭背部正中线,采用重刮法,由上向下刮拭,从大椎至长强分段刮拭为宜。 5.2.2.1.3.2 重点刮拭大椎穴,应在大椎穴上下浮动 5 cm10 cm 的区域,从上往下刮拭 10 cm20 cm 左右即可出痧。 5.2.2.1.3.3 再分别刮拭肺俞穴、 膈俞穴、 胆俞穴, 应在相应穴位处涂抹刮痧油, 穴位上下浮动 5 cm 10 cm 的区域,从上往下轻
11、轻刮拭,20 cm30 cm 左右出痧即可。 5.2.2.1.3.4 刮拭完毕后,嘱患者饮下大杯白开水以促进水液代谢。 5.2.2.1.4 针法 定 喘(双侧) 天 突 肺 俞(双侧) 大 陵(双侧) 蠡 沟(双侧) 尺 泽(双侧) 膻 中 足三里(双侧) 三阴交(双侧) 丰 隆(双侧) 内 关(双侧) 中 脘 膈 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定喘、肺俞、膈俞、天突、大陵、丰隆、尺泽、蠡沟、内关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 日 1 次,留针 30 min。 5.2.2.2 脏腑推拿 5.2.2.2.1 掌摩全腹部 5 min,以温热为宜。 5.2.2.2.2 按揉中脘、下脘、双侧天枢穴 2 min。 5
12、.2.2.2.3 推拨手太阴肺经 5 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2.2.4 一指禅推中府、云门穴 2 min。 5.2.2.2.5 点按风池、风府 1 min,以痛为宜。 5.2.2.2.6 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2.2.7 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5.2.2.2.8 按揉两侧肺俞、胃俞、太冲、足三里 2 min,以酸胀为度。 5.2.2.3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5.2.3 痰热蕴肺,气阴两伤 5.2.3.1 中医外治 5.2.3.1.1 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处方见附录 A.3 5
13、.2.3.1.2 穴位敷贴 肺 俞(双侧) 膈 俞(双侧) 丰 隆(双侧) 大 椎 中 脘 上述穴位 2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4,每次 4 h ,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3.1.3 拔罐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心 俞(双侧) 天 突 大 椎 胃 俞(双侧) DB22/T 31072020 5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3.1.4 背部刮痧 按照 5.2.2.1.3 执行。 5.2.3.1.5 针法 定 喘(双侧) 列 缺(双侧) 肺 俞(双侧) 尺 泽(双侧) 膻 中 中 脘 足三里(双侧) 三阴交
14、(双侧) 内 关(双侧) 大 椎 膈 俞(双侧) 丰 隆(双侧) 膏 肓(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大椎、定喘、肺俞、膈俞、天突、丰隆、尺泽、内关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日 1 次, 留针 30 min。咽喉痛加少商;肝火灼肺加行间、鱼际;多汗者加合谷、复溜;心烦者,加内关、太冲; 咳血者加孔最;咳嗽甚遗尿者加气海、关元、中极、太溪。 5.2.3.2 脏腑推拿 5.2.3.2.1 推拨手太阴经 5 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3.2.2 拿提双肩井 5 min、由重至轻。 5.2.3.2.3 点拿双风池、风府 2 min,以痛为佳。 5.2.3.2.4 拿双侧胸大肌 1 min,双腋以微痛为佳
15、。 5.2.3.2.5 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3.2.6 掌振丹田、气海、全腹温热为度。 5.2.3.2.7 点按极泉、丰隆、内关、足三里 2 min,以酸胀为度。 5.2.3.3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5.2.4 肠胃湿热 5.2.4.1 中医外治 5.2.4.1.1 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处方见附录 A.3。 5.2.4.1.2 穴位敷贴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脾 俞(双侧) 大 椎 中 脘 上述穴位 3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
16、.4.1.3 拔罐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脾 俞(双侧) 膈 俞(双侧) 足三里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4.1.4 针法 定 喘(双侧) 列 缺(双侧) 肺 俞(双侧) 尺 泽(双侧) 上、下巨虚(双侧) 中 脘(双侧) 天 枢(双侧) 梁 丘(双侧) 历 兑(双侧) 膻 中 DB22/T 31072020 6 足三里(双侧) 丰 隆(双侧) 气 舍(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上穴行泻法每日 1 次,留针 30 min。 5.2.4.1.5 脏腑推拿 5.2.4.1.5.1 掌摩全腹部 5 min。 5.2.4.1.5.2
17、 指揉中脘穴、天枢穴 3 min。 5.2.4.1.5.3 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 1 min。 5.2.4.1.5.4 拿拨双手前臂手太阴肺经 3 min。 5.2.4.1.5.5 拿(提)双侧胸大肌 1 min。 5.2.4.1.5.6 按揉双侧斜方肌 3 min,以酸胀为宜。 5.2.4.1.5.7 加点按足三里、手三里、合谷、角孙 2 min。 5.2.4.1.6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5.2.5 肝阳偏亢 5.2.5.1 中医外治 5.2.5.1.1 穴位敷贴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脾 俞(双侧) 大 椎 中 脘 上述穴位 3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18、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5.1.2 拔罐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天 突 肝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5.1.3 刮痧 循手太阴肺经经络在双侧手臂循行部位,逆经络行泻法刮痧,以出痧为度,1 周 2 次,连续 2 周。 5.2.5.1.4 针法 定 喘(双侧) 列 缺(双侧) 肺 俞(双侧) 太 冲(双侧) 期 门(双侧) 足三里(双侧) 丰 隆(双侧) 气 舍(双侧) 行 间(双侧) 肝 俞(双侧) 蠡 沟(双侧) 大 杼(双侧) 厥阴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足三里、肺俞行
19、补法,余穴行泻法每日 1 次,留针 30 min。 5.2.5.2 脏腑推拿 5.2.5.2.1 推拨太阴、厥阴经 5 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5.2.2 拿双侧胸大肌 1 min,双腋以微痛为佳。 5.2.5.2.3 分推阴阳、擦胁肋部 3 min,以调畅肝气。 5.2.5.2.4 点拿双风池、风府 2 min,以痛为佳。 5.2.5.2.5 一指禅推中府、云门 3 min,以宣通气机。 5.2.5.2.6 直擦后背督脉、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5.2.7 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DB22/T 31072020 7 5.2.5.2.8 指揉章门、期门、足三里、太冲
20、 3 min,以局部有酸胀感。 5.2.5.3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5.2.6 脾肾阳虚 5.2.6.1 中医外治 5.2.6.1.1 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处方见附录 A.5。 5.2.6.1.2 穴位敷贴 肺 俞(双侧) 脾 俞(双侧) 足三里(双侧) 中 脘 气 海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6.1.3 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6.1.4 拔罐 肺 俞(双侧)
21、脾 俞(双侧) 肾 俞(双侧) 气 海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6.1.5 针法 肺 俞(双侧) 肾 俞(双侧) 太 渊(双侧) 阴陵泉(双侧) 膻 中 足三里(双侧) 三阴交(双侧) 脾 俞(双侧) 命 门(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上穴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肾俞、命门针刺后可加灸;心悸甚者加内关、 神门;下肢浮肿甚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太溪。 5.2.6.2 脏腑推拿 5.2.6.2.1 推拨太阴、厥阴经 5 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6.2.2 拿提双肩井 2 min,由重至轻。 5.2.6.2.3 按揉
22、大椎穴 2 min,已开背部阳气。 5.2.6.2.4 点拿双风池、风府 1 min,以痛为佳。 5.2.6.2.5 拿双侧胸大肌 1 min,以双腋以微痛为佳。 5.2.6.2.6 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6.2.7 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5.2.6.2.8 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2 min。 5.2.6.3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5.2.7 肾精亏虚 5.2.7.1 中医外治 DB22/T 31072020 8 5.2.7.1.1 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处方见附录 A.6 5.2.
23、7.1.2 穴位敷贴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肾 俞(双侧) 中 脘 膻 中 上述穴位 3 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 A.2,每次 4 h,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7.1.3 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 4 周。 5.2.7.1.4 拔罐 定 喘(双侧) 肺 俞(双侧) 肾 俞(双侧) 足三里(双侧) 隔 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 8 min,每周 1 次,连续 4 周。 5.2.7.1.5 针法 脾 俞(双侧) 肺 俞(双侧) 肾 俞(双侧) 太 渊(双侧) 中 脘(双侧) 阴陵泉
24、(双侧) 太 溪(双侧) 照 海(双侧) 天 枢(双侧) 足三里(双侧) 气 海(双侧) 关 元(双侧) 中 极(双侧) 太 溪(双侧) 膀胱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行补法,每日 1 次,留针 30 min。 5.2.7.2 脏腑推拿 5.2.7.2.1 推拨太阴、厥阴经,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7.2.2 拿(提)双侧胸大肌 1 min。 5.2.7.2.3 按揉双侧斜方肌 3 min。 5.2.7.2.4 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 2 min。 5.2.7.2.5 掌摩全腹部 5 min。 5.2.7.2.6 指揉中脘穴、天枢穴 1 min。 5.2.7.2.7 掌根直擦背部督脉及
25、膀胱经,横擦命门、肾俞,以透热为度。 5.2.7.2.8 加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肺俞 3 min。 5.2.7.3 运动疗法 按照 5.2.1.3 执行。 6 其他康复方法 6.1 床头康复操,参见附录 B。 6.2 健体复肺操,参见附录 C。 6.3 引导式教育训练,参见附录 D。 6.4 呼吸训练,参见附录 E。 6.5 肌力训练,参见附录 F。 7 疗效评价 DB22/T 31072020 9 评价内容及方法,参见附录 G。 DB22/T 31072020 10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药物组成 A.1 炙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鸡血藤、丹参、红花。 A.2 猪牙皂、蜂房、
26、蒲黄、醋没药、细辛、炙麻黄、醋乳香、酒大黄。 A.3 牛膝、地龙、香附、羌活、秦艽、川芎、苍术、赤芍、丹参、桃仁。 A.4 防风、地龙、 川芎、广藿香、黄芩、蒲公英、栀子、蜂房。 A.5 炙麻黄、熟地黄、细辛、制川乌、五加皮、益母草、红花。 A.6 细辛、制川乌、鸡血藤、丹参、红花、生地、杜仲。 DB22/T 31072020 1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床头康复操 B.1 活动腕关节 患者取坐位,双手置于胸前,腕关节反复顺时针旋转动作 10 次,逆时针旋转动作 10 次,10 次 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活动定量。 B.2 手指伸展握拳 患者取坐位或
27、卧位,手掌打开,五指用力伸展 2 s(力度以指腹变红,手掌变白为度),然后用力 握拳 2 s,如此反复,10 次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 B.3 曲肘动作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向前伸直,握拳曲肘保持 2 s,然后打开,如此反复,10 次为 1 组,每 天 1 组3 组。 B.4 颈肩拉伸 患者取坐位,头部正中位,头部先向左侧拉伸,后归正,再向右侧拉伸后归正,10 次为 1 组,每 天 1 组3 组。 B.5 活动踝关节 患者取坐位,踝关节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先左侧再右侧,10 次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 B.6 足部背伸与屈曲练习 患者坐位或卧位,足部做背伸及屈曲交替练习,背
28、伸保持 2 s,然后放松,屈曲保持 2 s,放松, 如此反复,先左侧后右侧,10 次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 B.7 下肢训练 患者取坐位,双腿自然下垂于床旁,双侧腘窝置于床边,小腿向前踢出,膝关节呈伸展位,然后收 回,先左侧后右侧,10 次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 患者取站立位,一手扶住侧位支撑物(墙壁、桌子或扶手),双脚与肩平宽,左腿向前踢出,髋关 节呈伸展位,保持 2 s 后放下,10 次为 1 组,先左侧后右侧,每天 1 组3 组。 B.8 左右轮拍 DB22/T 31072020 12 患者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呈空掌状,交替轻叩,两侧云门、中府穴,及胁部背侧的魂
29、门穴, 10 次为 1 组,左右交替,每天 1 组3 组。 B.9 循经拍打 左手呈空掌状,循右侧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阴肺 经,自上而下循经轻轻拍打,3 次为 1 组,左右交 替,每天 1 组3 组。 注:以上动作,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由组合,选取合适的动作,遵循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 则,逐渐加量,逐渐适应。 DB22/T 31072020 13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健体复肺操 C.1 目的 C.1.1 放松全身,特别是呼吸辅助肌。 C.1.2 维持和获得良好姿势。 C.1.3 维持和改善胸廓运动范围,改善其活动性。 C.1.4 改善呼吸的类型。 C.1.5 维持和改善全身的耐
30、力。 C.1.6 精神支持作用。 C.2 禁忌症 重症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栓患者。 C.3 准备式 活动手腕、脚腕,放松肢体。 C.4 方法 呼吸体操应尽可能地在清洁安静的室内进行,有痰时应先进行排痰。对儿童应确认能用鼻子吸气。 每组体操 10 次为 1 组,每天 1 组3 组。 C.4.1 吐故纳新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放松,用鼻吸气, 双唇略缩拢,将气体呼出,呼吸比为 1:21:4,见 图 C.1。 图C.1 DB22/T 31072020 14 C.4.2 心境怡然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置于腰间,头部前屈后伸左右侧旋,见图 C.2。 图C.2 C.4.3 益气升阳
3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经前上方伸出,自然吸气,回落时呼气,双臂再经体侧缓慢向上伸展, 再自然回落,见图 C.3。 图C.3 C.4.4 交叉抱胸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交叉于胸前,身体前倾呼气,双臂逐渐打开扩张胸部吸气,见图 C.4。 DB22/T 31072020 15 图C.4 C.4.5 托天理肺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合十手心向上置于腹前,缓慢上举至头部吸气,双手分开,双臂自然下 落呼气,见图 C.5。 图C.5 C.4.6 气贯长虹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弯曲置于胸前呼气,手心向上,双臂平行展开吸气,依次向左、向右 展开,见图 C.6。 图C.6 C.4.7 蝴蝶展翅 双脚分
32、开,与肩同宽,双手合十抱于颈部,双臂夹紧,将气体缓慢呼出,双臂展开吸气,见图 C.7。 DB22/T 31072020 16 图C.7 C.4.8 野马分鬃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于胸前呈抱球状,同时向左 前方 45角出左手左脚伴随着呼气,回 收时吸气,反之出右手右脚呼气,回收时吸气,见图 C.8。 图C.8 C.4.9 清气贯入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形成空掌,分别置于胸前及腰部,均匀呼吸,左右手交替轻轻扣击,见 图 C.9。 DB22/T 31072020 17 图C.9 C.4.10 气定神闲 身体直立,双脚并拢,抬起脚跟缓慢吸气,回落时呼气,见图 C.10。 图C.10 DB22
33、/T 31072020 18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引导式教育训练 D.1 呼吸控制 嘱患者经鼻吸气,缓慢经口呼气,控制吸、呼的时间比为 1:21:4,每循环做 3 次5 次,患者 体位斜卧位60或取坐位,嘱患者勿含胸。 D.2 胸廓扩张呼吸 嘱患者主动深吸气, 吸气时感觉胸部扩张, 用鼻吸气后屏气 3 s, 然后用嘴慢呼气, 每循环做 3 次 5 次,患者体位斜卧位 60或取坐位,嘱患者勿含胸。 D.3 用力呼气技术 嘱患者主动深吸气,用鼻吸气后屏气 3 s,然后开放声门,用力发“哈”的声音,患者体位斜卧位 60或取坐位,嘱患者勿含胸。 D.4 用力咳 D.4.1 嘱患者主动深
34、吸气,用鼻吸气后屏气 3 s,迅 速收缩腹肌同时深咳,可循环或单独使用,每次 约 10 min20 min,每日 2 次,患者体位斜卧位 60或取坐位,嘱患者勿含胸。 D.4.2 在练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疲劳时,可立即停止。 D.4.3 在练习过程中,可配合叩背排痰,注意避开脊柱,从下向上,空掌甩动腕关节,力度适中叩背。 DB22/T 31072020 19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肌力训练 E.1 轮换坐推哑铃 E.1.1 两手各握一个哑铃放在肩上,并坐在长凳上,腿勾住坐凳使身体坐直。 E.1.2 轮换做一臂上举,下落时另一臂再上举,依次重复。 E.1.3 轻重量自然呼
35、吸,尽量不要憋气,大重量则用力前吸一口气,然后憋气直至完成动作再调整呼 吸。 E.1.4 每个动作完成,休息 10 s,完成一组休息不超过 2 min,每次训练为 3 组5 组,视个人情况 而定。 E.2 俯身哑铃侧平举 E.2.1 把你的前额靠在平板凳或上斜凳上,使得你的身体可以尽量向前倾至几乎与地面保持平行。 E.2.2 双手各握一个哑铃,手臂向下,手肘微微弯曲。 E.2.3 手臂向两侧分开,把哑铃抬高至肩膀的高度,和耳朵同一水平线。 E.2.4 每个动作完成,休息 10 s,完成一组休息不超过 2 min,每次训练为 3 组5 组,视个人情 况而定。 E.3 俯卧哑铃侧平举 E.3.1
36、面朝下躺在一个较高的平凳上,双手握哑铃,掌心相对,手臂向下垂。 E.3.2 手臂伸直但手肘不要完全锁定。 E.3.3 用哑铃划个半圆的动作向两侧抬高到肩膀的高度。 E.3.4 最高点跟耳朵位于同一水平线,慢慢下降至起始位置再重复。 E.3.5 每个动作完成,休息 10 s,完成一组休息不超过 2 min,每次训练为 3 组5 组,视个人情 况而定。 DB22/T 31072020 20 F F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呼吸训练 F.1 放松呼吸 F.1.1 呼气时,放松肩部及颈部肌肉,以缓慢呼气且不费力为宜,用鼻子自然吸气一次,此时一边数 1、2,再从口开始呼气,缓慢把气体呼出来,此时一边
37、数 1、2、3、4,请注意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 两倍。 F.1.2 当感到呼吸困难时,随时随地练习放松呼吸,例如在咳嗽或运动后可做放松呼吸,反复练习 3 次 5 次。 F.2 腹式呼吸 F.2.1 患者放松肩膀、颈部和两臂,膈肌放松或者双膝屈起,使腹肌放松,一手轻轻放于胸骨柄上限 制胸部运动,另一只手放在脐部以感觉腹部起伏。 F.2.2 经鼻吸气时,腹部隆起,想像着使腹中的气球膨胀起来的感觉,吸气后屏住呼吸 1 s2 s,然 后缓慢呼气,呼气同时腹部向里凹陷,想像着气球放气时的情景,尽量将气呼出,吸气与呼吸的时间比 为 1:2, (比如吸气 2 s,呼气 4 s)反复练习 3 次5 次。 F.
38、3 胸式呼吸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双手叉于下胸廓处,用鼻用力深吸气,感觉双侧胸廓向外扩张,屏住呼吸 1 s,然后用口缓慢呼出气体,经休息后,再反复训练,反复练习 2 次3 次。 F.4 复原体位 F.4.1 在手臂受支持下直立身体,在移动前先吸气,从座位上站起来时呼气。 F.4.2 举物高于头顶时,举起前吸气,举过头顶后呼气。 F.4.3 在站立或身体坐直时做深呼吸,而避免在身体弯曲时做深呼吸,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呼吸速 度为目标,如果感觉做某些活动时太难,那就先停下来,恢复之后放慢速度再继续。 F.4.4 步行时,建立一个与步速相协调并较易维持的呼吸模式,可以一步一呼吸或几步一呼吸,需符 合
39、体适能与呼吸困难程度,在改变步速时,需要调整呼吸模式。 F.4.5 在爬楼梯和上坡时,获得呼吸控制是很重要的,不要为了尽快完成某些任务而屏气呼吸,否则 会使呼吸更困难更气短。 F.5 呼吸训练器 F.5.1 患者用三球式深呼吸训练器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 F.5.2 一手固定吸管,一手将呼吸训练器直立握好,先由嘴慢慢吐气后,双唇紧闭含住呼吸训练器之 口含片,以平稳之速度由嘴缓慢吸气,使呼吸训练器内的浮盘被吸上来。 DB22/T 31072020 21 F.5.3 呼吸训练器的使用以持续练习的效果为最佳,扣除睡眠、 休息及进食前后 1 h,建议每天 3 次 4 次,每次 10 min15 mi
40、n,每分钟练习吸气 5 次6 次。 DB22/T 31072020 22 G G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疗效评价 CAT评分见表 G.1。 表G.1 请您独立完成本问卷,完成过程中不要询问其他人,并完整的以下 8 道问题。 请标记最能反映你当前情况的选项,在圆圈中打“”,每个问题只能标记一个选项。 总分: 记录人: 我从不咳嗽 0 1 2 3 4 5 我一直在咳嗽 我一点痰也没有 0 1 2 3 4 5 我有很多很多痰 我一点也没有胸闷的感觉 0 1 2 3 4 5 我有很重的胸闷的感觉 当我爬坡或上一层楼梯时, 我并不感到喘不过气来 0 1 2 3 4 5 当我爬坡或上一层楼梯时, 我
41、感觉非常喘不过气来 我在家里的任何劳动都不受慢 阻肺的影响 0 1 2 3 4 5 我在家里的任何劳动都很受慢阻肺的影响 每当我外出时我就能外出 0 1 2 3 4 5 因为我有慢阻肺,所以我从来没有外出过 我睡眠非常好 0 1 2 3 4 5 因为我有慢阻肺,我的睡眠非常不好 我的精力旺盛 0 1 2 3 4 5 我一点精力都没有 DB22/T 31072020 23 评分记录见表 G.2。 表G.2 评分记录 记录人: 项目 积分 0分10分轻微影响 11分20分中等影响 21分30分严重影响 31分40分非常严重影响 差值 注:CAT分值范围是 0 分40 分。临床上患者健康状况差异或改
42、变后, 2分的差异患者即可提示具有临床意义 表示临床试验治疗有效。 DB22/T 31072020 24 BODE评分见表 G.3。 表G.3 姓名 性别 年龄(岁) 基本信息 身高(cm) 体重(kg) 既往史 时 间 项 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体重指数 (B) 气流阻塞FEV1% (O) 呼吸困难评分 (D) 运动能力 (E) 总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 评定比较 总结: 记录人: DB22/T 31072020 25 BOED说明见表 G.4。 表G.4 分 数 项 目 0 1 2 3 体重指数(B) 21kg /m 2 21 kg /m 2 气流阻塞 FEV1%
43、 (O) 65% 50%64% 36%49% 35 呼吸困难 评分(D) 01 2 3 4 运动能力(E) 350 m 250 m349 m 150 m249 m 149 m 注:BODE 指数的总分 0 分10 分(FEV 1%pred = 1 s 最大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百分比;6 MWD= 6 min 步行距离; MMRC=医学研究委员会气短指数测量表改良版;BMI=体重指数)。 DB22/T 31072020 26 表G.5 气短指数 0 完全没有气短 0.5 非常、非常轻微 (刚发觉) 1 非常轻微 2 轻微 3 中度 运动训练区域 4 有点严重 5 严重 6 7 非常严重 8 9 非
44、常、非常严重 (几乎最大极限) 10 最大极限 病人指引: 这是一个询问您气短程度的测量表,0 分代表呼吸时完全没有气短(呼吸困难)的感觉,随着分数增 加,气短(呼吸困难)程度上升。10 分 代表呼吸时气短程度达至最大极限 。那么,现在您觉得呼吸有多 困难。 “柏格(borg)度量表”。此表分为 10 级,每个级别的描述和症状我翻译给您以供参考。我并不 推荐采用圣地亚哥加尼福尼亚大学呼吸困难缩短问卷(UCSDQ) 。因为相关研究表明此量表至于运动时出 现的呼吸困难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包括了 21 种生活活动,比较费时。 0 级没什么感觉。 1 级很弱 这是你在桌前工作或阅读时的感觉,你丝毫不觉
45、疲惫,而且呼吸平缓。 2 级弱 这是你在穿衣服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稍感疲惫或毫无疲惫感,你的呼吸平缓,运动时很 少会休验到这种程度的感觉。 3 级温和 这是你慢慢走过房间打开电视,机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稍感疲惫,你可能轻微地察觉 到你的呼吸,但气息缓慢而自然,在运动过程初期你可能会有此感觉。 4 级稍强 这是你在户外缓慢步行时可能产生的感觉,你感到轻微疲惫,呼吸微微上扬但依然自在。 DB22/T 31072020 27 在热身的初期阶段可能会有此感觉。 5 级强 这是你轻快地走向商店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感到轻微的疲惫,你察觉到自己的呼吸,气 息比第 4 级还急促一些,你在热身结尾时会有此感觉。
46、 6 级中强 这是你约会迟到急忙赶去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感到疲惫,但你知道你可以维持这样的 步调,你呼吸急促,而且可以察觉得到。从暖身转向运动阶段的期间; 以及在学习如何达到第 7 级和 第 8 级的初期里,你都可能有此感觉。 7 级很强 这是你激烈运动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势必感到疲惫,但你可以确定自己可以维持到运 动结束,呼吸急促你绝对会感觉到,你可以与人对话,但你可能宁愿不说话,这是你维持运动训练的底 线。 8 级非常强 这是你做非常剧烈的运动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你势必感到极度疲惫,而你认为自己可 以维持这样的步调直到运动结束,只是你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你的呼吸非常急促,你还是可以与人对 话
47、,但你不想这么做。这个阶段只适用于你己能自在地达 到第 7 级,并准备好做更激烈的训练。这一 级会让你产生迅速的效果,但你必须学习如何维持,对许多人而言,这么剧烈的运动不容易做到。 9 级超强 这是极度剧烈运动下所出现的感觉,你势必体验到极度的疲惫,如果你自问是否能持续 到运动结束,你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你的呼吸非常吃力,而且无法与人交谈,你可能在试图达到第 8 级的片刻,会有此感觉。这是许多专业运动员训练的级数,对他们而言,要达到这个级数也非常困难, 你的例行运动不应该达到第 9 级,而当你达到第九级时,你应该让自己慢下来。 10 级极强 你不应该经历第 10 级,在这一级里你将体会到彻底的精疲力竭,这一级你无法持久, 就算持久了对你也没什么好处。 DB22/T 31072020 28 心肺功能康复评定报告见表 G.6。 表G.6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龄 科室 床号 病历号 身高 cm 体重